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科论文_陆奇丰,黄至欢,唐文秀,骆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茶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茶,植物,多样性,博白,石笔,赤霉素,金叶。

山茶科论文文献综述

陆奇丰,黄至欢,唐文秀,骆文华[1](2019)在《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3种山茶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白大果油茶、多齿红山茶和石笔木是颇具经济价值的山茶科植物。以当年采收的3种山茶科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种子形态特征,通过白菜种子发芽试验探索3种山茶科种子不同部位(种皮、种胚)的萌发抑制作用,并研究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6-BA)和赤霉素(GA_3)对3种山茶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博白大果油茶与多齿红山茶种子形态接近,与石笔木种子形态差异较大,博白大果油茶种子质量最大,单粒重达3.779g,石笔木种子质量最小,为1.889g。博白大果油茶种子萌发抑制物质主要存在于种皮内,其中外种皮对白菜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更强;多齿红山茶主要存在于外种皮和种胚内;5%的石笔木种皮和种胚提取物对白菜种子萌发抑制不明显。不同浓度激素对博白大果油茶发芽率影响不明显,但能显着提高发芽指数;GA_3能提高多齿红山茶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且具有显着性差异,而不同6-BA浓度对多齿红山茶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浓度为100mg/L的GA_3能显着提高石笔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研究结果可为博白大果油茶、多齿红山茶和石笔木种子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2期)

邹天才,刘海燕,黄丽华,洪江,李媛媛[2](2018)在《贵州高原亚地区山茶科植物资源及利用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高原亚地区(ⅢD10d)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的典型山区和河谷地带,地形切割破碎,喀斯特地貌特征典型,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和孑遗种类较多。山茶科Theaceae Mirbel ex Ker Gawl植物进化原始、特征鲜明,是重要经济林木和观赏树种,我国15属、480余种,属种分别占全球总数的41.67%和68.57%,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贵州分布11属、140种,其中贵州特有分布30种。本文采用发表新种模式标本产地活植物追溯、特征性状检测及其功能效用评价、生态种群调查及物种濒危机制分析、迁地保护及应用栽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开展了植物多样性特征性状研究及其利用评价、种质保存及重要经济植物种苗繁育与应用栽培等科学研究。结果表明:(1)山茶科植物是贵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的建群成分,常绿灌木或乔木,单叶互生、羽状叶脉、无托叶,花大、两性或稀有雌雄异株,雄蕊多数,花色多样,蒴果或不分裂的核果,皆可作为景观绿化植物或经济林木开发应用。(2)通过实地调查和大数据评估,贵州自然分布的野生山茶科植物为山茶属Camellia Linn.65种(特有26种)、石笔木属Tutchera Dunn 5种(特有2种)、大头茶属Gordonia J.Ellis 3种、木荷属Schima Reinw.ex Blume 7种、折柄茶属Hartia Dunn 3种、紫茎属Stewartia Linn.1种、厚皮香属Ternstroemia Mutis ex L.f.6种、杨桐属Adinandra Jack 8种(特有1种Adinandra kweichowensis H.H.Hu)、红淡比属Cleyera Thunb.7种、柃木属Eurya Thunb.34种(特有1种Eurya gigantofolia Y.K.Li)、茶梨Anneslea Wall.属1种。贵州是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的起源和地理分布中心,分布10种、占其总数的66.67%。(3)采集野生植物种子育苗和工程化应用栽培试验,迁地保育了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Y.K.Li、贵州金花茶C.huana Ming et W.J.Zhang、离蕊金花茶C.liberofilamenta Chang et C.H.Yang、尖齿离蕊茶C.acutiserrata Chang、美丽红山茶C.delicata Y.K.Li、冬青叶山茶C.ilicifolia Y.K.Li、芳香短柱茶C.odorata L.S.Xie et Z.Y.Zhang、威宁短柱茶C.weiningensis Y.K.Li、四球茶C.tetrecocea Chang、皱叶瘤果茶C.rhytidophylla Y.K.Li et M.Z.Yang、狭叶瘤果茶C.neriifolia Y.K.Li、长柱红山茶C.longistyla Chang apud Zeng et Zhou、黎平瘤果茶C.lipingensis Chang、红花瘤果茶C.rubituberculata Chang、安龙瘤果茶C.anlongensis Chang、曾氏瘤果茶C.zengii Chang、贵州红山茶C.kweichowensis Chang、红药红山茶C.rubo-anthera Chang、寡瓣红山茶C.paucipetala Chang、榕江茶C.costata Hung T.Chang、丹寨秃茶C.danzaiensis Chang et K.M.Lan、贵州石笔木Tutchera kweichowensis Y.K.Li、斑枝石笔木T.maculatoclada Y.K.Li等贵州特有稀有植物23种(species),山茶属和石笔木属植物种子繁殖出苗率、应用栽培成活率分别为94.77%、91.00%和93.10%、90.28%,具有利用保护的实践价值和保护生物学意义。(4)小黄花茶、贵州红山茶、美丽红山茶、长柱红山茶、贵州石笔木等5种植物扦插繁殖的平均出苗率达到92.56%,从迁地保护、种质采集、繁殖育苗、应用栽培、生产管理制定了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标准,(DB52/T1156-2016等),建立种苗繁育试验基地18.80ha和工程化应用栽培示范40.00ha,为生产应用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邓禹君,李懿,贺萍,邓洪平,李文巧[3](2018)在《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一些山茶科(Theaceae)的分类学问题,该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山茶科2亚科6属共20种植物的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为山茶科的科学分类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1)山茶科20种植物的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能够区分种间差异和分类等级,显示了比较全面的分类价值。(2)基于微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0个种分为2个大类群以及10个分支,很好地区分了山茶亚科(Theoideae)与厚皮香亚科(Ternstroemoideae),并将大部分分类地位相近的物种归类到一起,较好地反映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3)该研究结果支持将小黄花茶组(Sect.Luteoflora)作为独立的一个组;支持将重庆山茶(Camellia chungkingensis Chang)从瘤果茶组(Sect.Tuberculata Chang Tax.)中分离;支持将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划分为两个较大类群,认为将厚皮香亚科并入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的观点还有待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杨期和,黄楚琪,王燕华[4](2018)在《粤东山区山茶科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粤东山区山茶科植物有10属56种8变种2变型,主要集中于山茶属和柃木属,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山茶科具有园林观赏、药用、用材、经济原料等多种用途。山茶属、石笔木属、木荷属、大头茶属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在园林应用上较少。柃木属和山茶属植物又是重要的蜜源植物。研究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建立野生资源的种质库,筛选和培育优良品种,在园林上推广应用,发挥粤东地区的区位优势,生产出优质的茶油和茶蜜,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8年03期)

渠心静,陈雪燕,戴生玉,袁军[5](2018)在《22种山茶科植物叶片铝含量及其亚细胞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山茶科植物叶片铝含量的差异性及铝的积累部位,本研究以22种常见山茶科植物叶片为实验材料,用差速离心法进行叶片亚细胞分级,用铝试剂法测定新老叶的叶片、细胞壁、细胞器、细胞可溶性组分铝含量。结果表明:山茶科植物叶片铝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现象,且不同物种富集铝的能力存在显着差异,22种山茶科植物新叶铝含量在1 106.44~11 542.04 mg/kg之间,老叶铝含量在2 147.15~19 364.70 mg/kg之间,其中红皮糙果茶新叶铝含量和老叶铝含量均为最高;老叶铝含量比新叶铝含量高34%~184%;叶片内的铝主要累积在细胞壁,其铝含量占整个叶片的64.83%~95.80%,且铝积累的比例随叶片的成熟而增加;叶片的细胞器和可溶性组分铝含量均较低,其铝含量在不同物种间有显着性差异;叶片总铝含量与细胞壁铝含量、新叶与老叶总铝含量、新叶与老叶细胞壁铝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3期)

王宇卓[6](2017)在《中国山茶科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空间分布格局一直是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了解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影响这些格局的环境因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山茶科是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中的一个关键科,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山茶科物种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因此,对山茶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对于了解我国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全面收集、整理我国所有山茶科植物物种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物种分布模型在全国尺度上探讨了山茶科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而将中国山茶科物种当前的分布模式映射到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之下,可以得到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山茶科植物的分布模式;对比山茶科物种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适宜分布区的空间变化,我们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结论:一、中国山茶科物种多样性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格局,低纬度地区物种多样性较高,向北随着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山茶科物种丰富度的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南部地区,这些分布区与我国南部山地的分布相一致。采用加权特有指数得到的山茶科特有性分布格局与山茶科丰富度格局略有不同,除了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外,云南和台湾也具有较高的特有性。山茶科物种特有性较高的分布区与我国南亚热带气候区相吻合,该气候区的水热条件充沛,说明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山茶科物种的分化,符合热带生态位保守假说。通过拟合山茶科物种的丰富度和加权特有性,鉴别出山茶科物种特有性分布的热点地区为云南、海南、台湾、广东和广西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山茶科物种特有性远远高于其丰富度,应该重点保护。二、本研究采用的环境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可以较好的解释山茶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加权特有性和二者的相对残差格局,其解释率分别达到78.9%、82.1%和67%。两组单独解释变量中,气候因子对山茶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加权特有性以及加权特有相对残差的变化的解释率比土壤因子高,其中温度变量的解释率要高于水分因子,说明温度是影响山茶科物种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尤其是年均温和温度年较差这两个因子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解释率最高。温暖且稳定的温度有利于山茶科物种的形成和分化,这一点佐证了山茶科的分布区特征具有亚热带性质。叁、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山茶科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呈现出相似的格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辐射强迫的增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分布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缩减。我们评估了山茶科物种在两种极端迁移假设下适宜分布区的变化,发现云南、四川盆地、台湾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山茶科物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显着,云南东南和东北地区、台湾、福建和浙江沿海区、四川盆地南缘的山茶科物种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大量迁出,而云南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缘和东北部的山茶科物种的响应方式则表现为迁入;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广东、广西、贵州和海南地区的恒有种很多,呈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表现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南部山区复杂的地形在气候变化情景下仍能为多数山茶科物种提供适宜的分布区。四、基于山茶科物种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我们提出以下保护措施:(1)在物种丰富度高的南部山区,建立更多高效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和加强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迁移;(2)对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平缓地区的物种,要做好分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并加强分布区周围的管理和居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3)对于生境类型特殊,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地区(如石灰岩分布区、岛屿、滨海区),建立植物园和种子库是非常有必要的;(4)对于山茶科分布区北界物种的迁移,除建立生境廊道外,还需要帮助部分迁移能力弱、难定居的物种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易薇[7](2015)在《山茶科植物在赣西地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个城市都致力于发展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更能改善城市面貌,影响自然环境,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维持生态平衡。山茶在赣西一带一直被用作榨取食用油的原料,其价格比普通食用油高出两倍左右。然而,山茶科的作用远不止这些直接的经济效益,将其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自然环境,造福于人。(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5年14期)

赵鸿杰,柯欢,胡羡聪,陈香[8](2015)在《50种山茶科植物的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层次分析法,选择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利用价值作评价因素,对山茶科50个原生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观赏特性为最重要评价因素,生态习性居次,最后是利用价值;观赏特性的指标层按权重值大小排列依次是形、花、叶、果、枝。50种山茶科植物分为3个等级,Ⅰ级有14种,形态特征明显,观赏价值高,被开发利用程度也最高;Ⅱ级有20种,观赏性还未受到关注,开发利用潜力很大;Ⅲ级16种,观赏性偏低,未见应用,但有些种科研价值很高。(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5年10期)

周庄,胡金瓯,杨燕萍,江南,李海滨[9](2015)在《4种野生山茶科耐整形灌木的园林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4种山茶科野生灌木(短柱茶Camellia brevistyla、毛枝连蕊茶Camellia trichoclada、金叶微毛柃Eurya loquaiana var.aureo-punctata、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 var.attenuata)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非常适合开发为园林植物。通过对这4种植物的园林观赏性状、生长性状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评价其作为耐整形灌木在园林上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张幼法,李修鹏,陈征海,李根有[10](2015)在《中国大陆山茶科一新记录种——日本厚皮香》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象山县的山茶科Theaceae厚皮香属Ternstroemia日本厚皮香T.japonica(Thunb.)Thunb.,描述其主要形态特征、生境。该种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凭证标本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馆(ZJFC)。(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山茶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州高原亚地区(ⅢD10d)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的典型山区和河谷地带,地形切割破碎,喀斯特地貌特征典型,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和孑遗种类较多。山茶科Theaceae Mirbel ex Ker Gawl植物进化原始、特征鲜明,是重要经济林木和观赏树种,我国15属、480余种,属种分别占全球总数的41.67%和68.57%,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贵州分布11属、140种,其中贵州特有分布30种。本文采用发表新种模式标本产地活植物追溯、特征性状检测及其功能效用评价、生态种群调查及物种濒危机制分析、迁地保护及应用栽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开展了植物多样性特征性状研究及其利用评价、种质保存及重要经济植物种苗繁育与应用栽培等科学研究。结果表明:(1)山茶科植物是贵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的建群成分,常绿灌木或乔木,单叶互生、羽状叶脉、无托叶,花大、两性或稀有雌雄异株,雄蕊多数,花色多样,蒴果或不分裂的核果,皆可作为景观绿化植物或经济林木开发应用。(2)通过实地调查和大数据评估,贵州自然分布的野生山茶科植物为山茶属Camellia Linn.65种(特有26种)、石笔木属Tutchera Dunn 5种(特有2种)、大头茶属Gordonia J.Ellis 3种、木荷属Schima Reinw.ex Blume 7种、折柄茶属Hartia Dunn 3种、紫茎属Stewartia Linn.1种、厚皮香属Ternstroemia Mutis ex L.f.6种、杨桐属Adinandra Jack 8种(特有1种Adinandra kweichowensis H.H.Hu)、红淡比属Cleyera Thunb.7种、柃木属Eurya Thunb.34种(特有1种Eurya gigantofolia Y.K.Li)、茶梨Anneslea Wall.属1种。贵州是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的起源和地理分布中心,分布10种、占其总数的66.67%。(3)采集野生植物种子育苗和工程化应用栽培试验,迁地保育了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Y.K.Li、贵州金花茶C.huana Ming et W.J.Zhang、离蕊金花茶C.liberofilamenta Chang et C.H.Yang、尖齿离蕊茶C.acutiserrata Chang、美丽红山茶C.delicata Y.K.Li、冬青叶山茶C.ilicifolia Y.K.Li、芳香短柱茶C.odorata L.S.Xie et Z.Y.Zhang、威宁短柱茶C.weiningensis Y.K.Li、四球茶C.tetrecocea Chang、皱叶瘤果茶C.rhytidophylla Y.K.Li et M.Z.Yang、狭叶瘤果茶C.neriifolia Y.K.Li、长柱红山茶C.longistyla Chang apud Zeng et Zhou、黎平瘤果茶C.lipingensis Chang、红花瘤果茶C.rubituberculata Chang、安龙瘤果茶C.anlongensis Chang、曾氏瘤果茶C.zengii Chang、贵州红山茶C.kweichowensis Chang、红药红山茶C.rubo-anthera Chang、寡瓣红山茶C.paucipetala Chang、榕江茶C.costata Hung T.Chang、丹寨秃茶C.danzaiensis Chang et K.M.Lan、贵州石笔木Tutchera kweichowensis Y.K.Li、斑枝石笔木T.maculatoclada Y.K.Li等贵州特有稀有植物23种(species),山茶属和石笔木属植物种子繁殖出苗率、应用栽培成活率分别为94.77%、91.00%和93.10%、90.28%,具有利用保护的实践价值和保护生物学意义。(4)小黄花茶、贵州红山茶、美丽红山茶、长柱红山茶、贵州石笔木等5种植物扦插繁殖的平均出苗率达到92.56%,从迁地保护、种质采集、繁殖育苗、应用栽培、生产管理制定了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标准,(DB52/T1156-2016等),建立种苗繁育试验基地18.80ha和工程化应用栽培示范40.00ha,为生产应用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茶科论文参考文献

[1].陆奇丰,黄至欢,唐文秀,骆文华.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3种山茶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种子.2019

[2].邹天才,刘海燕,黄丽华,洪江,李媛媛.贵州高原亚地区山茶科植物资源及利用保护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3].邓禹君,李懿,贺萍,邓洪平,李文巧.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8

[4].杨期和,黄楚琪,王燕华.粤东山区山茶科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

[5].渠心静,陈雪燕,戴生玉,袁军.22种山茶科植物叶片铝含量及其亚细胞分布[J].分子植物育种.2018

[6].王宇卓.中国山茶科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研究[D].山西大学.2017

[7].易薇.山茶科植物在赣西地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配置[J].经贸实践.2015

[8].赵鸿杰,柯欢,胡羡聪,陈香.50种山茶科植物的综合评价[J].防护林科技.2015

[9].周庄,胡金瓯,杨燕萍,江南,李海滨.4种野生山茶科耐整形灌木的园林性状[J].浙江农业科学.2015

[10].张幼法,李修鹏,陈征海,李根有.中国大陆山茶科一新记录种——日本厚皮香[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广东省山茶科物种72个分布网格...广东省山茶科物种丰富度广东省山茶科物种丰富度的水平...十四种山茶科植物叶下表皮在光学...长效花境体验区木兰山茶园(图4-22,...木荷

标签:;  ;  ;  ;  ;  ;  ;  

山茶科论文_陆奇丰,黄至欢,唐文秀,骆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