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污染预测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isual,Modflow,废物处理厂,地下水,运移模拟
膜污染预测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方园,陈颢明,段晓芳,许萍萍,赵言文[1](2018)在《固体废物处理厂地下水污染预测及控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片区某固体废物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模拟研究,为同类建设项目及企业的地下水污染预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固体废物处理厂野外水位和水质观测数据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结果]对厂区污水处理站防渗破损后特征污染物CODMn和氨氮运移情况以及地表硬化污染控制措施对污染物的阻隔效果进行预测评价,数值模拟预测污染物的影响范围、超标范围和最大运移距离。预测时间20a后,污染物影响范围最大,运移距离最远,且CODMn影响范围较氨氮大,运移距离较远;地表硬化后,20a后污染羽未超出评价范围。[结论]污染物主要沿水流方向迁移,对水环境的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大,污染物浓度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溶质运移范围和迁移距离不同。地表硬化措施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扩散。(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军亮[2](2017)在《基于源解析的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预测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表明,颗粒物与人体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等存在显着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环保局(USEPA)和欧盟(EU)等国际机构在大气污染健康危害评价时均将颗粒物作为代表性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按照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实践经验,大气颗粒污染的治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显着成效。人们80%以上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加强室内颗粒物的预测与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实用价值。室内颗粒物污染预测控制是空气动力学、大气科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问题,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多数研究以PM10或PM2.5作为研究对象,以质量或数量浓度为控制目标,缺乏室内预测控制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课题从颗粒物的浓度、粒径大小、理化特征等对人体危害影响因素出发对颗粒物控制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解析,提出了基于源解析的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预测控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实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分段粒径颗粒进入室内过程各阶段的动态行为规律,揭示了颗粒在不同输运阶段的穿透、沉降机理,分析了各控制过程对颗粒微观形貌和化学组分影响,建立了基于源解析的室内颗粒物污染动态预测控制模型,通过实际工程应用分析了模型适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室内颗粒物污染现状调研与影响因素分析课题抽样调研了室内颗粒物污染现状,分析了室内外颗粒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室内外颗粒污染存在显着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季节分布差异,北京地区室外颗粒污染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供暖季以大于5.0μm颗粒为主,夏季污染以2.5~5.0μm颗粒为主,室内颗粒污染全年均以小于0.5μm颗粒为主。建筑围护结构缝隙结构、室外气象条件、通风空调系统、室内人员活动等均会对室内污染特征产生影响。同步检测数据分析表明,建筑室内外颗粒污染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粒径的增大,相关性系数逐渐减小;与累计粒径相关性分析相比,分段粒径颗粒的相关性分析更能反映室内颗粒的污染特征。(2)建筑室内外颗粒物理化特征解析应用高倍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对室内外颗粒物理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不规则的大粒径矿物颗粒较易在通风管道内发生沉降或被捕集,球形、椭圆形或近似球形的小颗粒和烟尘集合体更易穿透建筑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室内造成污染,室内颗粒的微观形貌与室外颗粒存在较大差异,室内颗粒的球形度?更接近1。室内颗粒中以C、Al、O元素为主的矿物颗粒质量百分比降低;钠盐、钾盐、含Ti、Zn、Ba等颗粒质量百分比升高。与室外颗粒相比,室内颗粒分形维数增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风险增大。(3)基于源解析的室内颗粒物预测控制方法与模型研究通过建筑室内外颗粒污染特征、理化特征解析和颗粒动态行为研究,揭示了控制过程对建筑室内外颗粒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理化特征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源解析的建筑室内颗粒污染预测控制方法。通过空气动力学、多相流体力学、颗粒物物理和力学理论分析、围护结构缝隙穿透和过滤器穿透实验研究,揭示了颗粒的穿透系数值与风速变化的相关性规律,建立了基于源解析的室内颗粒预测控制动态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检测数据分析,验证了室内污染预测控制动态模型在自然通风建筑中的应用情况,分段粒径颗粒PM<0.5、PM0.5~1.0、PM1.0~2.5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分别为12.17%、13.00%和6.19%,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严晖[3](2014)在《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大气污染预测及控制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今年来的大气污染事件,使得人们对大气污染情况逐渐重视起来,因此对城市大气污染情况的预测和控制,成为当前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与研究的关键。为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对大气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和监测是前提。而由于受污染物性质、污染源分布、地形状况和气象条件等的影响,大气污染情况随时间空间变化波动很大。因此,常规监测方法只能依托有限的监测点上(本文来源于《环境与生活》期刊2014年14期)
马志飞,安达,姜永海,席北斗,李定龙[4](2012)在《某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预测及控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其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运用Visual Modflow建立填埋场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对填埋场防渗层发生渗漏后,渗滤液中Cr6+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以及地面硬化、防渗墙和排水沟3种污染控制措施对污染羽阻隔效果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Cr6+随地下水流方向运移形成污染羽,10 a后污染羽到达水塘边界,运移距离约为1 450 m,但随后10~20 a之间污染羽扩散范围没有明显扩大;地表硬化后,20 a内污染羽未扩散至水塘边界;防渗墙设置到上层含水层底部时,监测井Cr6+浓度高于未设置防渗墙时浓度,设置到下层含水层底部时,Cr6+浓度与设置于上层含水层时监测结果相反;排水沟日排水量达到2 642 m3时能有效控制污染羽扩散,20 a后污染羽尚未污染监测井;地表硬化与排水沟组合控制污染物扩散,效果最佳,同时排水沟日排水量可减少为1 878 m3.因此,当填埋场发生渗漏时,建议采用设置排水沟与周边地表硬化组合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王丽耀[5](2010)在《南城子水库面源污染预测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南城子水库面源污染的调查和对监测结果的分析,预测了全流域面源污染入库量及对水库水质的污染程度,并提出了面源污染的控制方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环境通报》期刊2010年01期)
石宝强[6](2006)在《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行为研究与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相接合并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以膜组件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从而取得高效的固液分离效果。然而,较高的能耗和运行费用却限制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大量研究表明,MBR的能耗问题实际上是膜污染问题。膜污染导致了膜出水通量的下降,增加膜组件清洗和更换频率,从而增加MBR的运行费用。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采用一体式聚乙烯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上清液的膜污染行为,并从流变学和流体力学角度研究了不同污泥浓度对膜污染的影响,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用来预测膜污染。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上清液中含有大量胶体颗粒和溶解性物质,蛋白质和糖类物质是膜表面污染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上清液浊度越高,膜污染阻力也越大,膜污染也越严重,而形成的滤饼层的比阻却迅速降低; (2)高TMP会导致较快的膜渗透通量下降速率,并且形成更加密实的滤饼层。膜表面污染物的累积受反向传质影响,低错流流速下,布朗运动起主要作用,随着错流流速的提高,剪切诱导扩散和惯性提升成为了反向传质的主要作用机理; (3)建立了包含上清液浊度、TMP和错流流速叁要素的膜污染阻力预测模型: R_f=3.956×10~(-2)Turbidity+1.145TMP-9.716CFV-7.260×10~(-2); (4)膜污染阻力与污泥浓度成指数关系,污泥浓度和黏度是影响膜污染的重要因素。污泥黏度与污泥浓度成指数关系,关系式为:η=0.909e~(0.0861MLSS);污泥浓度和黏度与膜污染阻力的皮尔逊系数分别为r_p=0.793、r_p=0.833;错流流速(r_p=-0.871)和雷诺数(r_p=-0.796)也是影响膜污染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污泥浓度的增加将会导致溶解氧的降低,污泥浓度在8-12g/L之间存在一个临界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刘振忠,董芃,王丽[7](2005)在《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预测与容量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难题。有效地解决城市污染问题,就必须详细掌握城市污染源分布和排放情况,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污染现状和气象条件等因素,通过适合的大气扩散模型进行扩散模拟,建立起大气污染源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的输入响应关系,掌握城市大气环境容量,进行大气污染源的合理消减和最优化分布,建立空气质量达标的途径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05年04期)
黄远峰,罗澍,何龙,陈嘉晔[8](2001)在《深圳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环境空气污染预测和控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动车排放已成为深圳市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 ( NOx)的主要来源、氮氧化物 ( NOx)已成为深圳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现状 ,为防止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发生 ,对深圳市未来环境空气质量和氮氧化物 ( NOx)污染水平进行了预测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01年01期)
杜文堂[9](2000)在《峰峰羊角铺水源地污染预测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污染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水质模型,对地下水污染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控制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李清河,李昌哲,孙保平,孙立达[10](1999)在《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是两大重要的环境问题。讨论了这两个问题的定量化预测与控制措施,并阐述了它们的相互关系。这有望进一步推进中国水土保持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1999年04期)
膜污染预测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表明,颗粒物与人体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等存在显着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环保局(USEPA)和欧盟(EU)等国际机构在大气污染健康危害评价时均将颗粒物作为代表性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按照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实践经验,大气颗粒污染的治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显着成效。人们80%以上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加强室内颗粒物的预测与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实用价值。室内颗粒物污染预测控制是空气动力学、大气科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问题,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多数研究以PM10或PM2.5作为研究对象,以质量或数量浓度为控制目标,缺乏室内预测控制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课题从颗粒物的浓度、粒径大小、理化特征等对人体危害影响因素出发对颗粒物控制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解析,提出了基于源解析的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预测控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实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分段粒径颗粒进入室内过程各阶段的动态行为规律,揭示了颗粒在不同输运阶段的穿透、沉降机理,分析了各控制过程对颗粒微观形貌和化学组分影响,建立了基于源解析的室内颗粒物污染动态预测控制模型,通过实际工程应用分析了模型适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室内颗粒物污染现状调研与影响因素分析课题抽样调研了室内颗粒物污染现状,分析了室内外颗粒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室内外颗粒污染存在显着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季节分布差异,北京地区室外颗粒污染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供暖季以大于5.0μm颗粒为主,夏季污染以2.5~5.0μm颗粒为主,室内颗粒污染全年均以小于0.5μm颗粒为主。建筑围护结构缝隙结构、室外气象条件、通风空调系统、室内人员活动等均会对室内污染特征产生影响。同步检测数据分析表明,建筑室内外颗粒污染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粒径的增大,相关性系数逐渐减小;与累计粒径相关性分析相比,分段粒径颗粒的相关性分析更能反映室内颗粒的污染特征。(2)建筑室内外颗粒物理化特征解析应用高倍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对室内外颗粒物理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不规则的大粒径矿物颗粒较易在通风管道内发生沉降或被捕集,球形、椭圆形或近似球形的小颗粒和烟尘集合体更易穿透建筑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室内造成污染,室内颗粒的微观形貌与室外颗粒存在较大差异,室内颗粒的球形度?更接近1。室内颗粒中以C、Al、O元素为主的矿物颗粒质量百分比降低;钠盐、钾盐、含Ti、Zn、Ba等颗粒质量百分比升高。与室外颗粒相比,室内颗粒分形维数增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风险增大。(3)基于源解析的室内颗粒物预测控制方法与模型研究通过建筑室内外颗粒污染特征、理化特征解析和颗粒动态行为研究,揭示了控制过程对建筑室内外颗粒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理化特征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源解析的建筑室内颗粒污染预测控制方法。通过空气动力学、多相流体力学、颗粒物物理和力学理论分析、围护结构缝隙穿透和过滤器穿透实验研究,揭示了颗粒的穿透系数值与风速变化的相关性规律,建立了基于源解析的室内颗粒预测控制动态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检测数据分析,验证了室内污染预测控制动态模型在自然通风建筑中的应用情况,分段粒径颗粒PM<0.5、PM0.5~1.0、PM1.0~2.5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分别为12.17%、13.00%和6.19%,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污染预测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方园,陈颢明,段晓芳,许萍萍,赵言文.固体废物处理厂地下水污染预测及控制模拟[J].水土保持通报.2018
[2].王军亮.基于源解析的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预测控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7
[3].严晖.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大气污染预测及控制的应用[J].环境与生活.2014
[4].马志飞,安达,姜永海,席北斗,李定龙.某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预测及控制模拟[J].环境科学.2012
[5].王丽耀.南城子水库面源污染预测及控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
[6].石宝强.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行为研究与预测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7].刘振忠,董芃,王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预测与容量控制方法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5
[8].黄远峰,罗澍,何龙,陈嘉晔.深圳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环境空气污染预测和控制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01
[9].杜文堂.峰峰羊角铺水源地污染预测与控制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0
[10].李清河,李昌哲,孙保平,孙立达.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预测控制[J].水土保持通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