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五中学115000
摘要:通过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学习氛围的顺利形成,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课堂内外的有力结合。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氛围教学方法
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外的有力结合,让学生由做中学,在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在此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能推动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能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创造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他们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这门课,因而成绩显著。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教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这位教师的课,就会导致这门课的成绩不理想。所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是自由的,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不仅是成为学生可敬的师长,更要做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教与学的相互协作。
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手段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学前的预热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讲一些笑话或谚语,活跃课堂的气氛。另外,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更好地控制课堂的气氛。例如,在课前,教师可围绕本课教学任务,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或视频短片,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教师还可通过电子白板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听觉和视觉这种鲜明和直观的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等,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适当地运用游戏,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英语。例如,在七年级的初始阶段,学习26个英语字母时,教师可以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不仅快而好,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及集体观念。单词的教学同样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apple,教师可指着苹果问:“What’sthis?”然后马上回答:“Itisanapple.Apple,apple,apple”再重复一下,苹果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苹果就会脱口而出apple。如果进行词汇复习,我们可进行“GuessingGame”比如复习apple,banana,pear,orange,grape等水果名词时,我们便可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然后逐个拿出,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答。例如:教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What’sthis?”学生可举手抢答,用已学习的句型“It’sanapple.”来回答该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可鼓励学生,增强其信心。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一定要适时地给予表扬。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不仅能增进师生的感情,也能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然后再换另一种水果进行对话,如此反复练习,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练了听,也练了说,而且学生也不以学习为苦,并能兴趣浓厚地参于其中,相信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教活,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四、课内外相结合
英语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练习,因为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只靠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并且定量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地组织。如,有目的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单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既可各班进行,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课堂内外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千万种,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在基础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我的一点体会,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引发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改革试行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