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及汉英中介语状语从句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师莹莹[1](2021)在《母语为英语者习得汉语“可能”类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 ——以“能”“会”和“可以”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可能”类能愿动词“能”“会”“可以”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意思相近,用法相似。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来看,英语中存在着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相对应的一些词汇。即便这样,母语为英语者习得这三个词的过程中依然无法避免偏误的产生。因此,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层面上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笔者首先界定了“可能”类能愿动词,随后结合大量的例句事实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多个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能”“会”“可以”三个词语。由于能愿动词的词义时实时虚,在语义分析部分笔者尝试将三个能愿动词的词义分成了“根源意义”和“判断意义”两部分,并将这种词义的构成标准应用于全文。此外,笔者还将“能”“会”“可以”与其对应的英语情态助动词进行了比较。这些都为偏误分析打下了基础。在偏误分析部分,笔者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语料情况的考察,最终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五个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语料为依据进行分析。偏误分析之前,笔者先统计了语料库中五个国家考生“能”“会”“可以”的偏误语料的数量,并将具体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现。偏误分析过程基于传统的偏误理论和偏误分析方法,将实际偏误语料先分为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错序偏误四个大类下,之后又进行了更小的内部分类。对于偏误成因的解释则主要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展开。偏误分析是要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笔者又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从整个分析和研究的过程来看,笔者最终认为对母语为英语者“可能”类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对外汉语教学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加强词语的辨析和英汉的语言对比。词语的辨析包括“能”“会”“可以”单个词语自身“根源意义”和“判断意义”之间的辨析,也包括“能”“会”“可以”三个词语之间以及三个词语与其他能愿动词之间的辨析。
刘苹[2](2019)在《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表现形态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母语对外语的学习虽然可以提供一些经验上的帮助,但对外语习得的干扰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英语之前,早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汉语思维。因此,母语迁移,尤其是负迁移,无疑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再者,一直以来写作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立足于高中英语写作现状,探究母语负迁移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旨在为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提供案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母语迁移理论的研究范畴,对促进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大同市第五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级共10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迀移具体表现;其二是针对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现象,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高中生的英语写作现状,通过思维、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维度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其次,运用样本分析法着重对收集的学生月考英语作文样本进行错误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母语负迁移确实存在于高中生的英语写作中,具体表现为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和语篇负迁移三个方面。其中,词汇负迁移主要体现为词义误用、词性误用和词汇搭配不当;句法负迁移主要体现为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语态错误、语序混乱和成分缺失;语篇负迁移主要体现为连贯与衔接问题。最后,针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发现英汉语言差异,语言环境匮乏,英语语言意识薄弱和教学策略不当都造成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发生母语负迁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英汉语言差异,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正视母语迁移,加强对学生的策略指导。学生要主动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培养英语语感,乐观看待学习英语和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不断提高英语写作技巧。
吕煜芳[3](2019)在《汉语话题链及其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话题链是汉语篇章的重要组织方式之一。本文以汉语话题链为对象,考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篇章结构规则的习得情况,并根据习得特点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篇章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基于这一思路,本文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本体研究、习得研究和教学研究。本体研究部分聚焦于汉语话题链中篇内句(即通常所说的“小句”)的结构特点,以篇内句数量及篇内句所含回指代词数量和关联成分数量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对汉语话题链及其对应的英文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对比分析,以此揭示汉英篇章构建规则的差异,并在差异中凸显出汉语篇章结构的特点——块状性和离散性。研究发现,汉语话题链中的篇内句数量大于与之对应的英语,而回指代词和关联成分则少于英语。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汉英以上三个指标的对比关系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上述三个指标的数量统计结果为习得研究提供了参照的标准值。在习得研究部分,通过对28名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变量受控的翻译测试这一实证研究,考察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篇章构建规则的习得情况。研究结果与本体研究部分统计分析所得标准值的对比显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篇内句数量和回指代词数量的控制上,受母语负迁移作用较大,产出的汉语篇章结构在上述两个指标上不太理想。但在关联成分的使用上,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不但能够了解汉语篇章关联成分相对英语较少的特点,而且能够在汉语篇章构建过程中自觉控制其数量。在教学研究部分,我们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就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如何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处理篇章结构规则这一知识点展开讨论,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篇章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
张爽[4](2018)在《高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以黑龙江省肇州县第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英语写作作为语言输出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在高考当中自然占据一定比重,高中英语写作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根据既定情景,连词造句继而布局谋篇的综合能力。但对于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英语写作无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考试检测中表现出不去得分的放弃现象,或者是得分率相对较低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母语迁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求母语迁移现象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笔者收集了黑龙江省肇州县第二中学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母语迁移现象,在分别展示我校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基础上,归纳出母语迁移现象在影响我校高中生英语写作上的表现形式。笔者旨在在前辈们研究的迁移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教育测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结合自己所任教高中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探索迁移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实证表明:1.我校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能够在英语语法的五大简单句基本句式和汉语语法的基本句式之间建立正迁移关系。2.但是在某些词法,句法,和语篇衔接等运用方面存在母语负迁移现象,另外,在英语写作中也会出现常见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清等技术性错误和单词拼写错误。通过认识在英语写作中既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写作训练中,我们要更好地利用母语正迁移,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促进英语写作。同时,也启发笔者在平时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母语迁移理论,将英语写作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进行中西方的文化渗透,尽量避免母语思维在英语表达中的负迁移。本文提供了一些我校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实例,也可为相近类型学校的英语写作分析提供参考。
席安格[5](2017)在《英语母语者汉语状语习得偏误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但在其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偏误。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进入较高阶段时,会进入瓶颈期。尤其是对汉语状语的学习,很多学习者觉得更难掌握。笔者发现在状语语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状语和英语状语作对比分析讲解,更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本文通过网络搜集北京语言大学作文语料库中的状语偏误语料及从美国留学生的作文中找出的偏误语料来比较汉英句子中状语位置的异同,探讨汉英状语位置差异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影响,如汉英思维差异对英汉句子状语位置的影响。并且通过数据统计和偏误分析,找出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产生偏误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地研究其偏误原因,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该语法点的讲解提供帮助,从而提高教师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章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原因及依据,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据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及目标。第二部分是汉英对比分析。首先简述汉英状语的概念、特点及构成,然后重点从汉英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对汉英状语句法位置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汉语状语偏误分析。即对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状语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选取使用次数多,偏误率高,对比性强的状语偏误句子进行分析,探讨偏误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和学习者两方面出发,针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提出建议和教学构想。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总结本文所做的研究。但本文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石梓成[6](2015)在《三种思维差异下的汉英语句结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萨丕尔-沃尔夫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假说引发了人们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思维决定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语言形式和使用也影响思维。不同民族的思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思维差异形成了语言差异,在语句结构及理解等方面的影响更加明显。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由于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天人合一的文化形成了思维的“综合性”的特点;英民族自然环境与主客二分的文化形成了思维的“分析性”的特点。在“综合性”和“分析性”影响下,汉英民族的思维还呈现“归纳性”与“演绎性”、“多相性”与“单相性”的特点。这些差异导致了汉英语言在语句结构形式、语句结构成分和语句意义的不同。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汉语属“归纳型”语言,英语属“演绎型”语言,两种语言的语序结构是不同的。汉民族思维的“归纳性”表现为汉语语句结构形式是由各种语句成分形成的“面”逐步归结到“点”的“归纳型”;英民族思维的“演绎性”则表现为从“点”成分逐步到各种语句成分构成的“面”的“演绎型”,具体表现为汉语语句结构谓语核心型、“话题—说明”型、偏正结构前置型和英语的主谓结构型、偏正结构后置型、长句结构演绎型、连词演绎型作用等。在语句结构成分分布上,汉语属意合型语言,英语属形合型语言。受汉英思维的“综合性”和“分析性”特点影响,汉语语句成分省略多,英语语句成分省略少。汉语语句结构成分的“省”,主要通过参与的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言外补足;英语则表现为语句结构成分较“全”。虽然,汉语语句成分“言省”,但语句意义完整;英语语句“言全”,语句意义单一。汉英语句结构成分差异的具体表现是,汉语语句结构成分省略多,紧缩句多,成语典故多,衔接成分隐性强;英语语句结构成分完整,成分形态变化丰富,固定搭配较多,衔接成分显性强。在语句意义理解方面,汉英语句意义呈现“动态性”和“静态性”差异。由于汉民族思维的“综合性”影响,汉语语句意义呈现“动态性”,语句意义不完全由语句成分来反映,需要语境各种因素的合理、有机地参与,要进行“大语境化”处理;英语语句成分特点形成了英语语句意义的“静态性”,语句成分及各种关系标志就能够清楚地展现语句意义,是“小语境化”结果。综上所述,本文在思维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语言学相关理论、观点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实证、个案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汉英思维差异对汉英语句结构形式、语句成分和语句意义差异,梳理、探讨汉英思维差异及对汉英语句的不同影响及差异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通过分析、研究,能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把握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及其使用规律,丰富汉英语言对比理论研究,为汉英语言教学和汉英翻译工作提供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参考。
蔡雅蕾[7](2015)在《汉译英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 ——以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网站翻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定语是定语的复杂变形。汉英语言中都存在长定语。汉语长定语和英语长定语既有相同之处,又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二者作用相同,都对对中心词起到修饰限制说明的作用。然而二者在定语成分、定语位置以及多定语排放顺序等方面的不同则给汉语长定语的英译带来困难,无法对等地将汉语长定语译为英语长定语。汉语定语常前置,当多个定语成分修饰中心语时,往往以并列式或递加式出现在中心词之前,使得汉语的前置定语字数多,结构复杂,内容丰富,而英语中的定语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果不使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不改变原文形式,会使译文显得生硬,出现翻译腔。因此,本文在总结许多学者们对长定语研究的基础上对长定语的定义进行界定,介绍了长定语的特点和类型,并从定语充当成分、定语位置和长定语中多定语的排放顺序三个方面对比汉英长定语差异,分析汉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方法。通过对翻译实践的分析与思考,本文认为当无法同时成功传递内容与形式信息时,译者将作出取舍,内容为先,形式为次,以此实现动态对等。
唐莉清[8](2015)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主题突出结构的母语负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汉译英和写作中常常出现很多中式表达,有很浓的“中国味”,既不地道又不自然。这是母语负迁移的表现,特别是存在主题突出的特征。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语言迁移以及语言类型学的理论,选取福建省漳州一中40名高一学生和闽南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30名学生以及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代表低、中、高三个不同的英语水平。本研究结合汉译英测试、控制性作文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汉译英测试的重点是学生在翻译任务中出现的四类典型的主题突出结构,旨在研究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他们在汉英翻译中出现主题突出结构所具有的特征。控制性写作旨在分析三个水平的被试在写作中出现的主题突出结构的类型及其使用频率,并与汉英翻译测试进行比较。问卷调查旨在剖析学生英语作文中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控制性作文中母语迁移所占的比例。本研究试图回答两个主要问题:汉语的主题突出类型是否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出现主题突出的特征是否相同?为什么?本研究主要运用SPSS软件、图表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主题突出结构存在于各个水平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第二,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主题突出结构的比例会随之降低,而倾向于使用较为地道的英语表达。第三,问卷调查表明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能更为清楚地认识到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和写作中出现的主题突出现象,同时也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陈佩佩[9](2013)在《背诵对缓解汉英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以高职学生为例》文中认为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形式,汉英翻译涉及到汉语到英语的信息转换,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的汉英翻译更容易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输入不足造成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英语输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汉语负迁移,必须依靠最佳的语言输入进行大量的练习。作为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背诵是一种非常有效地语言输入方式。本研究依据输入理论、输出理论,尝试用背诵这种最佳语言输入方式来缓解高职学生汉英翻译这一语言输出过程中所存在母语负迁移,提高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在研究方法设计上,本文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整个教学实验持续两个学期,研究对象是山东英才学院两个班的84名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这两个班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开始,对这两个班进行了第一次翻译测试和问卷调查。之后,实验班的42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背诵一定量的英语材料而对控制班的42名学生不做背诵要求。背诵材料的质量和数量是英语老师在最佳输入的原则下精挑细选的,同时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指导和评估。经过两个学期的背诵实验之后,对实验对象进行了翻译后测和第二次问卷调查。最后,笔者收集了翻译前测,翻译后测和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并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科学分析。通过对翻译前测后测和两次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背诵,实验班的学生在汉英翻译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的负迁移错误也大大减少。翻译测试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背诵的应用能缓解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并且指明了未来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史俊杰[10](2012)在《错误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写作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之一,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着重培养的四项重要能力之一。如何落实高中英语写作的有效教学,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高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和英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写作能力目前却已成为学生整体语言运用能力中的一块短板,传统的写作教学与评价方式也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背景下英语写作教学的需要。错误是英语教与学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很多学生和一些教师往往把作文中的错误视为语言学习中的缺陷,因而师生双方常常希望能避免甚至“消灭”错误。这种思想反映在学生作文中,是学生在写作时亦步亦趋、一味“求稳”,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一些比较高级的表达方式,导致语言运用能力长期停滞不前;各个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大致趋同,模仿痕迹明显。在教师教学方面,这种认识的误区也导致了一些教师紧抓学生错误不放,有错必究,把作文讲评课变成了改错课,或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范文”或者“写作模板”。以上的做法严重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初衷和新课改的理念,因为写作教学首先应该是一种能力培养。错误分析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学生英语作文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弄清错误的原因,逐渐调整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切实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本文运用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及相关理论,对高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归类与分析,探讨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有效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些策略与方法。本文作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技术性错误、结构性语言错误、连贯性语言错误、中式英语及语用错误等。对于错误的原因主要概括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诱导性错误、成品中心法负效应及其它一些原因。本文旨在通过这些研究找出高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错误类型及犯错原因,以便教师与学生能更新理念,针对性地调整教与学的行为,从而落实高中写作课的有效教学。同时本文也对当前高中英语写作评价的模式与方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改进当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帮助。
二、汉语及汉英中介语状语从句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及汉英中介语状语从句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母语为英语者习得汉语“可能”类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 ——以“能”“会”和“可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能愿动词的本体研究 |
二、 “可能”类能愿动词概念的界定 |
三、 “可能”类能愿动词的本体研究 |
四、 “可能”类能愿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基础 |
一、研究内容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多角度分析及英汉对比 |
第一节 “能”“会”“可以”的语义分析 |
一、 “能”的语义分析 |
二、 “会”的语义分析 |
三、 “可以”的语义分析 |
第二节 “能”“会”“可以”的句法和语用分析 |
一、 “能”“会”“可以”的句法分析 |
二、 “能”“会”“可以”的语用分析 |
三、 “能”“会”“可以”的替换原则 |
第三节 与“能”“会”“可以”对应的英语情态助动词的分析 |
一、与“能”“会”“可以”对应的英语情态助动词的语义分析 |
二、与“能”“会”“可以”对应的英语情态助动词的语法特征 |
第四节 “能”“会”“可以”与其对应的英语情态助动词的比较分析 |
一、 “能”“会”“可以”与其对应的英语情态动词的共性 |
二、 “能”“会”“可以”与其对应的英语情态动词的差异 |
第二章 母语为英语者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 |
第一节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偏误情况的调查 |
第二节 “能”“会”“可以”的偏误类型 |
一、遗漏偏误 |
二、误加偏误 |
三、误代偏误 |
四、错序偏误 |
五、其他偏误 |
第三节 “能”“会”“可以”的偏误成因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材方面 |
三、教师方面 |
第三章 针对母语为英语者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学生方面 |
第二节 教师方面 |
第三节 教材方面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表现形态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母语迁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3 母语负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4.2 作文样本统计与分析 |
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原因与对策 |
5.1 母语负迁移现象背后的原因 |
5.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策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英语写作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被测作文题目 |
附录3 部分作文样本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汉语话题链及其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对象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话题链的研究现状 |
1.3.2 汉语二语话题链的教学和习得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对比语言学方法 |
1.5.2 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 |
1.5.3 实证研究的方法 |
1.5.4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偏误分析法 |
1.6 语料来源 |
2 汉语话题链本体研究 |
2.1 话题链的定义、类型 |
2.1.1 话题链的定义 |
2.1.2 话题链的类型 |
2.2 话题链中的小句 |
2.2.1 小句界定 |
2.2.2 汉英篇内句对比 |
2.2.3 汉英篇内句的量化统计 |
2.3 话题链中的回指 |
2.3.1 汉语话题链中少使用显性回指 |
2.3.2 汉英回指代词的量化统计 |
2.4 话题链中的关联成分 |
2.4.1 汉语话题链中少使用关联成分 |
2.4.2 汉英关联成分的量化统计 |
2.5 小结 |
3 汉语二语话题链习得研究 |
3.1 测试 |
3.1.1 测试设计 |
3.1.2 测试结果分析 |
3.2 偏误分析 |
3.2.1 偏误类型 |
3.2.2 偏误原因 |
4 教学建议 |
4.1 克服母语负迁移 |
4.1.1 强化练习 |
4.1.2 注重两种语言的差异性 |
4.1.3 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训练 |
4.1.4 运用汉语思维 |
4.2 教材编写方面 |
4.2.1 教材分析 |
4.2.2 汉语二语教材编写建议 |
4.3 重视培养汉语教师 |
4.3.1 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 |
4.3.2 注意教师用语 |
5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汉译英和英译汉各15对例子 |
附录B 英语母语背景学生测试题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以黑龙江省肇州县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母语迁移现象 |
2.2 母语迁移的定义 |
2.3 母语迁移现象的分类 |
2.4 母语迁移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外母语迁移相关理论的研究 |
2.4.2 国内母语迁移相关理论的研究 |
2.5 高中生英语写作的语篇类型 |
2.6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
2.6.1 成果教学法 |
2.6.2 过程教学法 |
2.6.3 体裁教学法 |
2.6.4 过程—体裁教学法 |
第三章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过程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母语迁移理论对该结果的论证 |
4.1 英语写作中正确句子分类统计 |
4.2 母语正迁移对提高英语水平的促进作用 |
4.3 英语写作中错误描述及分类 |
4.3.1 词法 |
4.3.2 句法 |
4.3.3 语篇错误 |
4.3.4 技术性错误 |
4.3.5 单词拼写 |
4.4 母语负迁移对于写作中的错误分析 |
4.4.1 词汇方面 |
4.4.2 句法方面 |
4.4.3 篇章结构 |
第五章 母语迁移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
5.1 正迁移最大化 |
5.1.1 对比英汉表达的相似之处并加以概括总结 |
5.1.2 教师探索将英汉表达进行正向对比 |
5.2 负迁移最小化 |
5.2.1 对比英汉表达的不同并加以强调 |
5.2.2 将英语写作练习渗透到教学每一个环节 |
5.2.3 写作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 |
5.3 利用写作模版,背诵范文 |
5.4 规范写作步骤与时间分配 |
5.5 教师提高自己写作培训的专业素养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英语母语者汉语状语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汉语状语的研究现状 |
(二)汉英民族思维差异其语言特点对比 |
(三)汉英语序及基本句式的研究 |
(四)汉语状语二语习得偏误研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英状语句法对比 |
一、汉语状语的界定与分类概述 |
二、英语状语的界定与分类概述 |
三、汉英状语的句法位置对比 |
(一)汉英时间状语对比 |
(二)汉英地点状语对比 |
(三)汉英方式状语对比 |
小结 |
第二章 汉语状语二语习得偏误分析 |
一、汉语状语二语习得的偏误类型 |
(一)状语遗漏 |
(二)状语误加 |
(三)状语错序 |
(四)状语误代 |
二、汉语状语二语习得偏误数据统计 |
三、汉语状语二语习得偏误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汉语状语偏误产生原因及教学方面的建议 |
一、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的影响 |
(二)汉语状语本身的复杂性 |
(三)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偏误 |
(四)汉语规则掌握不足导致的偏误 |
二、针对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状语的教与学的建议 |
(一)针对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导致偏误的教学建议 |
(二)针对汉语状语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偏误的教学建议 |
(三)针对母语负迁移导致偏误的教学建议 |
(四)针对汉语规则掌握不牢导致偏误的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三种思维差异下的汉英语句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言与思维 |
1.2.2 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简述 |
1.2.3 汉英思维下的语句结构研究 |
1.3 汉英对比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5 论文结构安排及创见之处 |
第2章“归纳”与“演绎”思维下的汉英句式结构差异 |
2.1 汉民族“归纳性”思维与英民族“演绎性”思维 |
2.1.1 汉民族“归纳性”思维 |
2.1.2 英民族“演绎性”思维 |
2.2 汉语语句结构“归纳型”与英语语句结构“演绎型” |
2.2.1“归纳性”思维下汉语语句的“归纳型”特点 |
2.2.2“演绎性”思维下英语语句的“演绎型”特点 |
第3章“综合”与“分析”思维下的汉英语句成分差异 |
3.1 汉民族“综合性”思维与英民族“分析性”思维 |
3.1.1 汉民族“综合性”思维 |
3.1.2 英民族“分析性”思维 |
3.2 汉语语句“言省”与英语语句“言全” |
3.2.1“综合性”思维下的汉语“言省” |
3.2.2“分析性”思维下的英语“言全” |
第4章“多相”与“单相”思维下的汉英句意差异 |
4.1 汉民族“多相性”思维与英民族“单相性”思维 |
4.1.1 汉民族“多相性”思维 |
4.1.2 英民族“单相性”思维 |
4.2 汉语语句意义“动态性”与英语语句意义“静态性” |
4.2.1“多相性”思维下汉语句意的“动态性” |
4.2.2“单相性”思维下英语句意的“静态性” |
第5章 思维差异下的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5.1 理论意义 |
5.2 实践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汉译英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 ——以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网站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项目说明 |
一、引言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汉英长定语概述 |
3.1 长定语定义及特点 |
3.2 汉语长定语类型 |
3.3 汉英长定语差异 |
3.3.1 定语成分 |
3.3.2 定语位置 |
3.3.3 长定语的顺序 |
四、长定语的英译 |
4.1 译为定语从句 |
4.2 平衡前后置定语 |
4.3 改变句型结构 |
五、反思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语/译语对照语篇 |
致谢 |
(8)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主题突出结构的母语负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目的 |
第三节 选题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语言迁移 |
一、语言迁移的概念 |
二、语言迁移的分类 |
三、国内外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主题和主语 |
一、主题和主语的定义 |
二、主题和主语的不同点 |
三、汉语的主题和主语 |
四、英语的主题和主语 |
五、汉语主题和英语主题的不同点 |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母语负迁移中主题结构和主语结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母语负迁移中主题结构和主语结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关于母语负迁移中主题结构和主语结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工具和方法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一、步骤 |
二、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汉译英测试试题的数据收集结果 |
第二节 控制性作文的数据收集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类型的主题突出结构的分析结果 |
二、对母语迁移中不同类型的分析结果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
一、主题突出结构的类型 |
二、使用主题突出结构的趋势 |
三、主题突出结构的原因 |
第二节 本研究对汉英翻译和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译英测试 |
附录2 控制性作文题目 |
附录3 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部分错误产生原因的调查 |
附录4 汉译英测试中各水平主题突出结构句子数量 |
附录5 控制性作文中各水平主题突出结构句子数量 |
附录6 汉译英测试中各水平主题突出结构句子所占百分比的卡方检验结果 |
附录7 汉译英测试中各水平主题突出结构的平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附录8 作文中各水平主题突出结构的平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致谢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背诵对缓解汉英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以高职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 |
List of Table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Negative Transfer |
2.1.1 Language Transfer |
2.1.2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
2.1.3 Negative Transfer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
2.2 Input Theory and Recitation |
2.2.1 Input Theory |
2.2.2 Optimal Input |
2.2.3 Recitation and Optimal Input |
2.3 C-E Translation and Output Theory |
2.3.1 Output Theory |
2.3.2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utput Theory |
2.4 The Relation between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
2.5 The Impact of Recitation on Reducing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Subjects |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
3.3.1 Translation Test |
3.3.2 Questionnaire |
3.4 Research Procedure |
3.4.1 Pre-questionnaire and Pre-test |
3.4.2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itation Experiment |
3.4.3 Post-test |
3.4.4 Post-questionnaire |
3.5 Data Collection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
4.1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Tests |
4.1.1 Analysis of Pre-test Score between EC and CC |
4.1.2 Analysis of Post-test Score between EC and CC |
4.1.3 Analysi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score |
4.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Questionnaires |
4.2.1 Analysis of Pre-Questionnaire between EC and CC |
4.2.2 Analysis of Post-Questionnaire between EC and CC |
4.2.3 Analysis of Pre-Questionnaire and Post-Questionnaire |
4.3 Discuss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Appendix Ⅳ |
Appendix Ⅴ |
Appendix Ⅵ |
Acknowledgements |
Published Papers |
(10)错误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关于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本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二章 有关错误分析理论的文献综述 |
2.1 错误的定义 |
2.2 错误研究之意义 |
2.3 错误分析理论与研究现状 |
2.3.1 对比分析理论 |
2.3.2 错误分析理论 |
2.3.3 中介语理论 |
2.3.4 三种理论的关系及研究新动态 |
2.3.5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高中生英语作文错误分析的研究设计 |
3.1 进行研究的目的 |
3.2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语料库研究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访谈 |
第四章 高中英语作文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
4.1 技术性错误 |
4.1.1 大小写不分 |
4.1.2 标点符号误用 |
4.1.3 单词误拼 |
4.2 结构型语言错误 |
4.2.1 词汇层面的错误 |
4.2.2 句子层面的错误 |
4.3 连贯型语言错误 |
4.3.1 指代不明 |
4.3.2 替代、省略的失当 |
4.3.3 连接性成分使用问题 |
4.3.4 句、段之间顺序安排不合逻辑 |
4.4 中式英语 |
4.4.1 汉语式表达 |
4.4.2 汉式思维模式 |
4.5 语用错误 |
4.6 其他问题 |
4.7 错误类型研究的结论和补充说明 |
4.7.1 常见错误类型调查的结论 |
4.7.2 关于错误界定的几点补充与说明 |
第五章 错误归因及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
5.1 对错误原因的分析 |
5.1.1 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
5.1.2 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 |
5.1.3 诱导性错误 |
5.1.4 成果写作教学法负效应 |
5.1.5 其它原因 |
5.2 影响错误类型的因素 |
5.2.1 错误类型与语言熟练程度的关系 |
5.2.2 错误类型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
5.3 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
5.3.1 主动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
5.3.2 加强基础语言知识的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
5.3.3 指导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
5.3.4 优化写作课堂教学,尝试多样化的作文评价手段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汉语及汉英中介语状语从句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母语为英语者习得汉语“可能”类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 ——以“能”“会”和“可以”为例[D]. 师莹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表现形态及对策研究[D]. 刘苹. 聊城大学, 2019(01)
- [3]汉语话题链及其习得研究[D]. 吕煜芳. 宁波大学, 2019(06)
- [4]高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以黑龙江省肇州县第二中学为例[D]. 张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04)
- [5]英语母语者汉语状语习得偏误分析[D]. 席安格. 河南大学, 2017(06)
- [6]三种思维差异下的汉英语句结构对比研究[D]. 石梓成. 华侨大学, 2015(03)
- [7]汉译英中长定语的英译处理 ——以南京农业大学校园网站翻译为例[D]. 蔡雅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主题突出结构的母语负迁移研究[D]. 唐莉清. 闽南师范大学, 2015(02)
- [9]背诵对缓解汉英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以高职学生为例[D]. 陈佩佩.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4)
- [10]错误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 史俊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