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红(大城县大流漂中心小学,河北廊坊0659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从生活中吸取美,发现美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素养最鲜活的源泉。语文学习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我们可以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生活之中语文无处不在。让学生热爱美,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美,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教学中曾有一个调查活动,调查关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首先笔者出示了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污染对人类带来的严峻后果然后,笔者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观察起,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你觉得哪里是最美的?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美?而哪里又是最差的?原因又在哪里?从我们的街道谈起,让学生感觉我们的环境美不美,怎样才能变得更美,再让学生找资料,环境与我们是否息息相关。学生的兴致非常高,认识到乱丢乱扔乱吐是不美的行为,知道美不仅是指环境,而且更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一个人美或不美不是看衣着打扮,只有有爱心的人、有道德的人才算是美的。知道只有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最后,我们一起唱起了《我爱我家》的歌。那一期的实践课,学生交上的作业是非常棒的,一张张漂亮的手抄报让笔者意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而美丽。而学生自觉的保护环境并努力从我做起的行动,更让人高兴。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既然每个人先天固有的对美的追求是最好的动力,那么利用它,就可以使人变得文明。”
二、在教材中寻找美,在教学上挖掘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教材的内容,而且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断地获得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常常处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伴随审美的愉悦,思维在笼罩着美感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极力想超越经验的世界,并在对美的追求的驱动下,随着想象的展开,潜在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开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直觉和悟性。而且,教师还应该通过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和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美,去挖掘美,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的美感性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等直观以及教师的语言来再现书本上所要描写的或表现的或含蕴的美,让学生通过形象、声音、韵律来寻找书本中的美。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笔者准备了两首音乐,一首是《爱的奉献》,是用来朗读诗歌的,另一首则是《二泉映月》。在导入课题时,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中为学生朗诵了一首诗,优美的音乐,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心中充满了感动,并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大家还在乐声中回想时,笔者讲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学生眼中充满了同情,然后笔者让学生在《二泉映月》忧伤的乐声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学生都读得非常认真,对课文的意境和内容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在其后的教学中,他们除了理解了课文内容,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在日记中,他们满怀感情地写下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一文,他们的爱心得到了发挥,情感得到了陶冶。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教学手段的美感,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的意境,充分感悟课文语言的神韵。而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觉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美。而且,美而简约的教学手段,将形成审美客体的朦胧感,教师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亦将激起学生的想象,物境的朦胧感使想象飘忽,从而提供了语言多义的有利条件,使学生语言更为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教育不仅是教教材上的内容,还予以学生以美的感觉,对美的追求,从而择善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