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注意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杜小双[1](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何畔[2](2021)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成因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蒙啸[3](2021)在《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民用飞行控制系统的不断成熟,民用无人机成本得到极大降低的同时可靠性不断提高,无人机产业因此得到普及并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一大热点。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应用人才缺口,为了填补这个缺口,国家相继出台大批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无人机专业培养人才,这是笔者所在的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的发展契机。而无人机植保是当前无人机应用中发展前景最好的领域,选取该领域进行研究,依托笔者所在H中职学校构建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可以为地方培养无人机植保专业人才,扶助弱势群体、助力地方扶贫攻坚。以上为本研究展开的背景。本论文从无人机产业中选取了目前需求最大最有应用前景的无人机植保作为研究对象,研发H中职学校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当前中职无人机植保课题的研究现状,借鉴课程开发理论,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步骤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基础为依据进行教案设计,并通过案例实践分析理论研究的不足,研发校本无人机植保课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参与学生进行调查,确定各方需求与可利用的资源,构建合理的校本课程目标。此外,以合理的评价手段进行检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始终紧跟行业的发展。研发的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学生学情,课程内容关注工作岗位的需求、合理利用H学校的资源,引导学生构建无人机植保的知识体系,实现中职无人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本研究丰富了H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探索出一套无人机课程开发模式,形成无人机植保的典型教学案例,为其他学校无人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
张娇娇[4](2021)在《泰国高中本土教师汉语综合课课堂提问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匡方醒[5](2021)在《承认正义视角下西藏中小学课堂师生交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万胜南[6](2021)在《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研究 ——以初级综合课为例》文中认为
张艳霞[7](2021)在《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课堂指令语及提问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韩雪童[8](2021)在《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
吴文房[9](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
丁娅丽[10](2021)在《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
二、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注意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注意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
2.1.4 批判与反思 |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
2.2.4 本节小结 |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
2.3.3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3.1.1 研究问题 |
3.1.2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
3.3 研究场域 |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
3.3.2 H项目概述 |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
3.4 研究对象 |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
3.5 数据收集过程 |
3.5.1 访谈 |
3.5.2 观察 |
3.5.3 反思日志 |
3.5.4 实物资料 |
3.5.5 研究日志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
3.6.2 数据分析 |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
(3)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1.填补了中职无人机植保课程研究的空白 |
2.设计了基于真实工作流程的无人机植保综合实训项目 |
二、无人机植保的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无人机植保 |
2.校本课程 |
3.校本课程开发 |
4.工作过程系统化 |
(二)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4.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5.环境模式课程开发理论 |
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
三、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一)外部环境分析 |
1.国家政策法规角度 |
2.学校所处地区的环境分析 |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1.学校硬件资源 |
2.师资力量 |
(三)访谈情况分析 |
1.教师访谈 |
2.专家访谈 |
3.企业访谈 |
(四)学生需求分析 |
1.问卷调查的设计过程 |
2.调查过程 |
3.调查结果分析 |
4.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
四、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 |
(一)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 |
1.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的拟定依据 |
2.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
(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
1.安全性原则 |
2.专业性原则 |
3.层次性原则 |
4.实践性原则 |
5.综合性的原则 |
6.发展性原则 |
(三)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1.无人机植保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界定 |
2.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教学组织 |
3.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实施设计 |
4.无人机植保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 |
5.无人机植保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
6.无人机植保课程开发的流程图与使用计划 |
五、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案例 |
(一)典型课程单元教学案例——无人机组装 |
1.教学设计与实施 |
2.教学评价 |
3.教学反思 |
(二)综合实训教学案例——飞防施药前的准备 |
1.教学设计与实施 |
2.教学评价 |
3.教学反思 |
六、结语 |
(一)研究结论与不足 |
1.研究结论 |
2.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及内容 |
附录3:专家访谈提纲及内容 |
附录4:企业人员访谈提纲及内容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注意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成因的个案研究[D]. 何畔.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蒙啸.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泰国高中本土教师汉语综合课课堂提问调查研究[D]. 张娇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承认正义视角下西藏中小学课堂师生交往行为研究[D]. 匡方醒. 西藏大学, 2021
- [6]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研究 ——以初级综合课为例[D]. 万胜南. 安徽大学, 2021
- [7]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课堂指令语及提问语研究[D]. 张艳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8]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D]. 韩雪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行动研究[D]. 吴文房.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10]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 丁娅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