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作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肥,土壤,地下水位,水稻,红壤,尤溪县,单季稻。
稻作制论文文献综述
冯跃华,张杨珠,黄运湘[1](2010)在《不同稻作制、有机肥量及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制间,土壤有机磷总量以稻-稻-冬绿最高,稻-稻-冬油次之,稻-稻-冬泡最低;不同施肥水平之间,高量有机肥处理的有机磷高于常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高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有机磷的累积。土壤有机磷各形态中,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随着年际的变化逐渐增加,并且冬泡处理的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在叁种稻作制中最低,施用高量有机肥有利于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的累积。(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0年04期)
冯跃华,张杨珠,黄运湘[2](2009)在《不同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深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蒋柏藩等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和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深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红黄泥耕层土壤的无机磷总量为398.6~546.1mg·kg-1,平均为(471.4±40.5)mg·kg-1。无机磷各形态以O-P和Fe-P为主,平均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39.2%和38.6%。不同稻作制间,稻-稻-冬泡的无机磷总量高于稻-稻-油菜和稻-稻-绿肥。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间,化肥处理的无机磷总量高于常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处理。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不同稻作制间,Fe-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稻-稻-冬泡、稻-稻-油菜>稻-稻-绿肥;在同一稻作制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增大的趋势;不同施肥量处理间,Ca10-P、Fe-P和Al-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化肥处理>常量有机肥、高量有机肥处理;在同一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都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则都有上升趋势。不同地下水位处理,低水位(-80cm)处理的Ca10-P和Fe-P含量大于高水位(-20cm)处理,低水位(-80cm)处理的Ca2-P和O-P含量小于高水位(-20cm)处理;在同一地下水位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上升趋势。【结论】冬季种植作物,土壤无机磷含量减少,而冬季施用绿肥,可使Fe-P含量减少;单纯施用化肥,可使无机磷含量和Ca10-P、Fe-P和Al-P增加;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10期)
杨春华,覃正玉[3](2008)在《稻作制和有机肥对水稻土中有机质分解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耕作制、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对红壤性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稻作制和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中脲酶、蛋白质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土壤中这些酶的活性与有机质的含量成正相关性,蛋白酶与脲酶的活性对土壤铵的含量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通过合理的种植制度和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张杨珠,吴名宇,李顺义,刘学军,黄运湘[4](2008)在《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全锰及不同形态有效锰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旱地改水田后不同稻作制、地下水深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全锰、有效锰及其化学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红壤旱土相比,红壤性水稻土耕层土壤全锰、氧化锰和有效锰总量明显下降,但易溶态锰含量明显升高。稻作制对土壤锰的化学行为和有效性的影响最明显,稻-稻-冬泡处理的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明显大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处理,且不同处理之间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差异达1%的极显着水平,说明水旱轮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锰的淋溶损失较持续淹水更为严重。有机肥处理土壤全锰含量均高于化肥处理,且常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之间全锰含量差异达1%的极显着水平,但化肥处理的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大于有机肥处理。不同地下水位深度处理对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氧化锰含量影响的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冯跃华,韩钢钢,赵田径,董爱玲[5](2007)在《不同稻作制与有机肥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有机磷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磷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有机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制间,土壤有机磷总量以稻—稻—冬绿最高,稻—稻—冬油次之,稻—稻—冬泡最低;不同施肥水平之间,高量有机肥处理的有机磷高于常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高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有机磷的累积.土壤有机磷各形态中,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随着年际的变化逐渐增加,并且冬泡处理的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在叁种稻作制中最低,施用高量有机肥有利于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的累积.(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07年S1期)
张上守[6](2006)在《改革稻作制 发展再生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生产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目前粮食供给问题,主要是稻米供不足需。尤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尤溪县的单、双季稻面积各占一半。从1998年起,再生稻面积不断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成为一种新的稻作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06年05期)
谭周进,冯跃华,刘芳,张杨珠,邹应斌[7](2004)在《稻作制与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稻作制和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稻作制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和数量的影响不同。良好的稻作制和适量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黄运湘,刘鹏,张杨珠,冯跃华,周清[8](2003)在《稻作制与有机肥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硫素状况的影响 Ⅱ.土壤无机硫的形态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湖南省稻田土壤硫素状况及不同农业利用措施等对土壤硫素状况的影响,在测定全量硫和有效硫的基础上,采用李成保建议的连续提取法,测定了不同稻作制土壤各形态无机硫含量,并由差减法得出有机硫含量.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硫以有机形态为主,约占土壤全硫的76.8%,无机态硫以吸附性硫为主,水溶性硫和盐酸可溶性硫含量相当.不同土壤层次间,A层土壤各形态硫含量最高,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土壤各形态硫含量逐渐下降.不同稻作制间,耕层土壤有机硫含量以稻—稻—冬泡最高,稻—稻—冬绿次之,稻—稻—冬油最低;无机硫中吸附性硫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冬绿,冬油,冬泡.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之间,耕层土壤有机硫含量以常量有机肥处理最高,高量有机肥处理居中,化肥处理最低,与土壤全硫含量变化规律一致.高地下水位有利于各土层土壤硫素的积累及土壤粘粒矿物对SO42-的吸附.(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刘学军,廖晓勇,张扬珠,张福锁,黄运湘[9](2002)在《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中锰剖面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红壤性水稻土锰的迁移和转化行为 ,通过长达 1 6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稻作制、有机肥以及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淹水种稻引起 0~ 2 0 cm土壤层次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的显着下降 ,而在 2 0~ 40 cm和 40~ 75 cm土层相对累积。不同稻作制比较 ,0~ 2 0 cm土层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以稻稻泡显着高于稻稻绿和稻稻油处理 ,而 2 0~ 40 cm和 40~ 75 cm土层 3种锰形态的含量各稻作制之间无显着差异 ,表明实行水旱轮作的稻稻绿与稻稻油两种稻作制耕层土壤锰的淋溶损失比持续淹水的稻稻泡制更为严重。相对而言 ,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和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锰分布的影响要小于稻作制 ,总的趋势为 :土壤剖面中锰的空间分异程度以高量有机肥 >常量有机肥 >单施化肥 ;低水位 >高水位。从土壤中锰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看出 ,水旱轮作 (尤其是在低水位和有机无机配合的条件下 )比长期淹水更有利于土壤锰氧化还原引起的深层淋溶与淀积 ,加速了典型水稻土剖面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09期)
李顺义[10](2002)在《旱改水及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锰的化学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的全锰、有效锰及其化学形态与剖面分布;以我校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旱地改水田后不同稻作制、地下水深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全锰、有效锰及其化学形态变化的影响以及早、晚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的动态变化与早、晚稻的吸锰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同一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明显不同。稻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加剧了锰的淋溶淀积,从而使土壤锰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明显分异,锰在土壤剖面下部土层明显富集,而耕层土壤锰含量显着降低,随着剖面深度的加深土壤锰含量逐渐增加;而旱地土壤由于淋溶作用微弱,锰仅在第二层(20-40cm)富集。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剖面分布模式明显不同,旱地土壤为:第二层(20-40cm)>第一层(O-20cm)>第叁层(40-75cm);水田土壤为:第叁层(40-75cm)>第二层(20-40cm)>第一层(O-20cm)。 2.对于供试酸性土壤来说,有效锰分为易溶态锰、弱吸附态锰、专性吸附态锰和氧化锰四种化学形态,其中氧化锰和易溶态锰是其有效锰的主要存在形态(分别占有效锰总量的86.4%和7.7%);对于供试碱性土壤来说,有效锰分为:易溶态锰、弱吸附态锰、碳酸盐束缚态锰和氧化锰四种化学形态,其中氧化锰和碳酸盐束缚态锰是有效锰的主要存在形态,二者含量之和占有效锰总量的98%以上,易溶态锰和弱吸附态锰含量极少,其占有效锰的相对含量在2%以下。除易溶态锰含量稻田耕层土壤高于早地耕层土壤外,其余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为旱地耕层土壤高于水田土壤。供试旱地和水田土壤各形态有效锰含量的剖面分布明显不同,供试早地土壤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在第二层(20-40cm)土壤富集,但剖面分布规律不是很一致;供试水田土壤,除易溶态锰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加深其含量降低外,其余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其含量逐渐增加。 3.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原始旱地土壤相比,红壤性水稻土耕层土壤全锰、氧化锰和有效锰总量明显下降,但易溶态锰含量明显的升高,与野外采样结果一致,就稻作制、有机肥施用量和地下水深度的影响来说,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锰的化学行为和有效性的影响差别最大,稻-稻-冬泡处理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明显大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两种水旱轮作处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差异达到了1%极显着水平,这说明实行水旱轮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锰的淋溶损失较持续淹水更为严重;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处理比较,常绿肥和高绿肥处理土壤全锰含量均高于施用化肥处理,方差分析表明,常绿肥和化肥处理之间全锰含量的差异达到了 l%的极显着水平,但施用化肥的处理的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大于常绿肥和高绿肥处理; 不同地下水位深度处理对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氧化锰含量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4.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稻生育期 间,插秧前土壤交换性锰含量最高,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下降,;而土壤易还 原态锰含量插秧前最低,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升高。晚稻生育期间,从插秧前 到孕穗期,交换性锰含量逐渐升高,在孕穗期其含量最高,之后到黄熟期,交换性锰含 量又逐渐的减少;对于易还原态锰,插秧前到孕穗期,其含量逐渐的降低,在孕穗期其 含量达到最低值,其后,含量又逐渐的升高。不同稻作制对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 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稻-稻-冬泡处理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明显高于稻-稻- 冬绿和稻-稻-冬油两种水旱轮作处理。 5.在水稻生育期间,早、晚稻吸锰量明显不同。早稻在生育期间出现两个吸锰高峰 期,分别在分桑期-孕穗期和齐穗期-黄熟期,其分别占吸锰总量的30.2%和55.2%,在其 余两个时期插秧前-孕穗期和孕穗期-齐穗期其吸锰量很低,近占吸锰总量的1.7%和 12.8%:晚稻仅出现一个吸锰高峰期,在分桑期-齐穗期,其吸锰量占吸锰总量的70.8%, 其余两个时期时期插秧前-分莱期和齐穗期-黄熟期吸锰量占吸锰总量分别为6.4%和 22.7%。(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2-06-05)
稻作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蒋柏藩等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和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深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红黄泥耕层土壤的无机磷总量为398.6~546.1mg·kg-1,平均为(471.4±40.5)mg·kg-1。无机磷各形态以O-P和Fe-P为主,平均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39.2%和38.6%。不同稻作制间,稻-稻-冬泡的无机磷总量高于稻-稻-油菜和稻-稻-绿肥。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间,化肥处理的无机磷总量高于常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处理。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不同稻作制间,Fe-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稻-稻-冬泡、稻-稻-油菜>稻-稻-绿肥;在同一稻作制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增大的趋势;不同施肥量处理间,Ca10-P、Fe-P和Al-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化肥处理>常量有机肥、高量有机肥处理;在同一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都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则都有上升趋势。不同地下水位处理,低水位(-80cm)处理的Ca10-P和Fe-P含量大于高水位(-20cm)处理,低水位(-80cm)处理的Ca2-P和O-P含量小于高水位(-20cm)处理;在同一地下水位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上升趋势。【结论】冬季种植作物,土壤无机磷含量减少,而冬季施用绿肥,可使Fe-P含量减少;单纯施用化肥,可使无机磷含量和Ca10-P、Fe-P和Al-P增加;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作制论文参考文献
[1].冯跃华,张杨珠,黄运湘.不同稻作制、有机肥量及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
[2].冯跃华,张杨珠,黄运湘.不同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深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
[3].杨春华,覃正玉.稻作制和有机肥对水稻土中有机质分解酶活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8
[4].张杨珠,吴名宇,李顺义,刘学军,黄运湘.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全锰及不同形态有效锰含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
[5].冯跃华,韩钢钢,赵田径,董爱玲.不同稻作制与有机肥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有机磷含量的影响[J].贵州科学.2007
[6].张上守.改革稻作制发展再生稻[J].福建农业科技.2006
[7].谭周进,冯跃华,刘芳,张杨珠,邹应斌.稻作制与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
[8].黄运湘,刘鹏,张杨珠,冯跃华,周清.稻作制与有机肥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硫素状况的影响Ⅱ.土壤无机硫的形态分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9].刘学军,廖晓勇,张扬珠,张福锁,黄运湘.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中锰剖面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
[10].李顺义.旱改水及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锰的化学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