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A/O工艺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活性污泥A/O工艺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一、活性污泥A/O工艺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培杰,王林平,徐乐瑾[1](2021)在《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毒废水,是一种世界公认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中的氰化物,具有含量高、毒性大的特点,随意排放会污染水源和农田,造成鱼类的死亡和农作物的减产。因此如何高效价廉地去除焦化废水中的氰化物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各种去除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方法和应用,主要分为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两大类。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但是单独使用生物法无法达到排放标准,所以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联合处理;简述了碱性氯化法、氰化铁沉淀法、Fenton工艺、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法、离子交换法、二氧化硫与空气法、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处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达到高效低耗处理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目的。

倪静[2](2021)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造纸行业产生的大量废水一直以来被列为我国重点水环境污染源,也是环境监管的重点对象。随着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断提升自身废水处理能力才能使得生产废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本课题以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配套废水处理厂中生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升级和技术改进为背景,通过了解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研究制浆废水处理方法,分析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工艺改造方案。运用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废纸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采取IC厌氧反应器+A/O处理一般有机物,采用芬顿氧化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最后结合混凝沉淀去除剩余的有机物,确保废水达标排放。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IC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制浆造纸废水效果稳定,出水达到《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表二制浆和造纸联合企业的要求(COD:90mg/L)。(2)探讨了芬顿氧化反应时间、温度、pH值、FeSO4·7H2O和双氧水的投加量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各个受影响因子之间的主次相互关系是:H2O2投加量>FeSO4·7H2O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3)芬顿氧化系统当pH值为4,浓度为27.5%的H2O2投加量为500mg/L,FeSO4·7H2O投加量为800mg/L时,其去除效率最佳。其后混凝沉淀最好的反应性和环境处理条件分别为:水温30摄氏度,pH值8,PAM用量4mg/L。在该条件下的组合工艺的COD去除率为66.99%。运行费用为3.16元/吨左右。(4)通过工艺实际运行效果证明本次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的工艺组合,效果稳定,厌氧系统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A/O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当进水COD500065mg/L出水COD低于65mg/L,总去除效率可达98%以上,能够稳定达到制浆造纸废水排放标准。

闵振[3](2021)在《MBBR悬浮填料加A/O工艺处理石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废水所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石化废水作为一种典型的工业废水,因其排量大、毒性高、成分复杂且处理难度大的特点更是成为工业废水处理的重中之重。石化废水水质波动性较大,需根据实际工况对其针对性处理。为解决江苏某石化废水处理厂氨氮排放不达标、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弱和曝气效率较低且能耗高等问题,本研究以该厂实际进水为处理对象,在该厂原有的A/O(缺氧/好氧)工艺基础上加入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悬浮填料,通过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的运行参数、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方面的研究,确定其最佳处理工艺条件,并对该工艺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以及其降污能力进行表征与分析,提升处理效果。最后通过模拟仿真试验对管式曝气器曝气孔形进行优化设计,明确最佳曝气效果的孔形,在为系统微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DO浓度(溶解氧浓度)的同时,降低能耗并提高曝气效率。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HRT(水力停留时间)、DO浓度、污泥回流比和填料添加比(体积比)对石化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TN(总氮)与TP(总磷)去除率的影响。由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反应装置最佳运行工艺条件,即HRT 16 h,DO浓度2~3 mg/L,污泥回流比100%和填料添加比30%。同时,由极差和方差分析可知:影响COD与TN去除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HRT、填料添加比、DO浓度和污泥回流比;影响NH3-N去除效果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填料添加比、DO浓度、HRT和污泥回流比;影响TP去除效果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填料添加比、HRT、DO浓度和污泥回流比。此外,上述四种因素对这些污染物去除都有影响,但污泥回流比的影响最小,填料添加比对氨氮去除而言,影响显着。以最佳工艺条件运行反应装置,由运行数据可知:出水COD保持在35 mg/L以下;MBBR悬浮填料+A/O反应装置的COD平均去除率达75.62%,NH3-N平均去除率达94.08%,NH3-N出水浓度低于0.76mg/L;整个系统对TN和TP和SS(固体悬浮物浓度)去除率分别为75.46%、84.41%和89.8%,色度也由进水时的32降低至4;进入反应装置的废水水质存在着波动,但其出水水质相对稳定,这展现出了此工艺出色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采用最佳工艺的污水理系统总体上运行稳定,其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采用高通量测序对A/O工艺下A池和O池中的污泥进行研究,共得到43个菌门、89个菌纲和572个菌属。其中A池污泥有23个菌门、51个菌纲和257个菌属,O池污泥有35个菌门、64个菌纲和424个菌属。A池污泥中的优势菌门主要为Chloroflexi、Euryarchaeota和Bacteroidetes;优势菌纲为Anaerolineae、Methanomicrobia和Bacteroidia;优势菌属为Methanothrix、Levilinea和Syntrop Hobacter。O池污泥中的优势菌门主要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Planomyomytytes;优势菌纲为Anaerolineae、Betaproteobacteria和Planctomycetia;优势菌属为Ignavibacterium、Aridibacter和Bellellia。A池污泥和O池污泥中存在的主要是异养细菌,这些微生物都对石化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有降解作用且优势菌群的降解作用显着;在MBBR悬浮填料+A/O工艺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供以充足的有机污染物和适宜的DO浓度,以保证池内优势菌属作用的发挥。使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管式曝气器进行仿真试验,通过模拟相同进气条件下圆形孔、方形孔和椭圆形孔的管式曝气器管道内空气的流动状况,并根据速度分布云图、孔口处湍动能分布云图、孔口流速图以及孔口处的体积流量分析不同孔形的曝气效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空气流速为5 m/s、管式曝气器曝气孔采用圆形孔时,其曝气稳定性和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曝气效率最高。本研究对于类似石化企业的废水处理工艺的提标改造具有借鉴意义;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为管式曝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张建阳[4](2021)在《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文中指出河北省某钢铁企业在炼焦生产中产生大量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种类复杂且可生化性较低,同时废水中的NH3-N、TN含量高,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开发出一套能够实现该废水达标排放的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以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为研究对象,提出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其去除COD、NH3-N、TN等指标时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同类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定参考。实验结果表明:对COD测定国标法(HJ 828-2017)和快速消解法(HJ/T 399-2007)进行改进和对比,结果表明在0~4000 mg/L氯离子浓度范围内,增加硫酸汞溶液的浓度都可以提升两种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对于实际焦化废水SY1、SY2采用国标法(HJ 828-2017)和快速消解法(HJ/T 399-2007)测定结果一致,且符合实验精度的要求。采用O3/H2O2催化氧化作为一级处理工艺。对于该反渗透浓水,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的设计,得到各因素影响COD去除率的主次顺序为O3质量流量>氧化时间>H2O2投加量>初始p H。同时,O3质量流量和氧化时间、氧化时间和p H之间存在极显着的交互关系。O3质量流量和H2O2投加量、氧化时间和H2O2投加量之间存在显着交互关系。模型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O3质量流量0.38 g/h,氧化时间为47.7 min,初始p H为9、H2O2投加量为26.9 mg/L,此时对COD去除率进行实际测定值为40.3%,而通过模型模拟值为40.6%,两者相对误差仅0.3%。采用A/O/反硝化滤池作为生物处理工艺。A/O/反硝化滤池体系连续运行30个周期后,A/O反应器内污泥指标和状态良好,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效果稳定。通过A/O/反硝化滤池工艺处理,最终出水COD、NH3-N、NO3-N、TN出水浓度分别为85.0、11.4、5.1、41.7 mg/L,去除率分别为21.5%、86.2%、97.6%、87.0%。出水COD、NH3-N、TN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间接排放标准要求。采用活性炭吸附作为三级处理工艺。对于该实验废水,木质粉末活性炭吸附效果要优于煤质粉末活性炭。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p H=4、亚甲基蓝值为18 ml/g、温度为298 K、吸附时间为120 min、活性炭投加量为1.5 g/L。此条件下活性炭吸附出水COD、NH3-N、TN浓度分别为40.1、10.8、35.9 mg/L,去除率分别为52.8%、5.6%、13.8%。此时出水COD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直接排放标准要求。氨氮、总氮达到间接排放标准要求。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模拟活性炭吸附过程。该模型表明活性炭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控制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相关性系数R2为0.9991,计算所得qe(34.07 mg/g)与实验所得qe(32.6 mg/g)比较接近。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更好的预测活性炭吸附过程。

张玉秀[5](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一方面是处理工艺中搅拌、曝气等操作和蒸发的作用,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从污水中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中吸附并富集了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与疏水性多环芳烃化合物,成为二次污染物。由此而言,污水处理厂既是污染治理单位,又是污染产生单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和逸散有待解决,并在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其危害。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对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进行研究与讨论,迄今为止,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规律尚未了解。本论文基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中水相、气相中VOCs的分布特征,首次估算了我国焦化废水处理行业的VOCs排放当量和总排放量,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产生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程度,指出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和非癌症风险,明确了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大气环境和活性污泥中的分配行为以及VOCs的去向,讨论了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原位污染控制的对策,减少VOCs的排放。本论文结论如下:(1)通过焦化废水A/O/O工艺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和气相的分布特征,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各处理单元中共检测出17种气态VOCs,主要是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化合物;在逸散的VOCs中,苯的浓度最高,达180.49μg m-3;气态VOCs的浓度范围为28.56-857.86μg m-3,大小顺序为:原水池>厌氧池>脱氨塔>前段好氧池>后段好氧池>外排池,与工艺特征有关;该焦化废水处理厂VOCs的总排放速率为1773.42 g d-1,可估算VOCs的年排放量为0.65 t,排放当量为1.18 g m-3,根据中国每年产生约3.4×108 m3焦化废水量,可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年排放量约为402 t。(2)根据VOCs在气相、水相、污泥相的浓度水平、分配行为和传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各相中苯系物浓度之间以及它们与总苯系物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废水的处理,废水中COD、TOC逐渐降低,VOCs水相浓度逐渐降低,VOCs气相浓度也降低;焦化废水中总苯系物的浓度达397.19μg L-1,水相中苯系物浓度随着工艺的处理呈现下降趋势。VOCs的归趋主要包括挥发、污泥吸附、生物降解、随出水外排等4种途径,苯系物进水总质量负荷为594.30 g d-1,出水排放为66.47 g d-1(占11.18%),随外排污泥去除的有123.28 g d-1(占20.74%),挥发、降解共占68.07%,苯系物的总去除率为88.82%。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有水相VOCs浓度、曝气量、VOC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温、停留时间等。原位污染控制对策有尽量减少曝气量、对高负荷排量处理单元加盖密封并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以降低废水中VOCs浓度等,实现VOCs的减排。(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性法(MIR)估算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SOAP法估算了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数据表明,废水处理区的平均OFP水平(1136.27±154.11μg m-3)高于WHO提出的100μg m-3的空气质量指南,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化合物是间二甲苯(36.0%)、甲苯(20.8%)、对二甲苯(13.5%)、邻二甲苯(10.6%)、苯乙烯(6.8%)和苯(5.3%)。所排放的气态VOCs中,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分别是苯乙烯、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4)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单元中VOCs的排放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各个废水处理单元中,与气态VOCs相关的致癌风险在3.0×10-5-7.8×10-4之间,高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公众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10-6);原水池逸散的苯系物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苯的非癌风险HR为3.008,超过1,存在确定的非癌症风险。由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厂工作的员工存在苯的暴露风险,包括癌症风险和非癌风险。

朱昊[6](2020)在《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联用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效能研究》文中提出“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赋存特征,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作为主要的消费资源,煤化工产业在国家能源转型过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煤化工废水水量大且污染物浓度高,常规生物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有限,导致二级出水仍含有许多有毒难降解污染物。针对水环境日益恶化和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国家对新建煤化工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寻求性能高效和运行稳定的深度处理工艺是实现煤化工废水安全排放的有效方式。本课题制备了纳米MgO催化剂并对其物理结构特征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纳米MgO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效能,评估了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noxic/oxic-membrane bioreactor,A/O-MBR)处理该废水的可行性,并结合两种工艺特点,构建了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组合工艺,考察其在小试规模和中试规模的废水处理效能。以氯化镁和氢氧化钠为原材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MgO臭氧催化剂,优化的制备参数为:陈化时间24 h、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2 h。通过对纳米MgO的物理结构特征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可知,纳米MgO催化剂表面形貌不规则且含有大量细小仿球形颗粒,平均粒径约为17.1 nm,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同时,纳米MgO表面羟基密度为4.82 mmol/g,表面零点电荷接近中性,主要活性组分以方镁石结晶MgO形式存在。考察了制备的纳米MgO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效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MgO的加入能明显提升臭氧氧化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反应90 min后,纳米MgO催化臭氧氧化体系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平均去除率比臭氧氧化体系提高了约22.3%。臭氧与典型含氮杂环有机物按反应速率常数从大到小排序为吲哚、喹啉和吡啶,催化臭氧氧化单元出水检测不到喹啉、吡啶和吲哚。在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过程中,纳米MgO能促进臭氧由气相到液相的转移,提高臭氧传质率,同臭氧氧化相比,催化臭氧氧化体系的臭氧利用率增加了31.8%。通过向催化臭氧氧化体系添加叔丁醇和磷酸盐,发现纳米MgO的表面羟基基团是其发挥催化作用的活性位点,并且在中性条件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构建了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的组合工艺并考察其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效能。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可将难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物质,改善废水可生化性并降低废水急性生物毒性,催化臭氧氧化出水满足废水的可生化性基准值。当催化臭氧氧化时间为30 min,A/O-MBR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时,组合工艺对废水中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能,组合工艺出水COD、氨氮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平均浓度依次为40.2 mg/L、3.6 mg/L和14.5 mg/L,出水水质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组合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系统耐受酚类物质胁迫阈值为250 mg/L。同A/O-MBR工艺相比,组合工艺具有较高的污泥浓度和更低的跨膜压力。催化剂循环使用120次后,纳米MgO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出水水质稳定。基于小试试验组合工艺对废水处理效能的评估,考察了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组合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中试效能。研究发现,组合工艺能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假单胞菌属和鞘脂菌属是其中的优势菌种,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和氮素的削减具有重要作用。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COD、氨氮和TN浓度分别低于50.0 mg/L、5.0 mg/L和15.0 mg/L。纳米MgO催化剂连续使用20 d后,废水COD平均去除率由35.2%减少为27.5%,且镁离子溶出浓度较低,催化剂性能稳定。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的组合工艺具有性能高效和运行稳定的技术优势,存在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刘洪国[7](2019)在《A/O-MBR工艺处理煤制气废水厌氧出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制气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常见的生物处理工艺为“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厌氧处理后,出水中仍含有酚类、多环芳烃、含氮杂环、氰化物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好氧工艺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寻求高效稳定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本文采用两套一体式A/O-MBR工艺处理煤制气废水厌氧出水,并考察了投加载体对反应器效能的影响。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启动反应器,比较了A/O-MBR与复合A/O-MBR对COD、总酚和氨氮的处理效果,考察了运行参数对效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反应器的后续运行条件;然后通过沿程实验研究了稳定运行期间有机物去除转化和毒性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基础指标、光谱指标和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借助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从微观层面对工艺效能进行理解。反应器启动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复合A/O-MBR对模拟煤制气废水表现出更好的处理效果,启动结束时厌氧出水的COD和总酚平均去除率达到92.3%和97.5%,传统A/O-MBR COD和总酚去除率分别为92%和96.9%;两套工艺脱氮效果较差,氨氮去除率分别只有47%和44.4%。依据实验结果,确定HRT=36h、R=300%、DO=4.5 mg/L为后续实验的运行条件。研究发现,A/O-MBR工艺具有高效的有机物去除转化和毒性削减能力,尤其是复合A/O-MBR。在进水COD和总酚分别为1207.54 mg/L和405.55 mg/L的情况下,传统A/O-MBR出水中COD和总酚为77.36 mg/L和11.10 mg/L,而复合A/O-MBR出水的COD和总酚只有64.15 mg/L和8.03 mg/L。缺氧池在COD、总酚、荧光物质以及生物毒性的沿程削减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进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变化明显,主要物质由酚类转变为芳香酯类和长链烷烃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有关。微生物群落组成受煤制气废水影响明显。稳定期污泥样品微生物多样性较接种污泥显着降低。与悬浮污泥相比,载体的微生物更加多样化且优势均属不同。长期处理煤制气废水使得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陶厄氏菌属(Thauera)等对芳香族化合物具有耐受或降解能力的菌群成为系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这对A/O-MBR工艺中高效的有机物去除和毒性削减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刘静春[8](2019)在《浸没式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煤化工废水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化,精细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其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对外依赖程度,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但是水是制约现代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因素。煤化工废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复杂的特点,含有酚类,多环芳烃,长链烷烃,杂环类等有机物,对活性污泥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使用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煤化工废水,结合MBR高污泥浓度以及陶瓷平板膜高通量、高强度的特点,考察反应器对煤化工废水的处理效果、膜污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实验室小试结果表明在MLSS≈7500 mg/L,HRT=24 h时,出水COD小于31.40 mg/L,氨氮小于3.03 mg/L,总酚小于3.76 mg/L,浊度小于0.4 NTU,满足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2002),其中生物降解起了主要作用,微滤膜起到了强化作用。实验中测得HRT为21 h,DO在3.24.0 mg/L,pH在7.17.5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由于污泥有机负荷较低,MLSS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不明显。活性污泥是MBR的主体部分,高通量测序表明混合液和膜片上的微生物多为好氧细菌,有机物降解菌和硝化细菌含量较高。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优势菌群发生了变化,混合液中细菌总数更多,而膜片上的细菌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膜组件的污染和更换是限制MBR大范围使用的重要因素。通量为5 L·m-2·h-1条件下,反冲洗可以有效减缓膜污染进程,TMP在66 d后到达40 kPa。运行结束后,滤饼层阻力和浓差极化阻力分别占总阻力的50.08%和48.87%,固有阻力和内部阻力只占小部分。膜污染的过程是复杂的,膜的性能、进水的性质和膜所处的水动力环境是决定膜污染的基本因素。通过接触角,清水通量的对比显示出陶瓷膜具有较高的亲水性,表明其在有机废水处理中有一定的优越性。从运行初期到后期,EPS和SMP的浓度逐渐减小。MLSS在500010000 mg/L时,TMP的增长速率变化不明显,MLSS大于12000 mg/L时,增长速率快速增加。曝气量为200 mL/min时为此条件下的临界通量,抽停比为7:3时污染速率较慢。通过SEM观察,发现NaClO和NaOH作为化学清洗剂时效果较好,从废水水质,使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考虑,NaClO+柠檬酸的组合清洗方式最为合适。在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中试研究中,HRT=3 h时COD的去除率达到37.42%,氨氮浓度小于4.46 mg/L,浊度稳定在1 NTU以下,通量为30 L·m-2·h-1下化学清洗周期超过5 d,达到中试运行目标。

刘天禄[9](2019)在《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对象为某大型综合性炼化企业废水处理场的废水,该废水污染物来源多、成分复杂,CODcr、氨氮、油类等浓度变化幅度大,经“隔油-气浮-生化”工艺处理后,排水各项指标已不能满足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针对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工艺(Carrier fluidized biofilm Reactor,CFBR)进行了工业化规模的现场实验,研究了好氧过程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SCND)和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强化脱氮机理,对废水中特征污染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methyl Ester,DMT)的生物降解进行了研究,筛选出5株DMT生物降解菌种,构建了优势菌群。设计了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Fixed-bed Membrane Bioreactor,FBMBR),分析了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对废水处理场排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探索部分回用处理场出水的可能性。研究结论如下:(1)CFBR工艺废水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活性污泥法工艺(Actived Sluge technology,AS),生物脱氮效果良好,适用于废水处理场的改造,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废水处理场出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石油类小于5mg/L、CODcr小于60mg/L、氨氮小于15mg/L。(2)CFBR工艺可以强化SCND作用,同步实现SND作用。系统SCND的NO2--N积累率可以达到80%以上,SND的NOx--N饱和常数为5.33,SND反硝化作用效果明显提高,TN去除率能够达到80%以上。CFBR工艺最佳运行参数为DO为2.0~3.0mg/L,pH为7.5~8.0,温度为30~35℃,HRT为10~12h,吨废水耗碱量为20g/m3。(3)采用DMT逐量分批驯化方法,筛选分离得到5株DMT高效降解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别为多杀巴斯德氏菌,蜡状芽孢杆菌,为嗜中温甲基杆菌,食酸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DMT降解条件优化实验表明,DMT降解细菌适宜条件为:温度在28℃~36℃之间,pH值为7.5~8.0,菌种投加比例为5%。(4)在HRT为1.25h、气水比为0.5:1、选择填料A的条件下,FBMBR工艺装置出水CODcr小于35mg/L、BOD5小于5mg/L、氨氮小于3mg/L、悬浮物小于5mg/L、浊度小于5 NTU,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工业循环水补水指标要求。(5)FBMBR装置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混合液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混合液的比阻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可以忽略。装置的结构设计能有效缓解SMP对膜的污染,降低超滤膜的跨膜压差,延长超滤膜的清洗周期与使用寿命。

寇悦[10](2019)在《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工艺全流程污染物转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炼化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污水管理体系决定了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达标排放。炼化企业往往只关注与操作规程和排放标准相关的数据指标,各工艺单元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匹配处于未知状态。本研究以典型重质油炼化企业污水处理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炼化污水(Heavy Oil Refinery Wastewater,HORW)综合特性表征方法,全面剖析全工艺流程的污染物转化行为和赋存状态,进而评价各工艺单元处理效能,为炼化污水处理体系长期稳定运行以及处理工艺的原位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从污染组成、污染负荷、生物毒性和体系稳定性四大水质特性出发,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和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两种高等仪器分析手段耦合传统和新兴水质检测方法,搭建适用于HORW水质分析测试平台,从而建立宏观、微观、综合三个维度下,涵盖无机、有机化合物的HORW综合特性表征方法。(2)高含油点源污水经过“水质调节-沉降除油-旋流油水分离-气浮净化”工艺预处理后,污水的污染负荷得以大幅度去除,总油、极性油、COD以及T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2.5%、57.0%、39.6%以及40.0%。预处理对无机污染物的组成和负荷没有去除效果,对有机污染组成的影响也比较小,出水仍以Ox、OxSx,NxOx类型极性化合物为主。此外,预处理并没有降低急性生物毒性,但破乳脱稳的效果显着,表现为界面张力回升,Zeta电位趋向于中性。(3)综合污水经“一级水解酸化(Hydrolysis acidification,HA)+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ycli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CAST)”主生化工段处理后,污染负荷下降幅度极大,COD、TOC、TN以及氨氮分别去除了89.3%、84.4%、49.8%以及87.8%;急性生物毒性实现大幅度下降。一级HA单元没能改善可生化性,却去除了一定量的有机负荷;污染负荷主体上在CAST单元去除。主生化工段对阳离子的组成和负荷没有去除效果,但显着改变了污水的有机污染组成。CAST单元更倾向于去除弱极性化合物和低缩合度的极性化合物,出水中极性化合物的缩合程度升高,且以Ox类型为主体。主生化工段出水经“二级HA+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filter,BAF)”二级生化工段处理后,污染负荷下降幅度很小,COD、TOC以及TN分别去除了17.1%、5%以及3%,氨氮负荷降至为0。二级HA单元改善可生化性的效果明显,生成了一些低缩合度、易生化的有机物,随后在BAF单元中被降解。在最终出水中残留的低浓度COD构成中,主要是一些中等极性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有机酸类、酯类等),以及缩合度较高的Ox、OxSx,NxOx类型极性化合物,其中以Ox类型的相对丰度为最高。

二、活性污泥A/O工艺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污泥A/O工艺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法
    1.1 活性污泥法
    1.2 缺氧-好氧生物处理(A/O)和A/A/O工艺
2 物理化学法
    2.1 碱性氯化法
    2.2 氰化铁沉淀法
    2.3 Fenton工艺
    2.4 活性炭吸附法
    2.5 臭氧法
    2.6 离子交换法
    2.7 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处理法
    2.8 二氧化硫与空气法
3 各种处理技术的比较
4 结语

(2)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1.1.1 研究背景
        1.1.2 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1.2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方法
        1.2.1 废水初级处理
        1.2.2 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1.2.3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1.4 工艺方案的选择原则
    1.5 扬州市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1.6 研究目标、意义、方法与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内容
        1.6.5 技术路线
第2章 废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和存在问题分析
    2.1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简述
        2.1.1 废水处理厂概况
        2.1.2 废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简述
        2.1.3 废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处理效果
    2.2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3.1 制浆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3.1.1 生化处理工艺改造方案
        3.1.2 厌氧反应器选型
        3.1.3 A/O工艺改造可行性试验研究
    3.2 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3.2.1 深度处理改造方案
        3.2.2 芬顿工艺参数研究
        3.2.3 芬顿氧化处理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效果
    4.1 处理工艺改造设计
        4.1.1 进出水参数
        4.1.2 主要处理工艺流程及简述
    4.2 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后运行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5.1 改造工程投资
    5.2 废水处理运行费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困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MBBR悬浮填料加A/O工艺处理石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石化废水处理技术
        1.2.2 石化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
        1.2.3 曝气器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2.2 水质指标和试验分析方法
        2.2.1 水质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2.2.2 试验分析方法
    2.3 高通量测序方法
        2.3.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3.2 DNA 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2.3.3 数据分析
    2.4 CFD方法
        2.4.1 CFD软件
        2.4.2 前处理和求解过程
        2.4.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最佳工艺条件和运行性能分析
    3.1 装置启动和运行
    3.2 MBBR悬浮填料+A/O工艺单因素试验研究
        3.2.1 HRT对 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2 DO浓度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3 污泥回流比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4 填料添加比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5 单因素试验研究之最佳工艺条件
    3.3 MBBR悬浮填料+A/O组合工艺正交试验研究
        3.3.1 正交试验简述
        3.3.2 正交试验设计
        3.3.3 正交试验分析
        3.3.4 正交试验研究之最佳工艺条件
    3.4 MBBR悬浮填料+A/O组合工艺运行性能分析
        3.4.1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
        3.4.2 反应器出水指标分析
        3.4.3 工程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污泥采样及高通量测序
    4.2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1 门水平
        4.3.2 纲水平
        4.3.3 属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FD的管式曝气器结构优化设计
    5.1 曝气类型
    5.2 管式曝气器的仿真试验
        5.2.1 数学模型
        5.2.2 物理模型
    5.3 管式曝气器的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4)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焦化废水RO浓水概述
        1.2.1 焦化废水RO浓水来源
        1.2.2 焦化废水RO浓水水质特征
    1.3 RO浓水处理技术进展
        1.3.1 直接或间接排放法
        1.3.2 资源化利用
        1.3.3 综合利用
        1.3.4 膜蒸馏浓缩法
        1.3.5 混凝吸附法
        1.3.6 高级氧化技术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
    2.1 试验水质
        2.1.1 O_3/H_2O_2工艺所用水质
        2.1.2 A/O/反硝化滤池工艺所用水质
        2.1.3 活性炭工艺所用水质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3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4 实验方法
        2.4.1 高氯废水COD测定
        2.4.2 O_3/H_2O_2实验方法
        2.4.3 A/O/反硝化滤池实验方法
        2.4.4 活性炭实验方法
第三章 高氯废水COD测定
    3.1 氯离子干扰与消除
    3.2 测定结果
        3.2.1 国标法混合标液梯度实验
        3.2.2 快速消解法混合标液梯度试验
        3.2.3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
        3.2.4 实际废水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_3/H_2O_2工艺段处理焦化废水 RO浓水
    4.1 O_3/H_2O_2单因素实验
        4.1.1 O_3质量流量实验
        4.1.2 O_3氧化时间实验
        4.1.3 pH实验
        4.1.4 H_2O_2投加量实验
    4.2 响应面曲线优化实验
        4.2.1 响应面实验设计
        4.2.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O_3/H_2O_2反应机理探究
        4.3.1 羟基自由基猝灭实验
        4.3.2 紫外光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化工艺段处理焦化废水RO浓水
    5.1 活性污泥的接种与培养
    5.2 活性污泥的驯化
        5.2.1 驯化期间污泥浓度和沉降性能的变化
    5.3 水质指标变化
        5.3.1 出水COD浓度变化
        5.3.2 出水NH_3-N浓度变化
        5.3.3 出水NO_3-N浓度变化
        5.3.4 出水TN浓度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活性炭工艺段处理焦化废水RO浓水
    6.1 活性炭吸附单因素实验
        6.1.1 活性炭种类实验
        6.1.2 pH条件实验
        6.1.3 亚甲基蓝值条件实验
        6.1.4 温度条件实验
        6.1.5 投加量实验
    6.2 活性炭吸附处理出水水质
    6.3 吸附机理
        6.3.1 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6.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5)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2.2 焦化废水的特征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3 VOCs的特点和排放
        1.3.1 VOCs的定义
        1.3.2 VOCs的种类和性质
        1.3.3 VOCs的危害
        1.3.4 VOCs的排放源
        1.3.5 VOCs的排放规范
    1.4 废水处理厂中的VOCs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废水中VOCs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4.3 液面上VOCs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5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1.5.1 预处理技术
        1.5.2 生物处理技术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2章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和特征
    2.1 引言
    2.2 焦化废水处理厂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艺流程
        2.2.3 工程设计参数和构筑物参数
    2.3 A/O/O工艺处理过程
        2.3.1 预处理阶段
        2.3.2 生物处理阶段
    2.4 各阶段水质特征
        2.4.1 样品采集
        2.4.2 水质分析检测
        2.4.3 水质特征分析
第3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水相VOCs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材料
        3.2.2 采样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相中苯系物的分布
        3.3.2 污泥中苯系物的含量
        3.3.3 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3.3.4 苯系物浓度的相关性
        3.3.5 水相苯系物、COD和 TOC的浓度变化
        3.3.6 水相和污泥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气态VOCs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和方法
        4.2.1 仪器、试剂材料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4 排放速率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态 VOCs 的分布特征
        4.3.2 VOCs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4.3.3 气态VOCs与 COD、TOC之间的关系
        4.3.4 气相和水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4.3.5 理论恶臭浓度
        4.3.6 排放速率的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 VOCs 的气液传质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双膜理论
        5.2.2 双阻力模型
        5.2.3 去除机制
        5.2.4 污染物的传质通量
    5.3 国内外研究情况
    5.4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
        5.4.1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4.2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5.4.3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5.4.4 处理工艺的影响
    5.5 质量平衡分析
        5.5.1 质量平衡分析方法
        5.5.2 质量平衡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OCs排放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污染评价
    6.1 引言
    6.2 毒性和污染评价方法
        6.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
        6.2.2 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3 非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4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
        6.2.5 二次气溶胶形成潜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癌症风险评价
        6.3.2 非癌症风险评价
        6.3.3 臭氧生成潜势
        6.3.4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
        6.3.5 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联用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和制约因素
        1.1.2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
        1.1.3 煤化工废水的处理现状
        1.1.4 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2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2.1 臭氧氧化技术的特点及局限性
        1.2.2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
        1.2.3 MgO催化臭氧氧化的研究
    1.3 A/O-MBR工艺研究进展
        1.3.1 A/O-MBR工艺特点
        1.3.2 A/O-MBR工艺研究现状
    1.4 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工艺联用的可行性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的来源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催化剂的制备
        2.2.2 组合工艺处理废水小试试验
        2.2.3 组合工艺处理废水中试试验
    2.3 分析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
        2.3.2 中间产物的测定
        2.3.3 液相臭氧浓度的测定
        2.3.4 臭氧转移率和臭氧利用率的测定
        2.3.5 脱氢酶活性和废水急性生物毒性的测定
        2.3.6 胞外聚合物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测定
        2.3.7 催化剂的表征
        2.3.8 中试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第3章 纳米MgO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纳米MgO的制备和表征
        3.2.1 催化剂的选择
        3.2.2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3.2.3 催化剂的表征
    3.3 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的影响因素
        3.3.1 进气臭氧浓度的影响
        3.3.2 催化剂投量的影响
        3.3.3 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效能
    3.4 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废水中典型特征污染物效能
        3.4.1 臭氧氧化对纯水中含氮杂环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3.4.2 臭氧与含氮杂环有机物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
        3.4.3 催化臭氧氧化对废水中含氮杂环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3.4.4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含氮杂环有机物的去除途径
    3.5 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机理研究
        3.5.1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的臭氧传质
        3.5.2 pH对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效能的影响
        3.5.3 叔丁醇对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效能的影响
        3.5.4 磷酸盐对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效能的影响
        3.5.5 催化臭氧氧化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联用处理废水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A/O-MBR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效能研究
        4.2.1 A/O-MBR工艺的启动
        4.2.2 A/O-MBR工艺运行条件的优化
        4.2.3 A/O-MBR工艺处理废水效能
    4.3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废水可生化性和急性生物毒性的变化
    4.4 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组合工艺处理废水效能研究
        4.4.1 催化臭氧氧化时间的优化
        4.4.2 A/O-MBR工艺HRT的优化
        4.4.3 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研究
        4.4.4 组合工艺耐酚能力研究
    4.5 催化臭氧氧化对A/O-MBR的影响
        4.5.1 催化臭氧氧化对A/O-MBR污泥性质的影响
        4.5.2 催化臭氧氧化对A/O-MBR膜污染的减缓
    4.6 组合工艺对废水有毒难降解污染物去除机理探讨
    4.7 催化剂的稳定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联用处理废水中试效能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臭氧氧化工艺的运行
        5.2.1 催化臭氧氧化进气臭氧浓度的调控策略
        5.2.2 催化臭氧氧化体系的臭氧传质
        5.2.3 催化臭氧氧化对废水急性生物毒性和脱氢酶活性的改善
    5.3 中试A/O-MBR工艺的启动
    5.4 组合工艺废水处理效能分析
    5.5 催化臭氧氧化在组合工艺中的作用评估
        5.5.1 MLVSS和 SVI分析
        5.5.2 混合液EPS和 SMP分析
        5.5.3 膜组件TMP分析
        5.5.4 中试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6 中试催化剂稳定性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A/O-MBR工艺处理煤制气废水厌氧出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煤制气废水来源与特征
    1.3 煤制气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煤制气废水厌氧生物处理
        1.3.2 煤制气废水好氧生物处理
        1.3.3 煤制气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4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4.1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1.4.2 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4.3 膜生物反应器污废水处理工程应用
        1.4.4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4.5 复合膜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水
        2.1.2 接种污泥
        2.1.3 载体填料
        2.1.4 实验药剂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3.2 光谱分析方法
        2.3.3 GC-MS分析方法
        2.3.4 水质生物毒性分析方法
        2.3.5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
第3章 A/O-MBR工艺启动及运行研究
    引言
    3.1 A/O-MBR工艺启动及运行阶段基础指标变化
        3.1.1 进出水COD变化
        3.1.2 进出水总酚变化
        3.1.3 进出水氨氮变化
    3.2 运行条件对A/O-MBR工艺处理效能的影响
        3.2.1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内循环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好氧池溶解氧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O-MBR工艺有机污染物转化特征及水质毒性变化研究
    引言
    4.1 COD与总酚沿程变化规律分析
        4.1.1 COD沿程变化
        4.1.2 总酚沿程变化
    4.2 溶解性有机物沿程变化规律分析
        4.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2.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2.3 GC-MS分析
    4.3 生物毒性沿程变化规律分析
        4.3.1 脱氢酶活性抑制实验
        4.3.2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
    4.4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O-MBR工艺启动及运行过程微生物研究
    引言
    5.1 A/O-MBR工艺启动前后生物量变化
        5.1.1 悬浮污泥生物量变化
        5.1.2 载体挂膜状态
    5.2 A/O-MBR工艺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形貌分析
        5.2.1 悬浮污泥微生物形貌分析
        5.2.2 载体微生物形貌分析
    5.3 A/O-MBR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悬浮污泥EPS变化
        5.3.1 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EPS成分及含量变化
        5.3.2 稳定运行阶段EPS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4 A/O-MBR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4.1 OTU聚类分析
        5.4.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4.3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浸没式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煤化工废水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煤化工废水简介
        1.1.1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
        1.1.2 煤化工废水的水质特点
        1.1.3 煤化工废水的处理现状
    1.2 MBR工艺简介
        1.2.1 MBR工艺的发展及特点
        1.2.2 MBR工艺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1.2.3 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1.2.4 膜污染及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3 课题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水
        2.1.2 实验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常规分析方法
        2.2.2 有机物组成分析
        2.2.3 扫描电镜
        2.2.4 脱氢酶
        2.2.5 高通量测序
        2.2.6 胞外聚合物
    2.3 实验装置
    2.4 实验方法
第3章 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效能研究
    3.1 反应器的启动
    3.2 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3.2.1 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3.2.2 氨氮的去除效果分析
        3.2.3 总酚的去除效果分析
        3.2.4 浊度的去除效果分析
    3.3 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DO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4 MLSS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污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膜片运行周期
    4.2 膜片阻力组成
    4.3 膜的性能
        4.3.1 膜表面状态
        4.3.2 接触角
        4.3.3 膜的清水通量
        4.3.4 膜孔径
        4.3.5 膜面荷电性
    4.4 料液的性质
        4.4.1 胞外聚合物
        4.4.2 污泥浓度
    4.5 水动力条件
        4.5.1 膜通量
        4.5.2 曝气量
        4.5.3 抽停比
    4.6 清洗方法对膜污染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中试研究
    5.1 中试设备简介
    5.2 污染物去除效果
        5.2.1 COD去除效果
        5.2.2 氨氮去除效果
        5.2.3 浊度去除效果
    5.3 TMP变化
        5.3.1 运行周期
        5.3.2 影响因素分析
    5.4 化学清洗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和循环利用现状
    1.2 炼化污水污染和治理技术
        1.2.1 炼化废水来源及特点
        1.2.2 炼化废水预处理方法
        1.2.3 生物法原理
        1.2.4 常规生物法工艺
        1.2.5 载体流化床生物膜法
        1.2.6 膜生物反应器
        1.2.7 废水回用技术及工程
    1.3 废水处理场水质及原工艺处理效果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废水特征污染物分析
        2.1.2 实验药品
        2.1.3 分析仪器
        2.1.4 接种污泥
    2.2 实验方法
        2.2.1 污染物及分析方法
        2.2.2 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
        2.2.3 活性污泥指标
        2.2.4 活性污泥镜检指标
    2.3 计算方法
        2.3.1 SND率公式
        2.3.2 NO_2~--N积累率公式
        2.3.3 SND动力学模型
        2.3.4 膜过滤阻力
第3章 CFBR工艺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用水及水量测量
    3.3 生物膜载体选择及特点
    3.4 实验工艺
        3.4.1 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3.4.2 CFBR工艺特点
        3.4.3 工艺影响因素及要求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生物膜培养
        3.5.2 短程硝化反硝化实验
        3.5.3 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
        3.5.4 稳定运行实验
        3.5.5 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3.5.6 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及菌群优选
    4.1 引言
    4.2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研究
        4.2.1 炼化废水中生物难降解污染物
        4.2.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生物降解
    4.3 菌种筛选与混合菌群
        4.3.1 菌种筛选
        4.3.2 混合菌群构建
        4.3.3 混合菌群接种量的配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水回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废水及回用标准
        5.2.1 实验废水
        5.2.2 废水回用方向
        5.2.3 废水回用标准
    5.3 研究内容
    5.4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
    5.5 生物膜填料
    5.6 生物膜的培养
    5.7 运行参数研究
        5.7.1 运行参数优化
        5.7.2 稳定运行实验
        5.7.3 FBMBR各段的作用
        5.7.4 高浓度废水影响
    5.8 膜污染研究
        5.8.1 TMP变化和膜过滤阻力
        5.8.2 膜污染的成因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工艺全流程污染物转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1.1 炼化污水处理工艺
        1.1.1 炼化污水传统处理工艺
        1.1.2 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工艺
    1.2 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
        1.2.1 污染组成分析
        1.2.2 污染负荷分析
        1.2.3 生物毒性分析
        1.2.4 体系稳定性分析
    1.3 污染物转化行为研究
        1.3.1 宏观污染物转化行为
        1.3.2 微观污染物转化行为
    1.4 研究展望
第2章 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体系及水质综合表征方法
    2.1 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体系
        2.1.1 炼化污水排放管理体系
        2.1.2 高含油点源污水预处理工艺
        2.1.3 综合污水达标处理工艺
    2.2 水质特性综合表征方法
        2.2.1 污染组成
        2.2.2 污染负荷
        2.2.3 生物毒性
        2.2.4 体系稳定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含油点源污水预处理工艺过程的污染物转化
    3.1 P-HORW预处理装置前后污染负荷分析
        3.1.1 综合污染物转化行为
        3.1.2 宏观有机污染物转化行为
        3.1.3 宏观无机污染物转化行为
    3.2 P-HORW预处理装置前后污染组成分析
        3.2.1 无机污染组成转化行为
        3.2.2 有机污染组成转化行为
    3.3 P-HORW预处理装置前后急性生物毒性分析
    3.4 P-HORW预处理装置前后体系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污水达标工艺过程的污染物转化行为
    4.1 综合污水达标工艺过程污染负荷分析
        4.1.1 综合污染物转化行为
        4.1.2 宏观有机污染物转化行为
        4.1.3 宏观无机污染物转化行为
    4.2 综合污水达标处理工艺过程污染组成分析
        4.2.1 无机污染组成转化行为
        4.2.2 有机污染组成转化行为
    4.3 综合污水达标处理工艺过程污水生物毒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活性污泥A/O工艺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孙培杰,王林平,徐乐瑾. 化工进展, 2021(S1)
  • [2]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D]. 倪静. 扬州大学, 2021(08)
  • [3]MBBR悬浮填料加A/O工艺处理石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D]. 闵振. 喀什大学, 2021(07)
  • [4]O3/H2O2-A/O/反硝化滤池—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D]. 张建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D].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
  • [6]催化臭氧氧化与A/O-MBR联用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效能研究[D]. 朱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A/O-MBR工艺处理煤制气废水厌氧出水的研究[D]. 刘洪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浸没式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煤化工废水效能研究[D]. 刘静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D]. 刘天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工艺全流程污染物转化行为研究[D]. 寇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活性污泥A/O工艺去除炼油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