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武[1]2008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科学探究实施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秋开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已从高一至高叁走完一个轮回,因此有必要对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其深入推进提供借鉴。为掌握物理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探究的实施现状,本文采用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叁个研究:研究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研究。研究二: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中科学探究呈现情况研究。研究叁: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区探究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所分析的两版本教材均呈现了较多的探究活动,其中大部分是针对个别探究要素进行的探究,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少;教材选用的探究方式多样,但以实验类和交流类探究方式为主,调查类和制作类探究方式相对较少。(2)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探究活动为例,本文所研究的两版本教材呈现的探究活动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性高,教材注重对探究过程进行指导。(3)探究活动在实验区所有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不大,72%的老师采用探究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占所有教学活动的比重不到1/3;师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主要源于教材,相对于教材变动不大,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探究活动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有叁个主题的开展率还未超过50%。(4)和教材呈现情况一样,实验区开展的探究活动以部分要素的探究为主,实验类、交流类探究方式被较多的选用,调查类、制作类探究方式被较少选用。(5)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较多,表现为探究过程中讲解比重大,过半(54%)的教师会详细指导,乃至给出具体的探究方案,学生的自主性有待提高。
王焕霞[2]2012年在《高中物理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的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不约而同地将课程标准放在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普遍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在这—背景下,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关注。中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而建立的一项大型教育考试制度,从理论上来说各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科课程标准应具备显着的一致性。研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育部指导下由各省(市)组织实施的全面检测普通高中学生高中物理课程修习水平的标准参照考试,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高中物理新课程结构的基础性和选择性相适应,各省(市)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的模块选取呈现多样化特征。根据各类型学生需要选做哪些试题并取得合格分数才算完成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任务,将各省(市)的所有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分为四类,分别为共同必修模块试卷、含选修1-1的必修模块试卷、含选修2-1的必修模块试卷、含选修3-1的必修模块试卷。考试内容是考试的核心要素,而考试与内容标准的一致性则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是否具备一致性?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具体由以下3个问题构成:(1)如何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本土化的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2)如何根据一致性分析框架分析高中物理内容标准和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3)各类型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和高中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具体特征如何?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调查法,个案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研究内容。研究一:针对四类试卷,分别构建高中物理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的一致性分析框架。阐述运用一致性分析框架分析高中物理内容标准和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方法和步骤,并以某份试卷为例阐述分析试卷和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的方法和过程。研究二:共同必修模块试卷和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数据分析表明:该类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不具备显着的一致性。(1)总体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该类型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系数明显低于临界值。(2)内容主题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对“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的考查力度,对于“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和“机械能和能源”考查力度合适。(3)认知水平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认识”、“理解”、“应用”的考查力度,而降低了对“了解”的考查力度。研究叁:含选修1-1的必修模块试卷和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数据分析表明:该类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不具备显着的一致性。(1)总体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该类型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系数明显低于临界值。(2)内容主题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对“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的考查力度,对于“机械能和能源”考查力度合适。(3)认知水平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认识”和“理解”的考查力度,而降低了对“了解”和“应用”的考查力度。研究四:含选修2-1的必修模块试卷和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数据分析表明:该类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不具备显着的一致性。(1)总体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该类型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系数明显低于临界值。(2)内容主题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对“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电路与电工”、“电磁波与信息技术”的考查力度,对于“机械能和能源”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考查力度合适。(3)认知水平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认识”和“理解”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对“了解”的考查力度,对“应用”考查力度较合适。研究五:含选修3-1的必修模块试卷和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数据分析表明:该类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不具备显着的一致性。(1)总体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该类型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系数明显低于临界值。(2)内容主题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对“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电场”、“电路”、“磁场”的考查力度,对于“机械能和能源”考查力度合适。(3)认知水平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总体而言,与内容标准相比,试卷加大了对“认识”和“理解”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对“了解”的考查力度,对于“应用”的考查力度较合适。在分类别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论文研究总结论: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物理内容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显着的一致性。(1)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的总体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所有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系数均明显低于对应的临界值,4类试卷各自平均情况与物理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系数也明显低于临界值。(2)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之间的内容主题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4类试卷对内容主题的侧重各有特点,但与物理内容标准相比均有偏差。总体而言,相对于内容标准,试卷加大了对共同必修模块的内容主题(“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除外)的考查力度,而降低了对于必选模块内容主题的考查力度。(3)试卷与物理内容标准之间的认知水平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4类试卷对认知水平的侧重各有特点,但与物理内容标准相比均有偏差。总体而言,相对于内容标准,试卷加大了对“认识”、“理解”的考查力度,而降低了对“了解”的考查力度;对于“应用”的考查力度相对较好。最后,从考试和物理内容标准的不一致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考试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考试内容的不规范等方面对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进行反思;从完善“国家课程测验”制度立法、建立完备的高中物理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建构系统的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本研究对于丰富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理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致性分析模型、推进国内一致性研究、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改进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与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实施相呼应,可为国家深入推进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史楠[3]2013年在《中美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美两国都进行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教材的变化。目前,中美两国的教材都有多个版本,将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两套主流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以往的教材比较研究中,研究者多以一整本教材进行比较,为了使研究结果更精确、更具有可操作性,本文选择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和《物理原理与问题》上册第9章“动量与动量守恒”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两国教材编写的准绳——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分析法和教材比较法等方法,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两套教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以上比较得出,人教版教材与美版教材在表层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栏目设置和习题数量上,在深层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方式上,根据以上结论总结两套教材各有其特点,人教版注重体验,贯穿探究,在教材内容中融入物理学史,培养人文素养。《物理:原理与问题》强调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用开放的思维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套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明确了两个国家物理教育理念的不同,找出了两套教材的异同点,通过对两套教材的特色的深层次认识,能为广大教师分析和研究教材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万延岚[4]2016年在《中学理科课程的适切性研究》文中提出理科教育在社会的启蒙和文明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理科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很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科学教育,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教育,并不受学生们的欢迎。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对科学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习者认为他们所接受的学校学习与其自身和所处社会是不适切的。随着全球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正面临着由于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这些社会发展挑战和学校教育现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理科教育,理科课程在全球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心并且有能力解决社会危机问题的未来公民是全球化危机对理科教育和理科课程提出的重大挑战。基于此,从社会发展的视域,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我国中学理科课程的适切性就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首先在第二章综述了当前国际理科课程适切性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对课程适切性的内涵、适切对象、内容维度、基本特点、价值定位等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继而在第叁章,论文从适切性的角度回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国际范围内的理科课程经历的叁次课程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中总结出适切课程建立的一般过程以及理科课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索出国际理科课程改革中课程适切性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即未来适切的理科课程必是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中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适切于其职业规划和自我发展,在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下所诞生的公民也必将会是未来社会所需求和期许的。在上述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文在第四章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哲学判据,确定了从社会发展视域审视中学理科课程适切性这一具体的研究视角及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对社会发展视域进行了相关界定。在研究视角确定后,论文从理论上深入阐释了社会发展视域下理科课程适切性分析的叁个视角——社会科学视角、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政治视角,并分析了叁个视角对理科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之后,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审视了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发展对现代公民提出的发展要求。根据之前的理论分析,以及社会发展问题和公民发展需求对理科课程提出的挑战,论文总结出社会发展视域下适切的理科课程在理论上主要应包含叁个维度的内容:社会性科学主题维度、科学能力维度和价值观念维度,并提炼出其相关具体内容。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结果,论文在第五章运用着名的未来预测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与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33名杰出专家共同体,就“社会发展视域下适切的中学理科课程应包含哪些重要内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通过叁轮迭代的德尔菲法研究,专家共同体基于我国社会发展背景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做出了有效决策和权威共识。根据德尔菲研究研究结论,我们构建了社会发展视域下中学理科课程适切性的内容模型,主要包含7项一级社会性科学主题——环境问题、安全健康、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科学本质;7项科学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分析、综合、评价、交流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思维;实验探究能力;科学论证能力;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社会参与和实践;6项价值观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性态度/思维;社会责任感;道德和伦理意识;团队参与、交流合作;规则意识。这些内容是适切的中学理科课程应该重点关注和强调的。在理科课程适切性内容模型的指导下,论文开展了两项实证研究。首先,论文在第六章,基于课程适切性的内容模型,深入详细地分析了高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结果为理科课程改革和理科教学实践提供了如下建议和启示:理科课程标准应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体现大局意识和全球视野;理科课程标准应加强对科学本质内容的显性呈现;创新不仅应是一种意识或精神,更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和提升;理科课程标准中应加强学生道德和伦理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理科课程标准应加强科学能力和价值观念的阐述,力求更加深入、具体、全面;理科课程标准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统筹安排理科课程内容。论文在第七章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中学理科课程学习状况调查问卷》(A卷与B卷)的测查,通过学生的表现从整体上了解当前中学理科课程的适切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对新型材料、科学本质等一些重要的社会性科学主题的了解程度较为薄弱;中学生认为他们的科学能力和价值观念发展水平较为良好;理科教科书和理科课堂教学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性科学主题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1)论文从社会发展的视域审视当前理科课程的适切性,既突破了已有的较为关注学科和学生的分析视角,又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动向紧密联系。(2)论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运用了德尔菲专家预测法对理论模型的构建,实现了研究方法的突破。(3)论文构建了社会发展视域下中学理科课程适切性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中学理科课程标准和中学生的理科课程学习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调查,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中学理科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杨广军[5]2004年在《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文中指出不论是在东方国家还是在西方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根本定位只能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基础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集中到课程改革的突破,而教材建设则在课程问题中占据核心地位。 教材观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而层层递进,由“教材即知识”到“教材即范例”、“教材是中介”、“教材是话题”,“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此教材观的引导下,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成为必须,目的是针对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打破现行教材的积弊,满足高中物理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又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同时,教材和课程标准还可以互相检验对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基于对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强烈需求,本论文要完成叁项任务:①梳理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演变历程,从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汲取教材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多版本的全面对比中外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丰富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②提出、总结、完善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理论。一方面为本文设计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多家单位的研究、多版本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的现实需要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③根据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设计较为完善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 为此,本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①确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观,高中物理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基础性解析;②分析高中物理教材改革动因,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进分析,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③中外典型高中物理教材的全面分析与对比研究,分析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新成果及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启示;④总结教材设计理论,最后提出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部分框架结构和样章样节设计构想。
陈雪[6]2011年在《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文中认为教科书作为课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最直接地体现了各国最先进的教育理论。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建立的基础,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关键作用,是物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中韩两国共同必修阶段的物理教科书更为凸显对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能力和品德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比较中韩高中共同必修阶段最新版本的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发现两国各自优势,以便我国取长补短。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法对中韩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中韩两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等,中韩两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研发背景进行阐述。根据夏基松的教科书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分类,表层结构是深层结构赋予教材的表现形式,如各功能模块文字语言和图表等,因此本文将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表层结构分成了实验数量分布、实验体系结构、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插图语言四个部分进行比较。深层结构是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要素构成的体系。教科书深层结构是通过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体现深层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要素体系的。因此本文将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的深层结构分成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叁个部分进行了比较,并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进行数量分析和文本分析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从实验数量分布上,两国均十分重视力学实验,对于较难的原子学部分均放在高叁年级。不同的是必修部分中国教科书中实验数量远远大于韩国,对于学生基础物理学力要求更高。(2)从实验体系结构上,两国均采取了多种实验方式,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等。但是不同的是我国探究性实验虽然小于韩国探究性实验所占比重,在探究性上却优于韩国,能够做到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而不是照本宣科。(3)从实验器材选择上,两国均意识到实验器材生活化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是两个国家贯彻实施的情况不同,韩国物理教科书中实验器材选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4)从实验插图语言上,两国实验插图均有妨碍实验探究性的现象,插图显示出实验结果,在语言上两国也都采取比较贴近学生的语言。不同的是,韩国教科书中实验插图更注重以人为本,插图不是以实验仪器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展现,并且插图中照片所占比例较高,比中国教科书具备更高的科学严谨性。(5)从科学素养培养上,中韩均重视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不同的是两国教科书由于对实验探究性开放程度不同,对于科学方法的呈现方式和种类也不同,在实验生活化、前沿化等方面促使学生产生的科学观也有细微的差别。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的编写提出以下建议:(1)从物理实验上看,两国课程均为学科中心的课程,但在课程资源利用上有所不同。我国课程资源利用更加多元,尤其是教科书中实验部分体现更加明显,其中实验资源更加注重了DISLab资源的利用。研究性实验即课题研究也比韩国更加注重综合性。两国均注重实验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和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实验能力中最重要的实验设计能力,两国均以增加探究性实验比重的方式来突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与韩国相比我国也还有改进方面。在保持我国物理探究性实验开放度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更多的探究性实验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从教科书编写上看,两国均采取了螺旋上升式教材编写方式,但在中韩两国高中必修阶段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组织编排上,我国还有所改进方面。在我国物理教科书原有的演绎方法的实验内容组织基础上,增加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的实验内容组织安排,丰富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科学方法运用的案例。(3)从科学素养上看,中韩两国均注重实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韩国教科书比中国教科书更加生活化,韩国教科书实验部分无论是从实验器材、语言还是插图都更加贴近学生。因此增加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器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比重,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加大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插图的投入,增加更具科学严谨性的照片而非漫画,物理是严谨的科学,不应为了重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过多地采用漫画等不科学严谨的实验插图。
姜雪微[7]2012年在《中韩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当前的世界各国都纷纷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中观形式,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因此,通过国别间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取长补短、相互吸取经验,对本国课程标准的研发以及本国课程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属于亚洲地区的中韩两个国家,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深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方面来看,二者有相似之处,因此两国的教育也有相似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过程。在世界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成功进行了八次改革,韩国先后也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并在2007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因此对中韩两国最新版本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中韩两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和物理课程标准进行阐述,以课程论、比较教育理论为指导,对两国的高中物理(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逐一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课程理念方面,两国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国高中物理的课程理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韩国的课程理念是总体提出的,不分阶段;课程性质方面,两国的物理课程都属于科学学习领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学科,我国的物理教育属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韩国不是公共基础课;课程结构方面,我国的课程采取必修加选修的方式进行,韩国的物理(科学)课程内容都为选修教育课程。两国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面向全体学生,但所修课程对大学的选择影响不同。第二,课程目标方面,两个国家的目标都比较具体,内容方面包括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要求,我国课程标准目标语言明确,操作性强,韩国课程标准目标的陈述比较笼统,目标语言分类不明确。第叁,课程内容方面,两国仍然都注重所选内容的基础性,多与现实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有联系,各分支所占的比例有些相似,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我国主要是分科形式,倾向于直线式,韩国是综合加分科的形式,倾向于螺旋式,同时,韩国引入了差别教育课程。第四,课程评价方面,两国评价的目标以前是侧重甄别,现在侧重发展,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方式也不断变化。我国对于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韩国从课程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评价要求,更为具体,操作性比较强,韩国更为重视课程实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韩两国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与差异,两国应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两国课程改革的长足发展。
周枫[8]2010年在《中英二套物理会考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视角选择了中国与英国的两套物理会考教材,采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根据比较教育学和教材评估的理论,进行了以下研究:一、从总体上比较了两国的教育情况,将中英两国的会考制度进行比较。二、将我国中学教学大纲与英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叁、从文本角度对两套教科书的知识内容、插图、栏目、实验、习题等要素进行比较,并以《力学》部分内容为例进行较详细的比较。四、比较中英两国的物理会考试卷。五、在以上比较的基础上、对两套教科书的特色作了分析。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套物理会考教材及会考制度的比较,明确了中英两国物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物理教科书的异同,对改进我国物理教科书的编写以及会考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笔者提出我国会考用教科书应加入近代物理知识、注意教材的趣味性等建议;并希望合理安排毕业会考、不可忽视对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佘亚芳[9]2012年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知识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修订后的义务制物理课程标准已经完成,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即将进行,所以本文对现有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知识内容进行国际和地区之间的比较,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课程内容是课程诸要素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其他要素目标要通过课程内容这个载体来体现和实现。课程内容是多方面的,对课程内容的研究可以是多层次多视角的,本研究主要从课程内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个微观维度进行量化比较研究,就理工科和非理工科两类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大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特点。一、理工科物理内容的特点:1.广度总量上略偏少;在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上大陆理工科物理知识内容显示了不同的广度分布。2.总平均深度值和香港相同,比爱尔兰略小,比台湾大;在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上,深度侧重分布结构与其他地区不同。3.通过质的分析得出,由于知识分布的“错位”,实际上,我国大陆理工科物理内容广度和深度大于所比较的其他地区。二、非理工科物理内容的特点:1.知识点总个数最少,知识点分布过于集中于经典物理。2.总平均深度位于香港和台湾的中间,香港最大。经典物理的深度值最大。3.通过质的分析后,同样得出我国非理工科物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于相比较的其他地区。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统筹初中和高中的物理知识内容,切实调整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宽度和深度结构。2.加强非理工科物理知识内容理论和实践研究,全面提高大众学生的科学素养。
陈娜娜[10]2014年在《人教版与德国KPK高中力学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教学的主要内容,担负着落实教学目标的重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教材版本日益多样化,我国中学物理教师面临着前所未遇的两个问题:选择教材、开发利用新教材与组织教学内容。不同国家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在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中德两国高中物理教育情况分析比较,从中汲取精华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一个国家的物理教育现状、物理教材的内容、教材的体系结构和教材的设计风格都与它的教育改革历程息息相关,本研究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2010年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物理教程*高中版*力学》(2009年版)的力学为研究对象,从两国物理课程改革历程,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选取的内容、实验内容、例题内容和习题内容),体系结构(章节编排体系、知识呈现形式和编排顺序),设计特色(版式、语言和图文风格)和能力要素比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德国教育分流较早,使得KPK教材面向双向分流后学习成绩较好的30%左右的学生。在内容的选取方面,KPK教材较人教版教材运动学没有独立成章,却涉及我国高中物理从未涉及的角动量的内容。德国KPK教材较人教版教材的实验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在章节体系结构方面,人教版教材较KPK教材的设计思想的切入点更加侧重于从物理学历史的发展角度,强调物理学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KPK教材以“守恒律”和“流”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以“动量”为核心概念的力学物理。在版面设计和插图方面,KPK教材较人教版教材插图更明快,更具创造性。在能力方面,KPK教材较人教版教材高度开放性的简答题大大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发散思维的能力。总之,无论在内容方面、章节编排,还是呈现方式、图文风格和能力方面, KPK教材对我国的物理教材修订和课堂教学都有非常可观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中物理新课程科学探究实施现状研究[D]. 彭胜武. 西南大学. 2008
[2]. 高中物理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的一致性研究[D]. 王焕霞. 西南大学. 2012
[3]. 中美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 史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4]. 中学理科课程的适切性研究[D]. 万延岚.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5]. 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 杨广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6].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D]. 陈雪. 延边大学. 2011
[7]. 中韩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 姜雪微. 延边大学. 2012
[8]. 中英二套物理会考教材的比较研究[D]. 周枫. 苏州大学. 2010
[9].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知识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比较研究[D]. 佘亚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10]. 人教版与德国KPK高中力学教材的比较研究[D]. 陈娜娜.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物理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中学物理论文; 课程论文; 实验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