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论文-郑辉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论文-郑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术展览会,文化移植,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论文文献综述

郑辉[1](2015)在《我国近现代的两次文化移植——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到“星星美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29年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至1979年"星星美展"开幕,现代艺术的成长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处境。以上述两次展览为重要标志,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文化移植。一、西学东渐与改革开放清末民初,伴随着各种救亡图存口号,"洋务派"与"维新派"先后在中国发起了一系列的"西学"运动,虽其方法各异,但究其内质都是对泰西理念的求索。在此大背景下"洋画运动"的兴起,促(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5年03期)

崔广晓[2](2014)在《传统绘画出品的题材与风格流派——民国时期第一、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教育部举办的两次全国美展传统绘画出品状况反映出尽管传统绘画经历了"美术革命"的冲击,在1920年代末的势力也依然强大,但传统绘画题材本身与社会、实践、时代相对隔离,使其影响力日益式微。同时,这一现象还揭示出传统绘画在欧风东渐的大潮中,由关注主观感情表达的"出世"观念逐渐趋向积极关注现实生活的社会功用理念。(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崔广晓[3](2013)在《美展的筹办机构及作品评审制度——民国时期教育部主办第一、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第一、第二两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切入点,展开对该时期美术展览会筹办机构及作品的评审制度的深入探讨。两次美展展览机制的差异与延续性,不仅为还原美展真实的历史语境提供了契机和可资借鉴的坐标,同时也揭示出国家文化管理机制的运行功效对美术发展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长虹[4](2012)在《近代上海美术展览与“美术馆”观念的兴起——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1929年"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这一典型个案,追索了近代美术馆观念与建设等问题。在分析近代商业博览会"美术馆"形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指出,中国近代的美术馆,是由商业博览会中所常设的"美术馆"发展而出的,其根本,主要还是源自于西方的"世界博览会"。(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崔广晓,张丽[5](2012)在《论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传统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策划人员、参展的画家人员结构方面及展品概貌、传统形制方面,揭示出民国时期教育部主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具有更多的传统特色。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对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2年01期)

崔广晓[6](2011)在《从征集与评审制度看美术的发展——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民国时期教育部主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征集、评审制度为切入点,考察与美展相对应的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美术风气及美术创作的成果,揭示出这一制度所倡导的美术风格和审美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左右或引领当时及其以后美术界的创作方向。(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1年08期)

崔广晓[7](2010)在《民国时期“美术大众化”思想的传播及其意义——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前,艺术品多被有钱或有势之家收藏,除非与他们有某种关系或者作为其食客幕僚以外,一般民众是看不到的。1929年民国时期教育部主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从组筹到实现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品秘不示人的陋习,强烈地显示出美术大众化、社会化的文化意识。(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崔广晓[8](2009)在《民国时期第一、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规模与形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两次美展的规模与形制为视角切入点,采用历时比较并参证细节性一般状况考察的"一般史"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两次美展组织人员的架构、展品种类及出版的图录、发行的文集叁方面的探讨,不仅揭示出美术作为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已经进入国民政府的视野,并从一个有效的角度,展现出中国美术在观念与实践上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演进的轨迹,并由此显豁中国美术价值观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崔广晓[9](2008)在《民国时期第一、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不同结果之缘由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括介绍了两次全国美展的举办所产生的社会反馈与学术批评,并对造成这种截然不同评价的现象,从组筹过程及作品评审制度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阐明了其因由并辨析出了有可能导致误读的因素,从而为再现美展真实、具体的历史语境及美展所对应的真正客观的美术状况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证的角度。(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08年04期)

崔广晓[10](2008)在《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折衷派)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占比例最大、最能展现当时国内一个完整、全面、客观的美术面貌的绘面部分的展品为新国画(折衷派)作品。"折衷"或"中西融合"为当时时代的审美趋势。(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国时期教育部举办的两次全国美展传统绘画出品状况反映出尽管传统绘画经历了"美术革命"的冲击,在1920年代末的势力也依然强大,但传统绘画题材本身与社会、实践、时代相对隔离,使其影响力日益式微。同时,这一现象还揭示出传统绘画在欧风东渐的大潮中,由关注主观感情表达的"出世"观念逐渐趋向积极关注现实生活的社会功用理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论文参考文献

[1].郑辉.我国近现代的两次文化移植——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到“星星美展”[J].美术大观.2015

[2].崔广晓.传统绘画出品的题材与风格流派——民国时期第一、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比较研究[J].美术学报.2014

[3].崔广晓.美展的筹办机构及作品评审制度——民国时期教育部主办第一、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比较研究[J].美术学报.2013

[4].张长虹.近代上海美术展览与“美术馆”观念的兴起——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中心[J].美术学报.2012

[5].崔广晓,张丽.论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传统特色[J].美术大观.2012

[6].崔广晓.从征集与评审制度看美术的发展——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J].美术大观.2011

[7].崔广晓.民国时期“美术大众化”思想的传播及其意义——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崔广晓.民国时期第一、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规模与形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J].美术学报.2009

[9].崔广晓.民国时期第一、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不同结果之缘由考[J].艺术百家.2008

[10].崔广晓.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折衷派)之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论文-郑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