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资本论文-党亚飞

农民社会资本论文-党亚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社会资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资本,农民,环保行为

农民社会资本论文文献综述

党亚飞[1](2019)在《社会资本对农民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263个村庄3844户农民的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7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民环保行为的现状,并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于人口结构和社会资本对农民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当前超八成农民能够采取环保行为,但农民采取环保行为的比重自东向西递减,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社会资本与农民环保行为有正向关系,即接触互联网与外出频次越多、对村庄认同度越高的农民采取环保行为的概率越大。从人口特征看,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越可能选择环保行为;非农劳动者相比于农业劳动者所采取环保行为的概率更高。由此建议:推动农村社会实现生态宜居离不开农民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何培培,张俊飚,何可,曾杨梅[2](2019)在《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将分散的农民纳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方法]在梳理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运作逻辑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省崇州市的调研数据,利用多项Logit模型,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对比分析个体与村域层面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认知型社会资本能够解释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差异。个体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选择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村域认知型社会资本的负向影响则不显着。就个体层面而言,制度信任、规范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着促进农民采用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而合作愿景的影响则显着为负。就村域层面而言,公共信任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着负向影响农民的秸秆还田行为,而规范的影响则显着为正。[结论]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选择差异具有强大解释力,能够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缓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8期)

朱泓宇,肖建,蒋远胜[3](2019)在《社会资本与农民公共品需求的非正式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农村公共品供需矛盾的核心是不能有效识别农民的真实需求,而传统的正式需求表达机制难以应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本文根据公共品需求表达的一般逻辑,使用"呼吁-退出"模型构建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参与非正式公共品需求表达的机制路径,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13年农村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户的社会资本影响非正式需求表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互惠规范均对农户非正式路径表达有显着促进作用,但是各项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区域存有异质性,说明社会资本对农民公共品需求的非正式表达不具一般普适性,机制过程受外部环境约束。(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翁贞林[4](2019)在《社会资本、政策认知与农民职业化意愿——基于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数据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根据江西省556位"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家庭人口留村比例"和"常联系朋友个数"表征的关系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职业化意愿有显着正影响,而社会资本中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职业化意愿的影响未能通过显着性检验。为此,政府部门在采取措施引导"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化农民时,应重视社会资本和政策认知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一村一大"农民学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晶,孙飞,申云[5](2019)在《收入不平等会剥夺农民幸福感吗——基于社会资本调节效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分析了收入不平等是否会剥夺农民幸福感,并考察了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个体相对剥夺指数测算的农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就越低,而缓解收入不平等能够显着提升农民幸福感;社会资本在收入不平等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以社会公平和社会信任衡量的认知型社会资本能够有效调节收入不平等对农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而结构型社会资本能够部分调节收入不平等对农民幸福感的不利影响,通过提升农民的社交心理获得感,缓解幸福被剥夺感。(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安婧[6](2019)在《社会资本对中青年农民持续参保意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导致农村养老风险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城乡流动的影响,农村依靠子女和家庭养老的方式难以为继。为缓解农村严峻的养老风险和家庭养老压力,我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部分农村地区试点推行新农保制度,经过制度合并,新农保制度最终演化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保)制度,成为我国政府提升农民养老保障水平重要的制度设计。城乡居保在推行过程中以“自愿参加”为原则,但中青年农民持续参保意愿不足成为影响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中青年农民作为未来城乡居保制度参保的主力军,他们的持续参保意愿和持续参保行为决定着制度的保障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中青年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参保意愿决定着制度未来的养老保障能力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构建了社会资本通过制度满意度和特殊信任影响中青年农民对城乡居保制度持续参保意愿的多重中介模型。基于2015年全国5省678份中青年农民问卷调查,以持续参保意愿为因变量,社会资本为自变量,制度满意度和特殊信任为中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对中青年农民持续参保意愿的直接影响不显着;社会资本通过制度满意度和特殊信任对持续参保意愿有间接影响。基于Bootstrap再抽样技术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在制度满意度、特殊信任及二者共同的中介效应中,制度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与二者共同的中介效应大小具有显着性差异,制度满意度与特殊信任、特殊信任与它们共同的中介效应大小没有显着性差异。从研究结果上看,社会资本对中青年农民城乡居保制度的持续参保意愿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其通过提高制度满意度和特殊信任间接提升持续参保意愿,此外,通过提高特殊信任增加制度满意度,进而对持续参保意愿产生间接正向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满足中青年农民的信息交流需求和强化制度价值感知来提高中青年农民的持续参保意愿,促进城乡居保制度的发展和其保障作用的最优发挥。最后,从人口学特征上看,婚姻状况、年龄、学历以及家庭收入都对中青年农民的持续参保意愿产生显着影响,因此政府在对相关政策的施行过程中也要关注人口学特征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肖靖红[7](2019)在《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构成及其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着“荒漠化”的态势,保护优秀乡村文化迫在眉睫。要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以内源式发展的方式来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但是面对着乡村精英外流,乡村文化发展失去有力的领导者这一困境,即使有怀揣家乡情怀的新乡贤群体为引导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乡村文化的传承还是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传承文化还需要动员多元主体的参与。文化农民作为乡村中的内生力量,应该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作用,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来传承乡村文化。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田野调查来分析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构成及其对乡村文化传承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文化农民一般有自身擅长的领域,特别是一些能工巧匠,在传承乡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还积极参与乡村的公共事务,协助乡村精英将政策落地,为传承乡村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分析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发现社会资本对他们的作用发挥有积极意义。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由先赋性社会资本和自致性社会资本组成,形成了亲缘网络、地缘网络、业缘网络和趣缘网络。在先赋性社会资本的作用下,文化农民通过强关系资源和同质性互动来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在自致性社会资本的作用下,文化农民通过进行异质性互动为乡村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创新乡村文化的发展,并通过弱关系资源实现乡村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此外,文化农民的广泛性资源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对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7)

高亮[8](2019)在《社会资本对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让世界惊叹,但伴随着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呈现粗放式发展,污染、环境问题等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合作,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调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能够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国内外学者们依据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资本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国外学者研究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背景,国内学者主要立足于研究全国或者区域二者之间的关系,未选取有代表性的县域案例,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社会资本对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区别于发达国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易程度是否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资本对异质性群体(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是否一致?这就形成本文研究的主题。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资本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按照“社会资本—→促进农民互相信任和合作—→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思路,以本课题组2018年6月1号-6月20号河南省新野县594户农村家庭调查数据为依托,研究社会资本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加,农民参与的意愿会不断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不同群体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女性、低收入和低学历农户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对男性呈现正向影响,但是不显着;对高收入和高学历农户影响不显着。因此,在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利用社会资本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对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进行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工作的强化,有助于社会资本的衍生,借助于此,利用社会资本进行保护生态环境。(2)在农村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有研究显示,在农村范围内,积极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正向联系。强大的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提升社会资本的价值。(3)借助于舆论诱导和政策支持强化实现农村社会资本水平的提升,让农民明白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真正价值,让农民在观念上有所转变,深刻意识到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可以改变美化环境,还可以对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产生综合效益。(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勤[9](2019)在《社会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湖北仙桃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探讨了农民随礼行为对社会资本构建的作用,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影响。首先,考察了农民社会资本的构建过程。农民的社会资本可细分为9个维度,即预期功能性、关系延续性、资源网络、认可度、互惠、网络密度、冲突处理、关系满意度和人情消费金额。计量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对农民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其次,利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社会资本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对于低收入阶层群体而言,随礼行为带来的对关系网的扩张作用有利于提升其家庭人均年收入,缩小其与中高等阶层的收入差异。第二,随礼行为所展现的互惠关系越紧密,农民家庭收入越高。第叁,网络密度对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即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民来说需要随礼的社会关系占个人整体的社会关系比例越高,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而随着收入的增高,若需随礼的人群占有其过多的社会关系,则会对其收入带来负面效应。第四,对冲突处理而言,该变量对各阶层的农民家庭收入均具有正向作用,这说明农民若能克服困难,“咬咬牙”尽可能完成随礼,则该随礼行为背后所隐含的社会资源会对其收入带来一定的收益。第五,关系满意度以及人情消费金额对各阶层的农民家庭收入均具有正向作用,且系数值显着,说明若个人对人情消费态度越积极,投入越多,其收入越高,这说明对人情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重视可对农民收入带来正向效应。总之,随礼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资源,对农民家庭收入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一些低收入的家庭来说适当的增加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有助于提高家庭人均年收入,缩小与中高阶层的差距。但是在随礼方面过多的投入,可能会挤占对生产资本的投资。此外,研究还表明,人均土地面积对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表明由于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若农民过于依赖传统的行业如务农,可能会导致其无法达到从事其他非农行业可获得的同等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对低收入阶层农民的收入有正向影响,表明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教育会给低收入阶层带来更高的的经济回报;年龄的增长对各阶层的收入均有负面影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下降,农民获得的经济收益减少;党员的收入比非党员的收入高;女性的收入比男性收入高。根据上述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合理利用社会资本。基于社会资本对农民的收入有着显着的正向作用,应鼓励农民积极交往,增强人际网络。另外,随礼行为虽然能给人们带来效益,但是过分的强调随礼的重要性,也会使其演变成一种负担。因此,要对农民随礼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二,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民社会资本能与人力资本相互促进,加大对农民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教育力度,使其成为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民的社会网络,促进农户之间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协作,克服小农经营的各种局限性,引入资本与技术,扩大投资,改革生产模式,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转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叶兴庆[10](2019)在《创新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通过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社会资本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等环节,种养环节尽量由农户承担,走"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的道路。应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叁变"改革,带动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叁产融合发展项目,或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办乡村旅游企业,或者配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本文来源于《农村工作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农民社会资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将分散的农民纳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方法]在梳理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运作逻辑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省崇州市的调研数据,利用多项Logit模型,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对比分析个体与村域层面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认知型社会资本能够解释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差异。个体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选择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村域认知型社会资本的负向影响则不显着。就个体层面而言,制度信任、规范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着促进农民采用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而合作愿景的影响则显着为负。就村域层面而言,公共信任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着负向影响农民的秸秆还田行为,而规范的影响则显着为正。[结论]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选择差异具有强大解释力,能够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缓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社会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1].党亚飞.社会资本对农民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263个村庄3844户农民的调查数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何培培,张俊飚,何可,曾杨梅.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3].朱泓宇,肖建,蒋远胜.社会资本与农民公共品需求的非正式表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翁贞林.社会资本、政策认知与农民职业化意愿——基于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数据的实证[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

[5].杨晶,孙飞,申云.收入不平等会剥夺农民幸福感吗——基于社会资本调节效应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

[6].王安婧.社会资本对中青年农民持续参保意愿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9

[7].肖靖红.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构成及其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9

[8].高亮.社会资本对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

[9].张勤.社会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叶兴庆.创新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J].农村工作通讯.2019

标签:;  ;  ;  ;  

农民社会资本论文-党亚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