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孤雌生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孤雌生殖,自交系,叶蜂,单倍体,家蚕,玉米,核型。
孤雌生殖论文文献综述
岳尧海,周旭东,王敏,路明,张建新[1](2019)在《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果穗结实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一种新的快速选育玉米自交系方法。以戊炔草胺、甲基胺草磷、胺磺灵、氟乐灵为诱导药剂,采用不同浓度、操作方式进行果穗结实率研究,药剂戊炔草胺结实率最高达32.71%。筛选出果穗结实率最佳组合方式为试剂选择戊炔草胺,处理浓度选择60μmol/L,操作方式选择注射法,可以使果穗结实率达到最高。(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俊伟,王建军,贾鑫,邵林生,李彦良[2](2019)在《利用二甲戊灵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遗传类型不同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 (普通型)、晋鲜糯6号(糯质型)和迪甜10号(甜质型)为试验材料,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二甲戊灵诱导液浓度设50、75、100、150 umol/L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二甲戊灵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类型玉米的孤雌生殖结实株率均随二甲戊灵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不同类型玉米适宜的药剂浓度存在一定差异,先玉335、晋鲜糯6号、迪甜10号适宜的二甲戊灵处理浓度分别为100、100和75μmol/L。并对诱导后的孤雌生殖1代植株进行田间观察和鉴定,伪株比例为57.45%,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其他无融合生殖途径及细胞质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洪洋,郑英转,栾宏瑛,李灿辉[3](2019)在《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孤雌生殖诱导群体的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栽品种,其在品质、抗病害性、加工、种植面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四倍体马铃薯存在遗传基础狭窄且复杂、难以创新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2017年对5 000朵'合作88'花去雄后,与'Phureja'进行杂交并创建了一个'合作88'孤雌生殖诱导F_1群体(824份)。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发现,该群体包含265份二倍体,128份叁倍体,335份四倍体,22份五倍体,64份六倍体,10份八倍体材料。该结果对深入挖掘和解析'合作88'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控机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庞瑞萍[4](2019)在《豌豆蚜孤雌生殖期RNAi效率比较及有性生殖期的产卵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一类属于半翅目的小型昆虫,其通过刺吸式口器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并传播各种植物病毒对作物生产造成损失,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豌豆蚜具有蚜虫类的许多典型特征,如翅型和体色分化、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等多型现象;豌豆蚜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许多个转录组数据也已经公布,是开展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对象。RNAi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在昆虫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目前的研究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多种主要类群昆虫之中RNAi效率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豌豆蚜中已利用RNAi研究了多个基因的功能,然而不同研究结果之间RNAi效率差异很大,有些结果甚至存在冲突,考虑到蚜虫在自然存在的种群多样以及多型情况,我们还不清楚蚜虫RNAi效率的变化是否与其不同多型存在关联。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选择了在果蝇等多种昆虫之中被普遍用作表型标记的yellow和white基因,利用注射法RNAi技术在豌豆蚜不同多型组合之中(绿色有翅/无翅型、红色有翅/无翅型)的效率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靶标基因的dsRNA仅在绿色型无翅蚜之中诱导了靶标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且在导入48小时后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即恢复正常,而在其它多型组合的蚜虫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未受到影响;同时我们还检测了注射上述基因的dsRNA后虫体内相关RNAi作用通路之中关键分子(Sid-1、Ago-2、R2D2、DcR-1)的表达情况,仅Sid-1和Ago-2基因的表达水平被上调,其它基因的表达并未有显着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差异,但是与体色和翅型组合的多型之间并无显着的相关性,且RNAi通路分子之中仅有部分基因的表达与目标基因抑制相关。综合不同多型中这两个基因的RNAi效率,可以发现RNAi效率在豌豆蚜各多型之中普遍较低,这提示存在于血淋巴之中的一些核酸酶可能参与了细胞外dsRNA的降解。我们以绿色型豌豆蚜为对象,又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翅型中血淋巴在体外对不同基因dsRNA的降解能力,研究发现dsRNA的降解效率与血淋巴之中相关酶的含量密切相关,高浓度的血淋巴提取液均能快速的降解dsRNA,无翅蚜与有翅蚜相比,其血淋巴降解dsRNA的速率稍慢一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豌豆蚜中RNAi效率较低是一种在各多型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血淋巴之中的相关核酸酶类可能是影响RNAi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导入dsRNA不同时间之后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豌豆蚜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试图找到可能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相关核酸酶。然而转录组分析结果并未发现任何相关核酸酶的基因,但是通过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我们找到了5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在血淋巴中初步确定了两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的表达,其具体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上述两项研究表明,RNAi效率虽然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而言RNAi效率均相对较低,这极大地阻碍了利用此项技术对豌豆蚜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基于DNA编辑的CRISPR/Cas9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在多种昆虫之中已经应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了成功的基因编辑,已有的实验表明昆虫CRISPR/Cas9成功的关键点之一是要将sgRNA和Cas9蛋白在囊胚期之前注射入卵内。而实验室的豌豆蚜种群一般都是孤雌生殖,因此要开展蚜虫的基因编辑实验,首先需要诱导孤雌蚜产生有性蚜,有性蚜交配后产卵,而蚜虫卵一般必须要经过3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孵化出来干母蚜,因此明确豌豆蚜产卵规律是开展CRISPR/Cas9实验的关键之一。对孤雌蚜分别进行不同的低温短光照处理,在第叁代诱导得到雄蚜和性雌蚜,不同性比(1雌1雄和2雌1雄)交配后,我们发现从产第一粒卵开始,1雌1雄比例每日单雌产卵数均高于2雌1雄比例单雌产卵数,但单雌每日产卵量均较低。因此,获得足够的雄蚜和性雌蚜是收集大量早期胚胎的关键。另外,1雌1雄交配后每天日间的产卵数要高于夜间,而2雌1雄交配后每日昼夜产卵出无差异。然后,我们检测了4℃滞育不同时期后的卵孵化率,结果表明,卵在4℃分别滞育90天、100天和110天后孵化率分别为52.3%,49.2%和57.6%,孵化率间无显着差异,考虑到实验周期和卵在滞育时的消耗,低温滞育90天可作为CRISPR实验应用时卵滞育的时间。综上所述,不同多型间的豌豆蚜RNAi效率的确存在差异,但普遍表现出RNAi效率较低的特性。血淋巴之中存在的能够快速降解dsRNA的核酸酶可能是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关键之一,对相关酶类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这一问题。采用CRISPR/Cas9技术为研究蚜虫基因功能的关键之一是要获取囊胚期的卵,豌豆蚜较低的日均产卵量表明获取充足的雌性蚜和雄性蚜是获得充足卵的关键。本研究为准确评估RNAi技术在蚜虫基因功能研究和促进新型CRISPR/Cas9技术在蚜虫功能基因解析方面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潘正军,季晓瑜,安然,张芳,徐艳婷[5](2019)在《西藏卤虫孤雌生殖型染色体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藏卤虫孤雌生殖型的初孵无节幼虫为材料,用敲碎制片、空气干燥、Giemsa染色法对卤虫核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卤虫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条,可配成21对,分为四组,其核型公式为K2n=26m+8sm+8t,NF=76,最大的一对染色体为具有随体性染色体XX,该群体卤虫为孤雌生殖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徐川峰,石昊妮,殷立新,周嘉颖,刘兴平[6](2018)在《樟叶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是危害樟树Cinnamonum campora的重要食叶性害虫,该虫的繁殖策略包括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模式。本研究旨在明确孤雌生殖在樟叶蜂生活史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樟叶蜂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在亲代生殖适合度(雌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和子代生活史(各虫态发育历期、死亡率、子代性比和产卵量等)特征上的差异。【结果】孤雌生殖的樟叶蜂雌虫寿命显着长于两性生殖的雌虫寿命,而雌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子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以及子代单雌产卵量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但子代成虫性比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孤雌生殖大多产雄性子代,而两性生殖大多产雌性子代。【结论】樟叶蜂的孤雌生殖延长了亲代雌虫的寿命,且为产雄孤雌生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的孤雌生殖不但具有自身建群的能力,同时在种群繁衍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雄虫以弥补两性生殖后代雄性个体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陈富美[7](2018)在《基于孤雌生殖研究模型的水牛母源基因组功能及母源因子鉴定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牛(Bubalus bubalis)是南亚重要的经济牲畜种类,具有许多良好的特性,例如耐粗饲,适应性强;乳品质量高,香味浓;生长快,利用年限长;水牛肉瘦肉多,脂肪少;水牛性情温驯,易于管理等。然而,其经济价值受到其低繁殖效率的限制。导致水牛繁殖效率低的因素很多,例如,水牛适合繁殖的年龄晚于黄牛和奶牛;雌性水牛在怀孕期间的黄体酮水平远低于黄牛;雌性水牛的发情特征不明显,且产犊间隔长于黄牛和奶牛;雌性水牛对生殖激素的处理也不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从水牛卵巢收集的适合于IVM(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的数量少于黄牛和奶牛,同时在附植前胚胎发育过程中,水牛的卵裂率和囊胚率低于黄牛,这表明水牛附植前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其特有的调节机制,而在合子基因组激活之前,胚胎的早期发育主要受母源基因组的调控。哺乳动物孤雌生殖是生殖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模型,因为它不需要任何父源因子的参与,这使其成为研究母源基因组的理想模型。母源基因在调节网络中发挥作用,这需要许多基因的参与。因此,全景式地了解这些母源基因组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对解析母源蛋白质或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以孤雌生殖为研究模型,探索由母源基因组调控表达的蛋白质或基因(没有父源基因组干扰)在附植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水平和转录组水平的动态变化的研究报告。因此,本研究以母源基因组作为研究水牛生殖机制的切入点,将基于串联质量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与单细胞/单胚胎的转录组测序技术相结合,研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基因组的动态功能,为提高我们对母源基因组学调控机制的认识,及改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孤雌胚胎干细胞技术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水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前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对水牛卵母细胞激活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数据挖掘,发现了这些重要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最多涉及的是紧密连接和间隙连接等信号通路。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验证和分析了 4种参与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的差异表达蛋白质(TUBB3,CTNNA1,CDH3,MAP2K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规律,并且使用细胞免疫荧光对这些蛋白质的迁移和表达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这些结果,推测由母源基因组调控表达的蛋白质在孤雌激活后可能首先在细胞连接的形成中发挥作用。二、水牛孤雌胚胎在附植前发育各个过程的单细胞/单胚胎转录组学研究。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和分析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八个阶段(GV,MII,2-细胞,4-细胞,8-细胞,16-细胞,桑椹胚,囊胚)的转录组数据,共有3567个基因被鉴定为在附植前发育这些所有连续阶段中差异表达。同时研究还鉴定到了 10,442个新基因,并且通多对这些新基因的GO分析表明它们具有广泛的细胞定位并参与许多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此外,我们确定了 8个仅在特定发育阶段高度表达的聚类,并富集到了许多与特定阶段相关的GO聚类和KEGG通路。此外,从母源基因组调控表达的基因网络中鉴定到了 1,530个关键基因(hub genes),这些关键基因参与了 11个阶段特定的模块。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进行可视化作图后,获得了这些关键基因的复杂的互作网络,这些互作关系主要集中在MII期,4细胞,16细胞-1,16细胞-2,桑椹胚-1和囊胚阶段。叁、基于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对水牛母源表达蛋白质或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鉴定。在这部分的研究中,进行了水牛孤雌胚胎的转录组数据的表达聚类和相关性分析,同时结合在蛋白质组数据中鉴定得到的NPM2(核质蛋白质2)和NLRP5(胚胎需要的母体抗原,也称为Mater)在孤雌胚胎各个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变化规律:即与所有其他阶段相比,在GV期中的这两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最高,在8-细胞阶段后,表达量显着降低,并且在囊胚期中几乎不表达。此外,分析了NPM2和Nlrp5是否具行组织表达特异性,发现它们仅在卵巢、MI[卵母细胞、2细胞期早期胚胎和颗粒细胞中表达,进一步说明NPM2和NLRP5可能是水牛的母源基因。基于以上结果,推测水牛孤雌生殖中可能也存在一个“母源基因组向合子基因组转变”(MZT)的过程,并且该过程可能发生在8细胞到16细胞阶段之间,这类似于正常的受精胚胎。四、为了分析研究中鉴定得到的孤雌激活后一些关键基因和蛋白质的在不同物种之间(人、小鼠和水牛)是否具有保守性,我们使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将在水牛中鉴定得到各阶段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的ID号转换成相应的人和小鼠的ID,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和KEGG等),将我们的结果扩展到小鼠和人类。我们发现,这些蛋白质或基因在不同物种间进行同源BLAST后发现它们显示出较高的序列相似性,这表明在水牛母源基因组的这些发现将对人和小鼠的母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有比较好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使用水牛孤雌生殖为研究模型,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的技术体系应用于水牛母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筛选母源效应基因或蛋白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提高了我们对水牛母源基因组学在附植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改善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干细胞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也可为其他物种探索母源基因组的功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11-01)
齐芳[8](2018)在《哺乳动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获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胡宝洋研究员、周琪研究员和李伟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合作,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印记基因修饰,在对其进行复杂胚胎操作后,得到了世界上首只双父亲来源的小鼠,以及性状正常的双母亲小鼠。相关工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上。地球(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8-10-17)
陈金娥,杜鑫,姚陆松,何秀玲,王永强[9](2018)在《基于转录组信息的家蚕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发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激诱导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AMP)是人工诱导家蚕孤雌生殖的有效方法,但是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了筛选家蚕AMP热激诱导发生关键基因及基因所在信号通路,我们应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具有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的AMP孤雌生殖系无9与其低发生率和低孵化率的原始有性生殖亲本丰一之间未受精卵在热激诱导前后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差异表达基因(∣log2ratio∣≥1,Q-value≤0.001)分析显示,孤雌生殖系无9在热激诱导前与其有性生殖亲本丰一相比,共检测到447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83个上调,2494个下调;热激诱导后检测到61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639个上调,3557个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热激诱导前,孤雌生殖系无9中大部分差异基因参与了细胞(cellularprocess)、代谢(metabolicprocess)、发育(development)和生殖(reproduction)等生物学过程;在热激诱导后,涉及细胞和代谢过程的上调表达基因明显增多,同时参与生物调控(biological regulation),定位(location)和刺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等过程中的上调表达基因也显着增多,推测这些过程以及差异表达基因与热激诱导AMP孤雌生殖有关。进一步的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热激诱导前,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最多的通路有PPAR信号通路(PPARsignalingpathway),蛋白质分解吸收(proteindigestionand absorption),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 Toll及Imd信号通路(Toll and Imd signaling pathway);热激诱导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cAMP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胞吞作用通路(endocytosis),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推测这些信号转导通路在响应热激信号、调控AMP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家蚕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发生机制提供丰富的数据和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赛珊[10](2018)在《环境条件对海带雌配子体孤雌生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分离培养的海带雌配子体在种质资源保存中发现有些容易长出孢子体。为了更好的保存海带配子体,避免更多的海带雌配子体排卵进行孤雌生殖,本研究通过铁盐、温度、光照强度叁个环境因素对海带雌配子体进行孤雌生殖的诱导。实验材料为低温弱光(10.0~+1.0℃,8μmol/m~2.s)和高温强光(16.0~+1.0℃,100μmol/m~2.s)两种培养条件预处理的901、连杂、连江1号雌配子体。通过计算排卵丝状体比率、排卵率、孢子体的发生率来了解哪种环境因素容易诱导海带雌配子体进行孤雌生殖。1、铁盐对海带雌配子体孤雌生殖的影响以不加铁盐为对照组,实验设置3组,铁离子浓度分别是0.5mg/L、1.0 mg/L、1.5mg/L。在温度为10.0~+1.0℃,光照强度为20μmol/m~2.s,光周期为10:14 h(L:D)的光照培养箱中观察培养。实验结果:901雌配子体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的孢子体发生率,在铁离子浓度为1.5mg/L时最高,分别为91.13%和99.17%;连江1号低温弱光预处理和高温强光预处理的在铁离子浓度为1.0mg/L时孢子体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16%和1.43%;连杂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差异不明显,在铁离子浓度为0.5mg/L时孢子体发生率最高,仅为1.5%和1.27%。2、温度对海带雌配子体孤雌生殖的影响实验设置4组,温度分别为11.0、14.0、17.0、20.0℃。在光照强度为20μmol/m~2.s,光周期为10:14h(L:D)的光照培养箱中观察培养。实验结果:在温度为20℃时,901、连杂、连江1号雌配子体都没有进行孤雌生殖,17℃时901、连杂、连江1号孢子体发生率最高。901雌配子体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孢子体发生率分别为77.7%和16.33%;连江1号雌配子体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差异不明显,分别为8.63%和8.67%;连杂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的分别为0.93%和1.7%。3、光照强度对海带雌配子体孤雌生殖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光照强度分别是40μmol/m~2.s、80μmol/m~2.s、120μmol/m~2.s,温度为10.0~+1.0℃,光周期为10:14h(L:D)的光照培养箱中观察培养。实验结果:901雌配子体孢子体发生率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分别在光照强度为80μmol/m~2.s、120μmol/m~2.s时孢子体发生率最高,分别为88.8%和87.76%;连杂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在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时最高,分别为25.8%和20.2%;连江1号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分别在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80μmol/m~2.s时最高,分别为26.13%和5.97%。实验结果发现,901雌配子体在铁盐,温度,光照强度叁个实验中都容易进行孤雌生殖,排卵丝状体比率最高。低温弱光预处理分别为91.07%、38.17%、86.33%,高温强光预处理分别为100%、63.86%、94.66%。连杂在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时排卵丝状体比率最高,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分别为10.17%、4.63%;连江1号雌配子体在17℃容易进行孤雌生殖,排卵丝状体比率最高,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预处理分别为8.73%、12.23%。低温弱光预处理的排卵丝状体比率、排卵率、孢子体发生率在相同环境因子下达到最高值;高温强光预处理的排卵率和孢子体发生率在相同环境因子下达到最高值,而排卵丝状体比率与其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8-05-28)
孤雌生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3种遗传类型不同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 (普通型)、晋鲜糯6号(糯质型)和迪甜10号(甜质型)为试验材料,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二甲戊灵诱导液浓度设50、75、100、150 umol/L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二甲戊灵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类型玉米的孤雌生殖结实株率均随二甲戊灵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不同类型玉米适宜的药剂浓度存在一定差异,先玉335、晋鲜糯6号、迪甜10号适宜的二甲戊灵处理浓度分别为100、100和75μmol/L。并对诱导后的孤雌生殖1代植株进行田间观察和鉴定,伪株比例为57.45%,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其他无融合生殖途径及细胞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孤雌生殖论文参考文献
[1].岳尧海,周旭东,王敏,路明,张建新.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果穗结实性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9
[2].杨俊伟,王建军,贾鑫,邵林生,李彦良.利用二甲戊灵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9
[3].王洪洋,郑英转,栾宏瑛,李灿辉.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孤雌生殖诱导群体的倍性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庞瑞萍.豌豆蚜孤雌生殖期RNAi效率比较及有性生殖期的产卵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潘正军,季晓瑜,安然,张芳,徐艳婷.西藏卤虫孤雌生殖型染色体核型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徐川峰,石昊妮,殷立新,周嘉颖,刘兴平.樟叶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J].昆虫学报.2018
[7].陈富美.基于孤雌生殖研究模型的水牛母源基因组功能及母源因子鉴定的初步研究[D].广西大学.2018
[8].齐芳.哺乳动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获成功[N].光明日报.2018
[9].陈金娥,杜鑫,姚陆松,何秀玲,王永强.基于转录组信息的家蚕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发生机制研究[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0].赛珊.环境条件对海带雌配子体孤雌生殖的影响[D].烟台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