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世纪中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编辑,世纪,知识分子,中国。
世纪中国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迅[1](2019)在《编辑人格素养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成——文学编辑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四》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文学研究和出版研究对编辑人格缺少关注,以致文学史叙述在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中很难触及文学生成过程中的精神渊源。对文学编辑文化人格的考察,有助于深层理解和把握当代文学生成的精神根源。本文就当代文学编辑中两种人格范型进行分析,发现文学编辑的主导力量表现出追随主流的精神特质。当代文学编辑人格的政治化,直接影响了主流文学的生成。然而,文学编辑追求审美独立的同人化特质并未绝迹,而常常以"异端"姿态发出反叛主流的声音。(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任诗盈[2](2019)在《重返20世纪中国文学现场的视角与路径——评《“先锋”与“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话语"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学"理论的关键词,它是一个多元综合的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1)。"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则是由钱理群、陈平原和黄子平叁人于1985年提出的,作为一种试图把"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2)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董丽敏[3](2019)在《知识分子与20世纪中国文学(笔谈)——待完成的知识分子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别的、超出时间性质的存在。可以说,20世纪并未在100年的终结处戛然而止,在思想史意义上它与当下依旧紧密相连。在20世纪的历史中,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了一部恢弘壮丽又曲折艰难的心灵史诗。文学书写是凝聚知识分子精神价值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无论是关于知识分子叙事的文学创作,还是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认识,都还存在相(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9期)
贺桂梅[4](2019)在《在21世纪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这些概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语境中提出的。目前所称的"现代文学"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新文学",直到1950年代后期"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两个概念才出现。这两个概念不仅是文学形态的区分,同时也涉及新的学科建制、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划分。到(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9期)
刘涛[5](2019)在《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世纪大致是新文学时代陈思和说"不可一世论文学"(1)。最少应具"两世"视野,始可言新世纪文学之变。20世纪,粗疏而言可谓"新文学"时代。1902年,梁启超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推尊小说,冀小说承担新民大任。经学体系逐渐崩溃(2),故欲新小说,使小说成为经学之替代。1905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已有"优美""宏壮""关系""限制"等语,"原道、征圣、宗经"云云不再言之,思想资源与《文心雕龙》《艺概》等颇异,宗西端倪已(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9年05期)
王迅[6](2019)在《当代文学期刊编辑研究现状及学术空间探讨——文学编辑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文学编辑研究模式中,编辑与报刊往往混于一体,没有把"编辑"从报刊研究中独立出来进行本体意义上的探讨。这是因为学术界很少注意到编辑的主体性,进而把编辑当作审美主体来探究其影响当代文学生产的隐秘机制。目前,严重制约当代文学编辑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史料的缺乏,随着各级各类档案的解密以及当事人回忆录的出版,编辑史料严重匮乏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善,当代文学学科也因此面临学术视角延伸和拓展的机遇。(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一[7](2019)在《赤子之心与英雄叙事——评麦家《人生海海》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愁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雄叙事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叙事一种内部情感结构时,长篇小说《人生海海》转道民间文化伦理视角,借由乡村日常伦理生活中的公共话语空间重返历史。叙事的重心从一个已知的、公共的历史现场转向零散的、私人的现实语境,同时民间的文化情感结构也以时间、伦理和一种具体的理解能力和方式强势显形。作品主动放弃了某种叙事的宏图,将虚构文本中的正史姿态、时间性的结构代之以人物传记式的私人话语,从写事到画心,从社会性的愤怒到个人的生命飘零,对历史事件的绝对影响虚化、内化,写出了历史重重标签之下人的天真。(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月悦[8](2019)在《场域理论视角下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方法来观照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变革,可提供一种流动的、可变的观察剧烈变化中的中国文学的视角。"文学场"作为文化生产场中的一个次场,在政治场、经济场、媒介场等场域及其资本作用下,生产、流通、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观念中反复陈述的文学"式微",其实不过是场域的边界日渐模糊的表现,"去精英化""媒介化"正在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变革的可能道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茂民[9](2019)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再批判与再解读——基于社会主义启蒙视域旳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观存在很大问题,它把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排除在外,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文学史观是西方现代启蒙话语影响的结果,而这种西方现代启蒙话语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也无法解释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现实。这就需要对启蒙重新认识和阐释。事实上,启蒙不仅包括自由主义启蒙,也包括社会主义启蒙。社会主义启蒙是对18世纪启蒙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改变了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方向。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启蒙不断扩展和深入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社会主义启蒙性质,社会主义启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底色和主旋律。社会主义启蒙为20世纪中国文学准备了理论和创作队伍,规划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营养,使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自己的叙事特色,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建次,刘嘉欣[10](2019)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着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着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着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着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分体文学批评史的撰着,更体现出传统文论史内在的逻辑性;专题文学批评史的撰着,表明文论史的建构正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几个方面,标示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日见兴盛与成熟。(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世纪中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话语"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学"理论的关键词,它是一个多元综合的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1)。"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则是由钱理群、陈平原和黄子平叁人于1985年提出的,作为一种试图把"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2)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纪中国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迅.编辑人格素养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成——文学编辑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2].任诗盈.重返20世纪中国文学现场的视角与路径——评《“先锋”与“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19
[3].董丽敏.知识分子与20世纪中国文学(笔谈)——待完成的知识分子叙事[J].探索与争鸣.2019
[4].贺桂梅.在21世纪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J].探索与争鸣.2019
[5].刘涛.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复兴[J].南方文坛.2019
[6].王迅.当代文学期刊编辑研究现状及学术空间探讨——文学编辑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叁[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7].李一.赤子之心与英雄叙事——评麦家《人生海海》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愁声音[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8].刘月悦.场域理论视角下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李茂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再批判与再解读——基于社会主义启蒙视域旳考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10].胡建次,刘嘉欣.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着述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