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寿险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寿险,中国,人身,公司,寿险业,保费,保险公司。
中国寿险业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玲[1](2019)在《保单借款业务内部控制方法探讨——以中国台湾寿险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保险单借款是规避退保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规范各寿险公司办理保险单借款相关作业,维护保户合理权益,台湾地区人寿保险商业同业公会统一规范各寿险公司办理保险单借款业务,制定了《人身保险业办理保险单借款自律规范》、《保险单借款重要事项告知书》等,要求各寿险公司建立办理保险单借款业务的控管机制,其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34期)
朱艳霞[2](2019)在《人身险业转型发展出现五个新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中国寿险业峰会2019上表示,一年来,人身保险行业按照中央要求,聚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行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未来,持续推进人身保险业改革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本文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报》期刊2019-11-18)
房文彬[3](2019)在《中国寿险业站在十字路口》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31日,麦肯锡发表题为《中国寿险市场 下一个五年的增长引擎:产品保障升级与创新》一文,认为中国寿险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能否开发出符合客户保障需求的创新产品,将是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深刻理解保障内涵和客户需求,打造寿险产品的保障升级和创新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保险报》期刊2019-02-01)
李佳[4](2018)在《中国寿险业对外开放:历程、机遇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我国提出了寿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将放宽到51%,叁年以后不再设限的利好政策。本文回顾我国寿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总结经验,根据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关建议。我国寿险业对外开放政策变迁轨迹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对外开放方面亦保持一种谨慎而渐进的节奏。对外开放既是"引进来",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对我国保险业开放政策中针对外资险企"引进来"的规定和中资险企"走出去"成效进行阶段性的梳理,根据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保险》期刊2018年10期)
付秋实[5](2018)在《2019年寿险业将结束负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1月,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出现了罕有的负增长,尽管一路追赶,但截至8月末,保费收入仍不及去年同期,同比下降5.37%。从大发展到大整顿,寿险业接下来将何去何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10月10日发布的《2018中国寿险业发展成果回顾与未来发展趋(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8-10-12)
李梦溪[6](2018)在《此次人身险业负增长跟以往有本质区别》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会”在深圳召开,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出席会议并讲话。黄洪指出,面对行业面临的重重压力,人身保险业要始终将服从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行业今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保险报》期刊2018-10-11)
张智伟,马培贵[7](2018)在《探讨新时代中国寿险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10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前海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会”在深圳召开。本次峰会为期两天,会议主题为“责任 变革 创新 新时代中国寿险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业内外(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8-10-11)
夏淑媛[8](2018)在《2018年一季度中国香港寿险业市场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一季度,中国香港寿险业新单业务同比上升0.9%,投连险业务开始回暖,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持续下降,重疾险保单占比大幅提升。香港保监局(Insurance Authority)5月31日公布了2018年一季度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2018年一季度,香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总额(寿险+产险)为1325亿港元,与2017年同期比较上升8.6%。2018年一季度,香港寿险总新单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上升0.9%,至442亿港元(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个人新单业务保费收入为441亿港元)。其中,个人非投连业务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下跌4.0%,至398亿港元,个人投连业务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上(本文来源于《大众理财顾问》期刊2018年08期)
刘雅茹[9](2018)在《中国寿险业经营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保险作为金融叁驾马车之一,在改革开放与市场化过程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发挥了专业价值,起到了“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发挥,保险业在竞争性、生产效率与经营效率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尤其2006年以来,我国兑现“入世”承诺——外资保险公司享受国民待遇以后,保险业发展的格局及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我国保险业的效率与制约因素开展研究,进而寻找经营效率优化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寿险业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险市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熟读中外文献后我们发现,国内外研究寿险业效率的文章大多采用的是DEA数据包络法。DEA在研究效率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剥离出环境因素以及随机误差对于效率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寿险市场上33家寿险公司2010-201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采用能够避免环境以及误差因素影响的DEA叁阶段模型,对我国寿险市场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估。利用DEA叁阶段模型研究寿险业经营效率的研究思路在于:首先,选取投入产出变量,并将对应值代入到传统的DEA模型中去,从而获得对我国寿险市场效率的最初度量。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外合资寿险企业的纯技术效率与中资寿险企业相比要稍稍偏高,然而规模效率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总体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中资企业而言略低。由于传统DEA模型无法剥离出环境因素以及误差因素对于效率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因此通过这种方法所求出的效率值无法完全反映出我国寿险公司的真实效率水平。因此我们进入到第二阶段,即通过使用SFA随机前沿模型从而分离并去除环境以及随机误差因素对于寿险业效率值的影响。第叁阶段,将调整后的投入产出项分别重新代入到传统DEA模型中去,此时所产生的效率值便是消除了环境以及随机误差因素影响的寿险业效率值。实证结果表明,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纯技术效率要略高于中资寿险公司水平,然而规模效率却远远低于中资寿险公司;且在剔除了环境因素之后,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大多数出现了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下降的情况,这说明环境因素给中外合资寿险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好因素。通过DEA叁阶段的实证研究,我们还发现我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呈现出我国寿险业整体发展良好的态势。针对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从监管部门角度而言,应加强对外资寿险公司的正确引导及政策支持。从各寿险公司角度而言,应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平衡规模发展与技术效率提高之间的关系;积极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人力资本的利用,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19)
杨敏哲[10](2018)在《2018,中国寿险业如何“险”处逢生——聚焦2018年中国寿险业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展望2018年寿险行业,科技驱动正成为寿险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医养融合正成为寿险业生态布局的新动能;经营变革正成为寿险业穿越拐点的新动力。回首2017年,中国保险业风云变幻,跌宕起伏,注定是影响深远的一年。大事件触发连锁反应,监管大年成为行业共识;新变化催生新趋势,回归本源成为发展共识;新机遇助力新突破,科技驱动成为转型共识。在整顿中发展、在规范中回归、在变革中创新。(本文来源于《当代金融家》期刊2018年04期)
中国寿险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1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中国寿险业峰会2019上表示,一年来,人身保险行业按照中央要求,聚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行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未来,持续推进人身保险业改革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寿险业论文参考文献
[1].郑晓玲.保单借款业务内部控制方法探讨——以中国台湾寿险业为例[J].现代商业.2019
[2].朱艳霞.人身险业转型发展出现五个新特点[N].中国银行保险报.2019
[3].房文彬.中国寿险业站在十字路口[N].中国保险报.2019
[4].李佳.中国寿险业对外开放:历程、机遇与挑战[J].中国保险.2018
[5].付秋实.2019年寿险业将结束负增长[N].金融时报.2018
[6].李梦溪.此次人身险业负增长跟以往有本质区别[N].中国保险报.2018
[7].张智伟,马培贵.探讨新时代中国寿险业高质量发展之路[N].深圳特区报.2018
[8].夏淑媛.2018年一季度中国香港寿险业市场表现[J].大众理财顾问.2018
[9].刘雅茹.中国寿险业经营效率分析[D].南京大学.2018
[10].杨敏哲.2018,中国寿险业如何“险”处逢生——聚焦2018年中国寿险业展望[J].当代金融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