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固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钛基复合材料,原位合成,颗粒增强,气固反应
气固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尤力,杨芳,张策,郭志猛,陈存广[1](2019)在《气固反应原位生成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氢化脱氢钛粉为原料,经冷等静压成型,在一定温度下通过CH4和钛粉颗粒间的气固反应在钛粉表面原位生成均匀的Ti C颗粒,采用真空烧结技术制备得到氧含量(体积分数)低于0.2%的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表明,Ti C颗粒体积分数比可通过气固反应温度和时间控制,可获得较高体积分数(>30%)的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TiC首先在钛粉颗粒表面形成,烧结过程中,钛粉颗粒明显阻碍TiC晶粒长大,细化TiC晶粒;同时,过多的TiC颗粒也阻碍烧结过程中钛的自扩散,降低烧结相对密度。钛粉压坯在700℃、CH4气氛下发生气固反应(30 min),再经1300℃烧结后获得的相对密度为98.6%的烧结试样,试样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抗拉强度为606 MPa,延伸率达14.4%,硬度为HV 442。值得注意的是,较短时间的气固反应不能够保证压坯内外整体实现原位生成均匀TiC颗粒,导致烧结试样内外组织的不均性。(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雷岩,郑直,谷龙艳,屈南南,陈洪[2](2019)在《快速化学气固反应法制备钙钛矿阵列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卤化铅钙钛矿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其阵列薄膜对于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X射线成像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卤化铅钙钛矿薄膜主要依赖于溶液法制备,大部分溶剂对其有溶解作用,导致卤化铅钙钛矿阵列的加工与目前阵列薄膜的制备工艺不兼容。制备大面积的卤化铅钙钛矿阵列薄膜依然是难题。本工作中,作者利用快速化学气固反应法(FCVR),利用磁控溅射得到的Pb单质阵列薄膜与气态CH_3NH_3I直接反应得到高质量CH_3NH_3PbI_3阵列薄膜。研究发现高温(270℃)下快速气化的CH_3NH_3I首先与Pb单质快速反应生成PbI_2,在冷却过程中气态CH_3NH_3I与PbI_2进一步反应得到CH_3NH_3PbI_3晶体。同时,系统真空度对该反应具有较大的影响,在0.01MPa条件下可以获得晶体质量更佳的CH_3NH_3PbI_3阵列材料。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PL)和瞬态表面光电压(TSPV)测试结果都证实了负压条件对高质量CH_3NH_3PbI_3薄膜生长的促进作用。该方法为研究制备卤化物钙钛矿及类钙钛矿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郑直,雷岩,贾会敏,屈南南,张卜生[3](2019)在《室温元素气固反应原位制备CuBiI_4薄膜及其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铋和铜作为无毒且储量丰富的金属元素,有望在新型无铅卤化物钙钛矿光电材料的研究中发挥作用。在本工作中,作者采用非常简单的气-固反应方法,以铋铜合金作为前驱体直接在ITO基底上室温原位制备了一种新型铜铋碘(CuBiI_4)化合物薄膜材料。XRD和TEM的测试结果证实了这种具有(222)优势晶面取向CuBiI_4晶体薄膜的生成。瞬态表面光电压(TPV)测试表明我们制备的CuBiI_4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且具有与CH_3NH_3PbI_3钙钛矿材料相当的光电信号。UV-Vis,PL和IPCE等结果表明所得CuBiI_4薄膜的禁带宽度约为1.81eV。该薄膜经过四叔丁基吡啶(TBP)、乙腈和Spiro-MeOTAD有机混和溶剂处理后,得到了一种混合均匀、致密、平滑的CuBiI_4:Spiro-MeOTAD本体异质结薄膜材料。基于这种新型薄膜,我们组装了具有简单叁明治结构的ITO/CuBiI_4:Spiro-MeOTAD/Au杂化太阳能电池器件,并获得了1.119%的光电转化效率。这种室温下金属表面元素直接反应的方法(DMSER)为未来无铅钙钛矿或类钙钛矿化合物(A_aB_bX_x)的制备及其在高性能光伏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刘新亮,艾立群,高建新,李亚强,陈鹏飞[4](2018)在《气氛条件对铁碳合金薄带气—固反应脱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初始碳含量为4.25%,厚度为1 mm铁碳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利用Ar-H_2O-H_2弱氧化性气氛在高温条件下,开展气—固反应脱碳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方法研究了水浴温度、初始H_2含量、气体流量对1mm铁碳合金薄带脱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脱碳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气氛条件相关的气体流量、初始H_2含量、水浴温度对脱碳效果影响的显着性递减。本试验条件下,在200~500 mL·min~(-1)范围内增大气体流量,能显着改善脱碳效果;当水浴温度超过333 K时,铁碳合金薄带表面铁元素开始发生氧化,表面形成致密的铁氧化层导致脱碳速率显着下降。在1 413 K脱碳温度下,固态脱碳适宜的气氛条件为:气体流量500 mL·min~(-1),初始H_2含量为15%,水浴温度333 K。(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8年03期)
龙鹄[5](2017)在《氢气直接还原竖炉内气固反应及运动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_2作为还原剂在竖炉内生产直接还原铁,可降低炼铁过程中的碳耗并减少CO_2排放。H_2还原具有速率快的特点,但反应为吸热效应,需消耗过量还原气以保证热量供给,从而导致能耗增大,还原气利用率降低。本文围绕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氢气进行铁矿石还原这一核心,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氢气还原竖炉内气固反应及炉料运动行为进行综合研究,为开发新型氢气直接还原技术提供理论基础。首先以氢气直接还原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物料平衡热平衡计算模型,分析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变化,探讨还原气组成、温度以及物料热装温度等因素对还原气综合利用率以及能耗的影响,研究表明H_2中配入一定比例的N_2或CH_4,提高还原气或炉料温度,均能降低还原气量,提高有效气体利用率并减少还原过程能耗,该研究结果为有效促进氢气在直接还原铁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续还原实验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分析N_2配入对H_2还原过程的影响,明确氧化球团在氢气直接还原竖炉内的反应行为,在75%H_2-25%N_2气氛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氧化球团恒温还原实验,实测失重曲线,采用未反应核模型进行动力学研究,并分析了还原产物抗压强度、还原粉化性以及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N_2配入使氢气还原速率略有降低,但还原速率常数仍保持在同一数量级。还原过程为化学反应控速,适当提高温度能有效提高还原速率。为模拟实际竖炉内的还原气氛,建立了分段升温并调整还原气成分的实验机制。同时考虑氢气竖炉的原料适应性和多样性,对二次资源转炉污泥还原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与煤基还原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氢气还原条件下,还原速率快,金属化率较高,但还原后的金属化球团抗压强度略低。上述研究为还原数值模拟提供了参考数据。为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氢气直接还原竖炉内反应过程及特性,在理论计算和动力学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对竖炉还原段内的氢气逐级还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炉内气固相组分的分布,研究表明氢气竖炉与传统Midrex竖炉相比,还原速率高,可有效降低竖炉还原段高度,并进一步验证了配入N_2,提高还原气或物料温度对提高氢气利用率的作用。物料运动行为直接影响到竖炉内反应及生产效率,为此本文通过离散单元法建立竖炉内炉料颗粒运动叁维模型,针对不同高度条件下炉内物料运动行为进行模拟仿真。研究表明氢气竖炉由于高度较低,下层物料运动速率分布不均匀性更显着,在竖炉下部,物料下降速率由中心向边缘处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通过调整螺旋输送机叶片直径来有效改善氢气竖炉内物料运动速率分布均匀性的方法,为氢气直接还原竖炉炉型及设备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12-01)
陆沉[6](2017)在《几种气固反应测试装置的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雾霾的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寻找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迫在眉睫。氢能是公认理想的能源载体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具有燃烧热值高,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资源丰富等优点。同时,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还可应用于核反应堆中,产生巨大能量,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提供一种经济有效途径。因此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经费发展氢能相关技术,包括制氢技术、氢能储运技术和氢能利用技术,其中氢能储运和利用过程均涉及到众多储氢合金材料的应用。本文从储氢材料性能测试需求及氢同位素使用需求出发,基于LabVIEW研制叁种气固反应测试装置,并将本实验室搭建的设备与国内外同类型设备于各方面进行比对,最后投入实际应用。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一、建立一套叁通道、可全自动循环活化、性能可靠并能长时间运行的储氢材料循环寿命专用测试装置,并检测其泄漏率小于10-9mol/s,且根据使用要求编写循环活化程序。运行程序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性能稳定,满足多次循环测试需要,可以用于储氢材料循环寿命性能测试。二、建立一套自动储氢性能测试装置,设计过程为由概念结构示意图到SolidWorks叁维虚拟装配图再到实体的搭建。搭建完毕后,又从恒温装置自整定、数据采集卡调试、泄漏率测试及容积标定这四个方面对设备进行调试。然后优化设计自动PCT测试程序,新增手动PCT测试、设备换气程序和设备吹扫程序等,并且创建源代码发布,保护隐藏程序框图。最后对运行程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和国内外知名设备就测试曲线及各技术指标方面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该装置运行正常,测试结果准确,性价比高。叁、研制开发出一套基于容量法和流量控制器法两种方法实现氢同位素单质气体定量分装的系统,并给出详细数学模型。根据最新氢气和氘气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编写出计算气体真实密度程序并将运行结果同标准值进行比对。再基于容量法和流量控制器法编写测控程序。最后通过质量比较法对分装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测控程序设计合理,能够精准控制氢同位素单质气体的分装量,其定量分装精度可达0.001 g。(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01)
葛大顺,李伟峰,胡月阳,于锦,马素花[7](2017)在《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气固反应制备及水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固反应法制备了阿利特-硫铝酸盐体系水泥熟料。利用X线衍射仪(XRD)、水化量热仪、压汞法(MIP)等技术分析了SO_2气体流量和煅烧温度对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以及该体系的水化性能和浆体结构。结果表明:硅酸盐水泥熟料中可引入3CaO·3Al_2O_3·CaSO_4(C_4A_3$)矿物,实现3CaO·SiO_2(C_3S)和C_4A_3$的共存。在SO_2流量为40 mL/min、温度为1 250℃条件下处理硅酸盐水泥熟料30 min可制备C_3S含量52.61%和C_4A_3$含量2.13%共存的阿利特-硫铝酸盐体系水泥熟料。阿利特-硫铝酸盐体系水泥由于C_4A_3$的存在,凝结时间和水化诱导期较硅酸盐水泥短,早期的孔隙率和早期强度均优于硅酸盐水泥。(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林常枫[8](2017)在《化学链燃烧致变的铁基载氧体表面气固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链燃烧(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CLC)借助载氧体来代替空气与燃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CO_2内分离,极大降低CO_2捕集成本。针对煤气化气化学链燃烧中的氧化铁载氧体表面被还原问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系统地研究了氧化铁的还原行为对燃料分子CO吸附和氧化反应的影响,杂质组分(H_2S、Hg~0)与不同还原程度载氧体表面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以及杂质组分对载氧体表面的CO吸附、氧化及分解反应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CO在理想/还原α-Fe_2O_3(001)表面的Fe原子位点发生化学吸附。CO的吸附能数值与表面还原程度(χ)呈单调递增关系。低还原程度表面(χ<33.3%)有利于实现CO高效氧化同时抑制CO分解从而减少碳沉积,而高还原程度表面(χ>33.3%)则致使CO氧化速率骤降同时促进CO分解。H_2S与理想/还原α-Fe_2O_3(001)表面的Fe原子位点发生原子间杂化,形成化学吸附。氧化铁的还原行为促进H_2S在表面发生吸附,且于χ=50%左右吸附能最大。当表面χ>33.3%时,存在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两种吸附方式,且后者为主要吸附模式。吸附于表面的H_2S热力学上不稳定,易发生分步脱氢反应。分解反应能垒与表面还原程度间呈波浪形变化,并于χ为33.3%/100%时能垒最低,此时表面具有较高的催化H_2S分解活性。H_2S分解产生的S原子吸附在理想α-Fe_2O_3(001)表面的Fe顶位,而在α-Fe_2O_3(001)还原表面则趋向于吸附在多个Fe原子空位,且氧化铁表面的还原行为促进S的吸附。S原子调变表面电子特性,对CO在表面的吸附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规律,提高了CO氧化反应能垒,降低CO氧化反应速率,不利于CLC过程,但也能抑制高还原程度表面的CO分解反应。Hg~0物理吸附于α-Fe_2O_3(001)理想表面,表面被还原后则出现化学吸附。氧化铁表面的还原程度与Hg~0和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呈单调递增关系。表面Hg~0对CO在表面的吸附行为随表面还原程度增加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在χ>45.8%的载氧体表面,吸附的Hg~0降低CO分解能垒,加重载氧体表面积碳。该研究为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的铁基载氧体表面气固反应机理提供了基础理解,为CLC跨尺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本征反应动力学参数,同时还为CLC燃烧过程控制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7-03-01)
李亚强[9](2016)在《气氛条件对铁碳合金薄带气—固反应脱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以初始碳含量为4.2、3.3wt%,厚度为1 mm、1.5 mm铁碳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利用Ar-H_2O-H_2弱氧化性气氛在高温条件下,开展气-固反应脱碳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快速脱碳、铁不氧化为目标,重点探索气氛条件(水浴温度、气体流量、初始H_2含量)对Fe-C合金薄带气-固脱碳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和单因素方法研究了水浴温度、初始H_2含量、气体流量对1 mm铁碳合金薄带脱碳的影响,并且通过测量脱碳气氛的湿、温度,计算出了不同水浴温度和气体流量下脱碳气氛的实际露点温度和P_(H2O)/P_(H2),进而分析了P_(H2O)/P_(H2)对脱碳过程铁的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脱碳温度一定条件下,气氛条件相关的气体流量、初始H_2含量、水浴温度对脱碳效果影响的显着性递减,脱碳时间对脱碳效果的显着性远高于前叁者。在本实验条件下,在200~500m L·min-1范围内,增大气体流量,显着改善脱碳效果;当水浴温度超过333K时,铁碳合金薄带表面铁元素开始发生氧化,超过343K时,表面形成致密的铁氧化层导致脱碳速率显着下降。在1413K脱碳温度下,固态脱碳适宜的气氛条件为:气体流量500 m L·min-1,初始H_2含量为15%,水浴温度333K。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气氛条件P_(H2O)/P_(H2)对铁碳合金薄带铁元素的氧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P_(H2O)/P_(H2)增加,脱碳速率增高,但P_(H2O)/P_(H2)过高的脱碳气氛会在脱碳过程伴生铁元素的氧化,在1293 K、1353 K、1413 K温度下,脱碳时伴生铁元素氧化的临界P_(H2O)/P_(H2)分别为0.62、0.66、0.7;1413 K下,当P_(H2O)/P_(H2)大于0.49时,脱碳限制性环节基本为内部碳的扩散。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5 mm铁碳合金薄带气-固脱碳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计算出表观活化能为131 k J·mol-1。(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5)
郭洋洲[10](2016)在《多阶段气固反应分析仪的研制及焦炭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气固反应动力学是能源、化工和冶金等领域探索新型工艺的重要基础。针对本征快速气固反应速率的确知问题,本文研制了微型流化床多阶段气固反应分析仪(MFBRA-MR);利用该仪器分析了高温火焰焦的本征快速燃烧动力学;针对热态原位颗粒本征反应速率的确知问题,建立了MFBRA-MR分析多阶段气固反应的原位解耦分析方法,并分析了热态原位焦炭的水蒸气气化动力学和本征快速燃烧动力学。研究形成了MFBRA-MR的设计方案:反应条件的控制方面,利用微型流化床提供高效传热传质的反应环境,通过快速平稳地切换气氛来启动气固反应,以确保本征快速反应条件的准确性,通过快速调节反应温度驱使反应物反应彻底,以保障绝对转化率的获得;反应程度的表征方面,利用逸出气体在线检测来获知反应的微分过程。重点突破了快速平稳切换反应气氛、快速调节反应温度、提高气体浓度检测信号精度、定量评估管道返混及尾气浓度波检测失真的关键技术;研制了若干关键设备,包括含窄环隙预热段的微型流化床石英反应器、微型红外辐射加热炉和气流快速平稳切换装置。最终研制形成了MFBRA-MR。发现了过程质谱仪毛细取样管温度波动影响测量信号稳定性的规律,并通过实验揭示了其机制,发明了采用精密温控器大幅提高过程质谱仪测量信号稳定性的方法;提高了过程质谱仪测量气体浓度快速变化过程的信号精度,为MFBRA-MR分析快速气固反应过程提供了重要保障。提出了本征快速等温气固反应速率测量结果的校验体系。建立了定量表征微型流化床尾气浓度峰检测失真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浓度波响应和焦炭燃烧实验的研究表明:MFBRA-MR管道内气流近似活塞流,分析半衰期长于3s的反应,浓度波检测失真可忽略不计。基于校验体系的研究表明MFBRA-MR可准确可靠地表征本征快速等温气固反应过程。利用MFBRA-MR研究了高温火焰焦本征快速燃烧动力学。结果表明MFBRA-MR测量效率高、结果可靠。阿累尼乌斯n级速率模型可较好地描述焦炭燃烧过程。反应级数n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转化率增大而降低,解释了文献中n值分散的问题。获得了速率控制区本征转折温度Tin,晋城无烟煤焦的Tin为900℃;而大同烟煤焦的Tin和氧浓度及转化率有关,位于800–900℃间。利用MFBRA-MR研究了热态原位焦水蒸气气化动力学。结果表明配置在线冷凝除水系统的MFBRA-MR测量慢速反应时,所测气体释放过程可直接表征气化进程。焦炭在800–950℃的温度下气化不完全,温度越低最终碳转化率越低,且水蒸气浓度对最终碳转化率无明显影响。水蒸气浓度高于25%后,碳转化速率不再明显提高。收缩核模型和随机孔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碳转化过程。相对转化率和绝对转化率计算的动力学参数差别显着,应采用绝对转化率计算动力学参数以避免“变质效应”。降温再升温显着降低了焦炭活性,其主因是化学结构的变化。活性越高的焦炭对降温再升温处理越敏感。利用MFBRA-MR研究了热态原位焦炭的本征快速燃烧动力学。结果显示仪器的气氛切换性能和快速调温性能可靠,反应条件和测量结果准确。研究表明,神华煤原位焦在微型流化床中燃烧,Tin约为700℃,Ⅰ区活化能约为125k J/mol。研究还表明煤阶越低,焦炭活性对降温再升温处理越敏感。研究高挥发分烟煤、褐煤和生物质等低阶燃料的燃烧或气化反应动力学时,需考虑实验流程中降温再升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仪器的典型应用实例表明MFBRA-MR在组织多阶段等温反应过程、确知本征快速气固反应速率,乃至实现热态原位颗粒本征反应性的可靠表征方面的性能优异,因此在气固反应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0-01)
气固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卤化铅钙钛矿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其阵列薄膜对于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X射线成像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卤化铅钙钛矿薄膜主要依赖于溶液法制备,大部分溶剂对其有溶解作用,导致卤化铅钙钛矿阵列的加工与目前阵列薄膜的制备工艺不兼容。制备大面积的卤化铅钙钛矿阵列薄膜依然是难题。本工作中,作者利用快速化学气固反应法(FCVR),利用磁控溅射得到的Pb单质阵列薄膜与气态CH_3NH_3I直接反应得到高质量CH_3NH_3PbI_3阵列薄膜。研究发现高温(270℃)下快速气化的CH_3NH_3I首先与Pb单质快速反应生成PbI_2,在冷却过程中气态CH_3NH_3I与PbI_2进一步反应得到CH_3NH_3PbI_3晶体。同时,系统真空度对该反应具有较大的影响,在0.01MPa条件下可以获得晶体质量更佳的CH_3NH_3PbI_3阵列材料。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PL)和瞬态表面光电压(TSPV)测试结果都证实了负压条件对高质量CH_3NH_3PbI_3薄膜生长的促进作用。该方法为研究制备卤化物钙钛矿及类钙钛矿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固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尤力,杨芳,张策,郭志猛,陈存广.气固反应原位生成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J].粉末冶金技术.2019
[2].雷岩,郑直,谷龙艳,屈南南,陈洪.快速化学气固反应法制备钙钛矿阵列薄膜[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郑直,雷岩,贾会敏,屈南南,张卜生.室温元素气固反应原位制备CuBiI_4薄膜及其光电性能研究[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4].刘新亮,艾立群,高建新,李亚强,陈鹏飞.气氛条件对铁碳合金薄带气—固反应脱碳的影响[J].钢铁钒钛.2018
[5].龙鹄.氢气直接还原竖炉内气固反应及运动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7
[6].陆沉.几种气固反应测试装置的研制与应用[D].扬州大学.2017
[7].葛大顺,李伟峰,胡月阳,于锦,马素花.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气固反应制备及水化性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林常枫.化学链燃烧致变的铁基载氧体表面气固反应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9].李亚强.气氛条件对铁碳合金薄带气—固反应脱碳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6
[10].郭洋洲.多阶段气固反应分析仪的研制及焦炭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