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毒理论文_李朝文,杨富成,温占波,郑劲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毒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理,毒性,丁烯,李斯特,细胞,半衰期,核苷酸。

遗传毒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文,杨富成,温占波,郑劲林[1](2019)在《遗传毒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自动化仪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以营养缺陷型的突变体菌株为指示生物检测基因突变的体外试验,用于预测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中的致突变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AMES试验步骤多,操作繁琐,工作量大,耗费人力物力。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实现AMES试验的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干预,即可完成整个试验操作。方法:全自动AMES仪主要由高通量培养皿分拣/存储模块、多工位并行模块、培养皿摇匀模块、组合式混合点阵标记模块、样品定量循环加样及混匀模块、组合式精密单通道快速切换取样模块、防交叉污染设计、上位机控制软件模块等组成。一次最大可处理100-240个培养皿,采用快速自适应均匀吹打混匀实现对菌液和样品的混匀,采用精密温度控制系统实现对顶层胶、S9等试剂的加热、制冷和保温。结果:该仪器温度控制系统在±0.1℃,加热速度可达到2.5℃/min,制冷速度可达到1.5℃/min,采用多通道取样系统实现对不同样品的独立移取加样,取样精度可达0.01mL。完全可以替代AMES人工操作,节省人力,提高实验效率。该仪器已经成功应用于浙江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北京药检所等单位,用于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预测。结论:该仪器能代替AMES实验中繁琐的人工操作过程,使实验效率大大提高,实现Ames实验的自动化、高通量化和智能化。(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周舟[2](2019)在《重金属毒理效应的表观遗传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是我国重大的环境污染物,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空气进入人体危害健康。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重金属暴露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退行性神经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表观遗传效应及其分子调控在生命活动和疾病机制中的作用,正成为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环境有害因素暴露与疾病结局的关联研究中,正逐渐从全新的角度揭示表观遗传效应的贡献。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目前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机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是通过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的变化来实现的。发生在RNA水平的miRNA、LncRNA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方式,表观遗传机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深刻地揭示了生物体具有相同遗传物质和基因序列而出现不同的个体表型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将表观遗传调控的机制及其产生的效应,外延整合到环境医学、毒理学、营养学等公共卫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也将从全新的角度揭示环境因素与基因交互作用的效应机制,阐明有害环境因素危害的表观遗传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单翔,高立文,乐聪,陈秀芳[3](2019)在《寡核苷酸类药物-遗传毒理试验设计考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导则要求,需要对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开展遗传毒理研究。而对于大分子化合物,不管是有机体产生或者人工合成,考虑到其生物学特性,一般不需要进行遗传毒理学研究。但对于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类(Oligonucleotide,ONs)药物,虽其具有较大的分子量,但考虑到其经过代谢后形成的单体可整合进入DNA,影响DNA的正常功能外,因此仍需对其进行遗传毒理学研究,且通常采用标准组合试验一。本摘要分享了实际操作中针对ONs的遗传毒理试验设计,关注体内试验设计中的问题。①在试验设计时,应当考虑试验系统对于ONs的吸收,即ONs在试验系统中的暴露情况。在体内试验中,可通过毒性反应或直接测定供试品浓度来判断。OSWG推荐药物的吸收可通过现行试验或者其他支持性试验来证明。对于体内遗传毒理试验结果为阳性的,通过评估体细胞中染色体畸变或微核形成的上升,可以证明其暴露。但对于尚未开展的试验,通常做法是通过设置TK组来证明其暴露。②给药和采样时间设计,根据OECD指导原则所推荐,体内微核试验可以采用一次、两次或多次给药的形式进行药物暴露,而后在不同的时间点采集样品进行微核率分析。而对于ONs,尤其是对于具有较长半衰期的ONs而言,常规的采样时间点不能足以使化合物在体内达到完全的暴露;同时,由于其半衰期较长,可能采用间断性给药方式。这就使得试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半衰期,以及体内微核的存活周期数据。使得选择的采样时间点既能充分体现药物暴露,又能满足OECD对于试验设计的要求。结果在本试验内开展的一项ONs遗传毒理试验中,由于化合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120小时),Tmax为72小时,且采用3天/次的间断给药。因此试验设计时采用了给药2次的方式,采样时间参考了OECD导则推荐的2次给药方式试验设计。同时,本试验中,考虑到供试品制剂的渗透压以及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在满足最大给药体积的前提下进行,给予了最大可给药剂量(MFD)。另外,本试验未进行药物吸收的探索,但是考虑到试验设计给药量已达到MFD,因此认为该试验仍然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张天宝[4](2016)在《遗传毒理和发育毒理专题研讨会总结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遗传毒理和发育毒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8-27)

杜娟,吴煦[5](2016)在《流式细胞术在遗传毒理评价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颗粒进行高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可自动化地从大样本量中分析含量极低的目的细胞。本文就流式细胞术在遗传毒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一)体内微核实验:FCM可以快速统计大鼠或小鼠外周血的微核细胞含量。Litron实验室提供的in vivo MicroFlowTM kit,在BD FACSCalibur上建立了标准化方案并通过FDA认证。2012年在Litron实验室和BD公司生物科学部的支持下,由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8家药物安全评价机构使用Rat in vivo MicroFlowTM kit,进行联合验证。实验室之间流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高达0.933,这些联合验证数据为在中国评价化学品的遗传毒性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二)体外微核实验:2011年国际协调委员会(ICH)将体外微核实验(MNvit)列入遗传毒性标准组合试验方案选择之一。2008年多家实验室使用in vitro Micr0FlowTM kit,检测丝裂霉素C、依托泊苷和长春新碱暴露于L5178Y后微核形成情况,证实试验证实实验室间有很好的重复性。2016年Bemis等对FCM检测贴壁细胞微核进行了详细报道,包括细胞的培养和处理,样本制备,仪器(BD FACSCanto和BD Accuri C6)参数设定和数据分析等。FCM检测体外微核,一个样本仅需2~3min,能在极短的时间检测大量样品。(叁)Pig-a基因突变试验:致突变物使Pig-a基因发生突变,致使其GPl锚定蛋白标志物表型(CD55和CD59等)缺失。使用流式测定表型缺失的细胞频率,可快速评估该致突变物的遗传毒性。2011年,由17个实验室对FCM检测Pig-a基因突变实验开展了国际联合验证,目前已发表Ⅰ,Ⅱ,Ⅲ和Ⅳ阶段验证报告。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参与了第1V阶段的验证。国际遗传毒理测试工作组(IWGT)认为流式检测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将来还可以扩展到其它种属进行验证。(四)体外γH2A×实验:γH2AX反映了DNA双链断裂损伤程度,是评估遗传毒性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从1998年首先发现电离辐射引起的H2AX的磷酸化以来,研究者都在验证γH2AX评估遗传毒理的可行性。Smart等报道流式检测γH2AX结果与国际公认的Ames实验结果相比(敏感性为100%;特异性67%;一致性82%);流式检测γH2AX结果与体外哺乳动物细胞遗传毒性试验相比(敏感性91%;特异性89%;一致性91%)。综上,流式细胞术在遗传毒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方法省时省力,敏感特异,能有效地替代传统方法 。(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6-28)

亢春雨[6](2015)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cytogenes,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由于其具有分布广、耐受力强、高致病力等特点而备受食品安全领域关注。为了探明保定、石家庄及周边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探明该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遗传多态性;了解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状况、毒力基因在其生长周期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规律、在不同宿主条件下毒力基因表达水平以及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力等情况。本研究对从保定、石家庄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超市采集七大类食品共1288个样品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调查;对鉴定分离出的308株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27个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进行了PCR检测;采用RAPD法对308株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不加权成对算数平均法(UPAMA)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RT-PCR)对其主要毒力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时序性表达研究;采用天然肉汤培养及荧光定量PCR分析法对单增李斯特菌在不同宿主条件下主要毒力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研究;采用小鼠毒力实验对一些毒力基因缺失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致病力实验。通过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对保定、石家庄地区七大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调查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在该地区食品中的平均检出率为23.91%,其中生肉高达40.60%,熟肉制品和水产品分别达到25.42%和23.46%,而其他食品中较少;动物源食品检出率高于植物源食品。(2)优化并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的RAPD分型方法,得出了308株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DNA指纹图谱,根据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制作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遗传进化树;(3)通过对308株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RAPD遗传多态性分析,可将308株单增李斯特菌分成6个基因类群,其中第Ⅱ聚类和第I聚类为保定、石家庄地区的优势种群;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具有一定的寄主偏好性,其传播流行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4)通过对七大类食品中308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中的27个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发现:与侵入、感染有关的毒力基因在动物源食品分离株中分布明显高于植物源食品分离株中;与黏附、调控有关的毒力基因在两者中差别不明显;该地区属于Ⅰ型的单增李斯特菌其毒力基因的平均含量要高于Ⅱ型的菌株;该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中hfq、dlt C和iap检出率最高,可作为该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鉴定的参考基因;(5)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表达量在菌体生长的稳定期后期(16 h~18 h)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量逐渐降低,但直到菌体生长衰亡期仍保持较高表达量;在猪、鸡、牛、羊四种肉汤培养基中毒力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明显,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在不同宿主条件下其毒力基因表达量不同;(6)毒理试验结果表明:hly A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力具有决定性作用,inl A、prf A和vir R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力影响较大,而plc A,act A、plc B、dlt A、dlt D等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力均有影响但相对较小。本论文研究成果将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预防、检测、溯源以及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30)

何晶晶,许艺珊,罗小芳,朱倩倩[7](2015)在《洁厕剂对大蒜根尖细胞的遗传毒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蒜根尖微核实验研究洁厕剂的遗传损伤效应,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的洁厕剂可对大蒜根尖细胞造成遗传损伤,导致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显着上升,并且微核细胞数与其染色体畸变率的变化高度相关,随着微核率上升染色体畸变数显着增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蒜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环境中洁厕剂毒性大小是可能的,可以作为评估日常化学合成洗涤剂毒性指标。(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07期)

姚焱,汪珍春,张平,赵振华,孔矅[8](2014)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水中铊和铅的遗传毒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铊是一种毒害性强于汞、镉的重金属元素,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已将铊列为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利用蚕豆微核技术研究了水中重金属铊和铅的遗传毒理。研究表明,铊(Ⅰ)在0-1μg/L范围内,对根尖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铅在0-10μg/L范围内对根尖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明显,两者的交互出现正效应;铊(Ⅰ)在0-1μg/L范围内,促进根尖细胞微核的形成,而铅在0-10μg/L范(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期刊2014-08-04)

刘欣杰[9](2014)在《1-氯-3-丁烯-2-醇和1-氯-3-丁烯-2-酮的细胞毒理和遗传毒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3-丁二烯(简称丁二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合成橡胶和塑料。它是一种致癌性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丁二烯本身并不致癌,其致癌性来源于代谢产物。丁二烯的代谢途径有两条:一条生成环氧化物及环氧化物水解物,如3,4-环氧-1-丁烯和1,2,3,4-双环氧丁烷等,这是目前丁二烯毒性研究的主要方向。另一条则生成1-氯-2-羟基-3-丁烯(1-chloro-2-hydroxy-3-butene,CHB),并可进一步代谢成1-氯-3-丁烯-2酮(1-chloro-3-buten-2-one,CBO)。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CBO可以与2′-脱氧腺嘌呤核苷和2′-脱氧胞嘧啶核苷发生反应,而且可以交联血红蛋白,这说明CBO具有潜在的损伤DNA和蛋白质的能力。但是CHB和CBO是否会引起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目前尚未研究过。本文通过MTT实验、相对克隆实验、彗星实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实验手段研究了CHB和CBO对人胚肝细胞L02产生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HB和CBO都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而CBO毒性是CHB的约100倍。CHB可以引起DNA单链断裂和碱性不稳定位点(alkali-labile sites,ALS)两类损伤,而CBO只能引起ALS。CBO有交联能力,但并不引起DNA交联。CHB并不直接诱导DNA断裂,而CBO则能直接引起DNA断裂。进一步的探索表明,CHB可能通过水解转化为其它化合物而引起DNA损伤,其分子中氯原子可能起着关键作用。CBO则可能通过与DNA直接反应而引起DNA损伤,但也不排除诱导氧化应激而引起DNA损伤的可能。此外,CBO与谷胱甘肽的单加成和双加成产物仍有遗传毒性,但毒性比CBO弱得多。单加成产物的遗传毒性强于双加成产物。这些结果表明CHB和CBO可能在丁二烯的毒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4-03-01)

姜颖,夏栋梁,高立文,郭云兰,胡哲文[10](2013)在《对苯二酚、苯并(a)芘、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芘、姜黄素、间苯二酚和秋水仙素:苏州药明康德遗传毒理实验室按照OECD指导原则487验证CHO细胞体外微核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7个遗传毒理数据已经很充分的化合物证明本实验室已经根据OECD指导原则487的要求充分验证了体外微核实验。方法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从美国S Galloway博士处获得。细胞生长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McCoy′s5A培养基中。供试品处理前大约24 h,将CHO细胞按照15×10~4/2 ml/孔接种在6孔板中,置于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使用多氯联苯诱导的大鼠肝S9匀浆,终浓度为1.5%。包含3个给药处理系列,即3H+S9、3H-S9和24H-S9,每一系列设立平行溶剂和阳性对照。其中3H+S9和3H-S9两个系列在给药3 h后,用HBSS洗两次除去供试品,然后加入2毫升培养基继续培养21 h。而24H-S9给药后一直培养到24 h收获。细胞给药后培养24 h,消化细胞,一部分用于测定细胞数,余下的细胞经固定、制片、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每个剂量组至少2000个单核细胞中含有微核的细胞频率。采用相对细胞倍增数(relative population doubling,RPD)计算细胞毒性,具体方法在Susan K.Greenwood等人的文献中有描述。结果①有文献报道,对苯二酚在体外微核实验中结果为阳性。本实验中,在3H±S9中,在30~60μg·ml~(-1)剂量组中实验结果为阳性,而在24 h处理些列中,在4~6μg·ml~(-1)剂量组中观察到实验结果为阳性。最高剂量组的细胞毒性均接近50%。②苯并(a)芘:在OECD指导原则487中,它是推荐的只在加S9条件下阳性的参考化合物。本实验中,在3H+S9中,在0.5~50μg·ml~(-1)剂量组中实验结果为阳性,50μg·ml~(-1)为在培养基中可见最小沉淀的剂量,而在其他两个处理系列组中,直到50μg·ml~(-1)的沉淀剂量,均未见阳性结果。③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芘:在OECD指导原则487中,它们是推荐的阴性参考化合物。本实验中这两个化合物的实验结果均为阴性。④姜黄素:有文献报道,它在体外微核实验中只有在可观察到明显凋亡细胞的剂量产生阳性结果。本实验3个处理系列中均有观察到阳性结果,且这些阳性剂量的细胞毒性均接近50%,在这些剂量组中也都可以观察到明显增多的凋亡细胞。⑤间苯二酚:有文献报道,它在体外染色体畸变和小鼠淋巴瘤实验中结果为阳性。本实验中,在24H-S9中,在20~180μg·ml~(-1)剂量组中实验结果为阳性,最高剂量组的细胞毒性均接近50%。⑥秋水仙素:在OECD指导原则487中,它是推荐的致单倍体诱变剂。在本实验中,在3H处理系列中,在0.2~1.8μg·ml~(-1)剂量组中实验结果为阳性,而在24 h处理些列中,在0.1~0.5μg·ml~(-1)剂量组中观察到实验结果为阳性。最高剂量组的细胞毒性均接近50%。结论以上实验阴阳性结论与文献报道的体外哺乳动物细胞遗传学实验的结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证明体外微核实验在苏州遗传毒理实验室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本文来源于《2013年(第叁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3-07-16)

遗传毒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金属是我国重大的环境污染物,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空气进入人体危害健康。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重金属暴露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退行性神经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表观遗传效应及其分子调控在生命活动和疾病机制中的作用,正成为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环境有害因素暴露与疾病结局的关联研究中,正逐渐从全新的角度揭示表观遗传效应的贡献。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目前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机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是通过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的变化来实现的。发生在RNA水平的miRNA、LncRNA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方式,表观遗传机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深刻地揭示了生物体具有相同遗传物质和基因序列而出现不同的个体表型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将表观遗传调控的机制及其产生的效应,外延整合到环境医学、毒理学、营养学等公共卫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也将从全新的角度揭示环境因素与基因交互作用的效应机制,阐明有害环境因素危害的表观遗传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毒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朝文,杨富成,温占波,郑劲林.遗传毒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自动化仪器的研制[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周舟.重金属毒理效应的表观遗传机制探讨[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3].单翔,高立文,乐聪,陈秀芳.寡核苷酸类药物-遗传毒理试验设计考虑[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4].张天宝.遗传毒理和发育毒理专题研讨会总结报告[C].遗传毒理和发育毒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6

[5].杜娟,吴煦.流式细胞术在遗传毒理评价中的应用现状[C].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6

[6].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7].何晶晶,许艺珊,罗小芳,朱倩倩.洁厕剂对大蒜根尖细胞的遗传毒理研究[J].科技展望.2015

[8].姚焱,汪珍春,张平,赵振华,孔矅.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水中铊和铅的遗传毒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2014

[9].刘欣杰.1-氯-3-丁烯-2-醇和1-氯-3-丁烯-2-酮的细胞毒理和遗传毒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4

[10].姜颖,夏栋梁,高立文,郭云兰,胡哲文.对苯二酚、苯并(a)芘、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芘、姜黄素、间苯二酚和秋水仙素:苏州药明康德遗传毒理实验室按照OECD指导原则487验证CHO细胞体外微核实验[C].2013年(第叁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2013

论文知识图

细胞彗星实物图(400×)排铅聚糖遗传毒理实验脑、肝、肾...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选介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叁种临床类型OLP治疗前后REU评分(分)...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选介第二军医大学卫生...金属作用的机制Fig.1-3Themechanismo...

标签:;  ;  ;  ;  ;  ;  ;  

遗传毒理论文_李朝文,杨富成,温占波,郑劲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