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成天津经济亮点

中小企业成天津经济亮点

一、中小企业成为天津经济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斌[1](2020)在《价值共创视域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服务研究 ——以PPG公司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和新的驱动引擎。同时知识经济带来大量的知识需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产值增长”向“价值驱动”转型过程中,知识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增加知识创新能力,又可以对外输出异质性知识。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知识服务模式、开展知识服务业务正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存在诸多挑战。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服务价值是实现其企业绩效,提升其竞争力。而实现其知识服务价值除了需要积累知识资本,更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客户之间通过互动参与达到价值共创。虽然关于知识服务的研究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从价值共创视角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服务的研究却较为匮乏。鉴于此,本文利用TSC理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案例为研究对象,借助UCINET、NETDRAW和NVIVO等工具,从多个维度对其知识服务的价值共创实现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时间维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探寻数据在时间上的规律;在空间维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其客户和服务模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内容维度,采用扎根理论编码分析,通过三级扎根理论编码,归纳出双向需求诊断、价值主张契合、组织整合资源、调整价值匹配、互动服务实现、价值共生共赢6个主范畴,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共创过程核心范式模型。基于该过程模型,提炼出知识服务价值共创的三个阶段,最终构建价值共创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服务模型。研究发现:(1)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五种知识服务模式,并存在“线上+线下”的高效服务组合;(2)客户基本可以分为被动型、主动型和忽略型三大类,作为精准服务和差异化服务的定位基础;(3)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服务价值共创的路径分为:起始阶段-互动阶段-实现阶段;(4)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服务存在“双向识别”-“共同参与”-“价值共赢”的知识服务价值共创模型。论文最后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知识服务客户价值共创对策。

李逸飞[2](2020)在《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中的资产证券化研究 ——以国君-TCL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从供应链金融切入,近些年鼓励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基于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早在2005年的时候TCL集团就着手推进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建设,随着TCL集团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完善,2019年11月,TCL集团顺势而为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专项计划一经发行就大获成功。本次专项计划不管是在模式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使用了前沿的手段,通过分析该专项计划不仅可以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经验借鉴,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的结构性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较为典型的国君-TCL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国君-TCL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整个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理论方面上,首先介绍了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等理论基础,接下来自然的过渡到了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中的资产证券化,为下文对整个案例的说明和分析做到理论支撑。关于案例介绍,主要阐述了本次专项计划的案例背景、参与者、基础资产、交易流程,关于案例的分析主要就专项计划的关键环节、专项计划的发行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对本案例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本次专项计划的经验结论。首先,TCL集团以商业保理为基础资产发行专项计划本身就是很值得借鉴,同时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的全程保驾护航,采用更加合理的反向保理融资模式也给专项计划增加的不少亮点,最后专项计划采用更加灵活高效的交易模式,这都十分值得借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未来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必定是朝着更加方便快捷、更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向发展。

张金艳[3](2019)在《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要素,技术创新不仅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表现,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引发产业革命的重要内核,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尤其如此。虽然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和推动力量是企业等市场主体,但创新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必要的国家干预。历次工业革命无不彰显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干预色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则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核心竞争力之争。2018年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摩擦不仅仅是单纯的国际经贸摩擦,更是两国之间创新能力的博弈;不仅是技术之战,更是法律之战。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亦表明,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和政府作用都是构建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与有力保障。创新必需的良好法治、竞争、文化等营商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目的,更是其干预的重要表现。经济法作为促进和保障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之法,对经济运行的介入和调节使命决定了其内含的国家干预本质。在众多法律制度领域,经济法在有效链接政府与市场、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的重要规范与保障作用无可取代。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既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谦抑性干预,又是以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适度干预。经济法既能对技术创新行必要的促进、激励与保障作用,又能以其特有的规制功能引领技术创新朝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通过激励与规制双重维度的作用发挥,彰显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促进法的本质。本文立足于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力本质和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经济职能,在经济法视域下考察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意图在经济法国家干预理念与制度保障下,正确界定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最优体制保障、最佳界限厘定等,在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充分彰显经济法在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制度作为。这既是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然因应,亦是经济法自身制度创新的应有之义。本文共有五章,沿着基础理论——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与论证逻辑进行展开。具体如下:第一章为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该章试图建构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视域勾连。第一节首先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基本内涵展开,界定了本文研究范畴下的主要概念。本文的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运营全链条的完整经济行为,国家对其干预建立在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防范技术风险等基础之上。文中的国家干预并非广泛意义的国家干预,而是以政府等经济管理主体为主的政府干预行为,与政府干预具有概念统一性。这里的概念解读与限定意在与经济法视域下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基本研究语境与范畴保持一致。接着梳理了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回顾比较了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中相应国家干预元素的变迁,试图解构论文中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由来及演进。第二节重点梳理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不同理论分支,为论文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奠定直接理论基础。本节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主要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不同维度进行分类,首先从激励、引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和市场创造理论。根据传统的国家干预理论,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该领域市场失灵的存在。技术创新因其明显的知识外溢性、高风险性等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失灵的特点与表现,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干预需求。在对技术创新领域传统市场失灵理论梳理与阐述的基础上,论文接着对近年来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创造理论”进行了介评与分析,意在拓宽本文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理论支撑。市场创造理论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国家干预解读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的诱因与范畴,将国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应超强规划与干预解读为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之外的市场创造的内容。这也是近年来在非主流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全新观点,其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家型国家”的角色定位的确反映了现代国家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无论该理论是否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其对印证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不可或缺都有所裨益。其次从防范技术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风险社会理论和负责任创新理论,意在从规制与约束技术创新负面效应的角度,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另一维度寻找理论支撑。现代社会充满了风险,其中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加难以预估。技术创新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典型正外部性的同时,亦会因技术成果的滥用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经济秩序失范、危及经济安全等负外部性,甚至会挑战道德、伦理与法律等。国家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预防与消弭,敦促技术创新主体进行负责任创新。而无论是风险社会理论还是负责任创新理论,其实都暗含了必要的国家干预需求。而其中不当的国家干预与规制本身又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泉,因此必须将这种国家干预纳入法制的框架,以避免其干预在消弭市场失灵的同时,产生新的干预失败问题。这种需求就与经济法本身的国家干预本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论文最后介绍了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为本文经济法语境下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建立自然的理论衔接。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之法,本身就具有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进行双重矫治与匡正的内在功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作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然与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理论具有天然契合性。论文分别从国内外经济法概念与代表性经济法国家干预理论的视角诠释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以上相关理论建立了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完整理论架构,也奠定了全文研究与论证的维度与基调。第三节针对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重点着墨,亦是本文论证的重要铺垫,主要在于解决从经济法视域下审视与论证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技术创新会影响制度创新,推动其不断发展完善;而制度创新又进一步保障与规范技术创新。论文主要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为接下来论证技术创新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奠定基础。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直接推动经济法的发展,同时经济法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回应性品格也决定其回应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必然性。经济法不仅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回应与调适、完善自身,更应以其必要的创新与发展,保障技术创新在安全、有效的制度环境中运行。论文主要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现代性特征、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以及经济法之风险防范与规制法功能等三个方面论证经济法与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之间的必然回应关系。以上对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之间关系的论证再次夯实本文研究的范畴与语境。第二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该部分是论文研究的实证逻辑起点,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现状的分析,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我国技术创新体制发展的不同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正在逐步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机制体制尚需完善、自主核心技术依然缺乏、距离创新型国家标准还有差距等,这些均制约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相应国家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节重点论述了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第一个维度展开。本节首先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促进技术创新几乎是所有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首要目的,也是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体现,主要在于通过克服技术创新过程各环节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更好激励和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在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扩散以及市场进入等不同阶段,存在的市场失灵及相应国家干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国家介入的程度与手段也应有所区别。经济法作为规范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理应通过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规范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保障作用。论文接着阐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主要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此处的国家干预政策主要表现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等顶层制度设计,也属于广义上的经济法律规范范畴。在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主要举措方面,论文分别从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营商环境优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主导或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实践层面展开,意在说明及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最后重点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首先梳理了激励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专门法律制度安排与相关经济立法。在专门法律制度安排领域,本文主要列举了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的具体法律,重点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新修订部分的“市场导向”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在相关经济法律制度部分,本文重点围绕激励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安排和维护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安排两个维度进行列举与介绍。前者主要体现为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后者则主要是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市场规制法律规范,主要在于呈现经济法在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制度保障现状和基本样貌。第三节重点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防范维度呈现我国经济法在防范技术风险领域的立法及制度现状。首先是对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论文从技术风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技术风险的不同成因、危害与不同分类。本文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技术应用过程中结合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产生的外部风险或负外部性,并非指技术研发过程中因其不确定性产生的内部风险,该风险类型是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过程中着力规避的对象。接着再次重申经济法对其进行规制的正当性。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目前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政策及立法体现。由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政策在所有技术创新政策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技术风险防范的政策内容异常薄弱,因此本部分与相关经济立法一并阐述与呈现。第三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亦是本文的问题提出部分。该部分共分为三节,每一节呈现一个较为突出的困境或问题,为下文的针对性对策解决提供论证的对应框架。第一节从目前科技创新体制角度论述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困境。重点围绕现行体制下的主体同构与政策协调问题展开。体制是否顺畅直接关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效果,现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众多之累、协调沟通之困及政策弥合之惑均是制约干预效果与成本的重要因素,也是文章着力研究、探讨与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在通过干预体制优化下主体的同构、政策的弥合等为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扫清主体不统一与干预效果掣肘之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之基本要义,更是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进行勾连的重要背景。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科技、经济等不同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甚至是深度融合必要且迫切。现有体制下,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国家干预主体涵盖了科技、经济等众多管理部门,看似国家对技术创新支持与鼓励的全面覆盖,但也会呈现出干预主体繁多、机构烦冗的困扰。在国家一贯主张并力促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背景下,当前科技与经济管理平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沟通、协调之困无疑会阻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步伐,这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原因。文章从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提出及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政策联动之困。第二节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厘定之困。国家干预界限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由于二者之间的界限始终难以准确界定,因此在技术创新领域依然具有探讨与研究的必要。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方面,依然因干预越位、缺位并存对干预适度的把握造成困扰。在防范技术风险的相关干预领域,也存在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难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国家干预越位或缺位其实就是干预失灵的问题,对其进行充分预警有利于尽可能减少干预失败造成的损失或成本,尤其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举国体制下,过度的产业政策激励未必产生应有的效果。本节最后一部分以光伏和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政策实施为例,探讨了目前对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不足之困,为下文进一步思考相应的经济法矫治对策进行铺垫。第三节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本节是在第二章经济法制度现状基础上,进一步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探讨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目前虽然有关于促进和规制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但是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防范技术风险、新兴产业规制等领域亟需补缺。第四章为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本文重点选择美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创新型国家作为蓝本,通过对两国不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家干预传统下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及其立法的介绍评价,为我国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体制保障、界限厘定及经济法律制度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论文前两节分别围绕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及国家干预进行介评,分别梳理了两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家干预及立法。美国虽然历来具有市场自由主义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具有天然的排斥和反感,但是美国崛起与创新之路却始终伴随国家干预的影子,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型国家”角色更为彰显,不同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立法一直是其国家干预的体现和保障。美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协同共进下依靠技术创新的力量逐步实现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虽然也属于资本主义创新型国家,并且和美国一样经历了早期经济复苏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换技术的阶段,但是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之路却与较强的国家干预紧密相随,其一路发展过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家干预传统与我国比较相似。日本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广泛存在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改革与发展更加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第三节重点总结美国、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对我国的启示。首先,无论是倾向于市场自由的美国还是重产业政策的日本,在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而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是其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美国和日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干预是以充分尊重市场为前提的适度干预,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相得益彰、游刃有余,所有相关干预手段和措施均是基于市场失灵修复或必要领域的市场塑造和引领。美国和日本均重视对政府干预失败的预警,为尽量减少政府失灵,美国一直秉承市场优先、经济自由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保持一定的忌惮和谨慎;日本为汲取创新领域相关产业政策的失败,也在不断调整干预力度与模式。再次,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两国实现技术腾飞与经济跨越的重要保障。两国不仅高度重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还注重对技术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相应经济风险防范的立法规制,以保障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降低野蛮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道德、伦理风险与秩序失范。这些均对我国相应国家干预提供了有益启示与借鉴。第五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本章为论文的对策篇,亦是论文着力追求的创新之处,论文针对前文提及的问题,在进行域外借鉴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完善。第一节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前文提及的第一个突出问题相对应。论文认为,解决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体制之困的关键是应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与经济管理部门,使其具备从技术研发到投入市场、转化为产业的全链条技术创新管理与干预能力,避免因现行科技、经济管理体制相对分立下出现的干预低效问题。论文首先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探索,介绍了大部制改革的含义及我国历次改革的概况,指出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和地方科技与经济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等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改革的基础,同时分析了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深度推进的具体措施等。由于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在现行体制下关键是解决好现有干预主体以及相关干预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联动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现行体制下,尽量加强相关干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降低干预的沟通成本问题;加强政策实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减少政策实施中的掣肘与低效问题。第二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分别从应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内容为对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的客观审视。文章主要从坚守市场失灵弥补之边界,正视引领、塑造市场的超强干预之边界和探索技术风险防范之边界三方面展开。首先,技术创新是以企业等市场主体为主的自发行为,动力主要源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实现的需要,放松管制、减少干预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佳外部环境。产业革命与转型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的谦抑干预、适度干预,才能真正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国家在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的超强引领与干预必不可少,意在发挥其“企业家型国家”角色,这也和我国建构型、过渡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再次,在抑制、消弭、防范技术创新风险和保障经济安全领域,国家亦负有重要的干预责任,文章强调了对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强化与重视,不仅与前文的风险社会及负责任创新理论因应,又与文章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经济法律制度设计进行呼应。第二部分为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首先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互动规则,接着阐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适度原则,该部分主要结合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原则进行论证。适度干预或需要干预其实是对国家干预界限的一种笼统却又相对灵活的表达,适度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干预的越位或缺位问题。政府失灵的存在更需要国家在干预经济运行中始终保持谦抑的品格,以需要国家干预作为介入经济运行的边界标准。引领、主导型超强干预抑或以尊重市场为前提的谦抑、必要干预均以正确发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己任。本部分对适度干预的必要性、判定原则、判定标准及适度把握等进行了阐述。国家干预的界限与限度掌握不好,极易产生国家干预失败。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及矫治。首先论述了国家干预失败的含义、原因及表现。在对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失灵进行界定与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领域对其表现进行阐述。国家干预失灵或政府失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回避但却难以有效解决与矫治的问题,技术创新领域亦是如此。本节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方案。首先论述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府失灵的一般矫治手段。但是无论是改革宪政、财政立宪还是引入公共部门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均非经济法视域下能够解决的问题。文章接着从立法、执法、司法及社会监督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失败的综合矫治对策。经济法视域下的矫治与匡正主要借助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将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行为纳入经济法律制度框架本身即是一种矫治,也是经济法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矫治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文中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的经济法矫治其实就是通过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将其干预行为纳入法制的框架,也为文章最后一节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埋下伏笔。第三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呼应论文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主要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制度完善问题。本节共有三部分内容,首先结合目前技术创新国家干预领域的政策与法律现状、困境,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经济法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其实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既是广义的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其干预行为的一种规范与保障。接着呼应全文关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基本维度,分别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展开对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的论述。前者主要论述了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竞争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好发挥经济法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激励创新方面的作用;后者则从防范新技术发展下共享经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基因技术应用等新业态、新经济相应风险维度,通过相应市场监管或规制法律制度的创新或完善,发挥经济法通过必要的国家干预以防范相应经济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其中贯穿了国家干预过程中对鼓励创新与必要监管、创新主体私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兼顾、创新自由与国家安全等兼顾的综合平衡与考量,亦对新技术革命时期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共治下的国家干预定位进行思考。结论部分再次重申关注与研究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重要性,并对未尽研究进行展望。要充分发挥经济法在促进、鼓励技术创新与有效防范、规制相应技术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合理厘定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正确把握干预的限度,对干预失灵进行充分预警并进行相应的矫治,同时还应关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主体同构问题。只有遵循制度创新保障和决定技术创新的规律,对经济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与完善,才能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负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

崔飒飒[4](2019)在《中国银行业投贷联动业务潜在非系统性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支持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新驱动,有利于我国经济踏上崭新阶段。投贷联动业务是我国科创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投贷联动的启动在一方面不仅有利于改善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为科创企业起步助攻,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为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拓宽道路,各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投贷联动是指我国银行业采用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贷款+投资”即“债权+股权”来支持科创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融资。具体来说就是,银行联合外部风投机构或境内投资子公司或境外子公司,向科创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同时拥有其部分股权,并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资金结算等相关的金融服务。形成债权与股权共存的融资新形式,可以显着改善科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强力支持。首先,本篇论文通过总结投贷联动的起源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后,结合我国业务发展现状,归纳出投贷联动存在的四种主要运作模式,并指出了投贷联动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其次,对我国部分代表性的银行的投贷联动业务进程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又分析了国外先进的投贷联动模式与其风控举措,为下文寻找风险、提出对策打下基础。再者,通过对以上几种不同模式的运作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我国投贷联动业务中存在的潜在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传染性风险等,同时对各种非系统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上文总结出的我国投贷联动可能存在的几种非系统风险与其成因,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大环境与商业银行自身实际具体情况,并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提出了相应地风控措施建议。

王红星[5](2019)在《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器,是国家强大的动力,是企业成长的根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助推作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最为活跃的要素,倘若没有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科学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就不会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无法完成“创新驱动”的转变,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一直停留在粗放型、低层次的水平。因此,必须将科技和金融这两种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加强金融对于科技产业的扶持能力,提高金融资源对于科技创新的配置效率,而科技金融便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于是,国家便将大量的金融资源投向科学院、高校以及各项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是却忽视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充分印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在我国科技创新道路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当下流行的IT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然而,科技型企业却面临着“融资无路、借贷无门”的现象,融资代价高、融资门槛高的问题比比皆是。虽然政府、风投机构、借贷公司、银行等社会机构给予了科技型企业或多或少的帮助,但是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由于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拥有着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科技金融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高。所以,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研究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经营风格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主,而科创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高风险性、缺乏抵押物等特点,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显而易见,科技型企业自然而然成为了商业银行的惜贷对象。如此一来,如何平衡商业银行和科技型企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加强商业银行对于科创企业的支持,既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又能使科创企业获得融资就变得非常关键。鉴于此,本文选取国内科技金融业务发展较为典型的北京银行作为案例分析对象,重点对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对国内外有关科技金融业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洞察国内外对于科技金融研究的最新动态。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不断引入经济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使得本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其次是案例介绍部分,着重介绍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两种模式:信贷经营模式和投贷联动模式,并从市场定位、服务体系、产品设计、盈利方式、风险防范、退出方式等六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硅谷银行的科技金融业务纳入研究范围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引入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科技金融业务进行同行业对比分析,发现北京银行存在着投贷联动缺乏独立性、和风投机构存在利益冲突、风险隔离机制不完善、行权退出渠道不牢固等问题,为此笔者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其改进和完善。与此同时,笔者对于目前的投贷联动业务模式进行了创新拓展,打造出“投贷联动+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情况,笔者为北京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开展提出九年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朴艳雪[6](2018)在《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对保持经济不断增长、解决就业、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一般来说,研发投入的加大应该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经营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关乎企业现金流的支配和运用,技术创新是否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有正面促进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结论并不一致。本文选取天津高新区67家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2014-2016连续三年数据,选取研发投入强度作为解释变量,资产收益率和企业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资本集约度、企业成立年限作为控制变量。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1)天津高新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个体差异较大,从行业来看,生物制药的技术创新投入最高,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最低。2014和2015年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相当,在2016年有一定幅度的提升。(2)天津高新区企业效率研究发现,DJ、ZT、SG、SND、YTSH五家企业的效率最高,可以作为其他企业效仿的标杆。一些企业在研究期间企业效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些企业应以效率排名高的企业为标杆,在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方面优化技术创新结构。(3)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盈利指标和企业效率指标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利润和提升企业效率是正确的决策。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存在滞后性影响。说明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阶段,要着眼未来,不能因一时成本投入加大而减少技术创新的投入。

孙晓岑[7](2018)在《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以W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后,全国上下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地加快步伐,为此,税收筹划正在逐步成为纳税人的重要选择。要能够不断适应改革新政的巨大挑战,企业在改革浪潮中想要继续前行和发展,必须做到有效的税收筹划。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寿命偏短,只有准确把握其所处于的生命周期,并为之制定可行且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才能有助于中小企业不断前行发展,避免衰退破产的情况出现。本文首先对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税务筹划进行概念界定,选取中小企业作为分析基础,深入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中小企业的税收可筹划性,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生命周期阶段,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税务筹划如何操作和解决方法,同时如何在税收筹划与非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结果显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税收筹划行为,而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较为保守稳健的税收筹划行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W公司为例,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处于各个阶段生命周期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公司税收筹划问题分阶段分析,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提供详细的举例说明,希望通过案例说明使中小企业找到适合的税收筹划方向。

藏莎莎[8](2016)在《新常态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扶持政策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最佳的历史机遇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助推力量。但是从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的统计数字来看,9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难题,而这其中70%以上的实体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融资困境。目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分类归纳、比较分析以及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也主要是从政策制度层面、融资渠道和平台层面、金融创新、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笼统概述。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也面临着系统整合,国家开发开放、鼓励创新创业立场坚定,信心十足,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坚持金融成就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再造新金融的理念,通过对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数据的整理归纳,深入分析了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背景与客观原因,并广泛的借鉴了周边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经验和做法,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天津市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建设性的提出了在政策层面要加强监督考核与咨询引导职能,紧紧抓住“科技”与“创新”这两个关键点,强化整体思维和合作共赢意识,并通过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完善企业资产运行体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等方面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郑文龙[9](2014)在《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因素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创意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单元,其成长状况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中,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深入了解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状况,探究企业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提高企业成长能力,充分发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作用,是提升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的成长受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基于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基于企业内部视角,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然后在系统地梳理了企业内生成长理论和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综述了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后,通过结合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特点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详细地分析了影响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内部影响因素,选取出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以及企业成长的衡量指标,构建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对天津130家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原始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包括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对策。通过本研究,对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状况以及成长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罗琼[10](2014)在《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天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天津"的重要内容。另外,它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促进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中小企业成为天津经济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企业成为天津经济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共创视域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服务研究 ——以PPG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知识服务相关研究
        2.1.1 知识服务的研究综述
        2.1.2 知识服务的文献统计可视化分析
        2.1.3 企业知识服务的研究综述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研究
    2.3 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
    2.4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2.4.1 科技型中小企业
        2.4.2 扎根理论
        2.4.3 TSC理论
    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案例选择及介绍
        3.2.1 案例选择
        3.2.2 案例介绍
    3.3 资料收集
    3.4 分析策略
第四章 研究过程及发现
    4.1 时间维度(T分析)
    4.2 内容维度
        4.2.1 开放性编码
        4.2.2 主轴编码
        4.2.3 选择性编码
    4.3 空间维度
        4.3.1 客户-服务2模网络
        4.3.2 中心度分析
        4.3.3 数据由2-模网络转为1-模网络
        4.3.4 奇异值分析
        4.3.5 客户地区数据统计分析
第五章 模型构建与阐释
    5.1 关系聚类模型
        5.1.1 客户-客户聚类模型
        5.1.2 服务-服务聚类模型
    5.2 价值共创视角下知识服务路径
        5.2.1 服务起始阶段
        5.2.2 服务实施阶段
        5.2.3 服务完成阶段
    5.3 价值共创视角下知识服务模型构建
        5.3.1 双向识别(前提)
        5.3.2 共同参与(条件)
        5.3.3 价值共赢(目标)
        5.3.4 价值共创视域下的知识服务模型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
    6.1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知识服务客户价值共创问题
    6.2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知识服务客户价值共创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中的资产证券化研究 ——以国君-TCL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1.3.2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金融
        2.1.1 应收账款融资
        2.1.2 库存融资
        2.1.3 预付账款融资
        2.1.4 战略关系融资
    2.2 供应链金融中的保理业务
        2.2.1 应收账款保理
        2.2.2 应收账款保理的分类
        2.2.3 正反向保理融资的对比
    2.3 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中的资产证券化
        2.3.1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机制
        2.3.2 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下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第3章 国君—TCL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例介绍
    3.1 案例背景
    3.2 专项计划基本情况介绍
    3.3 专项计划重要参与方
        3.3.1 原始权益人——TCL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3.3.2 计划管理人——国君资管
        3.3.3 托管人——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
        3.3.4 债务人——TCL集团下属子公司
        3.3.5 金融服务平台——简单汇
        3.3.6 其他相关参与者
    3.4 基础资产介绍
        3.4.1 基础资产的概况
        3.4.2 资产池概况
    3.5 交易结构介绍
        3.5.1 基础资产的购买方式
        3.5.2 分配机制
        3.5.3 交易流程
第4章 国君—TCL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案例分析
    4.1 关键环节分析
        4.1.1 基础资产的总体特征
        4.1.2 交易模式分析
        4.1.3 信用增级分析
    4.2 发行效果分析
        4.2.1 融资成本分析
        4.2.2 现金流分析及压力测试
        4.2.3 清算结果分析
    4.3 专项计划存在的风险分析
        4.3.1 资产池集中度较高
        4.3.2 核心企业重大资产重组风险
        4.3.3 原始权益人保理业务坏账损失较大
        4.3.4 循环购买安排风险
第5章 经验借鉴和未来展望
    5.1 经验借鉴
        5.1.1 以保理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5.1.2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专项计划中
        5.1.3 反向保理穿透1到N级供应商
        5.1.4 核心企业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5.1.5 灵活高效的交易结构
    5.2 未来展望
        5.2.1 资产证券化是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
        5.2.2 金融科技解决供应链资产证券化痛点
        5.2.3 核心企业要去核心,底层资产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一、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概述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主要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与市场创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与负责任创新理论
        三、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
    第三节 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因应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及协同
        二、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呼应
第二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
    第一节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演变
        二、我国技术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一、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
        二、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
        三、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经济立法
    第三节 我国防范技术风险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一、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
        二、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经济立法
第三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现行干预体制之困
        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二、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干预主体协调之困
        三、技术创新国家干预政策联动之困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边界厘定之困
        一、促进技术创新中的干预适度之困
        二、防范技术风险中的监管平衡之困
        三、对干预失败预警不足之困——以部分产业政策为例
    第三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
        一、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尚需完善
        二、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明显不足
第四章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
    第一节 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一、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二、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第二节 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一、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二、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第三节 美、日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立法的启示
        一、技术创新与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体制保障
        二、技术创新中的政府与市场灵活互动、并行不悖
        三、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立法保障
第五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体制优化
        一、探索科技、经济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二、实现不同干预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与协调
        三、加强现有体制下相关干预政策的协调与联动
    第二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
        一、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
        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
        三、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失灵
    第三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一、强化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二、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三、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中国银行业投贷联动业务潜在非系统性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0.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与不足
1 投贷联动业务相关介绍
    1.1 投贷联动的界定与发展
    1.2 投贷联动业务的运作模式
        1.2.1 外部投贷联动
        1.2.2 内部投贷联动
    1.3 我国银行业开展投贷联动的必要性
2 国内外典型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发展进程
    2.1 国内典型银行投贷联动进程
        2.1.1 国开行投贷联动业务
        2.1.2 北京银行投贷联动业务
        2.1.3 招商银行投贷联动业务
        2.1.4 南京银行投贷联动业务
    2.2 国外典型银行投贷联动进程
        2.2.1 美国“硅谷银行”模式介绍
        2.2.2 美国“硅谷银行”模式风险控制措施五大亮点
    2.3 小结
3 我国银行业开展投贷联动面临的潜在非系统性风险
    3.1 违约风险及其成因
        3.1.1 违约风险
        3.1.2 违约风险成因分析
    3.2 传染性风险及其成因
        3.2.1 传染性风险
        3.2.2 传染性风险成因分析
    3.3 利益冲突风险及其成因
        3.3.1 利益冲突风险
        3.3.2 利益冲突风险成因分析
    3.4 流动性风险及其成因
        3.4.1 流动性风险
        3.4.2 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3.5 操作风险及其成因
        3.5.1 操作风险
        3.5.2 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4 我国银行业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非系统性风险控制对策
    4.1 创建科创企业大数据库,完善投贷联动信息披露
    4.2 构建多维度风险“防火墙”,确保投贷独立性
    4.3 明确各方主体权利义务,构建内部激励协调机制
    4.4 协调资金期限搭配,做好市场退出机制安排
    4.5 培养投贷联动专业人才,打造复合型专业队伍
    4.6 重建全面科学的金融监管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科技金融范畴界定研究
        1.2.2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1.2.3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存在问题研究
        1.2.4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1.2.5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科技金融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金融
        2.1.2 投贷联动
        2.1.3 供应链金融
    2.2 科技金融相关理论体系
        2.2.1 金融期权理论
        2.2.2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
        2.2.3 伯格洛夫融资理论
        2.2.4 中小企业生长周期理论
        2.2.5 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理论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介绍
    3.1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3.1.1 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现状
        3.1.2 我国银行业科技金融供给现状
    3.2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案例简介
        3.2.1 北京银行简介
        3.2.2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历程
        3.2.3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信贷业务简介
        3.2.4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投贷联动业务介绍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对比分析
    4.1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内部对比分析
        4.1.1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传统信贷业务分析
        4.1.2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投贷联动业务分析
        4.1.3 本节小节
    4.2 北京银行与硅谷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对比分析
        4.2.1 运行模式对比
        4.2.2 市场定位对比
        4.2.3 服务组织对比
        4.2.4 收入来源对比
        4.2.5 风险控制对比
        4.2.6 行权退出对比
        4.2.7 本节小节
    4.3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同行业对比分析
        4.3.1 发展规模对比
        4.3.2 市场定位对比
        4.3.3 运行模式对比
        4.3.4 服务体系对比
        4.3.5 产品设计对比
        4.3.6 经济效益对比
        4.3.7 本节小节
    4.4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优势与劣势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问题分析
        5.1.1 北京银行自身局限性
        5.1.2 投贷联动缺乏独立性
        5.1.3 银行和风投利益冲突
        5.1.4 风险隔离机制不完善
        5.1.5 行权退出渠道不牢固
    5.2 原因分析
        5.2.1 股权投资体系不全,投贷复合人才缺乏
        5.2.2 银行风投理念不同,风险收益无法平衡
        5.2.3 缺乏有效收入来源,业绩考核压力较大
        5.2.4 市场投资体系不完善,轻资产流转不便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优化对策分析
    6.1 银行层面
        6.1.1 加强产品创新,建立核心品牌
        6.1.2 扩充投贷组织,培养投贷专家
        6.1.3 搭建多方联保,加强机构合作
        6.1.4 优化资金来源,强化风险隔离
    6.2 政府层面
        6.2.1 扩充政府担保基金,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6.2.2 拓宽银行投资权限,加强专利立法保护
        6.2.3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股权交易流转
    6.3 北京银行投贷联动模式创新拓展研究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展望与结论
    7.1 研究展望
    7.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研发的定义
        2.1.2 中小企业的界定
        2.1.3 企业经营绩效定义
        2.1.4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2.1.5 技术创新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成果
        2.2.1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2.2.2 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2.3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3.1 天津高新区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全国排名
    3.2 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况及问题
        3.2.1 中小企业整体情况
        3.2.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3.2.3 天津高新区代表性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3.2.4 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
    3.3 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3.3.1 政策执行情况
        3.3.2 政策效应
        3.3.3 存在问题
第4章 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效率测度
    4.1 DEA方法的介绍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4.3 基于SBM模型的企业效率的计算
第5章 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定义
    5.2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5.2.1 研究假设
        5.2.2 模型设计
    5.3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5.4 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创新与企业盈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2 技术创新与企业效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5 多元性回归分析
        5.5.1 技术创新与企业盈利指标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5.5.2 技术创新与企业效率指标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5.5.3 不同融资约束下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5.4 实证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方面
        6.2.2 企业方面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以W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关于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
        2.1.1 企业生命周期的概述
        2.1.2 企业生命周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2.2 关于税收筹划的相关理论
        2.2.1 税收筹划的含义
        2.2.2 税务筹划的操作程序
        2.2.3 税收筹划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3.1 中小企业概述
        3.1.1 中小企业的概念及划分标准
        3.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3.2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风险及特征
    3.3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税收筹划研究分析
    3.4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3.4.1 中小企业初创期税收筹划策略
        3.4.2 中小企业成长期税收筹划策略
        3.4.3 中小企业成熟期税收筹划策略
        3.4.4 中小企业衰退期税收筹划策略
    3.5 税制改革对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3.5.1 近几年税制改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3.5.2 中小企业对税制改革的反应策略
第4章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方法
    4.1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目标
        4.1.1 减轻税收负担
        4.1.2 降低涉税风险
        4.1.3 确保资金运转
        4.1.4 提高经济利益
        4.1.5 维护合法权益
    4.2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及时性原则
        4.2.3 合法性原则
        4.2.4 目标性原则
        4.2.5 保护性原则
    4.3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方法
        4.3.1 从经营环节上选择
        4.3.2 从生产环节上选择
        4.3.3 从销售环节上选择
        4.3.4 从研发环节上选择
        4.3.5 从税收政策上选择
第5章 案例分析-以W公司为例
    5.1 W公司简介
        5.1.1 W公司发展特点
        5.1.2 W公司需求
    5.2 W公司税收筹划策略
        5.2.1 W公司初创期税收筹划策略
        5.2.2 W公司成长期税收筹划策略
        5.2.3 W公司成熟期税收筹划策略
        5.2.4 W公司衰退期税收筹划策略
    5.3 W公司税收筹划方案设计
        5.3.1 经营活动环节
        5.3.2 生产活动环节
        5.3.3 销售活动环节
        5.3.4 研发活动环节
        5.3.5 税收政策选择
        5.3.6 W公司税收筹划方案分析及评价
    5.4 W公司税收筹划的后续措施
        5.4.1 制定企业长远战略方向
        5.4.2 关注国家经济环境变化
        5.4.3 注重财务人才引进培养
        5.4.4 强化税收筹划研究方法
        5.4.5 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5.4.6 扩宽涉税信息获取途径
        5.4.7 掌握税收政策调整趋势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常态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扶持政策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区域性不强
        1.1.2 研究角度单一
        1.1.3 鼓励、激励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1.1.4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需大胆实践
        1.1.5 需探索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1.1.6 政策制定要与时俱进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脉络
        1.3.1 文字资料法
        1.3.2 文本分析法
        1.3.3 实地调研法
        1.3.4 经验借鉴法
第二章 新常态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现状
    2.1 新常态经济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概述
        2.1.1 新常态
        2.1.2 新常态经济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2.1 精巧灵活的经济实体
        2.2.2 精准专业的产品营销
        2.2.3 灵活的市场选择
        2.2.4 顺应时代潮流的快速发展
    2.3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态势
        2.3.1 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2.3.2 科技创新成绩显着
        2.3.3 成为财政税收的主力军
        2.3.4 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的“新常态”
第三章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运用及难点问题
    3.1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运用
        3.1.1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3.1.2 让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3.1.3 支持初期的创新创业
        3.1.4 完善创业投融资服务
        3.1.5 加大金融创新,提升服务能力
        3.1.6 规范服务收费,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3.1.7 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3.1.8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制度
        3.1.9 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
    3.2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3.2.1 成长起步阶段
        3.2.2 探索实践阶段
        3.2.3 发展成熟阶段
        3.2.4 慢慢衰退阶段
    3.3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3.3.1 通过自身积累的内源融资
        3.3.2 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3.3.3 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
        3.3.4 通过创业板等资本市场获取资金
        3.3.5 用科技成果吸引风险投资
    3.4 当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运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3.4.1 科技型中小企业缺少未雨绸缪的融资意识
        3.4.2 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现代的运营理念
        3.4.3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担保制度
        3.4.4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融资预算体系
        3.4.5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重视民间资本的融资作用
第四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经验借鉴
    4.1 香港
        4.1.1 担保基金支援计划
        4.1.2 无抵押的融资保险
        4.1.3 提供发展扶持基金
    4.2 台湾
        4.2.1 建立了完善的法制体系
        4.2.2 夯实了征信体系基础
        4.2.3 创建中小企业银行并附加信用担保基金
    4.3 韩国
        4.3.1 韩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
        4.3.2 政府在融资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4.3.3 韩国政府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4.4 日本
        4.4.1 法律保障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完善
        4.4.2 不断完善的融资管理服务机构网络
        4.4.3 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4.5 美国
    4.6 国际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政策经验借鉴
        4.6.1 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保障体系
        4.6.2 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绿色通道
        4.6.3 夯实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双方的诚信基础
        4.6.4 和谐的中小企业融资关系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
第五章 新常态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建议
    5.1 融资保障体系要尽快完善
        5.1.1 完善融资制度体系建设
        5.1.2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
    5.2 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建立融资咨询机构
        5.2.1 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
        5.2.2 政府扶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咨询机构
    5.3 建立统一的征信体系和贷款担保体系
    5.4 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体系
        5.4.1 鼓励发展民营担保机构
        5.4.2 引导和规范银行等金融实体单位与担保机构协调合作
    5.5 倡导设立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技术创新
    5.6 努力营造更加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
        5.6.1 用整体思维全方位资金支持
        5.6.2 探索构建社会化融资服务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因素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内涵界定
        1.2.1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1.2.2 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
        1.2.3 中小企业的内涵与标准
        1.2.4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内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
        2.1.2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
    2.2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内涵与特点
        2.2.1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内涵
        2.2.2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特点
    2.3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因素研究
        2.3.1 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2.3.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现状分析
    3.1 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发达地区发展现状
        3.1.1 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状况
        3.1.2 上海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状况
    3.2 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状况
        3.2.1 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3.2.2 天津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状况
    3.3 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问题分析
第四章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因素理论模型
    4.1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内部影响因素
    4.2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内部影响因素模型
第五章 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因素实证分析
    5.1 问卷设计过程
    5.2 问卷调查与样本说明
    5.3 实证分析
        5.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3.2 因子分析
        5.3.3 相关分析
        5.3.4 回归分析
    5.4 实证结果讨论
第六章 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对策与展望
    6.1 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对策
        6.1.1 打造企业创意环境
        6.1.2 丰富技术创新途径
        6.1.3 加强企业融资管理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10)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良好
    1.2 科技结构持续转化
    1.3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4 带动就业和收入增加
2 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融资困难
    2.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3 产学研合作体系尚未形成
    2.4 科技成果转化难
3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
    3.4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四、中小企业成为天津经济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共创视域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服务研究 ——以PPG公司为例[D]. 孙斌.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9)
  • [2]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中的资产证券化研究 ——以国君-TCL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D]. 李逸飞.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3]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D]. 张金艳.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4]中国银行业投贷联动业务潜在非系统性风险控制研究[D]. 崔飒飒. 辽宁大学, 2019(01)
  • [5]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 王红星.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天津高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朴艳雪. 天津大学, 2018(06)
  • [7]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以W公司为例[D]. 孙晓岑. 天津大学, 2018(06)
  • [8]新常态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扶持政策研究 ——以天津为例[D]. 藏莎莎. 天津大学, 2016(02)
  • [9]天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因素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视角[D]. 郑文龙.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4)
  • [10]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 罗琼. 中国商贸, 2014(01)

标签:;  ;  ;  ;  ;  

中小企业成天津经济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