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霄[1]2005年在《企业并购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并购浪潮,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对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90年代也掀起了第二次并购浪潮从而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其在经济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企业并购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的效应何在等问题也亟待研究解决。因而考察并购的效应及影响因素,对指导我国企业并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来发挥其积极效应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企业并购效应的理论前人有诸多论述:企业理论方面有规模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效应、效率提高效应等:金融经济学中有价值低估、信息理论和自由现金流量理论;产业经济学中有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经济学理论的阐述主要为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在我国的企业并购研究中,许多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我国并购中主体的行为动机等进行了分析,如政府行为的“诺思悖论”,行为决定后果,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本文结合全球一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经济条件,对并购效应的范围进行拓展研究,涉及并购对资源配置效应和对技术进步新的作用方式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并购的基本知识和几次全球并购浪潮,并以第五次浪潮为主,分析并购发展的最新特征,以此为背景对并购效应理论进行回顾,评析和拓展。在理论基础上对全球并购活动进行实证分析,对并购双方受益变化,对资源配置、产业优化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四方面分析。实际考察中总结出影响并购效应发挥的叁项重要因素:管理者决策、政府作用和资本市场的效率。最后分析现阶段发挥企业并购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以及相应的对策探讨。
叶旭廷[2]2016年在《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产业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特别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间经济联系的增强,产业安全的受关注度日益提高。任何一个国家为保证自身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与经济主权的完整性,其实现的基础就是产业安全。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企业并购重组业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领域进行整合,乃至国民经济进行微观调整的重要手段,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式、内容、动机、关联性日趋多样,对产业经济与产业安全的影响日趋加深。基于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与企业并购重组的多元性需求,系统地研究了在产业安全视角下国内企业并购重组的实践价值与深刻的理论研究意义。本文是以产业安全为基本研究视角与基础,以国内企业并购重组这一现象为主线进行的结合研究。赋予了产业安全问题以新的内涵,指出研究产业安全问题不仅由外延式研究,单纯由外资对投资国的经济性行为,还包含内涵式研究,投资国内部经济行为的作用同样也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文章还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别从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五个方面论述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对其安全程度的影响,并运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在内涵式产业安全条件下,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是产业安全追求的最高形式。基于上述研究视角与逻辑主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梳理了产业安全理论的产生、延伸、发展理论,综述了产业经济的各子系统理论与产业经济研究的五个基本方面并与国民经济安全理论相契合,为接下来进行的机理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二)以相对理论完备的产业经济理论范式为基础研究框架,分别从产业经济的五个分支方面安全论这几个视角研究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机理。根据影响机理研究内容,引入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方法,构建了加入“企业并购重组”因素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分析。通过对产业安全态势的定量性分析,旨在以数量化研究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构建一套既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又有发展的前瞻性与科学性的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准确、完备、科学地评价在国内企业并购重组下的产业安全状态并进行科学地预警研究。(叁)以河北省钢铁行业为例,分析研究了河北钢铁集团并购重组过程对河北省及全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安全影响。并且针对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对产业安全影响提出的政策建议,旨在科学地为解决文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思路。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企业并购重组对产业安全影响程度整体加深。从产业组织、结构、布局、政策、发展五个层面进行分析,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目前还处于外延式扩张阶段,对生产力内涵式提升不足。个别行业甚至形成垄断,导致对产业安全整体影响影响加深,产业安全维度下降。(二)企业并购重组对社会整体福利效应尚未带来整体提升。当前,我国企业对消费者剩余关注度普遍不够,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大都没有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效应的上升。个别产业由于并购时机选择失误,导致并购成本过高,甚至没有实现生产者剩余的提高,利润出现了巨额下滑,社会总福利更是比并购前大幅减少(叁)企业并购重组市场化导向偏弱。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动机与行为中,市场化行为选择偏弱,并购重组大都具有浓重的行政推动色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四)产业安全防范预警意识尚未得到建立。我国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普遍追求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产业安全的防范预警意识不强,甚至为了本企业的利益牺牲国家产业安全权益。各级政府在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也往往关注规模增长,GDP与财政收入的增收,对本地区乃至国家整体产业安全状况普遍关注不足,产业安全防范预警意识缺少。本文创新点在于,创新性地提出“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这一选题,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结合产业经济理论的思想,运用合项思维理论创新法,分别从产业组织安全理论、产业布局安全理论、产业政策安全理论与产业结构安全理论、产业发展安全理论角度,五位一体创新地论述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另一种全新的解读和维护产业安全的思路,具有创新的理论价值。
汪航[3]2003年在《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企业并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致力于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并购对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作用。2001年3月15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应该按照专业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由此,并购重组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主要通过对产业组织结构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从总体上讲处于一种低级化、不合理的状态,表现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产业内企业规模结构的非优化,包括产业内单个企业的规模不经济,不仅存在企业规模小型化,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造成规模不经济,而且还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企业规模扭曲膨胀造就规模不经济;企业规模构成不合理,大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失衡,而且彼此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各自为政,效率低下;企业规模结构动态变化的非效率,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强制干预的原因。第二,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不合理,过度竞争和垄断并存,无法实现有效竞争。究其原因,不仅受到市场结构因素的影响,还有我国企业特殊的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的作用因素。 第二章主要分析并购与产业内企业规模结构优化的关系。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实现,从全球企业规模的演进入手,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分析了并购对规模经济实现的作用,其中强调了规模经济的产业差异,避免盲目并购带来的恶果;二是借鉴国际上典型的两种企业间协同机制,提出通过并购形成企业集团,以促进我国不同规模企业间协同机制的形成。 第叁章主要讨论并购与产业内市场结构合理化的关系。首先,阐述了并购对市场结构影响的传统认识,即并购将带来市场集中,甚至带来垄断,妨碍产业的公平竞争,并给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损失。然后,揭示了并购对市场结构的现实影响,其中就并购是否必然导致垄断,并购如何实现有效竞争进行了逻辑推理,并通过实证加以说明。 第四章重点研究新时期如何实现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首先明确了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我国并购的发展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国有经济战略改组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并购战略将如何调整,以促进新时期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其次,在强调企业为主体的同时,肯定了政府对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作用,并阐述了政府行为该如何改进以实现结构优化的目标。
张德亮[4]2003年在《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并购作为现代经济史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其意义在于:从宏观上看,企业并购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从微观上看,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在步入经济全面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必然导致全国性的产业整合与企业重组,形成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建立规范的企业并购市场,明确企业的并购主体地位,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推进企业并购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运行机制的转化,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包括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两部分,而宏观研究仍需追溯到微观层次的企业行为分析上,所以本论文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对企业并购进行研究。按照研究的一般逻辑,对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首先要回答企业为什么会发生并购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购作为企业的一种自主经济行为,是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论文从企业演进、企业扩张和资本集中等角度对并购行为加以考察,以此说明企业演进的历史,就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企业扩张与资本集中是企业发展和追逐利润的内在要求,而企业并购则是实现企业扩张和资本集中的快速有效形式。 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企业进行并购呢?为此,各种经济学流派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框架对并购的动因作出完整的分析。然而,由于不同学派所依托的经济理论基础不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动因假说,而这些假说都无法单独对并购作出全面的解释。譬如说,交易成本理论对纵向并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对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则缺乏说服力。论文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虽不必苛求用某一理论对各种并购类型作出完美分析,但可从并购发生的内在本质去寻求一套系统的研究框架。事实上,并购作为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对于某一项具体的并购来说,其目的是明确的。如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就进行横向并购;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可进行纵向并购;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则采取混合并购。换言之,企业之所以进行并购,就是为了寻求并购所带来的效应。于是,论文从并购效应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并购效应为主线的研究思路,分别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等不同并购类型的效应展开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 从横向并购来看,企业进行横向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横向并购中的规模经济效应来源于成本下降、市场支配力的增强以及垄断等。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较为明显,尤其在并购当年,由此也证明了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偏低,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水平。但实证结果也显示,并购一年后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大有小,原因在于非实质性并购、政府干预过度等现象的存在以及并购规模(即并购交易金额占并购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较小,致使并购效应的显着性受到影响。因此,进一步促进横向并购的开展,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各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我国近期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 对于纵向并购,主要是通过将市场交易关系转变为内部交易关系,节约交易成本,寻求交易费用效应。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中的效应在并购的当年没有显现出来,但从并购后一年的情况看,效应还是显着的,表明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并购,内化市场交易,稳定供销渠道,减少了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但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也得出,这种效应又表现出一种逐步下滑的趋势,尤其在并购后第叁年,下降势头比较显着,说明并购后存在一个磨合的过程以及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只有把并购后的上游或下游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持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事实上,企业之间的并购,不是简单的1+1,不同企业合并在一起,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进而影响企业整体效应的发挥,因此存在一个整合的过程。 从混合并购来看,其动因主要是寻求协同效应、产业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实践看,很多公司通过混合并购重组,纷纷涉足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兴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因为这些行业的附加值高,获利丰厚。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了产业转型,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业绩得以提升。但从实证结果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混合并购中的效应并非如所预期的那么高,而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现实情况出现了背离。但如果深入探究一下,或许这一实证结果恰巧暴露了上市公司混合并购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在网络热潮中,许多公司不顾自身实际,一窝蜂进军网络产业,而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使公司处于尴尬境地,进退两难。有鉴于此,我们强调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作出相应的决策,不要盲目多元化,确保主营业务的做大做强。 论文除
陶莉[5]2003年在《企业并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并购浪潮,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并购对各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92年以来我国掀起了第二次并购浪潮并日益活跃,在经济中影响日益增强,因而考察并购的效应及影响因素,将对指导我国企业并购发展,创造条件发挥其积极效应有重要意义。 关于企业并购效应的理论在各个学科都有硕果,企业理论方面有规模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效应、效率提高效应、企业发展效应、代理问题的解决、市场份额效应、过度自信理论和竞争效应与胜者之诅咒等;金融经济学中有价值低估、信息理论和自由现金流量理论;产业经济学中为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经济学对并购效应的阐述主要为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在我国的企业并购研究中,许多学者还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我国并购中主体的行为、动机等问题,对于我们寻找对策发挥并购效应具有有益的启示。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经济条件,对并购效应的范围进行拓展,研究并购对无形资源的配置效应和对技术进步新的作用方式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并购的基本知识和几次全球并购浪潮,并以第五次并购浪潮为主,分析并购发展的最新特征,以此为背景,对并购效应理论进行回顾和评析,并加以拓展。在此理论基础上,以全球并购活动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微观方面针对并购双方并购收益的变化进行分析,宏观方面则从资源配置、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四方面加以分析。在实际考察中总结出影响并购效应发挥的叁项重要因素:管理者决策、政府作用和资本市场的效率。最后则分析现阶段发挥企业并购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并以前文叁项因素为依据分析影响并购效应发挥的障碍,再进行对策探讨。
邹俊[6]2014年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叁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叁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叁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叁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刘玉瀛[7]2012年在《我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市场结构及产业效率研究》文中认为钢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其生产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是该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钢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从而追逐大型化和规模化一直是一种潮流。20世纪初以来,钢铁业已经发生过五次国际性的大规模并购重组,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全球钢铁业的集中度持续上升,大企业的市场实力和竞争优势明显加强,钢铁业已经进入了由超强、超大企业集团主宰业界发展的时代。面对国际上钢铁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我国钢铁业市场集中度低、落后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劣势不断显现。为了改变这种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钢铁业正式步入并购重组的进程,希望通过并购重组这一途径整合有效资源、优化市场结构、形成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生产率和促进技术创新。在这一大背景下,本文对我国钢铁业多年以来并购重组条件下的演进特征、市场结构变动、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进行全面的阐释和实证分析,从而研究我国钢铁业并购重组的结构效应和产业绩效,从中找出关键性矛盾,并根据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对策研究。本文在归纳总结产业组织、并购重组、并购效率等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五方面的研究。首先,在全面把握我国钢铁业并购重组演进特征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对我国钢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其次,运用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钢铁业的组织结构和市场集中度进行指标衡量,并对国内外钢铁业市场结构的差异性进行国际比较,从企业规模经济、下游产业链市场容量、行业进出壁垒与各级政府行为等四个层面解释我国钢铁业并购重组的市场结构变动效应;第叁,采用二阶段方法,对企业并购重组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机理进行模型分析。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钢铁业主要上市公司2005-2010年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评价,从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叁个视角对公司效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比较。第二阶段主要采用Tobit回归分析法,考察各种影响因素对钢铁上市公司效率影响的方向和强度;第四,阐述了外部技术环境变化、管理手段的变革对并购重组活动的影响,以及并购重组活动通过增强企业内部核心业务的技术积累、突破行业壁垒获取关键技术、促进技术扩散和溢出以及促进企业软技术提升等途径对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按照整体、区域、分类、规模和典型企业五个方面,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钢铁上市公司的技术进步指数进行了动态效率评价;第五,结合我国钢铁业市场结构、产业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趋势的分析和结论,从优化市场进入退出壁垒、鼓励跨区域和海外并购、强化优胜劣汰激励与约束机制、并购重组后的多角度整合、权衡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等多个视角,提出提高钢铁业集中度和效率以及促进技术进步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结合钢铁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阶段,围绕该产业世界范围内的钢铁业大规模并购重组这一热点问题,将并购重组绩效研究嵌入到SCP的分析框架,将并购重组的业绩绩效分析提升到产业效率研究的层面,从并购重组的视角提出了我国钢铁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制度创新路径。
王军[8]2009年在《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购重组是一个广义的概括性的通俗提法,其主要内涵包括收购、资产重组、合并等。在中国证券市场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产业组织优化,完善资源配置,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夯实证券市场发展的微观基础,促进公司价值增长的主要渠道。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运用西方成熟的产业组织理论、并购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四川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动因、模式、绩效以及对四川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优化效应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剖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政府与监管部门角度以及从上市公司角度提出解决问题、促进规范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本文首先对并购重组概念和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进行了阐述和界定。并购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并购概念是指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存量资产进行调节和重新组合的包括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活动。狭义的并购概念是指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一定比例或全部股权购买或者吸收合并的交易行为,以达到对被并购企业控制的目的。广义的并购概念实质上包括了狭义的资产重组,因此,并购和重组这两个概念在文献及实际应用中经常被统称为“并购重组”。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以四川上市公司为目标企业,对上市公司进行了以控制权变更为目的的并购活动以及在控制权发生转移以后对上市公司所采取的一系列以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产注入或内部重整的资产重组行为。针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和并购重组理论以及大量中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述评。要研究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就要对四川上市公司的总体特征和上市背景有一个全面的的了解。首先,从四川上市公司发行上市经历的几个阶段来看,不同阶段的上市公司的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并购重组发生频度是不一样的,这清晰地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制度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缩产生的影响。其次,通过对四川上市公司的年报业绩数据以及定期报告、临时公告等信息披露中的经营内容分析发现,四川上市公司在发行上市以后出现了业绩下滑、治理结构不完善、壳化现象等普遍现象,这是导致四川板块的上市公司发生并购重组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按照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参与者的角度认为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包括:(1)政府推动并购重组的动因;(2)优势企业进行横向规模扩张、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动因;(3)优势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和混合并购的动因;(4)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战略收缩、产业转型和退出资本市场的动因;(5)发挥“壳”公司的价值、借壳上市获取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动因和(6)收购资源要素、低价资产,享受并购重组后资产增值的动因。四川上市公司并购行为采取的主要模式包括:股权协议转让方式收购、司法裁决过户或股权拍卖过户、要约收购、吸收合并。在发生的四川省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71起并购活动中,有49起并购事件是通过股权协议转让方式完成的,占了全部并购的69%。而在取得四川上市公司控制权后,收购企业往往对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以求改善公司的基本面,提高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能够恢复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所采用的主要资产重组模式包括: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产注入、综合型以及优化重整类等五大类。本文采用财务数据分析法,以2000年至2005年期间发生了控制权变更的四川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从盈利能力、经营能力两个个角度来评价样本公司并购重组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四川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并不显着,且不具有持续性。无论采用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产注入、还是综合类或者优化重整类等重组模式,上市公司普遍在重组当年有较好的业绩表现。其中,资产置换、综合类和优化重整叁种重组模式下的第一年重组绩效要显着好于单纯的资产注入类的重组模式。但在重组次年及第叁年,几种重组模式下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比较明显,说明并购重组均未能持续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这样的事实也说明了重组的作用对上市公司长期的业绩增长作用是有限的,它只具有即时效应,在帮助公司摆脱财务困境和恢复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之后,更需要靠后续的战略规划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四川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四川省重点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组织优化,有利于推进四川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政府和证券监管部门层面存在的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包括:缺乏对并购重组的产业引导和鼓励、扶持性政策;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现象突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的绩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优胜劣汰机制未发挥;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建设尚待加强。在上市公司层面存在的并购重组问题包括:相比具有实际意义的战略型重组或产业优化型重组,为保壳而进行的财务型重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并购重组质量差、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规划、尽职调查、策划和整合;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违规交易现象突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股东大会对并购重组的审核和把关不严,导致并购重组存在重大隐患和风险。针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上述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和证券监管部门视角的政策建议:(1)积极引导和推进收购企业和上市公司按照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优化方向进行并购重组;(2)减少政府干预式和包办式重组,加强对壳资源和优质资产的市场流动;(3)完善并购重组立法,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并购重组管理与审批模式市场化、透明化;(4)加强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努力提高并购重组质量。并购重组方和上市公司视角的政策建议是:(1)提高上市公司决策水平,以科学、务实、勤勉尽责的态度做好并购重组;(2)加强并购重组实施后管理和经营的协同效应和整合力度,不断提高并购重组的质量和绩效;(3)继续促进上市公司按照规范运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防范并购重组风险及其衍生风险。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国内理论界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的研究很多,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整体范围的并购重组动因和并购重组效应等方面,或者运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做实证分析:如上市公司对并购重组公告的反应、上市公司股价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反应等等;本文试图以某一个区域(四川省)内的上市公司集群范围内的并购重组行为作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并购重组理论来研究四川省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和对区域产业组织优化的效应,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带来的绩效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完善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优化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2、在研究内容上,构建了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和并购重组绩效为核心,以四川上市公司所处经营现状为背景的分析框架。从产业组织和并购重组相关理论基础、并购重组概念及研究内容界定、并购重组动因、并购重组模式以及重组后的经营绩效,到政府与监管部门视角和上市公司视角的政策建议,都进行了严谨的理论推导或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内在动因(基于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角度)主要表现在:控股股东迫于压力战略收缩、产业转型和退出资本市场的意愿;地方政府保壳意愿、维护当地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保护中小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的需求;改变公司基本面,重获上市资格和再融资能力的需要。而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外在动因(基于政府、监管部门及收购方角度)主要表现在:重组方进行行业规模扩张、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需要;收购低价资产的利益驱动;企业多元化战略和快速发展增长需求的驱动;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驱动;资本市场融资需要。3、按照并购方的资产注入分为了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注入以及内部重整四种方式对并购重组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并按照四种重组模式结合会计法对样本上市公司进行了分类的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求证各种重组模式给上市公司带来的长期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资产置换、综合类和优化重整叁种重组模式下的第一年重组绩效要显着好于单纯的资产注入类的重组模式。但在重组次年及第叁年,几种重组模式下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比较明显,说明并购重组均未能持续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的不足是:1、由于四川上市公司数量相对沪深两市1604家上市公司数量来说,仅占不到5%,加上本文研究的具有并购重组行为的上市公司局限在控制权发生变更并在之后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四川省的上市公司,受重组并购交易金额须具有重大性影响的原则,以及考虑财务指标异常波动、已退市或暂停上市的公司等因素影响,又剔除了一定数量的样本,因此,本文在并购重组绩效方面实证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这是本文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研究的局限性所在。本文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行了大类的划分,得出的是一般性的结论,可能不适用于个案。随着并购重组后时间的推移,四川上市公司可分析的样本数量将增加,将在重组的细分模式的框架下,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详细的研究。2、由于时间、精力以及理论修养仍较为有限,对理论学术界的文献精华汲取还不够丰富,因此对并购重组给四川省上市公司以及四川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优化的效应的理论阐述以及实证研究方面还显得比较单薄,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杨世奇[9]2012年在《河北钢铁产业整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是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钢铁工业呈现持续的高增长。但时钢铁工业的发展业存在着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比较严重的问题,如何实现钢铁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目前钢铁产业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河北省是我国钢铁行业的第一大省。近年来,河北钢铁工业发展迅猛,对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但是,河北省钢铁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分布过于分散,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与国外和国内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内外钢铁企业都在加快产业整合步伐的背景下,河北省钢铁企业只有加快产业整合才能保持和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另外,钢铁工业能耗高、污染严重,考虑到河北省钢铁工业的资源和环境的现实情况,推进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完全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可见,分析和研究河北省钢铁产业整合这一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思路如下:首先介绍产业整合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河北省产业整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别从宏观背景、产业层面和现实可行性叁个方面对河北钢铁产业的原因和迫切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基于对近几年河北省钢铁产业整合实际情况的分析,对河北省钢铁产业整合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从政府、企业和市场叁个方面入手对河北省钢铁产业进一步整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魏星[10]2014年在《中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效应及其职能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和企业迅速成长的基本途径,自19世纪末以来,全世界相继发生了六次公司并购浪潮,对推动世界经济的向前发展有重大意义。跨入21世纪后,我国的并购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屡创新高,并购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助推器。处于经济转轨期的市场体制和政府职能定位决定了政府干预是我国企业并购市场的重要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并购市场的政府干预在动因、方式、效果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而政府干预的特点又是由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职能定位决定的。在新一届政府将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开局大事,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背景下,对我国并购市场中政府的行为边界、干预效应和职能定位的研究,已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公司并购和政府干预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比较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外企业并购和政府干预的发展史,遵循结构主义学派“动因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的论证框架,对我国政府干预并购的动因、制度背景、行为方式、行为特征和绩效进行全面解析,并在总结并购中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和发生机理后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本文首先整理和介绍了公司并购和政府干预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回顾梳理中外的历次公司并购浪潮以及政府干预公司并购的政策行为演变,同时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随后,从多个角度分别总结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政府干预并购的行为动因,通过比较的方式揭示剖析不同制度、社会环境下政府行为的具体动机。通过产业组织理论的介绍明确了政府干预行为的理论基础后,着重分析我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的特殊制度背景和原因,梳理总结我国政府干预并购的阶段性行为方式和四大行为特征。最后阐释了存在国有企业“准并购”和政府行为“诺斯悖论”现象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无法真正实现并购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原因。大量的理论分析后,有个问题应运而生:实证中政府干预行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呢?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期间发生于沪、深股市的110起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利用DID分析法,选择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等12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地方政府干预的企业并购绩效在回归结果显着的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叁个指标上表现均较差,说明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地方政府干预的企业并购绩效均差于非地方政府干预的企业并购绩效。最后,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公司并购中发挥正面效应的职能定位和存在的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再深入阐析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的发生机理。在明确我国政府合理有效干预公司并购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市场化主体培育、市场环境建设、社保体系完善、消除歧视、产权保护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企业并购效应研究[D]. 白霄. 青岛大学. 2005
[2]. 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D]. 叶旭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3]. 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企业并购[D]. 汪航. 四川大学. 2003
[4]. 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D]. 张德亮. 浙江大学. 2003
[5]. 企业并购效应研究[D]. 陶莉. 湘潭大学. 2003
[6].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
[7]. 我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市场结构及产业效率研究[D]. 刘玉瀛. 南开大学. 2012
[8].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D]. 王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9]. 河北钢铁产业整合问题研究[D]. 杨世奇.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10]. 中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效应及其职能定位研究[D]. 魏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并购重组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企业并购论文; 并购动因理论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产业并购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央企论文; 钢企论文; 四川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