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低温出苗论文-张丽霞,张灵敏,霍岩,王春语,丛玲

耐低温出苗论文-张丽霞,张灵敏,霍岩,王春语,丛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低温出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粱,种子萌发,低温胁迫,相对萌发率

耐低温出苗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霞,张灵敏,霍岩,王春语,丛玲[1](2017)在《根据萌发率和出苗率筛选高粱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从全球收集的631份高粱材料进行8℃低温胁迫处理14 d,再统计种子相对萌发率和相对出苗率;再将相对萌发率和相对出苗率都达到一级的49份材料进行6℃低温处理,相对萌发率和相对出苗率都达到一级的材料有6份,随后进行4℃低温处理。结果显示,8℃低温处理对相对出苗率影响较小,但加重了后续筛选工作压力;4℃低温处理对相对萌发率影响较大,大部分材料都不能萌发,筛选条件苛刻且容易遗漏部分优良材料。因此,综合考虑萌发率和出苗率时,初步筛选高粱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材料时选择6℃低温处理14 d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胡国玉,赵晋铭,周斌,左巧美,盖钧镒[2](2008)在《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光温敏性作物,其对低温的敏感性不但制约了大豆在高纬度地区的生产,也严重影响低纬度地区低温年大豆的种植产量。以周9311-3×徐9125的P1、P2、F1、F2、F2∶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然后采用BSA和t测验的方法分析筛选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是受一对主基因控制,其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表明符合D-0模型,即耐低温性状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呈超显性。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和标记satt157及satt562相关,并根据R2得到两位点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3.4%和13.9%。根据已经发表的整合大豆遗传图谱中satt157、satt562的位置将大豆耐低温出苗的两个QTL初步定位于D1b和I连锁群。satt562的效应值较大属于主基因位点,satt157的效应值较小属于多基因位点。(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胡国玉[3](2005)在《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人类重要的蛋白和脂肪来源。大豆对光温敏感,其出苗期对低温的敏感性不但制约了大豆在高纬度地区的生产,也影响了南方春毛豆的种植。本研究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环境,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大豆品种进行耐低温出苗性状的鉴定,并对鉴定方法进行完善;选用耐低温出苗有差异的品种配置杂交组合,采用盖钧镒等提出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分析;同时对该性状进行了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大豆耐低温出苗种质的筛选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本研究鉴定了102份大豆品种资源的耐低温出苗性状,得到表现一级的种质13份,占供试材料的12.7%;二级的种质49份,占供试材料的48%。结果还表明,大豆出苗耐低温性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北方春播大豆品种生态区的品种在10℃低温下的出苗速度快于南方夏、秋播大豆品种生态区及四季大豆品种生态区的品种。 在鉴定方法的研究中,发现以10℃低温下大豆品种的子叶平行时间作为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鉴定指标时,品种之间差异显着,并且和早春田间自然低温条件下的耐低温出苗时间有极显着的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10℃低温下大豆品种的子叶平行时间作为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鉴定指标。 2.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 采用大豆耐低温出苗种质筛选所得到的在10℃低温下出苗表现二级的的材料徐9125和表现五级的材料周9311-3配置杂交组合,并得到正反交F_1、F_2及F_(2:3)。 F2的正反交群体方差同质性测验及平均值比较差异均不显着,表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的遗传不存在母性效应。 联合世代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是受一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其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表明符合D-0模型,即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呈超显性遗传。 3.大豆耐低温出苗的分子标记 随机选用600对SSR引物,亲本间的多态性筛选得到有多态的标记219对。219对引物在耐低温池(CT)和低温敏感池(CS)里筛选得到有多态且带型较清晰的标记11对。用这11对引物对群体进行多态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位于Ⅰ连锁群的satt562和位于D1b连锁群的satt157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连锁,对性状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3.39%和3.4%。(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王晶珊,封海胜,栾文琪[4](1985)在《低温对花生出苗的影响及耐低温种质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干旱是我国北方大花生区播种期的主要自然灾害。播种稍早,遇寒流即发生大面积低温烂种;播种稍晚,则易发生春旱,落干缺苗。晚熟大花生由于积温不足,还易出现荚果不饱,造成大幅度减产。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改变花生的生长环境,二是改进花生对不良(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期刊1985年03期)

耐低温出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是光温敏性作物,其对低温的敏感性不但制约了大豆在高纬度地区的生产,也严重影响低纬度地区低温年大豆的种植产量。以周9311-3×徐9125的P1、P2、F1、F2、F2∶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然后采用BSA和t测验的方法分析筛选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是受一对主基因控制,其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表明符合D-0模型,即耐低温性状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呈超显性。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和标记satt157及satt562相关,并根据R2得到两位点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3.4%和13.9%。根据已经发表的整合大豆遗传图谱中satt157、satt562的位置将大豆耐低温出苗的两个QTL初步定位于D1b和I连锁群。satt562的效应值较大属于主基因位点,satt157的效应值较小属于多基因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低温出苗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霞,张灵敏,霍岩,王春语,丛玲.根据萌发率和出苗率筛选高粱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材料[J].江苏农业科学.2017

[2].胡国玉,赵晋铭,周斌,左巧美,盖钧镒.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J].大豆科学.2008

[3].胡国玉.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D].南京农业大学.2005

[4].王晶珊,封海胜,栾文琪.低温对花生出苗的影响及耐低温种质的筛选[J].中国油料.1985

标签:;  ;  ;  ;  

耐低温出苗论文-张丽霞,张灵敏,霍岩,王春语,丛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