金少华[1]2011年在《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抄本《文选集注》残卷汇绿李善、《文选钞》、《音决》、五臣、陆善经共五家注本,其中完整流傅至今的仅李善、五臣雨家,其馀叁家皆已亡佚。故自残卷发现、影印以来,学界极为重视,研究论着甚伙。但总体来就,校读尚欠深入,封傅统主流注释-—李善注-—的关注亦嫌不足。本文以《文选》校读为中心,分専题讨论《集注》残卷所绿诸家注本,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引言。主要介绍《集注》残卷的体例,证明现存残卷保删节腾抄本。二、李善注。利用《集注》残卷榆讨引害“各依所据本”、“再见从省”雨条李善注核心体例,并分类校正傅世刻本68条典型的讹误。叁、《文选钞》与《音决》。首先证明此二家注皆为公孙罗所撰,其次考察二家注所存《文选》旧注、旧音及异文,分析傅世刻本李善注所见《文选钞》。四、五臣注。主要考察《集注》残卷所存五臣音与《音决》之异读,并利用五臣注校正刻本李善注之误25条。五、陆善经注。重点考察陆氏本异文中来源特殊的部分,附带讨论刻本李善注所见陆善经注。
王翠红[2]2013年在《古钞《文选集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钞《文选集注》是佚名者所编纂的关于唐人《文选》注释的一部集成式着作,依次汇录李善注、《钞》(《文选钞》)、《音决》(《文选音决》)、五家注(即五臣注)及陆善经注等诸家唐人注解,而殿以纂集者据唐本所作的校语,凡一百二十卷。惜已残,现存可见者仅二十五卷,且多为残卷残篇。尽管是残卷,但因编纂依据之底本系唐人抄本,更近于唐时诸家《文选》注本的原貌,故其在版本、校勘、文献考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在集注本与诸刻本(如监本、尤本、胡刻本等李善单注本,陈八郎本、正德本等五臣单注本,奎章阁本、明州本等六家本,赣州本、四部丛刊影宋本等六臣本)系统比勘的基础上,从宏观(历史的脉络)和微观(文本的解读)两个方面对《文选集注》及其所汇录的诸家唐人注解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文选集注》研究概述。在充分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文选集注》的发现与辑印历程。并对《文选集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对相关说解作了相应的补充和考证。第二章《文选集注》之李善注研究。首先,依据敦煌本、集注本和监本、尤本中的李善注,探讨李善注从唐钞到宋椠的文本流变。其次,通过集注本与监本、尤本的系统比勘,分析探究李善注“增注”(即超出集注本与宋刻本李善注中相同部分的文字)的来源,发现除了李善本人的增补外,有相当部分内容是自《钞》、五家和陆善经注阑入,并对其间淆乱情况作了全面的勾稽和整理。又通过对李善注一些内禀义例如“取用旧注体例”、“再见从省体例”、“依正文序次作注体例”、“释文语义连贯体例”等的深入解读,详细考索和梳理了旁注阑入的情况。再次,通过对集注本所参据李善注底本与诸李善单注本正文及注释之间差异、悬隔现象的分析、归纳和考索,补充证实二者当非同一单线上的流传,附和冈村繁所提出的“李善注复线说”的观点。最后,分析论述集注本所参据李善注本的版本校勘价值,诸如可正诸刻本篇题、类目之误,可正旧注淆乱,可正脱文,可正误文,可正衍文等。第叁章《文选集注》之《钞》与《音决》研究。首先,在系统梳理、平议《钞》与《音决》撰者众说的基础上,利用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补充考证《文选集注》所汇录之《钞》当系《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载录佚名叁十卷本《文选钞》。其次,分析说明《钞》的内容、特色和价值,如长于解题和解析文本、归结文意等。又,《钞》注解繁富,史料价值很高,可助辑佚之用。再次,初步探究归纳《钞》的注释体例和内禀义例,诸如补正李善注之例、校勘之例、订误之例、未详之例、考辨之例、再见从省之例、不以文害意之例等等。最后,对《音决》集《文选》音注之大成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第四章《文选集注》之五家注研究。首先,通过集注本与陈八郎本、正德本等五臣单注本及奎章阁本、明州本等六家本的系统比勘,可以发现五家注疏释内容多抄撮、袭取、隐括李善注、《钞》与《音决》,涉嫌与旧注、前注重复,故遭到《文选集注》编者的大力删减,但因其纂集底本系唐抄本,校勘价值很高,可补诸刻本五臣注之缺漏,亦可藉之订正后出刻本之讹衍误倒现象。其次,系统考察和统计了集注本与刻本五家注注家署名之淆乱情况。第五章《文选集注》之陆善经注研究。通过陆善经注与李善注、《钞》及五家注的横向比勘,可以发现其内容少有与前注重复相同处,又仅存两条音释,可知《文选集注》所汇录陆善经《文选注》当非其原貌。并详细分析、探讨陆善经注的性质和价值。第六章《文选集注》之编纂研究。首先,分析、总结《文选集注》卷次重分体例、校补体例和编纂体例,如删削重复注解、取其始见者;众家注无详略,文意稍不同者,皆备录无遗;只存异文异说,不论是非;音释存于注中等。其次,详细论述《文选集注》编者案语的特点、纂例及其校勘价值等,可补当下研究之薄弱。
刘纪华[3]2011年在《《文选集注》陆善经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所研究《文选集注》内容,主要依据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为周勋初所辑《文选集注》残卷)。客观地说,国内《文选集注》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呈现不平衡、不系统的状态。作为《文选集注》中一种重要注释的陆善经注,其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今所能看到的相关论文,仅有寥寥数篇。因此,系统整理研究《文选集注》中的陆善经注,呈现陆善经注和李善等诸家注的关系,便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论述:第一,由于学界过于崇尚李善注,导致对陆善经注的认识有些偏颇,没有全面系统地考察陆善经注。因此,笔者在全面搜集今存《文选集注》陆善经注的基础上,对比研究陆善经注和李善、五臣等注,以呈现陆善经注的性质和李善五臣等注之间的关系,并作出自己的总结。第二,通过对《文选集注》陆善经注的逐一考察,发现陆善经注具有明显的唐代注释风格,喜欢对名物、事件、史实和典章制度的坐实;注重文本的探求,对语义的串讲;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注重创作缘由的探究。这一看法,或可对学界通常关于《文选》诸家注特点的认识,有较好的补充、矫正意义。此外,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学界对《文选》注的研究尚集中在《文选》众家注,对唐代经学、史学等注与《文选》注的关系问题,鲜少涉及。就陆善经而言,尚存《史记注》一百余条佚文,这些材料,不仅对研究陆善经史注具有重要价值,对比较研究陆善经《文选注》也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因此本论文专门探讨了陆善经《史记注》与其《文选注》的关系,并对其经注与《文选注》的关系试作初步探讨。第叁,从学界的几种基本观点入手,对《文选集注》和陆善经注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通过对《文选集注》中李善注、陆善经注和刊本李善注的对比,发现刊本中的李善注有大量遗留、掺杂陆善经注的痕迹,由此得出《文选集注》在中国曾有流传的结论,进而提出关于《文选集注》的成书见解,并对陆善经注的产生、遗失,及其和《文选集注》的关系等,作必要的整理与探讨。
邹明军[4]2004年在《古抄本《文选集注》残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写本《文选集注》自罗振玉影印此书以来,中国学界研究者尚少,对其作专题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对此书作了四个方面的专题探讨:一、《文选集注》残卷的发现和印行一题,在前贤介绍的基础上,对其散佚原因和前贤对散佚之卷得主记载之失实者作了新考索;二、《文选集注》编者及编纂时代一题,在前贤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作了些新探讨,对日人森立之“实系七百许年旧抄”、“疑皇国纪传儒流所编”之说提出了一些新论证;叁、《文选集注》编纂体例一题,对前贤未论及的《集注》编纂体例作了详细地揭示和评论;四、《文选集注》的文献价值一题,前贤仅论及中国已失传的《抄》、《音决》和陆善经注的孤本可贵,未从校读探讨其文献价值,本文则通过仔细校读及与《文选》诸传本比勘,揭示出《集注》所采李善本、《抄》、《音决》为唐抄本,列出与宋以来《文选》刻本异文并作考察,较确切地披露了《集注》本无与伦比的校勘《文选》后传本讹误的重要价值。论文以求实求是、简明厄要、主要表明自己的发现和见解为写作原则。
刘志伟[5]2012年在《《文选集注》成书众说平议》文中指出学界对日藏《文选集注》是从我国传入之原本,抑或是由日本学者据中土传入的《文选》诸本予以汇编、誊录之本,众说纷纭。关于其编者及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唐土文献说"、"日人编写说"之分歧。本文拟就《文选集注》的成书,平议学界现有的主要观点,并将内证与外证相结合,通过对《文选集注》之编辑体例、书迹特征的分析,以及与诸宋明刻本文本进行比勘、研究,对相关说解做相应的补充、佐证,还结合刊本李注多与《文选集注》所录之《钞》、陆善经注相合的现象,判断集注本在我国唐末宋初时期当有过流传,由此认为"唐土文献说"更具说服力。并提出内证、外证结合,以内证为主的未来系统研究思路。
邹明军[6]2011年在《古抄本《文选集注》残卷的文献价值》文中提出长期流传于日本的《文选集注》以与中国流传不属同一体系的李善注本为底本,采入五臣注和中国早已失传的《钞》、《音决》和陆善经注。此书残存二十四卷,保存古抄本旧式,所引材料丰富,文献价值甚大,对校读《文选》正文,辨析李善所引旧注,考察唐音,乃至对唐代文选学史的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唐田恬[7]2013年在《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阮元《十叁经注疏校勘记》是清代经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周礼注疏校勘记》是其中一种,由臧庸担任分校,并存有大量段玉裁的校勘意见。本文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文选楼本《周礼注疏校勘记》为基本依据,主要分析《校勘记》的体例、内容、使用校本、引用文献(含经说)、校勘理念等方面内容,并与南昌府学本进行对校,辅以阮元《校勘记》前后重要的《十叁经注疏》校勘文献,讨论阮元《十叁经注疏校勘记》的影响。本文由绪论和四部分正文以及结语组成。绪论包括叁个方面,第一方面阐明笔者的研究动机,总述阮刻《十叁经注疏校勘记》的时代背景。第二方面综述《十叁经注疏校勘记》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交代本文的阅读地图和文献线索。第叁方面明确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论上的创新。正文第一部分结合史料与前人研究成果,叙述阮刻《十叁经注疏校勘记》的编修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语焉不详之处。主要包括《校勘记》编纂的前期准备,《校勘记》的编纂流程与参校学者,《校勘记》的卷数,《校勘记》依据的版本以及《校勘记》的编纂目的和学术定位。第二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的体例特点,主要围绕符号标记“○”和文字标记“按”、“案”展开,并将其作为分析《校勘记》其他方面内容的重要参照坐标。第二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的内容,讨论《校勘记》在校订文字、记录异文、辨析版式与句读、考察音韵等方面的内容。第叁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的使用诸本,归纳《周礼注疏》的版本系统,考察《周礼注疏校勘记》对各本的使用情况,并指出其在版本学上的成就和不足,第四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引用的文献,由此观察阮元与参校学者们对宋代学者和清代学者的态度,为重新建构学术史提供参考资料。第五方面根据《周礼注疏校勘记》的校语和特点,归纳校勘学者们的校勘理念,指出其在校勘方法论上的进步之处。第叁部分是文选楼本与南昌府学本的对校情况与分析。通过对校可以发现,南昌府学本并非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实际上,南昌府学本对文选楼本的删改并不是毫无学识,错误百出的;而是在阮元的学术理念指导下完成的。第四部分讨论阮元《十叁经注疏校勘记》的影响。主要通过搜集前人重要的评论文献,并结合《校勘记》的实际特点,尽可能对《周礼注疏校勘记》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语部分,笔者总结前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以《周礼注疏校勘记》的文本特点为依据,试图给予《十叁经注疏校勘记》一个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并提示文章遗留下来的问题,以期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进一步考察。本文的附录包括两方面内容,提供经书文献研究着作与论文的汇总目录,以及《十叁经注疏》及重要校勘着作的主要版本及馆藏分布信息,以为同好研究之便。
高薇[8]2018年在《日藏白文无注古钞《文选》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发现于敦煌、吐鲁番、日本等地的《文选》白文无注写、钞本是反映萧统所编《文选》原貌的珍贵文献,其中尤以日本所藏九条本与古钞二十一卷本最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文选》白文无注写、钞本的研究现状,发现日藏白文无注本在学界的运用有不断扩大之势,但通过其来把握写、钞本的复杂面貌、内在关系等内容仍具备较大的探索空间。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两种日藏白文无注本的具体研究,指出要分别从文献形态和文本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拟出"写钞无注本"、"写钞注本"、"刻本无注本"、"刻本注本"四个概念,并得出"白文无注本是注本之底本"这一观点,以期对《文选》写、钞本的研究思路与现象展开全新思考。
陈翀[9]2013年在《《文选集注》李善表卷之复原及作者问题再考——以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藏旧抄本《文选表注》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菅原和长《御注文选表解》各种版本的梳理,首先考证出一直未被学界瞩目的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藏旧抄卷《文选表注》,其实就是《表解》的底本。其次,通过与九条本李善《上文选注表》复原卷注释的比较,确定出《文选表注》就是现已散佚的《文选集注》卷头李善《上文选注表》的一个节抄本,如结合诸本则可基本恢复出《文选集注》李善表注的原卷形态。最后,本文还指出《文选表注》为平安大学寮博士菅原、大江两家注。而现存《文选集注》残卷中,又保留了标署为"江案"的案语,这就为《文选集注》大江匡衡编纂说,再次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
赵培波[10]2012年在《古钞本《文选集注》残存太康诗文研究》文中认为古钞本《文选集注》是把李善、《文选钞》、《文选音决》、五臣、陆善经等多家注按照一定体例汇编而成的古代抄本。它是古代的珍稀抄本,在《文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与史料价值。太康文学是古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期,古钞本《文选集注》残存的太康文学作品及注释对太康文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其做系统的整理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太康文学与《文选集注》概述。本章重点对《文选集注》中残存的太康文学作品进行梳理,并对缘情绮靡的太康文风的进行阐释。第二章《文选集注》残存太康诗文校勘。《文选集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文选集注》在时间上早于宋刻本《文选》注,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二、《文选集注》中保留的五种注和李善单注本、五臣注本、六臣注本相比,保存了一些独有的文献资料。本章以《文选集注》与其他版本《文选》进行校勘,并利用总集、别集的研究成果,尝试认知太康诗文白文及注的原貌。第叁章《文选集注》对太康文学研究的价值。本章通过对《文选集注》中涉及太康文学作品的《文选钞》和《陆善经注》的研读,对《文选集注》李善注与宋明版本李善注的比较,发现《文选集注》为太康文学研究补充了新的注释材料、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对李善注发展流变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D]. 金少华. 浙江大学. 2011
[2]. 古钞《文选集注》研究[D]. 王翠红. 郑州大学. 2013
[3]. 《文选集注》陆善经注研究[D]. 刘纪华. 郑州大学. 2011
[4]. 古抄本《文选集注》残卷研究[D]. 邹明军. 四川师范大学. 2004
[5]. 《文选集注》成书众说平议[J]. 刘志伟. 文学遗产. 2012
[6]. 古抄本《文选集注》残卷的文献价值[J]. 邹明军.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7]. 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D]. 唐田恬. 北京大学. 2013
[8]. 日藏白文无注古钞《文选》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高薇. 文献. 2018
[9]. 《文选集注》李善表卷之复原及作者问题再考——以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藏旧抄本《文选表注》为中心[J]. 陈翀. 文学遗产. 2013
[10]. 古钞本《文选集注》残存太康诗文研究[D]. 赵培波. 郑州大学. 2012
标签: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 文选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 李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