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峰[1]2007年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共同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新旧体制的碰撞,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市场体系尚不够成熟,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诸如“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新老叁会矛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证券市场的规范,损害了股东、职工、经营者和债权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因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便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这正是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共同治理机制体系。本文首先在国内外学者对“谁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并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进行评价;其次,介绍西方学者对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探索,之后提出本文的界定方法,并对七类企业相关群体的行为进行分析;第叁,论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指出共同治理模式代替传统单边治理模式的必然性;第四,从实证角度具体探讨西方公司治理模式实践,从各国经济和公司治理发展状况来看,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角度考虑公司治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最后,说明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体系以及治理机制体系,并按照其作用的机理不同,将其划分为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基于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基于自身的伦理道德治理机制,这叁种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通道,以实现公司长期价值创造最大化。
苏毅[2]2016年在《海峡两岸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着名社会法学家庞德曾指出,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必须在维持法律传统与吸纳新法之间保持平衡。公司这种组织作为舶来品,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企业法人。自上世纪初移植大陆地区之后,无论在旧中国还是新中国,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04年,清政府颁布《公司律》,不仅首度引进西方现代公司制度,而且将公司形态分为四种,即合资公司、合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国民政府《公司条例》将公司进一步优化为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四种形态,似已逐渐确立现代公司的类型,为以后《公司法》修正并确定公司种类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其它相关公司法律制度陆续施行,有效地促进了证券交易、公司债券发行等商事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过程,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石。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高速腾飞,上市公司治理概念在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中兴起,在90年代初上市公司治理概念传入我国大陆地区。时值大陆地区经济进入高速腾飞之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研究也就成为大陆地区法学界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公司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更作为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先导。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公司治理更加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渐次地上升为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复杂课题,所以寻找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公司治理模式必将成为所有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必然无法置身其外。是故,在两岸公司法律制度发展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之相关制度即有讨论之必要。学界普遍认为:法律是可以移植的,但是切不可忽视对其赖以为生的环境因素的比较考察。海峡两岸具有同根同源的文化传统,且都属大陆法系(严格地讲,应该说大陆地区较为接近),因此在讨论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上,理论上具有可比较性,并可择机对可借鉴之法律制度进行移植,为我所用。本文将系统比较研究海峡两岸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结构模式、法律规则、实务问题以及治理概况之间存在的差异,借此在比较中找出更加符合大陆地区未来发展趋向的法律制度与具体规则,为大陆地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加码。具体而言,建立更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法律制度,能够保证上市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也是大陆地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关键。但从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地区经济组织建设相比,大陆地区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亟须探索出一些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其法律制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本文就志在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为什么要用法律制度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规制”这一基本问题,并进而解答“大陆地区如何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在上市公司自治之外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后,大陆地区上市公司如何稳步发展”的现实性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对问题的讨论:第一部分探讨与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相关的概念,因为现代之公司治理概念相较之于以往已有较大之改进,讨论公司治理之内涵,可借以了解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经济组织公司的治理现况与趋势,而其基本内涵已经能够准确地指出公司治理的意义与目的所在,所以能够回答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重要性问题;第二部分从历史发展的线索,追溯海峡两岸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演进,展现两岸“分而治之”后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发展的不同路径;第叁部分对海峡两岸上市公司治理的现行法律制度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不同层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寻求其中之差异与趋同,显示两岸“异曲同工”,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也与时俱进,不同程度地为方便市场主体对于自身的改进,促进上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做出了贡献;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则是对前文的总结,给出了比较与分析后的结论。具体第四部分对海峡两岸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两岸“殊途同归”,上市公司的治理也不例外,而台湾地区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模式与理念、制度建设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值得大陆地区借鉴;第五部分则对以上议题进行了融合,深感大陆地区正在“走向法治”,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更是如此,本文从原则与规则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完善大陆地区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建议:坚持和谐发展以及分权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核心思想,兼顾资本民主与经济民主;完善上市公司内部运行系统,发展上市公司外部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有效执行率。最后的余论是根据对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发展史的研究和把握,展望大陆地区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本文的比较研究结论。
姚丽群[3]2007年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特别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支持事务所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启动实施了行业人才取胜战略、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等,都取得了明显突破。但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事务所做大做强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直接关系着事务所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是事务所健康运转和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制度基础。鉴于此,笔者试图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以期提高我国事务所的内部治理水平。本文在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各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分析,充分借鉴了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行为学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以便于能够充分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这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写作动机,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代表人物,本文研究的基本约定。第二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概述”这一部分在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征,并由此得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的含义、内容及其特征。第叁部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面临的挑战”这一部分从股权结构、激励约束机制、执业质量、执业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揭示了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的解决途径”这一部分针对我国事务所内部治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充分借鉴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张鹏[4]2016年在《新希望集团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尤其是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日益显现,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截止到2015年10月,全国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总量达1103.9万家,个体工商户规模达3993.6万户,“2014年,民营企业在创造全国GDP方面的贡献为62.4%,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66.7%,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量的71.5%”。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大都沿用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和产业准入机制,从而导致我国(上市)民营企业存在严重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股权结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公司董事会构成、管理层结构、监事会模式不科学,并逐步形成了公司主要股东和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战略决策制定和风险承担高度集中等鲜明的现象与特征。长此以往,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与优化,势必会导致企业经营活力不足、组织绩效提升困难和健康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系统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并以新希望集团为例探寻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路径与合理化对策,旨在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为增强本文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对策设计的可操作性,本文在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会计学以及数理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有机统一、问题分析和对策设计的研究逻辑,在分析、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问题。总体来看,本文内容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它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二部分是关键概念与理论综述,它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新希望集团内部治理结构概况,它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起点;第四部分是新希望集团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及原因分析,它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五部分是新希望集团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路径与对策,它是本文的研究成果;第六部分是结论,它是本文的研究总结。相对于同类研究,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即本文研究有利于新希望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和比较优势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进一步释放和发挥其对我国GDP增长、税收增加和民生就业改善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王浩[5]2014年在《中国保险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金融行业的叁大支柱之一,保险行业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能够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保险行业肩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随着中国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出现了许多损害保单持有人利益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使得保险行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明显减弱。本文基于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的视角,探讨适合国情的保险公司治理机制,以期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保险公司治理和金融保险消费者利益保护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展示了当前中国保险公司治理的现状、评价及效应,采用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了保险公司的治理模型,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阐述了国外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的相关制度,构建了保险公司“四会”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依附于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的内外部申诉机制,期待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公司的治理机制。本文分成六个部分,内容提要如下:第一部分,本部分讲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框架与方法、文献综述以及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第二部分,本部分追溯了保险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和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相关理论,详细说明了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的重要性,认真阐述了保险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方向与保单持有人利益的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第叁部分,本部分阐述了中国保险公司治理的现状,另外借鉴了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推出的公司治理指数,计算了中国A股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治理指数,评价了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治理状况,检验了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治理水平的效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的作用。第四部分,本部分采用博弈的方法,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别构建和分析基于传统公司治理的股东单边治理博弈模型和基于现代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博弈模型,为保险公司激励机制的完善、保单持有人参与保险公司的治理和提高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第五部分,本部分综述了英、美、德、日等国外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关于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制度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第六部分,本部分基于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的视角,提出了完善我国保险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尽快出台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的专门法律法规,尝试构建了基于保险公司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形成“四会”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保险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申诉机制,以期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的治理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第一,本文采用中国公司治理中心推出的公司治理指数来表示保险公司的治理水平,检验了保险公司治理水平的效应,说明了提高保险公司的治理水平,能够起到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的作用。第二,本文利用博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保险公司股东的单边治理博弈模型和保险公司股东、保单持有人、保险监管者叁者形成的共同治理博弈模型,构建了不同博弈情况的目标函数,求解了不同博弈情况的均衡结论。第叁,本文初步构建了保单持有人参与保险公司治理的“四会”结构框架,提出了设计体现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的薪酬合约激励机制,形成了保险公司股东与保单持有人共同参与保险公司治理的机制。并且从保险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两个角度提出了构建保险公司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双层申诉机制,以期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促进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瞿曲[6]2006年在《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范围内的治理改革使内部审计成为关注焦点,内部审计本质上属于受托责任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当前受托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一个适用于分析会计审计具体问题的概念框架;以受托责任的发展为主线,为认识内部审计性质的演变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有力支持了“受托责任支配内部审计的发展”这一论点;明确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司治理是受托责任系统的控制机制,内部审计则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内部治理机制。全文共四章,第一章综述多领域学者对受托责任理论的研究并建立概念框架。早期的会计审计学者主要关心的是受托责任的信息和报告方面,后期的研究则大量吸取社会心理学、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等营养,更多地考虑社会情境、人的行为等因素。此外,我们提出了一个包括受托责任的社会与组织场景、受托责任参与者、受托责任内容、受托责任行为、受托责任控制机制的受托责任系统概念,为后面章节的分析奠定概念基础。第二章追溯了内部审计性质的发展,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揭示受托责任系统的发展主导着内部审计性质的变迁。我们强调:组织管理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组织受托责任关系结构与内容,对内部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内部受托责任和外部受托责任都影响内部审计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外部法律约束影响颇大;以管理学为代表的诸多学科理论的发展也影响着IIA对内部审计性质的界定。第叁章考察了公司治理与受托责任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公司治理的涵义、理论基础、治理机制与受托责任的相互影响以及公司治理评价标准,我们认为,公司治理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本章为讨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明确了几个基本观念。此外,通过回顾英国公司治理准则的改革历程,揭示了一个以受托责任为导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第四章以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考察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回顾已有研究,考察内部审计的基本治理活动,以及与其他治理主
张丽丽[7]2008年在《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内部治理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异常激烈和残酷的竞争形势下,我国工程咨询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我国的工程咨询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受自身规模和条件的限制,存在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体现在企业内部治理方面。本文就是基于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力求探寻一条适合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从而提高企业应对世界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本文是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企业治理研究成果,针对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这一特殊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指出了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第叁部分是分析了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内部治理和一般企业内部治理的差异性,并且提出了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内部治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构建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主要从股权结构的合理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章程或协议、正式制度建设以及非正式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建立与完善,其中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财务分配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等,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指合伙文化建设,从而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内部治理的完善与发展创造条件;第五部分是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内部治理评价体系的设计,在此主要在国内外企业治理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一般企业的治理评价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内部治理特点依据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不同的组织形式构建了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治理评价体系。第六部分是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内部治理评价的实证分析,选择了某有限责任制的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内部治理进行了模拟评价。
谭云清[8]2008年在《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解决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的制度安排,最近二十多年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20多年来,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源于古典“两权分离”所引起的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冲突上,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公司控制权市场、董事会、管理者报酬、所有权结构以及公司债务治理等方面。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治理机制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想象的目标(Allen,2000)。竞争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被广泛认为可以提高公司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竞争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市场的竞争是解决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代理问题的有力手段,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会自动导致公司的有效治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文献普遍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对现有经济现象解释出现困惑,与此相反,那些在市场上,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有效地展开竞争的企业,其收益良好,它们的股东也收到了较高的回报,于是出现了一些探讨产品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效应的文献。然而,总的说来,国内外有关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相当有限,得出的有关结论也存在分歧。本研究针对转型经济时期我国产品市场竞争的特点,及其对公司治理行为及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互动关系的实质,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并为我国公司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本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的技术路线如下:首先,本研究对有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综合性考察,以此获得理论分析的基本依据和前提,其后的分析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和框架内展开。其中,理论综述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另一方面是关于产品市场竞争作用于公司治理的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这两方面对于本研究都很重要:前者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提供前提,后者则为本项研究注入基本的理论线索和灵魂。继理论综述之后,文章分别通过引入产品市场竞争对于管理者激励和委托人监督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代理人成本,产品市场竞争与大股东资产占用,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策略与公司治理、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等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产品市场竞争对于公司的治理机理及治理效果。进而,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检验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在实证研究前,文章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公司治理的特征及现状作了大致的考察,这样使文章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所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也为本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展开提供一个基本的技术分析背景。经过必要的经验检验和分析,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所具有的政策涵义就十分清楚了。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最重要的政策涵义就是加强有效竞争和反垄断,并使之与公司治理并重。总之,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环节相扣、逻辑严密”的框架体系。本研究采用了如下理论及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主要有博弈论;产业经济学竞争与合作理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推导的方法,以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研究成果1本研究在全面回顾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企业契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超产权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一起研究的必然性。并且在全面回顾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有效性有关文献的同时,对其理论体系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产品市场竞争作用于公司治理的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为产品市场竞争作用于公司治理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2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1)产品市场竞争能提高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程度,进而提高经理人的努力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对于企业产出增长率具有显着正面效应,并且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显着互补关系:竞争越激烈,公司治理的改善对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边际效率越高。(2)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效果对于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人问题以及其他各种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对其绩效影响较大;而非国有企业在产权安排、激励问题以及面临生存风险等方面的明显区别,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对其绩效影响较少。(3)产品市场竞争是影响企业代理成本及代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管理费用率就越低,资产周转率越快,因此,经理的代理成本就越低,其代理效率也就越高。并且产品市场竞争对于不同信息结构下企业代理成本及代理人效率的影响也存在显着差异:相对于完全信息结构下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对非完全信息结构下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显着。(4)不同竞争策略对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影响效果不同:一方面,在使用经理人激励的价格竞争企业中,竞争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大,股东回报率越高,而在使用经理人激励的产量竞争企业中,竞争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却越少,股东回报率越低;另一方面,在使用经理人激励的价格竞争企业中比使用经理人激励的产量竞争企业中,竞争对于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较显着。(5)产品市场竞争对于降低企业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有显着正面效应,并且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内部治理互为补充地作用于企业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竞争越激烈,公司内部治理的改善对于降低企业大股东资金占用的边际效率越高。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综合结论是:企业绩效取决于产品市场竞争、管理者激励和监督等公司治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竞争越激烈,公司治理的改善对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边际效率越高。因此,在深化我国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竞争与公司治理不能偏颇,在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市场竞争机制的建设,而在反对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公司的治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研究领域的创新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所有权结构、公司控制权市场、董事会、经理人薪酬以及公司债务等几种最为重要的治理机制上。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重要的治理机制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想象的目标。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尽管文献从一些方面证实了产品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效应,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远未系统化。本文在全面回顾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有效性有关文献的同时,对其理论体系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产品市场竞争作用于公司治理的动力机制及传导机制,为产品市场竞争作用于公司治理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2、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首先,已往的模型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标准的古诺、勃川德或者Salop模型,而本文在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基础上结合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等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认为,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假定有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0,1]的区间里,并且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而不单是价格。这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形比较吻合。此外,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的灵活应用性较强。如文章还可以将两企业之间的距离解释为任何一类产品中,不同消费者关心的某一特性的差异程度等。第二,文章中的监督模型与标准委托代理人模型之间在模型化监督上具有差别。在标准代理模型中,监督是作为外生的系统来处理的,与此相反,本文中的监督是内生的选择变量,用监督努力的费用来提供关于代理人行动的直接信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追随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理论而不是标准代理理论的方法。第叁,首次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方式衡量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市场竞争对经理人的激励、产品市场竞争对经理人的监督、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代理人成本、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大股东的资产侵占、以及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实证检验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效应。3、研究结论上的创新基于上述方法,本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对管理者努力水平的激励,且竞争越激烈,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监督程度越高,激励强度和监督水平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有互补关系;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代理人成本和企业大股东资产占用;并且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治理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本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首次证实了引入有效竞争机制和反垄断在我国的重要意义。
朱庆仙[9]2008年在《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治理作为解决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要降低由财务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各项代理成本。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财务舞弊、财务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反馈、评价和监督作用,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内部审计机制。在股权主导型和债权主导型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中,由内部审计目标、审计组织模式、审计信息传递等构成的内部审计机制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通过对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进行比较,为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问题提供了很多启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不够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中还存在内部审计定位模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过窄等问题,这都影响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审计机制,应该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提高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性、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畴等等。
王海芹[10]2008年在《国有煤炭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基本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建立起母子公司形式的企业集团,初步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有煤炭集团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失衡、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运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研究国有煤炭集团的公司治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充分综述了公司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国有煤炭集团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司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公司治理的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害相关者理论,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的构想。论文分别分析了国有煤炭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产权改革、股权优化、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步骤和措施,从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方面提出了构建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容和措施,其中内部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同时,结合临矿集团公司治理改革的实际,研究了煤炭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改革的原则、步骤、方案和措施,并分析了临矿集团公司治理改革的成效,总结了临矿集团公司治理的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共同治理机制研究[D]. 张月峰. 河北工程大学. 2007
[2]. 海峡两岸上市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苏毅. 湘潭大学. 2016
[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研究[D]. 姚丽群.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4]. 新希望集团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 张鹏. 河北地质大学. 2016
[5]. 中国保险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 王浩.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6]. 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 瞿曲. 厦门大学. 2006
[7]. 中小型工程咨询企业的内部治理及评价研究[D]. 张丽丽. 天津商业大学. 2008
[8].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理论与实证研究[D]. 谭云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9].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研究[D]. 朱庆仙.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10]. 国有煤炭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 王海芹. 山东科技大学. 2008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产品概念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保险公司论文; 工程咨询论文; 投资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