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俊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比较单一,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受挫,甚至产生厌教、厌学现象。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倡导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高职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随着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使自己的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高职教师;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促进者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比较单一,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受挫,甚至产生厌教、厌学现象。因此,教学与科研如何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走出困境,已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亟待正视、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改重点必须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为此,我们进行了多种方法的积极探索,当前最为流行的教改方式是将研究性教学运用于高职实际教学中。利用研究性教学来逐渐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化,这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研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教学环节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教学的确加强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但也不应削弱“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对于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掌控主要有:对课堂教学的可预见性、渐进性的把握和随机应变、巧妙创设学习情境,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恰当调节课堂气氛,正确指导学习方式等等。其实,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一定越突出。随着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使自己的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一、高职教师的“设计者”作用
教师设计研究性教学的程序,包括如何引出问题,推出思考的重点,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用什么方式探索问题,又如何得到结论。在“怎样引起学生的思考”方面,教师不要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提出来,而是要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应该采用以下几种设计:或由一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作联想;或一开始就设下悬念,步步深入;或在教师的推理中故意出错,让学生去诊断;或证明命题时,特意空出一段让学生补足;或给出证明的脉络后让学生表述每一步骤的理由。在“让学生用什么方式探索”方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或让学生与同座讨论后举手回答;或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后大家讨论;或留思考题让学生课下探讨。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的作用。
二、高职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研究性教学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启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给学生建立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种分享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而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有关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始终把握教学的发展脉络,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提高自身作为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素质和能力。
三、高职教师的“启发者”作用
高校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应该以适合学生的发展为共同主题,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在互动交往情景中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而是在学校、班级这一“学习共同体”中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探索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人格和价值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高校教师应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或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研究和探索,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而且包括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信息的多项传输、相互启发诱导,从而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创造和生成新的知识的方法。使高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
四、高职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而引导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语言和态度,让学生用平常心去对待困难;当学生缺乏办法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如回忆知识、联想经验、提供材料、点拨思路、介绍方法等,让学生找到克服困难的路径;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把研究性教学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当学生遇到习惯性的思维障碍时,引导他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教师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结论,了解结论产生的背景,学习获取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世界的方法、培育创新的意识、培养科学的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多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甚至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体验参与的乐趣,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以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使高职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五、高职教师的“促进者”作用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利用合理的考评制度,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考评中可用读书报告、半开卷考试、设计、调查等多种方式与闭卷考试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现场随时归纳总结研究性教学的优点,帮助学生认识、喜爱研究性教学。通过把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意志、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与观察、分析、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求知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使研究性教学深入人心,稳步发展。
总之,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宗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摆脱平庸,走向有效,高职教师只有发挥自己在研究性教学中的设计、组织、启发、鼓励、促进作用,才能充分实施研究性教学,达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我国的高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促进我国的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小秋.教学“互动”交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2]钱明辉.研究性教学:发展性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云南师范大学学术文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