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位移,框架,水准,沟道,静力,地下,桥墩。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史寿福[1](2019)在《建筑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开展,应立足于抗震性能提升的具体需求,采用基于位移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首先对建筑结构隔震/抗震设计与地震危险性分析进行阐述,进而探讨基于位移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势,以及基于位移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15期)
周颖,肖意,顾安琪[2](2019)在《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及其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旨在同时实现较大刚度、自复位能力以及构件间的变形协调。针对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防震能力强的特点,已建立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小震及中震不坏,大震可更换、可修复,巨震不倒塌"的抗震设防四水准目标。文中结合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四水准性能指标,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设计。以一幢四层结构为例,给出了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的基于位移设计方法算例,并建立了ABAQUS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文中方法设计的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体系可满足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目标,达到各性能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周立欣,曹恒恒[3](2019)在《反应位移法在地下沟道横截面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沟道与地上结构的抗震设计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介绍反应位移法的基本理论、计算模型,并结合废液排放管沟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表明反应位移法计算得到的内力是符合实际的,能够为地下沟道横断面的抗震设计提供经验。(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杨雪飞[4](2019)在《多层自复位支撑钢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撑框架是一种常用的抗侧力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该类结构由于利用自身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震后通常会出现较大残余位移,导致结构震后修复费用大。为了改善普通支撑框架的抗震性能,降低震后修复费用,提高结构的功能可恢复性,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自复位支撑框架结构被广泛研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已成为地震工程界的热门研究方向,其要求结构在某一设计地震水准下能够实现预定的性能目标。在众多实现结构性能化设计的方法中,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预压碟簧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钢框架为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与研究,建立了自复位支撑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弹性体系与弹塑性体系在相同外激励下耗能相等原则推导了等效弹性体系的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的通用形式,对比分析了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剪力墙、钢框架和普通支撑钢框架在相同延性系数下的等效阻尼比差异,结果表明结构滞回特性对等效阻尼比具有重大影响;同时考虑钢框架的双线性滞回耗能和支撑的摩擦耗能,基于等效阻尼比计算理论,提出了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钢框架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推导了影响该公式的支撑刚度比取值范围;基于等效线性化原理验证公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设计单层和多层自复位支撑结构时,采用所提出的公式计算等效阻尼比既能降低支撑的刚度需求,也能使结构满足性能目标,而不考虑等效阻尼比时,支撑刚度设计值偏大,设计偏于保守。(2)分析了侧移曲线对多层自复位支撑结构等效参数、楼层设计刚度和基底剪力设计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侧移曲线计算得到的结构等效位移、等效质量和楼层设计位移角有所差异;在层剪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弯曲型侧移曲线设计得到的结构底层刚度将大于采用线型侧移曲线的设计结果,由线型侧移曲线设计得到的结构上部楼层刚度将小于采用剪切型侧移曲线的设计结果;侧移曲线对低层自复位支撑框架的基底剪力设计值影响不大,但对多层自复位支撑框架的基底剪力设计值影响显着。(3)考虑结构层数和结构非线性等因素,研究了线型、凸型和凹型3种不同设计侧移曲线对多层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钢框架的实际侧移形状、位移角分布和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侧移曲线对结构的实际侧移形状影响不显着;基于叁种侧移曲线设计的3层支撑框架在大震作用下的实际侧移均近似于线型,6层支撑框架的实际侧移则均表现出弯曲型的特点。楼层设计位移角分布趋势取决于设计侧移曲线,大震下,虽然基于不同曲线设计的3层和6层支撑结构的最大位移角均能满足限值要求,但3层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框架结构的上部楼层位移角接近相等,符合线型侧移曲线的各层设计位移角相等的分布特点,不符合凹型侧移曲线的各层位移角由下至上逐渐减小的分布特点,建议采用线型侧移曲线设计3层左右的低层自复位支撑钢框架;6层左右的多层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框架的位移角分布具有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的特点,与弯曲型设计侧移曲线的特点相符,设计时建议采用弯曲型设计侧移曲线。(4)提出了自复位支撑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流程,对比分析了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法和直接基于位移法设计的3层支撑结构在小、中、大震下层间位移角、残余位移角、基底剪力等抗震性能差异,以及两种设计方法下支撑对梁柱受力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所得结构支撑刚度更大,其在中小震下的抗震性能优于直接基于位移法设计的结构,但两个结构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几乎相同,说明基于力的抗震设计偏于保守,而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既能实现结构在大震下的性能目标,又能使设计更为经济;当支撑激活位移相同时,支撑刚度越大,则与支撑相连柱的内力需求更大;支撑采用人字形布置时,支撑参数对梁剪力和弯矩影响很小,但支撑刚度大的结构,其梁轴力需求也偏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田[5](2019)在《钢框架结构基于常屈服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常周期抗震设计方法通常以弹性振动周期T作为基本设计参数,假定结构强度降低时其周期保持不变,即结构刚度与其强度无关,利用该方法对结构进行非弹性设计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第一,在设计时需多次迭代才可达到结构性能目标,过程繁琐;第二,利用该方法设计的强度较低(强度折减系数Ry较大)结构,所得位移延性需求值不合理。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即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假定:结构的屈服位移恒定,且结构刚度与其强度相关。基于这一假定,研究了结构延性需求与屈服位移之间的平均位移延性谱,建立了结构延性需求与其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更真实地确定结构(预期强度已知)的位移延性需求值,更准确地计算满足特定性能目标所需强度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构屈服位移的稳定性及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研究。通过Sap2000对悬臂梁以及平面钢框架进行Pushover分析,计算了不同尺寸悬臂梁构件受弯时的屈服位移,研究分析了不同强度,不同跨度,以及不同高度的平面钢框架屈服位移值的稳定性;引入了新的强度折减系数R*,并与折减系教Ry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等位移原理”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方法详细的设计步骤及流程图。(2)基于常屈服位移的单自由度结构动力反应分析。建立了 SDOF结构基于Bouc-Wen模型的运动方程,并对SDOF结构在对称Ricker脉冲作用的位移响应进行了分析;利用Matlab编程分别求解了传统常周期方法和常屈服位移方法设计的两种不同SDOF结构在对称Ricker脉冲作用下的最大非弹性位移及位移延性需求值并进行比较;利用Sap2000对SDOF结构建模并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3)SDOF结构位移延性谱的研究。选取120条地震波和一系列具有不同屈服位移值的SDOF结构,利用Sap2000对所选结构建模并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得出了结构延性需求与屈服位移之间的平均位移延性谱,并探讨了强度折减系数,场地类别,屈服后刚度系数对位移延性的的影响;给出了用于非线性抗震设计的R*-μ-uy,s拟合公式以及用于位移延性预估的μ-R*-uy,s拟合公式;(4)多层钢框架结构基于常屈服位移的抗震设计。利用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方法设计了一个6层钢框架结构,通过对该结构进行线性静力分析及非线性动力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屈服位移与强度以及跨度无关,与结构高度存在稳定关系;在设计过程中,以屈服位移作为基本设计参数更为合理;利用常周期方法设计的非弹性结构,Ry较大时,其位移延性需求值非常大且不合理,相比之下,常屈服位移方法设计所得结果是合理的;使用本文所得μ-R*-uy,s关系计算的位移延性值与通过Sap2000分析所得结果能较好吻合,利用μ-R*-uy,s关系计算结构位移延性需求值是可行的;利用本文所得R*-u-uy,s关系(即常屈服位移设计方法)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抗震设计,过程简单,容易实现,无需多次迭代,且利用该方法设计的结构可有效控制顶点峰值位移及最大层间侧移比。(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李永梅,王浩,彭凌云,周冰[6](2019)在《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改进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底部空框架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能无法实现"强柱弱梁"的预期延性破坏机制。为此,建立了填充墙与主体框架协同作用的等效斜撑-框架模型,改进等效单自由度体系阻尼比与刚度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底部为空框架的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不同性能目标下的静力推覆分析,实现其"使用良好"、"修复后使用"和"防止倒塌"性能水平的抗震设计。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和能力谱法验证了基于位移的改进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应用基于位移的改进抗震设计方法,可综合考虑填充墙对主体框架的利弊作用,实现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目标。(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禄渊,王成虎,杨树新[7](2019)在《基于同震位移的隧道抗震设计及其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在隧道抗震设计中考虑地震同震位移场,通过搜集历史地震破裂信息估计工程区地震位错,采用"分裂节点法"获得隧道周边的同震位移场,并联合拟静力隧道抗震设计方法,成功应用于某公路隧道。研究表明:基于同震位移的隧道抗震设计方法能够为我们估算未来可能的地震灾害提供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当地层自振周期和基岩反应谱未知,可以利用同震位移场估算远场剪应变开展隧道拟静力抗震设计;例如对于云南某隧道,如果龙陵—澜沧断裂带发生地震,隧道南北两端强制位移约为6 cm。如果龙陵—瑞丽断裂发生地震,由于强制位移导致隧道南北部分出现反向运动,将会对隧道中部产生剪切作用,且隧道出现明显的横向和垂向差异运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颖,顾安琪[8](2019)在《自复位剪力墙结构四水准抗震设防下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剪力墙结构体系相比,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会将材料非线性问题转为体系非线性问题,具有整体变形能力强、残余位移小的特点,因此,亟需针对自复位剪力墙结构,提出具有更高抗震设防要求的抗震设防目标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基于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叁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与2015年颁布的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适应,提出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小震及中震不坏,大震可更换、可修复,巨震不倒塌"抗震设防四水准目标。采用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自复位剪力墙结构设计。以一幢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为例,给出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的基于位移设计方法算例,并对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设计。(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布占宇,叶晗晖,葛胜良,张旭[9](2018)在《直接基于位移的预制拼装墩柱抗震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性能的设计是桥梁抗震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实现基于性能设计的最佳途径。预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墩的受力特性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桥墩的受力特性有较大区别,为了实现中高烈度区桥梁快速化施工建造,对基于位移的预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墩抗震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基于节点弯矩-曲率分析和非弹性位移反应谱,提出基于位移的预制拼装桥墩设计方法。首先根据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结合预制拼装桥墩的受力特点,确定5个性能水平和对应的工程需求参数;然后推导塑性转动从接缝张开算起的目标位移的计算方法;提出单柱式预制拼装桥墩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对该种旗帜形滞回响应结构的等效黏滞阻尼、非弹性位移反应谱、设计水平力、弹性开裂刚度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某拟静力往复加载试验预制拼装桥墩为例进行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并进行纤维模型非线性地震时程分析,比较两者结果,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施有志,华建兵,李秀芳,林树枝[10](2018)在《反应位移法在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反应位移法在地下综合管廊地震分析中的适用性及地基弹簧刚度选取和模拟方法,采用SAP2000结构有限元软件进行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基床系数、地层剪应力计算方法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并与PLAXIS软件的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应位移法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初步抗震计算中可优先选用;在地基弹簧刚度计算方法中,推荐使用日本公式法和常规静力有限元法,并尽量考虑土层分层情况,若一味作均匀等效化,可能导致土体动剪切模量偏大,土层均质等效计算的结构内力值与动力时程法的结构内力偏差达到-400%~-250%;建议采用SAP2000程序中实现仅受压行为的两节点缝单元+远端固定铰支座相结合的方法模拟法向地基弹簧,采用常规土弹簧单元模拟切向地基单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一种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旨在同时实现较大刚度、自复位能力以及构件间的变形协调。针对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防震能力强的特点,已建立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小震及中震不坏,大震可更换、可修复,巨震不倒塌"的抗震设防四水准目标。文中结合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四水准性能指标,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设计。以一幢四层结构为例,给出了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的基于位移设计方法算例,并建立了ABAQUS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文中方法设计的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体系可满足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目标,达到各性能指标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史寿福.建筑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
[2].周颖,肖意,顾安琪.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及其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9
[3].周立欣,曹恒恒.反应位移法在地下沟道横截面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4].杨雪飞.多层自复位支撑钢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5].李田.钢框架结构基于常屈服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9
[6].李永梅,王浩,彭凌云,周冰.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改进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9
[7].黄禄渊,王成虎,杨树新.基于同震位移的隧道抗震设计及其工程应用[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周颖,顾安琪.自复位剪力墙结构四水准抗震设防下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9
[9].布占宇,叶晗晖,葛胜良,张旭.直接基于位移的预制拼装墩柱抗震设计[J].中国公路学报.2018
[10].施有志,华建兵,李秀芳,林树枝.反应位移法在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