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代谢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吻鮠,投喂频率,投喂水平,消化酶
脂肪代谢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何金钊,冯鹏霏,马华威,罗旭[1](2019)在《投喂频率和水平对长吻鮠幼鱼消化酶和肝胰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水平(即每日投喂量占试验鱼体重的比例,2%、4%、6%、8%、10%)对长吻鮠幼鱼消化酶和肝胰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为长吻鮠的人工养殖提供更健康的养殖模式。【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后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显着水平为0.05。【结果】(1)当每日投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6%时,长吻鮠幼鱼消化酶中的肠道蛋白酶、肠道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显着高于每日投喂频率为2次、投喂水平为10%的试验组以及每日投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2%和10%的试验组(P<0.05)。(2)当每日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6%时,肝胰脏脂肪代谢酶中的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ACT)、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的活性最高,显着高于每日投喂频率为2次、投喂水平为2%的试验组以及每日投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8%和10%的试验组(P<0.05)。【结论】最适宜投喂频率和水平分别是3次/d和6%,更适合长吻鮠幼鱼的健康养殖。(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民,吴莉芳,李良,朱瑞,王婧瑶[2](2019)在《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洛氏鱥生长及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及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5.68±0.30) 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42%的玉米油、豆油、鱼油、棕榈油、猪油、混合油(质量比为:鱼油∶豆油∶猪油=3∶4∶3),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生长性能指标,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的活力。【结果】混合油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显着高于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组和鱼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显着高于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豆油及鱼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玉米油、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猪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鱼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前肠及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与鱼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二者均显着高于猪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豆油、玉米油、猪油以及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鱼油和玉米油组洛氏鱥中肠的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显着高于豆油、猪油及棕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及后肠的淀粉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肝胰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高于猪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结论】从洛氏鱥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角度来看,混合油组和鱼油组饲料的效果最好,玉米油、豆油和棕榈油组次之,猪油组最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张大龙,张倩,周晓丽,周朋辉,钱智勇[3](2019)在《叶酸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脂肪细胞因子及脂质代谢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叶酸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脂肪细胞因子及脂质代谢酶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区组分组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和叶酸低剂量组(剂量为0.68 mg/kg)、叶酸高剂量组(剂量为1.00 mg/kg),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正常饮食,其他组高脂饮食。实验期为68天,前28天为造模期,仅给予高脂饮食而不进行灌胃干预,后40天为干预期。干预第0、20和40天,采集动物眼内眦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动物血清总胆固醇、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记录动物体重。收集各组干预40天时动物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脂联素、抵抗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干预第0天时高脂饮食组及叶酸各干预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叁酯和LDL-C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634、4.171、33.020,均P<0.05);干预第20天时,高脂饮食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叁酯及LDL-C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49、4.364、6.791,均P<0.05),叶酸低、高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及LDL-C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49、6.791,均P<0.05);干预第40天时,高脂饮食组总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叶酸低剂量组LDL-C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31、19.814,均P<0.05)。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干预第20天,叶酸低、高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49,P<0.05),干预第40天时叶酸低、高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及LDL-C水平显着低于高脂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1、19.814,均P<0.05)。干预第40天,高脂饮食组血清抵抗素与HMGR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F=4.019、9.408,均P<0.05),叶酸低、高剂量组的IL-6水平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F=36.112,P<0.05)。与高脂对照组相比,叶酸高剂量组抵抗素水平及叶酸低、高剂量组IL-6水平均显着降低(F=4.019、36.112,均P<0.05);叶酸低、高剂量组HMGR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8,P<0.05)。结论适量叶酸能有效调节高脂饮食大鼠的血脂水平,其影响血脂水平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抵抗素及IL-6的分泌以及下调脂质代谢酶HMGR的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9年10期)
罗辉,姜鸣,Guili,Lian,Qing,Liu,Meng,Shi[4](2019)在《AIDA通过内质网相关的蛋白质降解途径选择性下调脂肪合成途径的代谢酶从而减缓肠道脂肪吸收并防止肥胖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肠道对膳食脂肪吸收的效率是个人是否易患肥胖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然而,目前人们还不清楚脂肪吸收是如何受调控并导致肥胖的。本研究表明,抑制内质网相关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会提高甘油叁酯合成途径的数个代谢酶的水平,并促进小肠对脂肪的吸收。包含C2结构域的蛋白AIDA作为一个重要(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9年02期)
张雨,施力光,荀文娟,刘强[5](2019)在《能量水平和激素对脂肪代谢酶基因的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者共同决定动物体内脂肪的沉积。合成和分解代谢主要由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决定。因此,本文综述了脂肪代谢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基因的表达量及其活性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以及脂肪代谢酶基因与动物机体脂肪沉积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万平,邵伟,雒诚龙,余雄[6](2018)在《外源性添加磷酸二羟基丙酮对小鼠脂肪细胞叁酰甘油及关键代谢酶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磷酸二羟基丙酮对小鼠脂肪细胞叁酰甘油及其关键代谢酶的影响。将小鼠3T3-L1前脂细胞诱导成成熟的脂肪细胞,在诱导培养第14天,分别加入含0μmol·L~(-1)(ck组)、20μmol·L~(-1)(试验Ⅰ组)、50μmol·L~(-1)(试验Ⅱ组)、200μmol·L~(-1)(试验Ⅲ组)磷酸二羟基丙酮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于0、36、72h收集细胞并进行ELISA及后续检测;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叁酰甘油(TG)代谢中关键酶含量,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等。结果表明:1)在36和72h,试验Ⅰ、Ⅱ、Ⅲ组合成的TG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ck组)(P<0.01);试验各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二硫辛酰胺转乙酰基酶(DLAT)、二硫辛酸脱氢酶(DLD)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含量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在36和72h,试验各组激素敏感脂肪酶(HSL)、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磷酸二羟基丙酮能够促进小鼠脂肪细胞叁酰甘油的合成和沉积;磷酸二羟基丙酮还能极显着提高TG合成代谢中G6PD、DLAT、DLD、FAS的含量;能够极显着降低TG分解代谢中HSL、CPT1的含量。(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苗志国,谢红兵,王永强,魏刚才[7](2018)在《淮南猪与长白猪脂肪代谢酶及脂联素的发育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淮南猪与长白猪脂肪代谢酶及血清中脂联素的发育差异,对45日龄、90日龄、135日龄和180日龄健康长白猪和淮南猪进行血清中脂联素含量、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代谢酶测定。结果表明:相同品种猪的肌内脂肪含量随着猪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日龄不同猪种间肌内脂肪含量淮南猪显着高于长白猪(P<0.05);同一品种猪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随日龄增加而增加,135日龄和180日龄分别与45日龄间差异显着;淮南猪和长白猪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和激素敏感脂酶(HSL)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均以180日龄最高;脂联素及脂肪代谢酶变化趋势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具有强脂肪沉积能力。(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张静,李勇,孙国祥,赵宁宁,马骏[8](2017)在《脂肪营养对封闭循环水养殖道氏虹鳟生长、相关代谢酶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饲料脂肪营养对封闭循环水养殖道氏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脂肪代谢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作者采用单因素设计,即4个脂肪水平——12%、15%、18%、21%(以Ⅰ、Ⅱ、Ⅲ、Ⅳ组表示),共4个处理组,每处理3重复,每重复25尾鱼。试验鱼为初始体质量(333.25±20.71)g的道氏虹鳟幼鱼,试验期77 d。结果表明,与后3组相比,Ⅰ组试验鱼增质量率显着提高17.20%~33.17%,Ⅰ和Ⅱ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Ⅲ和Ⅳ组6.20%~20.56%(P<0.05);脂肪合成酶类FAS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降低,脂肪分解酶类LPL、HL及L-CPTⅠ活力变化特征与之相反(P<0.05)。其中,Ⅰ组FAS活力显着高于Ⅲ、Ⅳ组7.5%、8.7%;L-CPTⅠ活力显着低于后3组13.08%~16.35%;Ⅳ组LPL活力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前3组18.8%~44.7%(P<0.05或P<0.01);I组肝脏FAS的mRNA表达量比后3组显着高48.29%~55.15%(P<0.05);LPL呈相反特征,Ⅳ组显着高于前3组36.72%~113.59%(P<0.05或P<0.01);Ⅰ组肌肉FAS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Ⅳ组66.82%(P<0.05);LPL表达丰度随脂肪水平升高先下降后显着上升(P<0.05)。该结果特征与肝脏中该两种酶活力变化具有同步性。研究发现,随饲料脂肪水平变化,肌肉FAS mRNA表达量变化比肝脏更明显且规律性更强,而肝脏LPL mRNA表达量变化较肌肉更明显。本试验初步确定,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下,330 g左右道氏虹鳟饲料蛋白水平在45%时,脂肪水平以不超过12%为宜。(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刘丽媛,彭晨[9](2017)在《鲫鱼活性多肽对小鼠体重、脂肪沉积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鲫鱼活性多肽的减肥作用机制,成功建立肥胖小鼠模型后,将72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鲫鱼多肽(CCP)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阳性组。实验8周后,摘取肝脏和睾周脂肪并称重。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血脂、抗氧化、脂肪代谢酶等相关指标,可知鲫鱼多肽能显着抑制小鼠体重的增加,其中高剂量鲫鱼多肽能显着降低小鼠体内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显着降低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着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AT)和酰基辅酶A氧化酶(ACO)的活性。因此鲫鱼多肽可以通过改善机体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减少脂肪合成,促进脂肪氧化,从而抑制体内脂肪沉积,达到减肥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07期)
马骏,柳阳,李勇,张静,赵宁宁[10](2017)在《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相关代谢酶和生长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主要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成鱼脂肪相关代谢酶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3×2双因素随机实验设计,设置3个脂肪水平:18%、21%、24%(分别以F18、F21、F24表示),2个蛋白质水平:38%、48%(分别以P38、P48表示)。组合为6个实验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实验在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实验鱼初始体重(650.0±45.50)g,实验期56 d。结果表明:(1)工业化养殖实验鱼的脂肪需求较国外深海网箱养殖明显降低,蛋白质需求相近。P48F21组增重率显着最佳,较其他各组提高22.23%~125.86%(P<0.05);P48F24组饲料系数显着最低,较其他各组降低16.24%~30.00%(P<0.05)。(2)单因素高脂肪显着提高肝体比(P<0.05),高蛋白极显着降低肥满度(P<0.01);P48F24组肝体比较其他各组显着提高10.92%~28.16%(P<0.05),P48F18组肥满度较其他各组显着降低10.24%~12.31%(P<0.05);并创新提出了600~900 g大西洋鲑形体营养调控初步方案。(3)单因素高、中脂肪显着提高肝脂肪分解酶(HL、LPL和总酯酶)活力,高蛋白显着提高LPL和总酯酶活力;P48F21和P48F24组饲粮显着提高肝脂肪分解酶活力,其中LPL活力比P38F18组分别提高46.51%、48.84%(P<0.05)。实验处理主要对肝脂肪分解酶产生作用,显现了两组优良饲粮改善生长性能的脂肪生理代谢机制。(4)单因素中脂肪极显着增加肌肉和肝IGF-I基因表达量(P<0.01);高蛋白极显着增加肌肉GH、IGF-I及肝IGF-I基因表达量(P<0.01);GHR基因表达量,随脂肪或蛋白水平升高均有显着下降特征(P<0.05)。P48F21和P48F24组试鱼肌肉GH、IGF-I及肝IGF-I基因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肌肉和肝GHR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初步的新发现是,GH和IGF-I与GHR存在相互制约的负相关内在调控关系,以自身控制鱼类生长和生殖活动处于相对稳定和可控状态下。本研究初步确定,P48F21和P48F24组是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成鱼的主要营养素优良组合饲粮,其中以显着降低脂肪水平和饲料成本的P48F21组合饲粮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脂肪代谢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及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5.68±0.30) 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42%的玉米油、豆油、鱼油、棕榈油、猪油、混合油(质量比为:鱼油∶豆油∶猪油=3∶4∶3),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生长性能指标,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的活力。【结果】混合油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显着高于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组和鱼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显着高于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豆油及鱼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玉米油、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猪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鱼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前肠及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与鱼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二者均显着高于猪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豆油、玉米油、猪油以及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鱼油和玉米油组洛氏鱥中肠的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显着高于豆油、猪油及棕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及后肠的淀粉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肝胰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高于猪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结论】从洛氏鱥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角度来看,混合油组和鱼油组饲料的效果最好,玉米油、豆油和棕榈油组次之,猪油组最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代谢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康,何金钊,冯鹏霏,马华威,罗旭.投喂频率和水平对长吻鮠幼鱼消化酶和肝胰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李民,吴莉芳,李良,朱瑞,王婧瑶.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洛氏鱥生长及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大龙,张倩,周晓丽,周朋辉,钱智勇.叶酸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脂肪细胞因子及脂质代谢酶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9
[4].罗辉,姜鸣,Guili,Lian,Qing,Liu,Meng,Shi.AIDA通过内质网相关的蛋白质降解途径选择性下调脂肪合成途径的代谢酶从而减缓肠道脂肪吸收并防止肥胖发生[J].科学新闻.2019
[5].张雨,施力光,荀文娟,刘强.能量水平和激素对脂肪代谢酶基因的调控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9
[6].任万平,邵伟,雒诚龙,余雄.外源性添加磷酸二羟基丙酮对小鼠脂肪细胞叁酰甘油及关键代谢酶含量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8
[7].苗志国,谢红兵,王永强,魏刚才.淮南猪与长白猪脂肪代谢酶及脂联素的发育差异[J].贵州农业科学.2018
[8].张静,李勇,孙国祥,赵宁宁,马骏.脂肪营养对封闭循环水养殖道氏虹鳟生长、相关代谢酶及基因表达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7
[9].刘丽媛,彭晨.鲫鱼活性多肽对小鼠体重、脂肪沉积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7
[10].马骏,柳阳,李勇,张静,赵宁宁.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相关代谢酶和生长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