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古土壤序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土壤,磁学,序列,粒度,旧石器,遗址。
黄土古土壤序列论文文献综述
张奇莹,徐盼盼,钱会[1](2019)在《泾阳原状黄土–古土壤序列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陕西省泾阳南塬修石渡剖面(S_9~L_0)每隔1 m的系统取样,进行不同和相同垂直压力下的直剪试验,微观结构观察及含水率、干密度和孔隙率等物理性质的测试,研究原状黄土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结构参数与其抗剪强度表现出不同的各向异性特征;对于L_7以上的土层,垂直方向的抗剪强度基本大于水平方向抗剪强度,而L_7及以下土层垂直与水平抗剪强度的比值小于1;古土壤层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程度强于对应黄土层;影响黄土–古土壤序列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因素主要有孔隙率和含水率,孔隙率对水平抗剪强度的影响较为显着,而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影响与孔隙率相反;干密度与抗剪强度的大小成正比,但对其各向异性的影响不大。原状黄土抗剪强度之所以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沉积过程中土颗粒不同的排列方式以及剪切过程中土颗粒的旋转和重新排列所致。(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俊余,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2](2018)在《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甘肃天水地区师家崖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化学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中氧化物SiO_2、Fe_2O_3、K_2O和Al_2O_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S_(0上)和S_(0下))中较高,黄土层(L_0、L_1和L_t)中较低;而氧化物CaO和Na_2O变化呈相反趋势;根据钙镁比(Ca/Mg)、钾钠比(K/Na)、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和化学蚀变系数(CIA)等化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果,揭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强烈,黄土层堆积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微弱的规律;以Ti为参比,Si、Fe、K和Al相对富集,而Na和Ca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总体处于脱Ca、Na的低等化学风化阶段;SJY剖面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分为化学风化较弱期、波动增强期和减弱期,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早全新世温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但不稳定,晚全新世凉干的演变过程,对天水地区的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韩宏[3](2018)在《212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如何发现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世纪出土“蓝田猿人”的西安市蓝田县,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上陈旧石器遗址”最近横空出世。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北亚地区发现的距今212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非洲以外目前所知最老的古人类遗迹点之一。这是不经意间捡来的“金蛋蛋”,还是(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7-30)
王婷[4](2018)在《渭河盆地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河湖相沉积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盆地堆积了风成黄土-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序列,为研究第四纪季风与环境变化提供了丰富素材。早更新世渭河高阶地(T5)堆积了典型的午城黄土,在低阶地(T4)和盆地中心则发育了河湖相沉积,这种不同沉积序列揭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有何异同仍不清楚。本文以渭河盆地的阎峪黄土-古土壤序列和武家堡河湖相沉积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性地层学、地层学对比和指标旋回特征建立年代标尺,通过磁化率和粒度探讨了该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的环境指示意义,初步剖析了沉积相对季风-水文气候变化敏感性差异及可能原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阎峪剖面厚154 m,其平均粒径和磁化率记录了从L_(33)/S_(32)到L_1/S_0共33个黄土-古土壤沉积旋回单元,两个指标呈负相关关系。武家堡剖面上部132米表现为26个黄土-古土壤旋回(L_(26)/S_(25)-L_1/S_0),下部40米出现了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年龄2.6-1.95 Ma,包含6个明显的砂-粉砂-粉砂质粘土沉积旋回;河湖相沉积的平均粒径和磁化率变化存在明显的2个阶段:深湖-浅湖旋回阶段(2.6-2.17Ma)和浅湖-滨湖旋回阶段(2.17-1.95 Ma);磁化率在河湖相沉积阶段和平均粒径及粗粒组分大体上呈正相关、和细粒组分呈负相关关系。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指标对比。磁化率比较发现:风尘沉积磁化率是成壤作用强度变化的体现;而河湖相沉积磁化率变化主要受湖水波动影响,气候相对干冷时,受外源碎屑输入影响强烈,磁化率敏感地记录了湖平面高度变化;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时,磁化率不再单纯记录碎屑输入强度,或许还和温度影响的湖水还原作用有关。平均粒径、分布频率曲线和C-M图对比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沉积粒度波动相对稳定,呈单峰形态,主要记录风动力作用;河湖相沉积粒度波动剧烈,有单峰和双峰两种形态,除风动力外还存在水作用的悬浮和搬运动力;粒度端元拟合对比表明,黄土-古土壤的主要端元EM2(10~20 um)记录了东亚冬季风主导近地面气流控制的近源粉尘,河湖相沉积粗颗粒组分端元EM2(20~30 um)、EM3(50~100 um)和EM4(300~500 um)含量变化是湖水动力作用影响的结果。2.6-1.95 Ma阶段的黄土-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序列,记录了不同的古环境演化信息。黄土-古土壤沉积中的磁化率和粒度是良好的夏、冬季风代用指标;河湖相沉积磁化率(尤其是干冷期时)和粒度记录了降水影响的湖平面高度变化,沉积经历了深湖-浅湖-滨湖的相态演变。两个沉积相粒度和磁化率的周期变化大体上类似,河湖相沉积磁化率似乎记录了微弱的41 ka地轴倾角周期和23 ka岁差周期,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的高频信号。~1.95 Ma以后湖相沉积消失,渭南地区均堆积风成黄土-古土壤。(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蒋凯[5](2018)在《13万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浑善达克沙地地处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区域气候可能受到东亚季风和北半球西风环流的共同影响。作为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对该地区典型地质记录开展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季风边缘区古气候特征和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浑善达克沙地内发育的风成砂-古土壤序列和湖泊沉积存在延续时间短、沉积连续性较差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区域内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古气候重建及轨道尺度上古环境演化历史的认识。近年来的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山间低洼地带保存了末次间冰期以来沉积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这些远离黄土高原主体、同时作为目前我国报道的纬度最北的黄土沉积不仅可有效弥补风成砂和湖泊沉积古气候记录上的不足,同时为深入理解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古季风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良好素材。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发育的北沟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光释光测年和精细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地球化学和漫反射光谱分析,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岩石地层、磁化率和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完整的风成堆积历史,并通过东亚夏季风指标(Rb/Sr及χARM/χ)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建立了 13万年来该黄土-古土壤序列精细的年龄模式;2)在黄土高原上通常用来表征成壤强度和夏季风强度的磁参数并不完全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400 mm等降水线附近)的风成黄土,特别是在末次冰期,部分磁参数(如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饱和磁化强度(Ms)主要受控于由冬季风所携带的粗粒PSD-MD亚铁磁性颗粒的通量变化;3)北沟黄土的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弱于黄土高原上的典型黄土,同时在黄土高原上被广为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如Rb/Sr和Ba/Sr)和冬季风(如Zr/Rb)的地球化学指标在解释季风边缘区的古气候历史上与磁参数相比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和确定性,而该剖面复杂的磁信号可能是对季风边缘区较弱夏季风的阈值响应。4)在末次间冰期东亚夏季风可以延伸到内蒙古中东部,这与现今气象观测相一致;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过渡期,在冬季风阶段性增强的同时夏季风逐渐减弱,亦与目前冬季风与夏季风反相位变化的观点相一致;在末次冰期,北沟黄土虽然沉积分辨率较低,但仍表现出记录亚轨道尺度上夏季风快速变化和千年尺度干冷事件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8-05-18)
刘涛,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6](2018)在《湖北郧县黄坪村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积分形维数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湖北郧县黄坪村(HPC)剖面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剖面分形维值介于2.52~2.78,古土壤S_0的分形维数值最大,马兰黄土L_1最小,剖面整体分形维数值的大小关系为D_(S0)>D_(Lt)>D_(L0)>D_(L1)。研究发现,分形维数值与粘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粗粉砂含量呈负相关,与磁化率和CIA值成正比,说明分形维数也可以指示成壤环境的演变,即分形维数值的高值,指示气候较为暖湿,反之指示的是气候较为干冷。HPC剖面的分形特征揭示了汉江地区的气候变化历史:晚更新世时期,L_1的分形维数仅为2.61,说明气候较为冷干,成壤作用微弱;全新世早期,L_t的分形维数相对L_1增至2.71,说明气候条件改善,气温回暖;全新世中期,S_0的分形维数相对于L_t增至2.75,表明气候暖湿,成壤作用强烈;全新世晚期,L_0的分形维数相对于S_0降至2.70,说明汉江地区气候转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青青,黄菁华,姚军,胡斐南,霍娜[7](2018)在《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古土壤序列是记录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之一。以黄土高原南缘陕西省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黄土-古土壤剖面黏土矿物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调查不同土层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及伊利石/绿泥石比值(I/C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土层黏土矿物特征所对应的气候变化规律,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淳化剖面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I/C值以及伊利石结晶度IC值在反演古气候方面具有较好的指示性。(2)淳化剖面不同土层的黏土矿物类型基本相同,但其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在WL-3~S5阶段,即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中期,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蛭石,其中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WL-3~L11阶段),伊利石相对含量相对偏低,气候以温凉为主,而中更新世中期(S10~S5阶段),伊利石相对含量上升,但蒙脱石、绿泥石含量均降低,气候相对温湿;在中更新世晚期(L5~S1阶段),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改变为伊利石-绿泥石-蛭石-高岭石-蒙脱石,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气候较为干冷。黏土矿物类型及含量表明淳化地区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总体干冷化,并经历了温凉-温湿-干冷的变化过程。(3)I/C值以及伊利石结晶度IC值从剖面底部到顶部均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过程,它们与黏土矿物的含量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一致。本研究有助于探索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为全面了解更新世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兆夺,黄春长,周亚利,庞奖励,查小春[8](2018)在《关中东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粒度组分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陕西关中东部的一条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尧禾村剖面)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对150个样品的粒度数据做了端元分析,并进一步对各端元组分含量在深度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粒度端元分析结果认为,可以把代表3种不同沉积动力以及改造动力的组分端元分离出来。并结合磁化率、地球化学指标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尧禾村剖面端元1可能代表了沉积物沉积后在东亚夏季风作用下的风化及成壤改造作用;端元2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典型的风成黄土组分特征;端元3可能代表了区域东北风或北风搬运的近源沉积物。小波分析认为,各端元所代表的动力强弱大致在1.5,3.0和4.5 ka的尺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准周期性。通过对沉积物进行粒度端元划分,在识别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很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对全新世各动力变化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同时在更长时间尺度上重建古季风气候具有参考意义,应用小波分析对划分相应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和推断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叶喜艳,冯展涛,彭廷江,于凤霞,李孟[9](2018)在《兰州西津黄土-古土壤序列中黏土矿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分析兰州西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风化指数和结晶度,结合粒度和磁化率指标探讨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的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比较单一,黄土层中主要有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古土壤层中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矿物.西津钻孔中的黏土矿物对化学和物理风化较为敏感,古土壤发育时的水解程度强于黄土.与西津黄土的磁化率和粒度指标一样,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在黄土和古土壤层中的差异能进行古环境重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兴文,张鹏,强小科,敖红[10](2017)在《叁门峡会兴沟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磁学是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的基础,是鉴定岩石和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种类、粒度和含量的有效途径。对黄土高原东南部叁门峡盆地的水沟—会兴沟旧石器遗址会兴沟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S_0~S_8)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本剖面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显示准单畴(PSD)磁性颗粒特征。所有磁学参数曲线均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特征,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能够很好的对应,反映了第四纪以来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东亚季风影响下的风尘黄土堆积中磁性矿物种类、粒度和含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黄土中高矫顽力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要高于古土壤中的,而随着成土作用的加强,在古土壤中细粒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显着增加的同时,其中高矫顽力磁性矿物的绝对含量也相应增加。质量磁化率(χ)与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_(ARM))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及磁粒度参数χ_(ARM)/SIRM和χ_(ARM)/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由成土作用产生的单畴(SD)颗粒和较小PSD颗粒对磁化率增强有显着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5期)
黄土古土壤序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甘肃天水地区师家崖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化学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中氧化物SiO_2、Fe_2O_3、K_2O和Al_2O_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S_(0上)和S_(0下))中较高,黄土层(L_0、L_1和L_t)中较低;而氧化物CaO和Na_2O变化呈相反趋势;根据钙镁比(Ca/Mg)、钾钠比(K/Na)、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和化学蚀变系数(CIA)等化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果,揭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强烈,黄土层堆积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微弱的规律;以Ti为参比,Si、Fe、K和Al相对富集,而Na和Ca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总体处于脱Ca、Na的低等化学风化阶段;SJY剖面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分为化学风化较弱期、波动增强期和减弱期,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早全新世温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但不稳定,晚全新世凉干的演变过程,对天水地区的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古土壤序列论文参考文献
[1].张奇莹,徐盼盼,钱会.泾阳原状黄土–古土壤序列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及其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刘俊余,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18
[3].韩宏.212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如何发现的[N].文汇报.2018
[4].王婷.渭河盆地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河湖相沉积对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8
[5].蒋凯.13万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
[6].刘涛,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湖北郧县黄坪村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积分形维数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山东农业科学.2018
[7].张青青,黄菁华,姚军,胡斐南,霍娜.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土壤学报.2018
[8].王兆夺,黄春长,周亚利,庞奖励,查小春.关中东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粒度组分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18
[9].叶喜艳,冯展涛,彭廷江,于凤霞,李孟.兰州西津黄土-古土壤序列中黏土矿物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李兴文,张鹏,强小科,敖红.叁门峡会兴沟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