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主教堂论文-田雪

近代天主教堂论文-田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天主教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济南教区,近代,天主教堂,本土化

近代天主教堂论文文献综述

田雪[1](2019)在《济南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北京召开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国内外对中国近代建筑研究日趋重视,而教堂类建筑无论从技术或艺术角度,都是最典型的“取样标本”,极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其中天主教相比于新教与东正教建设活动开展更早,建筑装饰装修等更丰富,因此天主教堂的研究更具代表意义。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17世纪就有教堂建造记录,传教活动未曾间断,济南教区由山东代牧区演化而来,包含山东的行政与交通中心,一直是山东的传教中心和首选区域。基于实地调研发现济南教区现存近代天主教堂与西方教堂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本土化现象,且部分年久失修,然而由于特殊历史时期教堂资料的遗失,外加针对山东天主教堂建筑的研究在内容和角度上都有待完善,对老教堂的评价和保护造成现实困境,因此对济南教区现存近代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的溯考成为探究解决之道的重要基础,亟待探索。本文首先从天主教传播的社会背景与教堂建设的关系入手,通过研究天主教入华的社会背景对应各时期教堂建设情况以及济南教区历史沿革对应教堂建设情况,得到济南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的社会因素,从而掌握教堂建筑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其次,根据现状调查提取济南教区地理范围内近代建立至今尚存的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比、量化以及语义本体等的分析方法,以建筑学一般性分类方式从群体布局、主体建筑、附属构筑物叁方面对教堂建筑本土化特征进行总结。其中主体建筑的研究以调研所得教堂本土化特征主要的体现方面作为分类依据,主要从朝向、平面型制、立面风格、立面装饰构件、装饰纹样、材料结构共6个方面着手,最终从一般性的案例分析中得到教堂建筑本土化的一般特征。再者,从不同的建筑风格中选取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分别为仿哥特式的洪家楼天主教堂、仿罗马式的将军庙街天主教堂、地区传统风格的林家庄天主教堂老堂,从教堂建筑本土化的社会因素解析到其群体布局、主体建筑、附属构筑物研究,全面掌握西方教堂建筑传入后的本土化过程,最终得到济南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的代表性特征。最后,总结济南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本土化特征,对其本土化产生的原因做出思考,并阐释其价值体现。(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黎昌伦[2](2019)在《天主教中国化的建筑表达 以四川近代天主教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今天,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也要在教会礼仪生活、圣乐艺术、教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尝试。而四川近代"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可以在天主教建筑中国化方面,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2期)

高泽[3](2018)在《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冀中南地区作为明清时期的京畿要地,是明清以来天主教在我国传播最广泛、发展最深入的地区之一,曾建造过大量的天主教堂,这些近代天主教堂是冀中南地区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冀中南地区现存的8座近代天主教堂为研究基础,并结合文献记载的12座近代教堂,对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该地区现存天主教堂均建1840-1937年间,属于中国的近代时期。本文在对冀中南地区天主教相关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路线并研究其重要教会组织——遣使会和耶稣会在天主教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梳理出外国教会攫取建筑权的过程,并总结教堂的分布现状。对现存教堂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并与教会相关人员咨询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资料深入地分析比较。具体研究从教堂建造分期、建筑群体风格特征、城市格局与等级规模、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研究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对比、总结:对该地区天主教堂建筑进行总体风格划分并探析其风格形成的具体影响因素;从城市分布格局的角度分析教堂的等级规模;从群体角度研究其功能布局的特点,同时研究其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关系;从建筑单体的角度对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堂的建筑朝向、平面形制、内部空间、立面形态、建筑结构、细部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堂建筑的特点,并阐明其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区别及在该地区的适应性变化。文章最后探讨教堂建筑的本土化过程,并挖掘其当代价值。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建筑特征是中国传统营造技术还原西方教堂建筑特征的具体体现,是建筑领域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是冀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独特的建筑遗产,深入挖掘其内涵,发挥其在现代城市人文复兴中价值,是笔者研究的最终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邢晨燕[4](2017)在《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天主教在鲁中地区的传播及教会建造活动,对建造背景进行梳理,重点阐述鸦片战争后城市的变迁情况、教会势力逐渐扩大和当地的反教运动等对于天主教在鲁中地区的传播及建筑建设情况的影响。同时以鸦片战争为时间节点进行时间划分,阐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天主教的发展情况及教会建筑建设情况,并总结出天主教在鲁中地区的传播路线。二为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根据教堂建造背景的不同进行时间划分,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融合期,分期阐述教堂建造手法,并以实地调研和测绘案例进行辅助论述。第二部分为分析研究,利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平面形制、内部空间、立面构图、建筑技术与细部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展示上述建造手法如何体现在建筑特征上,并着重分析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第叁部分为价值研究,共分为两部分。一为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是对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现象的实例展示及其对于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二为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对当代教堂建筑设计的启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何进行教堂建筑宗教氛围的延续和创新;如何对传统教堂建筑符号进行再演绎;如何将地域建筑文化融入到建筑创作中。(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潇然[5](2017)在《安徽近代天主教堂形式研究(1860-1936)》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天主教堂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建造的一种建筑类型,它是一种外来的、完全西化的建筑类型,所以中国近代天主教堂是可以反映西方文化的一种建筑物。由于传教士的传教目的,在具体的建造活动中一方面需要迎合民众的心理以利传教,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建造条件的制约,因而呈现出特殊的形态和风貌。近代天主教堂和近代基督教堂不同,基督教堂的建造多半由职业建筑师来完成,而天主教堂的建造是由天主教教会内部的辅理修士来建造,因此它能更多的反映出教会的主观意图,天主教堂形式更反映出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本文选择安徽近代天主教堂进行研究,以期补充安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内容。本文以近代江南教区西部(其范围基本为安徽现在的行政区划)为研究空间范围,重点研究1860年至1936年的天主教堂建设情况,并对安徽近代天主教堂进行了分析。运用田野调查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梳理了安徽地区天主教的传播过程,了解天主教教会在安徽地区的建设活动及其教堂建造的基本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测绘,掌握现存18座天主教堂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通过史料分析以及对目前天主教堂建筑的研究,从平面型制、教堂朝向、立面风格、装饰细部及材料与结构五个方面对安徽近代天主教堂的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运用了Ontology语义本体分析法具体分析了安徽近代天主教堂立面的装饰细部的特点;进而选择了法国传教士、意大利传教士和西班牙传教士建造的聂圩天主堂、阚疃天主堂和青阳耶稣圣心堂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形式特征与传教士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针对安徽近代天主教堂形式研究得出其平面型制主要为巴西利卡式,其原因由于巴西利卡式平面型制同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型制比较相近;教堂朝向出现叁个方向,即常规的朝向——朝南、朝东、朝西,少数朝南主要受到环境制约以及呼应民众心理;材料上选用青砖作为建造材料,结构主要为砖砌体和砖石砌体;立面风格呈现出由西式到中西合璧式又回归到西式的一个过程,其中1900-1910年间建造的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堂较多,与这期间教案频发有直接关系;立面装饰元素则是传统元素与外来元素并存,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另外,安徽近代天主教堂的形式特征和其建造者——来自不同国家的传教士之间有密切关联,一方面传教士需要表达传教意图,因而建筑在形式选择上要利于传教和呼应民众心理,因此是传教士的主观选择。另一方面传教士不由自主地受到其所在国建筑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建筑特点,从法国传教士、意大利传教士和西班牙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分别呈现出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建筑文化特点。(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晓丹,杨明,王皓宇[6](2017)在《河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主教堂作为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大陆的重要载体,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河北地区天主教自明末传入至解放前,教堂建筑多以西方形制为蓝本,并发展出了多样化的风格。该文尝试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河北地区现存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保存现状、艺术风格及建筑特征进行归纳梳理,总结近代以来天主教堂在河北地区的发展演变,以及呈现出的地域化和中西合璧的特征,进一步了解西方宗教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河北地区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7年03期)

侯实[7](2016)在《西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平面布局类型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西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平面布局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3种典型的平面类型,并通过对巴黎外方传教会本土修院制的研究,揭示出在中西方双重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这一系列平面布局类型的原因及其演变规律。(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梁骁,王瑛[8](2016)在《潞安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平面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潞安教区是山西近代天主教最为兴盛的教区,该教区内教堂的平面形式具有统一中求变化的总体特点,遵循以圣堂为核心向外扩散的设计原则。近代时期随着近代教会的不断扩大,教堂之间的建筑面积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其平面形式的复杂程度也随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将以潞安教区的天主教堂为案例,分析其平面形式的特征,为山西近代天主教堂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研究范本。(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期刊2016-06-20)

王谦[9](2016)在《鲁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鲁南地处山东的南部,古为齐鲁之地,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中华的母亲河——黄河流经鲁南,河流孕育着文明。济宁是鲁南的腹地,人们称之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近代山东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野教案后,德国强占胶州湾,并利用清政府赔款在山东南部大肆修建教堂和住所,鲁南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随着天主教在鲁南的传播,天主教堂产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在鲁南形成网络状布局。本文以鲁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方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调研考察,对教堂建筑的社会历史背景、分布现状、历史沿革、风格特征和形式特征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由此展现近代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天主教堂建筑在鲁南地区的发展演变和研究价值,同时为研究鲁南地区近代建筑提供参考。鲁南天主教堂建筑在整体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天主教文化的碰撞与结合的特征,没有体现纯粹的西方教堂的建筑特征,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建筑融合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特色和建造技艺水平,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鲁南近代建筑实物资料,应该得到重视与保护。文章最后以坡里教堂为例,结合鲁南地区教堂建筑的保护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修缮方法,为老教堂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及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6-06-01)

梁骁[10](2016)在《山西近代天主教堂选址及建筑平面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近代天主教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教堂位置的选择和建筑平面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过程,该过程既展现出西方传统天主教建筑的原始风貌,又展现出其与山西本地建筑相融合的过程。选址和建筑平面形式的本土化过程不仅与天主教本身的教义以及教堂所处地区的自然、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还直接受到了近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任政府外交方针的影响。本文将以山西近代天主教堂的选址和建筑平面形式两个内容为研究目标,以现存近代教堂遗址和权威文献为研究基础,以分类、分析、列表、总结为研究方法,以客观还原历史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天主教堂的选址和平面形式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对整个山西天主教堂发展带来的实际意义。教堂选址及其平面形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为两者均是教堂建筑的重要承载物。选址是天主教建筑群的承载物。合适的地理位置提升了天主教建筑群的价值和地位。天主教堂作为一种外来的、具有宗教属性的建筑物,其所处的位置不仅影响了天主教在某一地域内的初始影响力,还对其之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平面形式是教堂单体建筑的承载物。它是展现天主教教义的客观实体,决定了宗教范畴中的世俗到天堂的“通道”形式,为天主教仪式的基本流线提供了基础,为教堂立面的造型和尺度提供了划定了界限。如果将建造教堂的过程想象成一个“孕育”的过程,那么就可以将选址比喻为一组教堂建筑群的“子宫”,建筑平面形式则可被比喻为教堂建筑的“胎盘”,前者决定了教堂“出生”的位置,后者铺垫了教堂的个体的“成长”。由此可见,教堂选址及其平面形式对天主教堂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两者作为研究目标,对整个山西近代天主教堂的研究领域来说是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的一环。教堂选址及其平面形式在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样的也对周遍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反作用。山西省是一个由山地和平原“编织”而成的省份,这决定了教堂的选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推动了选址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部分教堂平面形式在传入本土村落、乡镇的过程中也逐渐被山西民居所影响、所同化,与大型城市中的教堂平面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选址和建筑平面形式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的类型又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天主教堂是山西近代最早出现的西方建筑类型之一,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事物,一种全新的事物必然会带来全新的建筑样式、建筑风格,并带来一些全新的建筑功能,例如教会医院、孤儿院、修女院、教会学校等,教堂选址和建筑平面形式的多元化所产生的每种类型对周边的影响程度都是不同的,这也将是本文将论述的重点部分。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和文献检索工作,对山西境内现存的64代天主教堂的选址和建筑平面形式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选址方面,本文分为两个章节完成,分别为“常规型选址”和“特殊型选址”,前者是以地理概念为主导因素的分类原则,较为客观,多数以实地调研为依据;后者是以历史概念为主导的分类原则,存在一些主观成分,主要以文献及当地人的回忆为依据。两个章节在各自分类原则的基础上再进行逐一细分,总结了每种选址原则的特点、意义及影响,并通过结合案例进一步分析;平面形式方面,本文通过拆分、重组、编号、总结的基本步骤,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将所有调研范围内的教堂平面拆分成基础的元素,再将元素重组为教堂平面,然后为每种平面形式赋予特定的编号,创造了教堂平面形式研究的统一标尺,为本文及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近代天主教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今天,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也要在教会礼仪生活、圣乐艺术、教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尝试。而四川近代"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可以在天主教建筑中国化方面,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天主教堂论文参考文献

[1].田雪.济南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特征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2].黎昌伦.天主教中国化的建筑表达以四川近代天主教堂为例[J].中国宗教.2019

[3].高泽.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4].邢晨燕.鲁中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5].杨潇然.安徽近代天主教堂形式研究(1860-1936)[D].合肥工业大学.2017

[6].李晓丹,杨明,王皓宇.河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17

[7].侯实.西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平面布局类型与演变[J].建筑学报.2016

[8].梁骁,王瑛.潞安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平面形式研究[C].《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2016

[9].王谦.鲁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10].梁骁.山西近代天主教堂选址及建筑平面形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标签:;  ;  ;  ;  

近代天主教堂论文-田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