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汤论文-蔡悦萍,张贵君,向丽,郭亚芳,王佳琳

大黄甘草汤论文-蔡悦萍,张贵君,向丽,郭亚芳,王佳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黄甘草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黄甘草汤,汤剂,煎膏剂,番泻苷A

大黄甘草汤论文文献综述

蔡悦萍,张贵君,向丽,郭亚芳,王佳琳[1](2019)在《大黄甘草汤汤剂与煎膏剂中药效成分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HPLC-DAD法分析大黄甘草汤剂和煎膏剂中12种药效组分。方法采用HypersilGold-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L/min,进样量20μL。二蒽酮类(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时间25 min,柱温30℃,检测波长340 nm),蒽醌类(流动相:乙腈–0.1%磷酸,时间40 min,柱温20℃,检测波长254 nm),黄酮类和叁萜类(流动相:乙腈–0.2%甲酸,梯度洗脱,时间55 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276、370 nm)。结果 2种二蒽酮类(番泻苷A、番泻苷B)和5种蒽醌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在汤剂中明显低于煎膏剂。而叁萜类(甘草酸)和3种黄酮类(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甘草素)的含量在汤剂中高于煎膏剂,特别是甘草苷。煎膏剂中12种成分的总量与汤剂相当。结论煎膏剂的制备方法可能更利于大黄中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成分的溶出或延缓了二蒽酮类成分的分解,同时抑制了甘草中叁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的溶出或加快了这些成分的分解速度。由于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是本方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且是君药大黄中主成分,因此大黄甘草煎膏剂可能比汤剂更有效。(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肖坤,武晓猛,闫宇,肖倩[2](2019)在《大黄甘草汤对镉染毒大鼠肝肾损伤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黄与甘草(大黄甘草汤)配伍合煎后对镉染毒大鼠的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甘草组和大黄甘草汤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腹腔注射1 mg/kg体质量质量浓度为1. 00 g/L的氯化镉溶液,隔天1次,共6次。间隔7 d后,甘草组及甘草大黄组大鼠分别予剂量为50 mg/kg体质量甘草汤、大黄甘草汤灌胃,1次/d,连续灌胃30 d。末次灌胃后24 h处死大鼠,分离肝脏和肾脏检测脏器系数,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脏组织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检测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肝脏和肾脏细胞有大面积坏死和凋亡;甘草组和大黄甘草汤组大鼠肝脏、肾脏的细胞肿胀坏死均较模型组减少,大黄甘草汤组大鼠较甘草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器系数、肾脏器系数,肝组织中AST活力、ALT活力,肝、肾组织中MDA水平均升高(P <0. 05),SOD活力均下降(P <0. 05);与模型组比较,甘草组及大黄甘草汤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有改善(P <0. 05),大黄甘草汤组大鼠上述指标改善优于甘草组(P <0. 05)。结论大黄甘草汤对染镉所致的肝脏和肾脏损伤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红霞[3](2018)在《大黄甘草汤坐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黄甘草汤坐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6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和B组39例,A组患者术后采用高锰酸钾坐浴,B组患者术后采用大黄甘草汤坐浴。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渗出评分和水肿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坐浴3 d、7 d及10 d时,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渗出评分和水肿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创面愈合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高于B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黄甘草汤坐浴可有效改善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水肿和渗液量大等症状,有利于患者创面快速愈合,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8年11期)

刘彩芳,李宁康[4](2018)在《王新志教授应用大黄甘草汤治疗呕吐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胃肠实热呕吐之方,临床应用广泛。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家级名老中医王新志教授应用大黄甘草汤治疗呕吐的临床经验,以"食已即吐"作为其辨证要点,而不拘泥于阳明胃热腑实之证,并附以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顽固性呕吐的辨治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18期)

刘苗矿,朱琼祥,刘贤沛[5](2018)在《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治疗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治疗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肠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功能障碍评分为(3.54±0.5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19±0.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中,采用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治疗的方法 ,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缓解肠功能障碍症状,临床效果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19期)

赵琳琳,李盖,赵媛,李唐棣,刘春艳[6](2018)在《大黄甘草汤胶囊剂急性毒性及药效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大黄甘草汤胶囊剂的药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最大给药量法考察大黄甘草汤胶囊剂的急性毒性,昆明小鼠1 d内分别ig给予1、2、3次最大剂量(0.2 g/mL,25 mL/kg)的大黄甘草汤胶囊剂,即低、中、高剂量组(n=10)。7 d后,通过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计算肝脏、肾脏指数,进行肝组织HE染色观察,评价其急性毒性。炭末推进实验法评价大黄甘草汤促进胃肠道蠕动效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黄甘草汤胶囊剂低、中、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和肾脏指数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小鼠血清中ALT、AST没有明显变化(P>0.05);肝组织病理切片未见异常现象。炭末推进实验,给药中剂量组小鼠小肠的推进率为(77.54±4.29)%,显着高于对照组[(64.74±5.17)%,P<0.01]。结论制备的大黄甘草汤胶囊剂,短期内服用肝脏无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该制剂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小鼠胃肠道的蠕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04期)

张和金[7](2016)在《用大黄甘草汤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用大黄甘草汤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20例患者。我院对甲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乙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甘草汤进行辅助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乙组患者腹痛缓解的时间、胰腺水肿缓解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甲组患者,乙组患者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甲组患者,乙组患者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甲组患者,乙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甘草汤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显着,可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且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6年17期)

张红,白燕青[8](2016)在《大黄甘草汤治疗应激性溃疡的可行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低氧、感染以及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肠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和穿孔[1]。应激反应时全身血流重新分布所致的胃肠黏膜缺血、氧自由基损伤和细胞因子作用是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的叁大主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邱建烽[9](2016)在《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七·十七》谓:"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叁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1]。"其临床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治疗小儿夜啼、小儿厌食、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头痛、眩晕等多种疾病。笔者用其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1小儿厌食张某,男,3岁。平素不食叁餐正食米谷,饥饿时(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武亚楠,张贵君,刘亮,彭慧,向丽[10](2016)在《单因素配伍剂量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黄甘草汤中配伍饮片生大黄或生甘草剂量改变对该复方药效组分的影响,为该复方的临床合理应用和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DAD同时测定不同配伍的大黄甘草汤中通便止呕的药效组分芦荟大黄素-甘草酸-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波长254 nm),甘草苷-甘草素(波长276 nm),番泻苷B-番泻苷A-异甘草苷-异甘草素(波长360 nm)的含量。结果:大黄甘草汤中生大黄(或生甘草)配伍剂量增加时,生甘草(或生大黄)药效组分均逐渐降低。当大黄与甘草配伍剂量为经方比例12 g/3 g时,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甘草酸的质量分数依次为(1 258.03±35.52),(115.26±7.88),(246.09±4.02),(15.41±0.20),(1 823.44±23.44)μg·g~(-1);番泻苷B,番泻苷A,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质量分数依次为(124.51±0.60),(189.91±7.04),(214.03±6.08),(1 110.60±24.36),(193.83±0.95),(133.21±3.28),(51.26±1.00)μg·g~(-1)。结论:配伍剂量改变时,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的溶出量与经方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其功效随配伍剂量的不同而变化。生大黄(生甘草)的配伍剂量改变对甘草(大黄)、其自身及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均有显着影响。生甘草配伍剂量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强于生大黄。(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6年16期)

大黄甘草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大黄与甘草(大黄甘草汤)配伍合煎后对镉染毒大鼠的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甘草组和大黄甘草汤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腹腔注射1 mg/kg体质量质量浓度为1. 00 g/L的氯化镉溶液,隔天1次,共6次。间隔7 d后,甘草组及甘草大黄组大鼠分别予剂量为50 mg/kg体质量甘草汤、大黄甘草汤灌胃,1次/d,连续灌胃30 d。末次灌胃后24 h处死大鼠,分离肝脏和肾脏检测脏器系数,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脏组织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检测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肝脏和肾脏细胞有大面积坏死和凋亡;甘草组和大黄甘草汤组大鼠肝脏、肾脏的细胞肿胀坏死均较模型组减少,大黄甘草汤组大鼠较甘草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器系数、肾脏器系数,肝组织中AST活力、ALT活力,肝、肾组织中MDA水平均升高(P <0. 05),SOD活力均下降(P <0. 05);与模型组比较,甘草组及大黄甘草汤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有改善(P <0. 05),大黄甘草汤组大鼠上述指标改善优于甘草组(P <0. 05)。结论大黄甘草汤对染镉所致的肝脏和肾脏损伤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黄甘草汤论文参考文献

[1].蔡悦萍,张贵君,向丽,郭亚芳,王佳琳.大黄甘草汤汤剂与煎膏剂中药效成分的比较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

[2].肖坤,武晓猛,闫宇,肖倩.大黄甘草汤对镉染毒大鼠肝肾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国职业医学.2019

[3].杨红霞.大黄甘草汤坐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

[4].刘彩芳,李宁康.王新志教授应用大黄甘草汤治疗呕吐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8

[5].刘苗矿,朱琼祥,刘贤沛.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治疗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

[6].赵琳琳,李盖,赵媛,李唐棣,刘春艳.大黄甘草汤胶囊剂急性毒性及药效学实验研究[J].中草药.2018

[7].张和金.用大黄甘草汤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

[8].张红,白燕青.大黄甘草汤治疗应激性溃疡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

[9].邱建烽.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

[10].武亚楠,张贵君,刘亮,彭慧,向丽.单因素配伍剂量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

标签:;  ;  ;  ;  

大黄甘草汤论文-蔡悦萍,张贵君,向丽,郭亚芳,王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