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量恢复论文_陈银萍,牛亚毅,李伟,李玉强,龚相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量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草地,柴达木盆地,超滤膜,温室,科尔沁,气体。

通量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陈银萍,牛亚毅,李伟,李玉强,龚相文[1](2019)在《科尔沁沙地自然恢复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科尔沁沙地围封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年运行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分析了2017年该生态系统净CO_2通量(NEE)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NEE呈"单峰型",其中生长季(5—9月)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而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4月)出现明显的排放峰;季节尺度上,NEE表现为吸收峰值和释放峰值交替出现,生长季为碳汇(净吸收202.11 g·m~(-2)),非生长季为碳源(净释放298.13 g·m~(-2));全年尺度上,NEE表现为碳源(净释放96.02g·m~(-2)·a~(-1))。(2) NEE在生长季与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呈显着(P<0.01)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反之;NEE与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着(P<0.01)线性正相关关系;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对NEE亦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李其,刘琳,蔡义民,裴姝婷,罗英[2](2018)在《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治理恢复过程中CO_2通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地位突出但沙化严重,对其在沙化治理恢复中碳通量变化机制仍不清楚。于2016年草地生长季节(7~9月)在红原县沙化草地治理恢复区分别选择恢复初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未恢复治理4类沙化草地,利用仪器LI-8100进行CO_2通量的测定,并分析影响碳通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治理恢复程度的加深,沙化草地碳汇功能逐渐增强,恢复初期、中期、后期样地在生长季NEE(净生态系统CO12交换量)分别为-1.61、-3.55、-4.38μmol·m~(-2)s~-1,恢复初期到中期碳通量变化最为剧烈,提高了约120.50%。恢复治理也使沙化草地ER(生态系统呼吸)和SR(土壤呼吸)加强(p <0.05)。7月中下旬,各恢复梯度样地NEE、ER、和SR分别达到峰值,之后随生长季延长,各指标均接近零。生长季7月至9月期间,对照样地碳通量日动态变化平缓,均表现为全天排放;在各恢复治理阶段沙化草地中,碳通量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格局,且随着沙化恢复的进程,日动态峰值绝对值显着升高(p <0.05),表现出更强的碳汇能力。回归分析表明,碳通量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0-5 cm含水量达到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0-5 cm土壤温度相关性较弱,表明在川西北高寒沙化恢复草地生长旺季,与0-5 cm土壤温度相比,0-5 cm土壤含水量对碳通量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7)

李其,刘琳,蔡义民,裴姝婷,罗英[3](2018)在《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治理恢复过程中CO_2通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地位突出但沙化严重,为了解其在沙化治理恢复中的碳通量变化机制,于2016年草地生长季节(7-9月)在红原县沙化草地治理恢复区分别选择恢复初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未恢复治理4类沙化草地,利用仪器LI-8100测定CO2通量,并分析影响碳通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治理恢复程度的加深,沙化草地碳汇功能逐渐增强,恢复初期、中期、后期样地在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分别为-1.61、-3.55、-4.38μmol m-2s-1,恢复初期到中期碳通量变化最为剧烈,提高了约120.50%.恢复治理也使沙化草地生态系统呼吸(ER)和土壤呼吸(SR)加强(P<0.05).7月中下旬,各恢复梯度样地NEE、ER和SR分别达到峰值,之后随生长季延长,各指标均接近零.生长季7-9月期间,对照样地碳通量日动态变化平缓,均表现为全天排放;在各恢复治理阶段沙化草地中,碳通量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格局,且随着沙化恢复的进程,日动态峰值绝对值显着升高(P<0.05),表现出更强的碳汇能力.回归分析表明,碳通量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0-5 cm含水量达到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0-5 cm土壤温度相关性较弱,表明在川西北高寒沙化恢复草地生长旺季,与0-5 cm土壤温度相比,0-5 cm土壤含水量对碳通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沙化治理显着提高了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生长季的固碳能力,且在恢复中期,受植被恢复和表层土壤(0-5 cm)含水量状况改善的影响,固碳能力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马雪[4](2015)在《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油田含油污水通量恢复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空纤维超滤膜循环清洗频率上升和出水悬浮物超标的现状,从超滤膜系统运行和清洗方式两方面出发,通过对循环清洗的清洗时机、药剂选择、清洗效果进行分析,使中空纤维超滤膜通过循环清洗恢复到最初的运行压力,有效改善了膜污染程度,降低了循环清洗频率,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确保某含油污水系统回注水质达标。(本文来源于《石油石化节能》期刊2015年03期)

杨晓华,王秋,于军[5](2014)在《PAC延缓一体式MBR膜污染与膜通量恢复的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处理洗浴废水的一体式微滤膜膜生物反应器内,投加粉末活性炭,以减缓反应器膜污染速度,延长膜生物反应器工作周期。试验结果表明,在98天试验运行期间,投加70-100目活性炭1g/L,膜通量10 L/m2·h,投炭膜只在第89 d化学清洗1次,而对照膜分别在第27 d和第81 d各清洗1次,投炭膜的工作周期延长。采用空曝气方法恢复膜过滤性能,投炭膜过滤阻力下降幅度大于对照膜。经化学清洗后,投炭膜的通量恢复效果好于对照膜。而且,投炭反应器内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提高。因此,投加适宜粒径的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减缓膜污染,改善膜污染层的状态,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4年07期)

肖玉[6](2014)在《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叁种人工恢复群落(柽柳林、胡杨林、沙枣林)林下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交换通量进行观测,其中沙枣林依据土壤湿度分为沙枣林A和沙枣林B,土壤湿度大小为柽柳林>胡杨林>沙枣林B>沙枣林A,柽柳林、胡杨林和沙枣林B土壤湿度显着高于沙枣林A。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林林下生态系统总呼吸(TER)在生长季节的排放大小为柽柳林>沙枣林B>沙枣林A>胡杨林,其中柽柳林、沙枣林B、沙枣林A的CO2通量显着高于胡杨林;人工林的TER与箱内气温和5cm处土壤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间则有显着的线性关系(P<0.05),说明温度与DOC含量对TER有显着影响。(2)人工林的CH4通量均为正值,即表现为CH4的源,通量大小顺序为柽柳林>沙枣林B>沙枣林A>胡杨林,其中柽柳林和沙枣林B的CH4通量显着高于胡杨林,沙枣林A和胡杨林CH4通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所有人工林的CH4通量与5cm处土壤温度呈极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温度是影响CH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3)人工林也表现为N2O的源,通量大小为柽柳林>胡杨林>沙枣林B>沙枣林A,其中柽柳林、胡杨林和沙枣林B的N2O通量显着高于沙枣林A;人工林的N2O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沙枣林B达到了极显着(P<0.01);柽柳林和沙枣林B的N2O通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胡杨林的N2O通量与硝态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沙枣林A的N2O通量则与硝态氮含量之间没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柽柳林、胡杨林和沙枣林B的N2O通量与铵态氮含量之间没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而沙枣林A的N2O通量则与铵态氮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柽柳林、胡杨林和沙枣林B中,N2O的产生主要与土壤微生物反硝化作用有关,在沙枣林A中N2O的产生则是硝化作用占主导地位。柽柳林、胡杨林和沙枣林B土壤湿度显着高于沙枣林A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28)

杨积伟[7](2014)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平衡剖面恢复与沉积通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及其产生的气候效应是国际最前沿的一项重大科学问题。由于青藏高原由不同的盆地和山地组成,青藏高原的隆起直接表现为山地的变形抬升和剥蚀以及盆地下沉与堆积,联系这个过程的主要作用是风化剥蚀和断裂运动,驱动这个过程的动力是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气候变化,因此,关注青藏高原盆山地区风化剥蚀历史和与此相配的断裂运动历史,就抓住了高原隆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核心。在盆山地区要获得剥蚀量的结果,就需要进行盆地分析,采用剥蚀区和沉积区物质平衡法(Einsels,1992,1994),即周边抬升剥蚀和盆地沉降充填过程中剥蚀区的剥蚀总量与盆地充填总量是大致相等。本文充分利用我们前期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已获得的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和气候环境变化序列,通过柴达木盆地中部四条南北向横断地震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恢复,确认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盆地缩短量和沉积地层分布范围,定量计算新生代该盆地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剥蚀总量)及变化趋势,建立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重大沉积通量(风化剥蚀总量)事件和剥蚀过程。并与该区获得的新生代重大构造和气候环境变化事件序列对比,探讨柴达木盆地沉积通量(剥蚀总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恢复出柴达木盆地中部四条南北向横断地震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对地层缩短量的计算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量变化主要由两个快速期和两个平稳缓慢期,快速缩短期43.8—31.5Ma和22Ma至今,平稳缓慢缩短期分别为53.5—43.8Ma以及31.5-22Ma。表现为两个大的旋回和后期显着加速变形的特征。(2)依据地层等厚图,获得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剥蚀总量)及变化趋势。53.5—31.5Ma盆地沉积通量有小幅上升趋势,31.5-22Ma为下降阶段,22-8.2Ma沉积通量快速增加,8.2—2.65Ma表现为略微下降趋势,2.65-0盆地沉积通量急速增加),说明新生代以来沉积通量(剥蚀量)变化呈阶段性增加趋势(除31.5-22Ma),特别自22Ma以来沉积通量急速增加,尽管8.2-2.65Ma相对前期14.9-8.2Ma相对降低,但相对22Ma前沉积通量增加近一倍,而2.65 Ma以来沉积通量急速大幅几倍增加。(3)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剥蚀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和构造双重因素的控制。53.5-43.8Ma期间沉积通量(剥蚀量)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早期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对盆地周边山系构造抬升的的影响;43.8-37.5Ma期间沉积通量(剥蚀量)增加受构造活动和湿润气候双重因素控制;7.5-31.5Ma沉积通量(剥蚀量)主要由湿润气候控制;31.5-22Ma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与构造活动减弱和气候转干有关;22-14.9Ma沉积通量的增大是由湿润气候和构造活动共同控制;14.9-8.2Ma沉积通量和地层平均缩短速率为高值,但气候干旱,说明此阶段沉积通量上升为主要受构造活动的控制;8.2-2.65Ma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但相对22Ma前沉积通量成倍增加),构造活动加剧,而气候进一步干旱,说明气候干旱化是盆地沉积通量减小的主要原因。2.65-OMa气候持续干旱,而构造活动急速加剧,沉积通量急速大幅几倍增加,说明青藏高原晚期强烈构造隆升是导致沉积通量几倍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余丹[8](2014)在《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土壤-大气温室气体通量随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福建九龙江口南岸浮宫镇霞郭村秋茄红树林研究断面,研究夏季白天的一个潮汐周期内未被潮水浸没时红树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N2O、CH4和C02)通量变化情况,探究滩位和潮汐日变化对该地区红树林土壤大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光滩为对照和恢复的起点,再选取26年生和50年生的人工秋茄红树林以及天然成熟林代表不同恢复阶段,探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红树林土壤-大气界面这3种温室气体通量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关系,并分析植被恢复导致的土壤环境变化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为人工红树林的功能恢复提供参考依据。夏季大潮日和小潮日白天的潮汐周期内3种温室气体通量的滩位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大潮日红树林土壤这3种温室气体通量均没有显着的滩位差异,小潮日N2O、CH4通量也没有显着的滩位差异,但C02通量却表现出从陆向海降低的趋势。3种温室气体通量在小潮日的潮汐周期内日变化特征不显着,且N2O和CH4通量在大潮日和小潮日没有显着差异。土壤温度是影响红树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日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恢复阶段红树林3种温室气体通量研究显示,N20年均通量范围为0.17~0.76μmol m2h-1, CH4年均通量范围为4.52~73.27μmol m-2h-1, CO2年均通量范围为-0.22~4.35mmolm-2h-1, N2O、CH4和C02通量均表现出显着的季节差异,总体上为夏季高、冬季低。3种温室气体通量均表现出随植被恢复的差异,C02和CH4通量表现出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而N20通量则表现出植被恢复的初期较低,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根据不同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将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土壤3种温室气体通量换算得到总的C02当量,其年均通量为124.32mg CO2m-2h-1,其中C02是最主要的贡献气体,且总C02当量通量也表现出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恢复阶段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Eh、含水率、pH、氨态氮、硝态氮、有机碳、总氮、总磷和碳氮比等指标中,除总氮含量外均表现出显着的季节变化动态。红树林植被恢复对土壤各理化指标有显着的影响,其中氨态氮表现为在植被恢复后含量下降,而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氨态氮含量增加,pH表现为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碳氮比表现出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与3种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是由于土壤氨态氮含量的变化而造成的,而对CH4和CO2通量的影响则主要由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而造成的。总之,随着秋茄植被的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红树林土壤-大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5-01)

郭小桐,何艳静,郭怡欣,刘雪飞[9](2007)在《清洗对超滤过滤的影响及膜通量恢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0万Da的中空纤维超滤膜和全自动超滤装置,研究不同清洗方式对超滤水处理过程的影响及膜通量恢复效果。试验表明,最佳在线水力清洗方式为"反冲洗+快洗";恢复膜通量的最佳方法为采用表面清洗方式下化学药剂联合清洗,最后再经水力反冲洗和表面冲洗,膜通量可恢复到98.8%。(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07年07期)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高人[10](2005)在《亚热带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营养元素通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亚热带花岗岩红壤强度侵蚀地采取种草促林(ER1)、植灌促林(ER2),栽阔促林(ER3)3种生态恢复措施近20a后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储量及通量进行了研究,并以强度侵蚀地(CK1)和村旁受保护的风水林(CK2)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强度侵蚀地生态系统储存在植被中的营养元素总量及流通量极小,植被营养元素库存量仅7.494kg/hm2,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吸收量0.505kg/hm2,年归还量0.141kg/hm2。生态恢复约20a后,植被养分库储量和通量显着增加,ER1、ER2和ER3植被的营养元素总储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22.2、99.5倍和62.3倍,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20.9、171.5倍和82.9倍,年归还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42.5、158.4倍和93.9倍,年存留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12.5、176.6倍和78.7倍。ER2的营养元素循环恢复程度最好,虽然其植被营养元素库储存量、吸收量和归还量仍低于同地带未遭侵蚀的马尾松林,但其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和存留量与CK2的已没有显着差异,生态系统已基本具有自我维持功能。而施肥、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种植当地适生的固N树种、适当高的密度、加强植被管理等措施,均可能有利于营养元素循环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9期)

通量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地位突出但沙化严重,对其在沙化治理恢复中碳通量变化机制仍不清楚。于2016年草地生长季节(7~9月)在红原县沙化草地治理恢复区分别选择恢复初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未恢复治理4类沙化草地,利用仪器LI-8100进行CO_2通量的测定,并分析影响碳通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治理恢复程度的加深,沙化草地碳汇功能逐渐增强,恢复初期、中期、后期样地在生长季NEE(净生态系统CO12交换量)分别为-1.61、-3.55、-4.38μmol·m~(-2)s~-1,恢复初期到中期碳通量变化最为剧烈,提高了约120.50%。恢复治理也使沙化草地ER(生态系统呼吸)和SR(土壤呼吸)加强(p <0.05)。7月中下旬,各恢复梯度样地NEE、ER、和SR分别达到峰值,之后随生长季延长,各指标均接近零。生长季7月至9月期间,对照样地碳通量日动态变化平缓,均表现为全天排放;在各恢复治理阶段沙化草地中,碳通量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格局,且随着沙化恢复的进程,日动态峰值绝对值显着升高(p <0.05),表现出更强的碳汇能力。回归分析表明,碳通量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0-5 cm含水量达到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0-5 cm土壤温度相关性较弱,表明在川西北高寒沙化恢复草地生长旺季,与0-5 cm土壤温度相比,0-5 cm土壤含水量对碳通量的影响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量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陈银萍,牛亚毅,李伟,李玉强,龚相文.科尔沁沙地自然恢复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J].高原气象.2019

[2].李其,刘琳,蔡义民,裴姝婷,罗英.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治理恢复过程中CO_2通量的变化[C].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8

[3].李其,刘琳,蔡义民,裴姝婷,罗英.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治理恢复过程中CO_2通量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4].马雪.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油田含油污水通量恢复技术探讨[J].石油石化节能.2015

[5].杨晓华,王秋,于军.PAC延缓一体式MBR膜污染与膜通量恢复的对比试验[J].辽宁化工.2014

[6].肖玉.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通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7].杨积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平衡剖面恢复与沉积通量变化[D].兰州大学.2014

[8].余丹.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土壤-大气温室气体通量随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4

[9].郭小桐,何艳静,郭怡欣,刘雪飞.清洗对超滤过滤的影响及膜通量恢复的研究[J].甘肃科技.2007

[10].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高人.亚热带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营养元素通量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物理清洗对膜的通量恢复情况纯PVDF膜,polyDOPA涂层膜和接枝10m...正己烷清洗对膜通量的影响正己烷清洗对丙酮不溶物的影响%的NaOH溶液(1g/dL(A)、2g/dL(B)...6 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的情况

标签:;  ;  ;  ;  ;  ;  ;  

通量恢复论文_陈银萍,牛亚毅,李伟,李玉强,龚相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