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辣椒素类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川菜,辣椒素
辣椒素类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任玉洁[1](2019)在《川菜中辣椒素类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辣味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川菜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分析方法,并分析了12个批次经典川菜的辣味特征。样品经乙醇提取后,采用HLB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和富集,以0.1%甲酸水-甲醇作为流动相分离目标物。结果表明,在0.10~100.0 ng/mL浓度范围内,辣椒素与二氢辣椒素标准品的线性关系均良好,其检出限0.05μg/kg,定量限0.15μg/kg,加标回收率为80.5%~86.8%,相对标准偏差4.1%~6.8%。该法适用于川菜菜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测定及辣味特征的分析,具有样品处理简便、净化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9年06期)
张婧,颉建明,郁继华,冯致,李静[2](2019)在《辣椒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影响因素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近年来辣椒素类物质的研究进展和现状,系统阐述了辣椒素的生物合成、影响因素、检测策略和生理功能,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吕文静[3](2019)在《辣椒素类物质的电化学检测新方法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一种简便、价廉的辣椒素类物质(Capsaicinoids,Caps)的免修饰电化学检测新方法。2.基于金纳米粒子/磁性四氧化叁铁(AuNPs/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结合偶氮反应,将辣椒素类物质富集于丝网印刷碳电极(Screen printed carbon electrode,SPCE)表面,建立一种高灵敏的辣椒素类物质电化学检测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食用油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以实现地沟油(Illegal cooking oil,ICO)的鉴别。方法:1.分别采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和吸附溶出示差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adsorptive stripping voltammetry,DP-AdSV)对辣椒素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所用电极为免修饰SPCE: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由碳浆印制,参比电极由含有AgCl的Ag浆印刷。2.采用高能电子束辐照法制备AuNPs/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稳定的Au-S共价结合力将4-氨基苯硫酚(4-aminothiophenol,4-ATP)固定于AuNPs上,形成AuNPs/Fe_3O_4-ATP复合物。地沟油样本经液-液萃取后与AuNPs/Fe_3O_4-ATP进行偶氮反应形成AuNPs/Fe_3O_4-ATP-azo-Caps复合物,超纯水洗涤该复合物两次,采用支持电解质重新分散,并滴加于SPCE工作电极表面,外置磁铁富集金磁性纳米复合物于工作区域,再采用DPV进行电化学检测。结果:1.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免修饰电化学法检测辣椒素类物质的线性范围为0.16~16.37μmol/L,回归方程I(μA)=0.5737 c+0.5375(R~2=0.9978),测得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0.15μmol/L,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0.05μmol/L(S/N=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4.0%~5.0%和5.1%~8.6%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5.5%~107.7%。采用该方法测定了市面上五种常食用的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结果为0.51~1.78 mg/g。2.基于AuNPs/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和偶氮反应检测辣椒素类物质的线性范围为0.10~10.00 ng/mL,回归方程I(μA)=0.8508 c+0.8169(R~2=0.9947),测得的LOQ为0.05 ng/mL,LOD为0.02 ng/mL(S/N=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5.7%和6.4%~7.7%,平均回收率为92.8%~103.9%。采用该方法分别测定了3个阳性ICO样本和3个阴性对照样本,结果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测定结果一致。结论:1.免修饰SPCE直接检测辣椒素类物质的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廉,SPCE能进行低成本批量生产,可实现微型化检测,该方法在辣椒及其制品的食品检测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2.基于AuNPs/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和偶氮反应可实现对ICO中辣椒素类物质的高灵敏检测,该方法可用于ICO的鉴定,为食品卫生领域提供一种灵敏价廉的检测方法,对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徐旭文,李双,陈树兵,方科益,刘忠义[4](2019)在《食用油中叁种辣椒素类物质的快速筛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食用油和地沟油中天然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和合成辣椒素进行快速筛查。前处理采用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技术:联合了低温和中性氧化铝粉除油,除油率高达91%,大大降低了前处理时间和油脂的离子化抑制效应;并结合各自同位素内标进行定量,通过比较其保留时间,避免了假阳性结果的产生。以上3种目标物在0. 1~1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 995),检出限均低至0. 1μg/kg,平均回收率在88. 6%~108. 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2期)
冯铃[5](2019)在《辣椒素类物质的定量结构-辣味关系及其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味机理研究以及辣椒素类物质与其辣味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近年来食品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目前,辣味呈味机理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辣味物质的感官品评、辣味受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辣椒素类物质辣味的动态评价。尽管已有大量的工作报道了辣椒素类物质的结构与辣味关系,但这些工作仅能定性不能定量预测系列分子的辣味。由于椒素类物质与辣味受体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该相互作用去理解辣椒素类物质的辣味尚存在挑战。因此,系统建立辣椒素类物质与其辣味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揭示其辣味呈味机理。此外,当辣椒素被人体吸收后,由血清蛋白将其转运至血液中发挥生理功效,但目前关于辣椒素类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以及转运机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采用Materials Studio和Discovery Studio软件中的统计算法分别建立了辣椒素类物质与其辣味的二维/叁维定量构效关系(2D/3D-QSPR)模型,揭示了其结构参数与辣味间的量变规律,以此来指导辣味分子的设计。与此同时,以牛血清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研究了辣椒素类物质与BSA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素类物质的定量结构-辣味关系研究本文先以系列辣椒素类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遗传函数逼近算法分别构建了线性和quadratic两类共四个2D-QSPR模型。所得模型均通过了交叉验证、随机检验、外部预测、Roy'rm2 metrics和Golbraikh-Tropsha标准等统计方法的显着性检验,因此具有强的内外部预测能力(r2=0.949~0.989,r2cv = 0.860~0.955,r2pred = 0.859~0.904)。研究结果表明,HOMO等静电参数、S_ssNH等氢键参数、AlogP等疏水参数和Shadow area:ZX plane等立体参数是影响辣椒素类物质辣味的关键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辣椒素类物质辣味与静电场、立体场中分子与格点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3D-QSPR模型,所得模型通过了交叉验证和外部预测,具有强的外部预测能力(r2 = 0.983,r2cv = 0.644,r2pred=0.904)。研究结果表明,与苯环相连的甲氧基处引入直链型基团或提高正电荷、在4-6号位取代基处引入正电荷、在9号位甲基处引入负电性基团或体积较大的基团和苯环相连的羟基引入电负性基团或体积较大的基团,有利于辣味的提高。在基于上述模型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 62种新辣椒素类物质,研究表明,多数新设计的辣椒素类物质的辣味分布在1.0×106 SHU~1.0 X 107 SHU范围内,并且具有与已知辣味物质可接受的ADME&T性质。(2)辣椒素类物质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接着采用多种光谱方法与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辣椒素类物质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稳态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辣椒素通过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引起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根据van'tHoff方程所得,焓变(△H)和熵变(△S)值均小于零,表明分子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两者结合的主要驱动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表明辣椒素与BSA之间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当辣椒素与BSA摩尔比例为1:1时,辣椒素与BSA色氨酸残基间的结合距离为3.053 nm,临界距离为5.315 nm。圆二色谱实验显示,辣椒素的存在会导致BSA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α-螺旋含量减少,β-折迭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均有所增加。α-螺旋结构减少,BSA色氨酸和酪氨酸附近的微环境有所改变,疏水性增加。分子对接模拟研究表明辣椒素主要结合在BSA的亚域ⅡA的疏水腔内,与腔内的主要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发生作用,并且与组氨酸His241和丙氨酸Ala290形成氢键。从辣椒素与BSA体系的分子对接图中可以看出,辣椒素与BSA的Trp213残基发生了作用,这也是辣椒素的加入会使得BSA的荧光信号有所减弱的原因。其他辣椒素类物质与BSA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辣椒素类物质的脂肪侧链支链甲基数和羟基的数目均是影响辣椒素类物质与BSA结合的结构因素。关于辣椒素类物质的构效关系研究,为全面了解辣椒素类物质的结构与其辣味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为更深入更系统性地对辣味机理地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辣椒素类物质辣味调控结构因素的研究,为新型辣椒素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研究辣椒素类物质与BSA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理解食品活性成分在体内的转运、吸收、分布、代谢以及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9-01-01)
李杨梅,张丽,唐毅,王森,陈小容[6](2018)在《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检测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有效检测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有效检测器为荧光检测器,在提取阶段对麻辣火锅底料进行冷冻处理不会影响辣椒素类物质最终测定含量。辣椒素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877 527x,相关系数R=0.999 8,回收率为92.22%~96.04%;二氢辣椒素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913 700x,相关系数R=0.999 8,回收率为88.63%~98.66%。该方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对麻辣火锅底料中的辣椒素类物质检测更准确,具有现实操作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11期)
雷建军,朱张生,孙彬妹,陈国菊,陈长明[7](2018)在《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介绍了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器官,辣椒素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积累运输,影响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因素,其合成的结构基因及调控基因等。(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唐毅,张丽,李杨梅,王森,陈小容[8](2018)在《麻辣火锅底料中常用配料对辣椒素类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麻辣火锅底料中常用配料对辣椒素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膏、豆瓣、生姜、大蒜不影响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花椒、草果、八角、丁香因为自身含有辣椒素类物质,从而增加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花椒、草果、八角、丁香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的分别为0.0082,0.0051,0.0329,0.0116g/kg。(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8年08期)
陈雪林[9](2017)在《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素酯(8-甲基-6-壬烯香草酯)是在甜椒中发现的没有辣味的物质。同辣椒素类似,辣椒素酯也有多种同系物,被称为辣椒素酯类物质。辣椒素酯类物质同辣椒素相比,没有辛辣气味,具有更低的细胞毒性,在化学预防、抗氧化活性、减少体脂、抗菌作用等方面,辣椒素酯类物质表现出类似甚至更加优秀的生物活性。辣椒素酯类物质被认为是辣椒素在食品保健、医药方面的具有潜力的替代品。因此,研究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合成方法及其抗氧化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中,研究并比较了叁种不同的辣椒素酯类物质合成路线。(1)从香草醛出发,经历保护羟基、还原、酰化、脱去羟基保护等4个步骤合成辣椒素酯类物质。(2)以香草醇和脂肪酸为反应模板,通过一步反应制备辣椒素酯类物质,考察了不同路易斯酸对此酯化反应的催化效果。(3)使用活性更高的酰卤与香草醇反应制备辣椒素酯类物质,合成了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八种辣椒素酯类物质:乙酸香草醇酯、丙酸香草醇酯、丁酸香草醇酯、戊酸香草醇酯、己酸香草醇酯、庚酸香草醇酯、辛酸香草醇酯、癸酸香草醇酯。研究发现通过硅烷保护香草醛上羟基的做法经四步合成产物的过程虽能合成更高产率的产物,但由于该过程第四步脱羟基保护过程中酸的作用,对产物起到了分解作用,导致产物不易分纯。实验还发现采用FeCl3、CsCO3等作为催化剂催化香草醇与羧酸合成辣椒素酯类物质的产率较低,且副反应产物的种类较多。通过对香草醇与酰氯发生酰化反应的条件的优化,发现香草醇与不同酰氯以摩尔比2:1混合后,在氮气保护下,以吡啶作为溶剂,经过磁力搅拌反应4-5 h能较为高效的合成产物。并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本文还研究了辣椒素酯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考察了辣椒素酯类物质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辣椒素酯类物质对油脂的氧化抑制作用,并重点研究了在水包油体系中该类物质对油脂的氧化抑制作用。(1)DPPH自由基作为一种稳定自由基,在一些有机溶剂如乙醇中表现出紫色或深紫,并能被有供氢能力的抗氧化物质吸收使颜色渐渐褪去。而在这个过程中,吸光度值也相应地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为止。研究表明,辣椒素酯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时间、浓度呈正的线性关系,它们的清除能力随烷基链的增长逐渐增加,而后又逐渐减减弱。(2)辣椒素酯类物质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从时间及辣椒素酯类物质结构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素酯类物质能有效地抑制氢过氧化物的形成,它们的抗氧化效率与辣椒素酯类物质侧链的长度相关。根据油脂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氢过氧化物吸光值的改变,测定辣椒素酯类物质和BHT对大豆油氧化抑制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对油脂的氧化抑制实验表明,辣椒素酯类物质能有效地抑制氢过氧化物的形成,它们的抗氧化效率与辣椒素酯类物质侧链的长度相关。(3)研究辣椒素酯类物质在水包油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八种辣椒素酯类物质在水包油乳液中均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它们的抗氧化活性从乙酸香草醇酯到己酸香草醇酯逐渐增强,而侧链更长的产物呈现出对油脂氧化的抑制能力变弱的趋势。本文还采用杂化密度泛函B3LYP结合6-31G(d)基组的方法,对辣椒素酯类分子的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辣椒素酯类分子中的OH解离焓随着碳链的增长,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具体来看,从乙酸香草醇酯到己酸香草醇酯中的OH解离焓是逐渐增加的过程,OH解离焓的值从77.5 kcal/mol增大到79.3 kcal/mol。其后随碳链增加是逐渐减小的过程,OH解离焓的值从79.3 kcal/mol减小到77.1 kcal/mol。而相应的辣椒树酯类分子的抗氧化活性则是先减小再增加的过程,这与我们计算得到的自由能势能面和抗氧化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03-01)
邹燕,冯德建,史谢飞,李怀平,谭和平[10](2016)在《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测定辣椒中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和降二氢辣椒素3种辣椒素类物质的方法。样品用无水乙醇超声提取,经SB-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重反应监测(MR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降二氢辣椒素和辣椒素质量浓度在1.0~10 000.0 n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二氢辣椒素质量浓度在0.5~10 000.0 n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8%~104.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检出限为0.075~0.15 mg/kg,定量限为0.25~0.5 mg/kg,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线性范围宽、所用试剂毒性小等优势,可很好地满足辣椒中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和降二氢辣椒素3种辣椒素类物质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6年12期)
辣椒素类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总结了近年来辣椒素类物质的研究进展和现状,系统阐述了辣椒素的生物合成、影响因素、检测策略和生理功能,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辣椒素类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任玉洁.川菜中辣椒素类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辣味特征分析[J].保鲜与加工.2019
[2].张婧,颉建明,郁继华,冯致,李静.辣椒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影响因素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9
[3].吕文静.辣椒素类物质的电化学检测新方法研究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
[4].徐旭文,李双,陈树兵,方科益,刘忠义.食用油中叁种辣椒素类物质的快速筛查[J].分析试验室.2019
[5].冯铃.辣椒素类物质的定量结构-辣味关系及其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9
[6].李杨梅,张丽,唐毅,王森,陈小容.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检测方法探究[J].食品工业.2018
[7].雷建军,朱张生,孙彬妹,陈国菊,陈长明.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8
[8].唐毅,张丽,李杨梅,王森,陈小容.麻辣火锅底料中常用配料对辣椒素类物质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8
[9].陈雪林.辣椒素酯类物质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10].邹燕,冯德建,史谢飞,李怀平,谭和平.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测试.2016
标签: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川菜; 辣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