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论文_许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治,社会学,路径,乡村,生态,组织,社会。

政治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1](2020)在《从断裂到整合:对乡村振兴的政治社会学考察——基于冀西北地区X村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视域内,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寻求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均衡互动。参照社会整合的分析框架以及X村的调研材料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驱动下,历经深层次的社会改造和全方位的市场洗礼之后,当前的乡村社会同时出现了由传统宗族萎缩和村级组织涣散诱发的组织断裂问题、由伦理原则变迁和公共文化式微诱发的文化断裂问题以及由乡绅消亡和精英虚化诱发的精英断裂问题。面对缺乏有机统一性的断裂社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有效重整村庄社会入手,依循重建组织资源、复兴公共文化、强化精英供给的实践路径,筑牢与国家正向互动的社会基础,从而使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达成新的平衡。(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20年01期)

高益青[2](2019)在《社会力量参与信访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已成为地方政府减轻基层治理压力的重要选择,一些社会组织开始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发挥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于对社会力量的风险防控意识和对社会组织的工具主义态度,这些社会组织的参与是相当有限的,多数仅能发挥替代性的纠纷调解功能,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通过研究信访的本质及其产生的社会成因,不难发现:信访矛盾不是简单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分配问题,它不仅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更涉及社会整合方式。因此,尽管目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和范围还十分有限,但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政治社会学意义,因为这意味着社会整合方式的改变。(本文来源于《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谢静[3](2019)在《解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克劳斯·奥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另一重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催生了"解组织化资本主义"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第叁代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政治社会学家克劳斯·奥菲也对此提出了见解,并籍此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政治社会学思想。对《解组织的资本主义:当代劳动与政治转型》的文本分析,展现了奥菲通过对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市场、组织模式、制度机制的分析,来探讨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威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的权力矩阵,提出其解组织化资本主义理论。(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汪友娣[4](2019)在《“和解”抑或“去中国化”: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实践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蔡英文“执政”以来,大力推行“转型正义”政策,以期实现对台湾地区威权时期“不正义”事件的“矫正”。但事与愿违的是,蔡英文当局推行的一系列“转型正义”措施,如去除威权象征、高中历史课纲改版、“中正纪念堂”转型等,不但未能助力岛内稳进发展,反而增加了两岸关系的不稳定性。因此,分析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的具体举措,揭示其深刻意图,不仅可以拓宽转型正义理论的实践路径研究,对于把握台湾政治动向、促进两岸发展亦具有重大意义。转型正义处理的是威权遗绪和社会重建的工作,要想准确把握和评价蔡英文当局的“转型正义”,首要前提是厘清转型正义的应有之意。本文立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从“转型”和“正义”两个层面对转型正义进行了深度解构。现有理论表明,转型正义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概念,涉及到司法、民主化等多个范畴,其措施的选择也受到历史情境、转型模式、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制约。然而,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采取的转型正义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政治民主、实现社会和解,故而本文以此目标与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效果加以比照,视其为评判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偏差与否的标准。转型正义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可以从话语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其进行透彻分析。从话语层面来看,本文选取了台湾地区“总统府”关于“转型正义”的37篇官方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主题分析、关键词与修辞分析、语境分析等文本分析法,发现台湾地区的“转型正义”实属一种话语加工,在李登辉、陈水扁以及马英九时期分别呈现出“只赔无责”、“无所不包”、“回避正义”的话语实践形态,“转型正义”名不副实。蔡英文借用“转型正义”的理论内核,构建了一套“真相-合作-和解”的话语体系,将“转型正义”打造成绝对真理,为“转型正义”实践提供了广泛的操作空间和深厚的民意基础。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对蔡英文当局《促进转型正义条例》规范下的“转型正义”的清单、实践以及特殊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呈现出强烈的“去中国化”色彩。蔡英文当局力图通过淡化“中国”历史、消解“中国”力量、去除“中国”象征,实现台湾与中国在历史、政治、文化上的全面切割。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在话语层面呈现出“和解”意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显现出“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两者在价值追求上完全背离。同时,蔡英文当局的“转型正义”不仅加大了台湾地区的社会对立、影响其经济发展,还对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不小阻力。事实上,话语与意识形态是紧密相联的,话语的主观性使其不可避免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话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为“去中国化”服务的,“真相-合作-和解”的话语体系不过是为其实践穿上合法化外衣。因此,蔡英文当局的“转型正义”不过是借“转型正义”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7)

高茂森[5](2019)在《历史变革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实践——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新乡先进群体典型事迹及精神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乡先进群体坚持从革命党员的党性出发,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进行社会政治实践。在坚持运用唯物主义政治哲学、坚持遵循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治领导方式、坚持群众生活政治观念的前提下,推动了新乡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成就了新乡先进典型事迹,形成了一种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实践模式。五个"讲政治"的坚持既是新乡基层实践成功的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的重要财富,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邢溦[6](2019)在《从政治社会学视角探析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研究如何通过法律形式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叁者的合理配置,从而建立一个制度完善、组织有效、实施有力的生态文明体制。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的背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点进行探讨,试用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浅析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对其存在的问题提供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人文与科技》(第二辑)》期刊2019-02-01)

郭树勇[7](2019)在《文化国际主义:中国文化通达世界文明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国际主义强调国际文化合作的深化和文化秩序的重建,既有国际文化合作的普遍性,又有中国文治天下传统和国际主义使命的特殊性,因此,可以成为中国学派的重要理论主张。文化国际主义的叁个层次是:全球层面的国际文化合作,可以称之为文化全球主义;区域层面的国际文化合作,可以称之为文化区域主义;个体层面的对外文化合作,可以称之为文化开放主义。中国坚持文化国际主义有着包容多元文化等传统优势,也有着文化保守主义等不利因素。为了培育文化国际主义,除了继续向国际社会提出重要的价值文明体系变革和文明对话等国际倡议外,有必要加强区域文化合作,加强民族文化改革和对外文化开放。(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叶敏[8](2019)在《巩固薄弱地带:城市楼宇上的政党建设策略——对上海J区N街道“支部建在楼上”经验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非公企业党建的一种类型,城市楼宇是研究党建如何可能最有张力感的地带。城市楼宇是一种集装箱式的经济单位,以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与社区缺乏功能上的联系,对政党建设也有较大的心理距离,同时城市楼宇内又有大量白领党员。本文运用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和实地调研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J区N街道"支部建在楼上"的党建经验进行了理论透视。研究发现,支部在城市楼宇的进入和巩固涉及基层政权一系列治理策略的运用,包括组织嵌入策略、服务供给策略、典型动员策略和共治引领策略。这些策略的核心要义是提高非公企业的政治化程度,增强楼宇支部对党员、白领、企业的"黏性",同时提升支部对楼宇的社区嵌入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敏,毛玉楠,杜俊霖[9](2018)在《县域政治生态的痼疾及优化路径——基于政治社会学的检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县域政治生态的治理力度,我国县域政治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遏制且不断得到优化。但是,我国县域政治生态仍然存在许多痼疾,如县域干群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隐形及小微贪腐现象依旧存在、官场中的"裙带关系"一定时期仍然发挥作用等,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阻碍着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优化县域政治生态,需要强化县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重塑公职人员与民众的角色、强化制度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进而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郑扬,胡洁人[10](2018)在《双向嵌入:农村经济能人与基层政府行为——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与基层政府的行为紧密相关,也受到农村社会自身力量的制约。以基层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和以农村经济能人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是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两大要件。基于比较个案的研究显示,在城镇化项目建设中,乡村社会当中的经济能人会扮演"直接投资者""决策参与者""乡村社会的利益争取者"等叁种不同角色。而基层政府则会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包括"财政收益驱动下的合作共谋""利益博弈中的被动介入"和"官僚制逻辑下的主动干预"。本研究将国家与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变及其体现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归结为"双向嵌入",并强调与以往强调社会力量行动策略的理论进路不同,国家在达成自身目标过程中对社会的主动渗透成为"双向嵌入"的原始动力。通过对农村经济能人角色和基层政府行为的解读,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利益再平衡,认为城镇化建设需要尊重社会主体的行动逻辑,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形态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成败。(本文来源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政治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已成为地方政府减轻基层治理压力的重要选择,一些社会组织开始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发挥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于对社会力量的风险防控意识和对社会组织的工具主义态度,这些社会组织的参与是相当有限的,多数仅能发挥替代性的纠纷调解功能,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通过研究信访的本质及其产生的社会成因,不难发现:信访矛盾不是简单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分配问题,它不仅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更涉及社会整合方式。因此,尽管目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和范围还十分有限,但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政治社会学意义,因为这意味着社会整合方式的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许晓.从断裂到整合:对乡村振兴的政治社会学考察——基于冀西北地区X村的个案研究[J].求实.2020

[2].高益青.社会力量参与信访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9

[3].谢静.解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克劳斯·奥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另一重维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9

[4].汪友娣.“和解”抑或“去中国化”:蔡英文当局“转型正义”实践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9

[5].高茂森.历史变革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实践——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新乡先进群体典型事迹及精神探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6].邢溦.从政治社会学视角探析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问题[C].《人文与科技》(第二辑).2019

[7].郭树勇.文化国际主义:中国文化通达世界文明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9

[8].叶敏.巩固薄弱地带:城市楼宇上的政党建设策略——对上海J区N街道“支部建在楼上”经验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王敏,毛玉楠,杜俊霖.县域政治生态的痼疾及优化路径——基于政治社会学的检审[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8

[10].郑扬,胡洁人.双向嵌入:农村经济能人与基层政府行为——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1 廉政文化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架构第四部分 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与规划(1)第四部分 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与规划(2)第四部分 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与规划(3)第四部分 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与规划(4)第四部分 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与规划(6)

标签:;  ;  ;  ;  ;  ;  ;  

政治社会学论文_许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