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尚情操感受职业幸福

培养高尚情操感受职业幸福

——谈中小学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宿万成甘肃省兰州铁路第四小学730030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还会成为教师厌教、流失以及教育水准难以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个人、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许多消极不利影响,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危害很大。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非常需要帮助。本文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面对的环境影响、教师的自身个人原因等,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教师工作繁杂。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身兼数职,跨学科教学、当班主任或兼任其他岗位的工作,工作量大。备课、写教案、填写各种报表、计划、总结,迎接各种检查等常规性、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多而繁杂。班主任教师还需开展家校联系工作、填写家校联系册、记录各种常规工作情况。长此下去,教师就会觉得身心疲惫,从而厌倦自己的工作。

2.教师工作时间较长。一般教师的工作时间要比其他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长很多。据调查,兰州市城关区绝大多数学校实行“坐班制”,即上午七点多至中午十二点,下午两点至五点,教师都必须待在学校里,盯住学生。如果担任班主任,那么,在校的时间就更长了;家离学校远的教师,冬天通常是“两头黑”,天未亮就出家门,天黑后才踏进家门;许多教师白天工作未完成,放学时还得背上一袋书,晚上继续加班。久而久之,就缺乏生活热情和工作热情。

3.存在个人心理障碍。有的教师常有不愉快、烦闷的消极情绪,对学生缺乏耐心、容易激动、发怒。有的不能客观正确认识自我,自以为是或极其自卑;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客观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使之不能正确客观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师生关系等产生的心理负担。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提高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还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通过适当调适来克服职业倦怠。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出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教师个人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

3.完善内部竞争机制。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4.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教师不但要加强业务学习,而且还应该博览群书,这样可以净化心灵、开阔心胸。读好书,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寻找幸福,并依靠不断给予营养的书驱走弥漫在自己思想上的倦怠烟雾。另外,工作之余教师还可以与书画为友、与琴棋为伴、与诗词同行、与音乐共舞。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总之,面对职业倦怠,若能采取积极的策略,就一定会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和困惑,为自己的心灵撒上和煦的阳光,走上专业成长的坦途,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晓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

2.耿文霞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3.苏素美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2005,(3)。

标签:;  ;  ;  

培养高尚情操感受职业幸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