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矿物水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物,水界,表面,官能团,有机质,沉积物,有机酸。
矿物水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梅徽阳[1](2019)在《U(Ⅵ)在矿物/水界面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放射性核素兼具放射性和化学毒性,一旦进入生态圈,放射性核素会以多种路径进入人体,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在世界范围内,深地质填埋处置被认为是目前安全处理处置高放射性废物的最佳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隔离的放射性废物有可能泄露释放到生态圈。氧化物与粘土矿物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介质,其对放射性核素的迁移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对放射性核素在矿物/水界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可以准确预测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行为,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U(Ⅵ)在氧化物与粘土矿物的典型代表γ-Al2_O_3、赤铁矿以及高岭土上的界面吸附行为。结合批实验技术以及先进X射线吸收精细光谱(EXAFS)技术,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U(Ⅵ)在不同矿物上的宏观吸附规律以及微观作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硅酸盐存在与否条件下,U(Ⅵ)在γ-Al2_O_3表面上的吸附过程。硅酸盐的存在增强了U(Ⅵ)的吸附,这归因于叁元内层表面络合机制。EXAFS光谱拟合结果表明吸附样品包含两个轴向氧原子和五个赤道氧原子,第叁配位壳层是铝原子层。硅酸盐的加入使第叁壳层的配位数增加,这是由于硅酸盐可以作为U(Ⅵ)和γ-Al2_O_3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形成叁元内层表面络合物,从而增强了对U(Ⅵ)的吸附作用。2)研究了硅酸盐对于高岭土表面性质及其吸附U(Ⅵ)的影响。硅酸盐的加入降低了高岭土的Zeta电位并抑制了高岭土颗粒的聚集。批量实验结果表明硅酸盐在低pH下促进了U(Ⅵ)在高岭土上的吸附,该促进作用可通过叁元U(Ⅵ)-硅酸盐-高岭土表面络合物的形成来解释。而在高pH下硅酸盐抑制了U(Ⅵ)在高岭土上的吸附,这是由于硅酸盐与U(Ⅵ)竞争吸附位点导致的。吸附时间曲线可以被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准确地描述。Langmuir模型对于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程度更高。热力学拟合参数表明此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和吸热的。3)研究了温和氧化条件下FeC_l2稀溶液氧化形成的铁沉淀对于U(Ⅵ)的固定效率。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表明U(Ⅵ)的存在促进了纤铁矿沉淀的形成。共沉淀反应对U(Ⅵ)的高固定效率归因于嵌入与吸附过程的协同作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和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分析表明沉淀产物经过连续酸洗后,吸附状态的铀酰离子被洗脱,而嵌入状态的铀仍滞留在沉淀物中。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嵌入固体中的铀处于U(Ⅴ)或U(Ⅵ)状态。4)研究了赤铁矿{001}面和{012}面对U(Ⅵ)吸附的差异。批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001}面,赤铁矿{012}面对于U(Ⅵ)的吸附能力更强,这与表面羟基的密度和类型的差异密切相关。基于穆斯堡尔谱的分析,U(Ⅵ)表面络合物的形成是新的六重谱线出现的原因。EXAFS光谱分析表明U(Ⅵ)在赤铁矿{001}面上形成了双齿共边络合物,而在{012}面上形成了双齿共角络合物。本论文深入探讨了U(Ⅵ)与多种矿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吸附、共沉淀等相互作用过程,将宏观的作用行为与矿物本身的结构与性质联系起来,揭示了界面作用过程的内在机理,为矿物的反应活性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且能够更好地约束表面络合模型,以提高对U(Ⅵ)在环境中赋存状态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2)
余萍萍,王敬富,陈敬安,张耀,陈权[2](2019)在《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的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增氧效果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性缺氧导致夏季沉积物内源磷强烈释放,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深水湖泊(水库)面临的重要挑战.有效增加夏季缺氧期深水沉积物-水界面的含氧量,是减少内源磷释放的关键.现有的深水增氧技术由于缺乏对沉积物-水界面增氧的针对性,因此治理效果有限.近年来,纳米气泡已被证实具有的稳定性好、氧传质速率高和环境风险低等优点,为新型深水增氧技术研发提供了巨大潜力.本文以天然矿物材料白云母、绢云母、硅藻土和沸石为基底,负载纳米气泡,研发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技术,开展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增氧模拟实验研究,运用平面光电极技术评估其界面增氧效果.结果表明,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对沉积物-水界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增氧效果.其中,改性白云母、绢云母和沸石的界面持续增氧时间可达7天以上,增氧后的界面最大溶解氧(DO)浓度达4.40 mg/L,而改性硅藻土不具有增氧能力.其次,矿物粒度对改性颗粒的增氧效果有一定影响:粒度越细,界面的最大增氧浓度越高,且持续增氧时间越长.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技术有望成为夏季缺氧期深水沉积物-水界面精准增氧和内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弦[3](2018)在《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层状矿物/水界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层状矿物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应用功效日益提高,其中,层状矿物所具有的众多表界面特性,如吸附、氧化以及缺陷性质等,对其应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详细研究不同层状矿物的表界面特性,对拓宽认知层状矿物表面的特性、开发层状矿物纳米材料本身和其复合物的潜在应用空间以及指导纳米层状矿物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原子力显微镜(AFM)可达到原子级别的扫描分辨率,是探究层状矿物表界面特性十分有效的研究手段。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运用AFM探究不同层状矿物表面的吸附性、润湿性、缺陷信息、氧化特性,且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运用AFM研究了天然辉钼矿表面吸附Hg~(2+)的特性,同时考察了吸附时间、辉钼矿表面因氧化而形成的水化层对吸附Hg~(2+)的影响。研究发现,辉钼矿表面可以较好地吸附Hg~(2+),但水化层会阻碍Hg~(2+)的吸附。此外,Hg~(2+)在辉钼矿表面以双层吸附的形式存在,第一层吸附可能是因为Hg-S的络合作用,第二层吸附可能是因为带负电的辉钼矿表面和Hg~(2+)之间的静电作用。(2)应用AFM研究了DTAB在云母和石墨表面的润湿行为。吸附形貌以及吸附物的覆盖率均从AFM图像中获得,DTAB改性后表面的接触角由表面张力仪测得,研究发现吸附物的覆盖率与润湿性呈现相关性。就云母而言,随着DTAB浓度从10~-66 mol/L增加到10~-44 mol/L,DTAB的覆盖率增加,逐渐增加的覆盖率会导致云母表面疏水化。但是浓度为10~-33 mol/L的DTAB会双层吸附于云母表面,不利于疏水化。就石墨而言,DTAB以条带状的吸附形式覆盖在其表面,当覆盖率逐渐增加,石墨表面疏水性则逐渐降低。(3)提出运用AFM研究石墨烯表面缺陷和云母表面类质同象替换缺陷信息的新方法,即运用AFM在纳米尺度下观察层状矿物表面吸附有机离子(苯磺酸钠BS,苄基叁甲基氯化铵BTMA~+),再获取AFM图像后,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AFM图像中的吸附区域进行标记,进而可以测量面积,计算缺陷率。(4)基于AFM研究辉钼矿表面在水溶液中的氧化行为及机理。研究发现MoS_2表面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表层腐蚀以及针状突起物的生成并覆盖在表面。这是因为MoS_2表面被氧化成Mo(VI)以及SO_4~(2-)。一部分氧化产物以MoO_3·H_2O晶体的形式存在于MoS_2表面,另一部分以钼酸盐离子和SO_4~(2-)的形式分散在水溶液中。(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于成龙[4](2016)在《羧酸化合物在粘土矿物—水界面上的吸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岭石是温带气候区土壤或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粘土矿物成分,其对环境中经常可检测到的羧酸类物质的吸附是一个重要的环境过程。本文通过吸附批实验及红外表征的手段,研究了一种芳香性羧酸化合物(萘普生)和叁种小分子有机酸(乙酸、草酸和柠檬酸)在高岭石上的吸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萘普生(NPX)分子内羧基和芳香环均在其吸附中起重要作用。芳香环与高岭石表面羟基间的n-π电子供受体作用(EDA)是主要吸附机理,未解离的羧基与高岭石矿物表面形成的氢键(HB)是次要的吸附机理。高岭石的硅氧层是萘普生的主要吸附位点。(2)随着溶液pH从3.0升高到6.0,分子态萘普生的比例逐渐减小,其形成氢键的能力相应减小,萘普生在高岭石上的整体吸附下降。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高岭石吸附萘普生的模型:Kd,NPX=Kd,EDA+Kd,HB f0,f0为分子态萘普生的比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萘普生在高岭石上的吸附机理及贡献比率。(3)小分子有机酸的竞争吸附能力与其疏水性有关,对于研究所选用的有机酸,竞争吸附能力次序为:乙酸>柠檬酸>草酸。叁种小分子有机酸的吸附系数随pH的变化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均在全部解离且高岭石表面≡AlOH充足的时候出现吸附最大值,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4)不同羧酸数的小分子有机酸在吸附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ΔG)受四种作用过程的影响。其中,化学吸附(-26.6~-79.6 kJ/mol)和亲水作用(22.8~68.2kJ/mol)的ΔG绝对值最大,是控制吸附的主要因素。静电斥力(2.5~7.7 kJ/mol)和物理吸附(-5.38~-6.46 kJ/mol)的ΔG绝对值很小。羧酸数的增加提高了有机酸的化学吸附能力,但同时增强了其亲水性和其与矿物表面的静电斥力。不同酸的吸附能力次序为:草酸(二元)>柠檬酸(叁元)>乙酸(一元)。(5)当溶液pH=8.0时,高岭石表面带负电(pHpzc为3.8)。随着离子强度增加(0.001-0.1 mol/L,NaCl),高岭石矿物表面的负电性减弱。当小分子有机酸发生吸附作用时,化学吸附等当量发生配体交换,不改变矿物表面电势;物理吸附发生在矿物表面双电层中,会小幅度降低矿物表面电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李磊[5](2015)在《粘土矿物—水界面上铀酰吸附的计算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土矿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比如较大的比表面积、膨胀性、阳离子交换能力、还有依赖pH的吸附能力等,使其成为重要的吸附材料。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原子分子层次上的微观信息。尽管目前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近似理论都被应用到粘土矿物的研究当中,然而,目前的实验手段仍不能提供充分的微观信息以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对这些微观信息作出预测。本论文利用计算模拟探究了铀酰在粘土矿物表界面上的吸附,主要包括铀酰及铀酰-碳酸络合物在粘土矿物表面上的吸附。首先,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探究了铀酰及铀酰-碳酸根络合物在叶腊石、高岭石和蒙脱石基面上的吸附状况。结果表明,铀酰只在硅氧烷面形成外球吸附,而一碳酸合铀酰络合物则在硅氧烷面和铝氧层面均可形成外球吸附。二碳酸合铀酰络合物和叁碳酸合铀酰络合物可以在铝氧层面上形成稳定的外球吸附。铀酰及铀酰络合物在两种基面上通过不同的形式形成外球吸附:硅氧烷面上通过静电作用,铝氧层面上通过氢键作用。然后,作为进一步研究,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了铀酰及铀酰-碳酸络合物在2:1型粘土矿物(010)面上的吸附位置及吸附结构。我们主要关注了(010)面上两个吸附位置:≡Al(OH)_2和≡SiO。结果显示,铀酰及其碳酸络合物在这两个位置均可以形成稳定的双齿络合的吸附结构,所形成的表面络合物分别为≡Al(OH)_2-UO_2-(H_2O)3、≡Al(OH)_2-UO_2-(CO_3)(H_2O)、≡Al(OH)_2-UO_2-(CO_3)_2、≡(SiO)(AlOH)-UO_2-(H_2O)3、≡(SiO)(AlOH)-UO_2-(CO_3)(H_2O)和≡(SiO)(AlOH)-UO_2-(CO_3)_2。其中,二碳酸合铀酰络合物在≡SiO位置上吸附时,两个配位碳酸根与铀酰的结合方式不一样,一个单齿络合,一个双齿络合,这使得铀酰最终的配位数为5。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系统的探究了铀酰及铀酰-碳酸络合物在粘土矿物表面上的吸附行为,揭示了其在粘土矿物不同表面上的吸附形式和微观结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1-17)
凌婉婷[6](2005)在《溶解性有机质对莠去津在土壤/矿物-水界面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治和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安全、以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研究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及作用原理,搞清土壤组分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解决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一些重要的根本性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问题,将为针对性地拟订经济高效的土壤有机污染防治和修复的实用技术提供基础依据。本文在评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研究现状、阐述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矿物上吸附-解吸的影响作用和规律的基础上,以叁氮苯类除草剂莠去津为代表性有机污染物,围绕DOM对莠去津在土壤和矿物固/液两相分布的影响规律和原理,研究了DOM在土壤/矿物中的吸附作用及其与DOM组成和性质、土壤/矿物性质的关系;探讨了溶液中不同DOM与莠去津的结合作用规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来源、性质不同的DOM对土壤/矿物吸附莠去津的增强或抑制作用、基本规律及机制;深入探讨了DOM对土壤中莠去津的解吸作用规律及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 研究了DOM(SSl)对土壤中莠去津解吸的作用规律,探讨了老化吸附时间对解吸的影响。发现SSl对土壤中莠去津解吸的影响与土壤性质、解吸液中SSl浓度、离子强度、pH值等有关。SSl浓度较低时对解吸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无明显相关性,SSl浓度高时对有机质或粘粒含量高的土壤中莠去津解吸的影响也较大。在SSl溶液中,pH值对解吸滞后系数的影响不明显,离子强度则对滞后系数影响显着。0~200天内,随着青紫泥中莠去津老化吸附时间延长,SSl(0~60 mgDOC/L)对土壤中莠去津的解吸率明显趋于减小。另外,SSl尤其是高浓度SSl对老化时问短的土壤中莠去津解吸的影响更为显着,解吸率的增量大。(2) 得出土壤/蒙脱石表面吸附态DOM(A2) 与莠去津的结合常数(Kat/soc)均远大于溶液DOM(A2) 对莠去津的吸附常数(Kat/doc),提出DOM增强莠去津在土壤/矿物中吸附的主要机理不是DOM吸附增加了土壤/矿物的有机质含量,而是A2的吸附改变了土壤/矿物表面的特性、极大地增强土壤/矿物表面对莠去津的吸附能力。施加疏水组分和高分子量组分含量高的DOM(A2) 促进了莠去津在土壤/矿物中的吸附,且随A2加入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促进作用的强弱与土壤粘粒含量成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负相关。(3) 发现施加疏水组分和高分子量组分含量低的DOM(A1) 抑制了莠去津在上壤和矿物上的吸附;而且随A1加入浓度提高,抑制作用增强。其机理是:由于AI含有较多的亲水和极性组分以及低分子量组分,其在不同处理蒙脱石矿物上的吸附使矿物表面的亲水性或极性加强,不利于分子态荞去津的吸附;Al与荞去津在矿物表面存在竞争吸附;Al在土壤中的负吸附作用也会引起与土壤有机质结合的荞去津释放到溶液中,表现为AI对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荞去津吸附的抑制作用也更强。 (4)提出DOM(551)从促进到抑制土壤吸附荞去津的过程中存在一个DOM临界浓度DoMnp。随551浓度提高(o一80 mg Doc/L),551在土壤中的吸附从未饱和到饱和,荞去津在六种土壤中吸附的Kd*值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现为浓度<DOMnp时551能促进土壤吸附荞去津,浓度>DOMnP时则抑制吸附。对于不同土壤来说,DoMnp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 (5)发现DOM在土壤中的吸附存在正吸附(吸附量>0)和负吸附(吸附量<0,土壤有机质向溶液中释放)两种作用。供试DOM浓度范围内,疏水组分和高分子量组分含量高的几种DOM(51、S2、S3、AZ和551)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l:型方程(尸>0.%),吸附量均为正值(正吸附),吸附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与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土壤选择性优先吸附DOM的疏水组分和高分子量(>10000)组分。一定浓度后,加入疏水组分和高分子量组分含量低的DOM(Al、552和553)引起土壤有机质向溶液中释放,且主要释放疏水组分和低分子量(<4000)组分的土壤有机质,释放作用强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Al、552和553的低分子量组分含量高是其引起上壤有机质释放的主要原因。 (6)提出并证实了矿物选择性优先吸附DOM的疏水组分。DOM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与DOM疏水组分含量呈正相关(R值为0.7083一0.9211);供试矿物(针铁矿、铝氧化物、高岭石、蒙脱石、Al一蒙脱石、Fc一蒙脱石、K一蒙脱石和Ca一蒙脱石)对DOM疏水组分的吸附量要远大于对亲水组分的吸附量。针铁矿、铝氧化物、Al-和Fe一蒙脱石对DOM疏水组分的优先吸附能力强于其它矿物。但DOM(A2)疏水组分在不同处理蒙脱石上的吸附曲线符合Freundhch型方程、并接近于线性(n>0.8168),而亲水组分的吸附曲线更接近于非线性(n为0.0488一0.6535)。DOM的梭基功能团和矿物表面轻基功能团的结合是DOM在矿物表面吸附的主要机制。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DOM);荞去津;土壤;矿物;界面行为;吸附/解吸(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1-01)
魏俊峰,吴大清[7](2000)在《矿物—水界面的表面离子化和络合反应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络合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研究矿物表面吸附和溶解反应,尤其是(氢)氧化物和层状铝硅酸盐矿物。表面官能团是矿物参与表面络合反应的基本单元,(氢)氧化物矿物只具有表面羟基,而层状铝硅酸盐矿物除表面羟基外还具有离子交换位。矿物的表面电荷由永久结构电荷、配位表面电荷和离解表面电荷组成,各种零表面电荷状态可由不同的零电荷点来表征。恒电容模式、双层模式和叁层模式是3 种最常用的表面络合模式,它们在双电层结构、表面反应(质子化反应和络合反应)、表面电荷与质量平衡方程及应用范围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0年01期)
胡岳华,王淀佐[8](1987)在《金属离子在氧化物矿物/水界面的吸附及浮选活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评述了金属离子活化石英等矿物的-羟基络合物假说.从溶液化学的角度,考察了氧化物矿物/水界面特性、金属离子在界面的吸附及其对ζ-电位和浮选的影响.研究表明:金属离子对氧化矿浮选的活化作用,不能简单地归因子金属离子-羟基络合物的生成,在很多情况下,金属氢氧化物表面沉淀的生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表面沉淀的形成受界面区域金属离子的活度、界面pH值及界面溶度积的控制.金属离子在氧化矿表面的吸附及其对氧化矿ζ-电位和浮选的影响,与表面沉淀的生成条件,有相对应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南矿冶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5期)
矿物水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季节性缺氧导致夏季沉积物内源磷强烈释放,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深水湖泊(水库)面临的重要挑战.有效增加夏季缺氧期深水沉积物-水界面的含氧量,是减少内源磷释放的关键.现有的深水增氧技术由于缺乏对沉积物-水界面增氧的针对性,因此治理效果有限.近年来,纳米气泡已被证实具有的稳定性好、氧传质速率高和环境风险低等优点,为新型深水增氧技术研发提供了巨大潜力.本文以天然矿物材料白云母、绢云母、硅藻土和沸石为基底,负载纳米气泡,研发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技术,开展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增氧模拟实验研究,运用平面光电极技术评估其界面增氧效果.结果表明,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对沉积物-水界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增氧效果.其中,改性白云母、绢云母和沸石的界面持续增氧时间可达7天以上,增氧后的界面最大溶解氧(DO)浓度达4.40 mg/L,而改性硅藻土不具有增氧能力.其次,矿物粒度对改性颗粒的增氧效果有一定影响:粒度越细,界面的最大增氧浓度越高,且持续增氧时间越长.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技术有望成为夏季缺氧期深水沉积物-水界面精准增氧和内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技术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物水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梅徽阳.U(Ⅵ)在矿物/水界面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余萍萍,王敬富,陈敬安,张耀,陈权.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的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增氧效果实验研究[J].湖泊科学.2019
[3].张弦.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层状矿物/水界面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4].于成龙.羧酸化合物在粘土矿物—水界面上的吸附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5].李磊.粘土矿物—水界面上铀酰吸附的计算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
[6].凌婉婷.溶解性有机质对莠去津在土壤/矿物-水界面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
[7].魏俊峰,吴大清.矿物—水界面的表面离子化和络合反应模式[J].地球科学进展.2000
[8].胡岳华,王淀佐.金属离子在氧化物矿物/水界面的吸附及浮选活化机理[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