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稳定性论文-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

森林稳定性论文-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旱河谷,群落结构,稳定性

森林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1](2019)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治理模式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并筛选适合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植物种类,该研究基于甘孜州泸定县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在甘孜州泸定县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区调查了21个典型样地,记录样地内乔木种名、株数等,灌草层种名、多度、盖度等;土壤样品主要测定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pH值以及水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岷江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适宜栽培;仙人掌和刺槐适宜种植在山腰地带;辐射松和银杏建议种植在生存环境较好的地带;香樟和云南松不建议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2期)

应宝根,廖文海,姚任图,葛宏立[2](2019)在《基于数学期望的森林稳定性评价——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稳定性是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特征,决定了森林的生态功能。提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和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两个定量指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森林的稳定性进行衡量。林分形成后能够存在的期望年数称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林木进界后能够存活的期望年数称为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利用2008年和2016年江山市乔木林固定样地数据,对该市林分存续期和林木存续期的数学期望分森林类别进行了研究,由此来评价江山市森林在当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下的林分和林木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林分采伐枯损率>50%视为中断的情况下,公益林的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为41.46a,商品林的为14.16a;在林分采伐枯损率>50%,但仍满足乔木林标准视为不中断的情况下,公益林的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为95.64a,商品林的为34.89a。2)公益林的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为20.58a,商品林的为11.67a。无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还是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公益林的均显着大于商品林的,即公益林的稳定性大于商品林,符合实际情况,也符合经营预期,说明用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和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评价森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冯丽妃[3](2019)在《种间异步性维持温带森林生物量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天然林生态组研究团队以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10年的长期动态监测数据,整合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种间异步性、优势树种和土壤养分对地上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生态指标》。自20(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9-17)

罗攀[4](2019)在《广西广运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影响模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景观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构成的景观,对于森林景观的研究分析,可以揭示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明确调控手段,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为理论依据,以AcrGIS10.2、Fragstats4.2、Python编程为技术软件支持,以广西广运林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区进行景观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接着使用多个数据模型,分析了自然环境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最后对研究区进行了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为研究区的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以地类、优势树种以及当地生产实践为依据,将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划分为9类:非林地景观、其它林地景观、阔叶林景观、杉林景观、松林景观、未成林造林地景观、灌木林景观、经济林景观和竹林景观。(2)提出了基于统计的景观指数选择的新方法,利用Python编程进行实现。最终确定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景观指数,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各为8个和6个。(3)分别利用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进行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在类型水平上,研究区主要景观为阔叶林景观,占绝对优势;景观形状较简单,人为干扰较严重;阔叶林景观作为林场的优势森林景观类型,聚集程度高于其它景观类型。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的景观异质性偏低;聚集程度较高,且连通性较好,破碎度低。(4)分别使用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回归、随机森林回归、梯度提升决策树回归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自然环境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梯度提升决策树回归方法精度最优,判定系数(R2)为0.77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051;其次为随机森林回归方法,R2为0.752,RMSE为0.054;KNN回归方法最差,R2为0.623,RMSE为0.065。(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区的占比为71.9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南部,这里多为阔叶林景观,植被丰富,保护较好;不稳定区的占比为28.0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以及研究区的边界,这里树种单一,受人为干扰较严重。表明广西广运林场整体的森林景观稳定性较好,但有待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文跃,张金良,巩延苹,路洪春[5](2019)在《华东森林资源监测区林地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华东森林资源监测区7省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就林地不变样地和林地稳定样地所代表林地对森林资源稳定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监测区内7省不变样地所占比例及所代表的森林覆盖率差异很大,且比例在稳步提升;不同省份稳定林地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叁种不同森林资源类型的省份应采取不同的培育和管理方略。(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1期)

梁燕,葛忠强,马安宝,杜振宇,王清华[6](2018)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简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介绍了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并从人工林自身特性与稳定性、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3方面综述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需要对一定时间跨度内,特定空间的特定目标树种(纯林、混交林)进行研究,长远考虑,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山西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张绘芳,地力夏提·包尔汉,朱雅丽,张景路,雷亚君[7](2018)在《阿尔泰山森林景观格局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量分析阿尔泰林场的森林景观稳定性,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阿勒泰林场森林景观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Landsat 8OLI影像作为数据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研究区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Kriging插值分析整个研究区的森林景观稳定性状况。[结果]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是研究区的优势森林景观,分布比较广泛,苗圃地和林业辅助用地景观类型面积较小,但分布比较集中;森林景观呈现出较高的景观异质性;森林景观稳定性差异较大,其稳定性大小依次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苗圃地>宜林地>疏林地>林业生产辅助用地。[结论]2016年森林景观稳定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分布区域差异比较均衡,西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景观结构完整,东部和东北部山区最差,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维持西南部的保护力度,从而促进森林景观结构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超凡,王博恒,王蔚炜,赵鹏祥,李卫忠[8](2018)在《基于空间结构指数的黄龙山林区不同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求简便快捷的森林群落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从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入手,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关理论,构建以混交度M、大小比数U、角尺度W为"投入",林分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FSSD)为"产出"的林分空间结构生产函数。利用这5个指标比较分析黄龙山林区8种森林群落(油松纯林PPP、油松阔杂林PLM、辽东栎纯林QQQ、辽东栎阔杂林QLM、白桦阔杂林BLM、油桦辽林PBQ、辽桦油林QBP、阔杂混交林LLM)的空间结构特点并评价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8种森林群落类型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为:PBQ和QBP相对较优;PLM、QLM和LLM相对良好;BLM相对中等;PPP和QQQ相对较差。(2)8种类型森林群落的竞争优势没有明显差别,但混交度相差较大,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区别,稳定性排序与混交值相关性较大,而分布格局与稳定性评价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大小比数值与稳定性值几乎没有相关性。(3)空间结构指数可以较好的反映群落的稳定性,在未来稳定性的研究中,可将林分空间结构指标纳入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钟海智[9](2018)在《望云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信息源,对望云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进行评价。基于面积信息守恒评价法、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和移动窗口法确定了分析的适宜粒度为60 m,移动窗口半径为300 m。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分离度(DIVI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平均分维数(PARA_MN)、聚合度指数(A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密度(PD)6个指标,通过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和各景观指数的得分系数确定其权重分别为0.292 3、0.196 9、0.146、0.141 7、0.132 1、0.090 9。采用克里金插值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公园景观稳定性分为4级,其中稳定区面积所占比例为47.95%,不稳定区占52.05%,表明望云山森林公园整体景观稳定性较差,森林景观有待加强保护。(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3期)

魏强[10](2018)在《亚热带典型森林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碳库是土壤碳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维持全球碳循环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凋落物输入对森林土壤碳累积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依然不清楚。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区,森林类型多样,同时我国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因此,开展该地区典型森林地上叶和地下根系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稳定性影响对于了解森林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福建省南平市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选择3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天然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以下3方面研究内容:(1)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团聚体碳库结构组成特征;(2)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碳库结构影响;(3)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后土壤中凋落物来源新C累积及其不同活性有机碳库分配特征。本研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亚热带叁种典型森林中,0~20 cm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差异不显着,但天然林土壤C:N显着高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林。林型主要影响土壤中>5 mm和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天然林土壤中>5 mm的团聚体百分含量显着高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林,森林类型对微团聚体和粉黏粒体影响不大。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林型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各粒径团聚体C:N在不同林型之间差异也不显着,但同一林型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之间有差异,随着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有机碳逐渐降低。(2)不同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一定影响。叁种林型中,天然林和马尾松林0~20 cm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在不同的凋落物处理下有显着变化,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共同输入显着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氮含量。在天然林中,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增加土壤总有机碳的同时,提高土壤中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促进微团聚体团聚成2~5 mm的团聚体;在马尾松林中,地上和地下凋落共同输入在提高土壤总有机碳的同时,提高了微团聚体有机碳和>0.5 mm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并促进微团聚体团聚成较大粒径团聚体。在杉木人工林中,不同的凋落物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变化不显着,在凋落物输入前期,地上凋落物输入增加了>5 mm的团聚体比例,在凋落物输入后期,地上凋落物输入显着提高>5 mm的团聚体有机碳和增加<0.053 mm的团聚体百分含量。(3)在凋落物输入土壤的不同时期,凋落物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对贡献有差异。天然林中,在凋落物输入6个月时,土壤总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共同输入,各粒径团聚体中,土壤中0.053~0.25 mm微团聚体有机碳来源于地下凋落物比例显着高于地上凋落物;在凋落物输入12个月时,土壤总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共同输入。在杉木人工林中,在凋落物输入前期,地上凋落物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大于地下凋落物,各粒径团聚体中,土壤中2~5 mm的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地上凋落物,在凋落物输入后期,地下凋落物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大于地上凋落物,土壤中1~2mm的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地下凋落物。在马尾松林中,土壤总有机碳来源于地下凋落物比例始终大于地上凋落物,土壤中>5 mm和2~5 mm的团聚体来源于地下凋落物比例显着高于地上凋落物。(4)不同森林凋落物输入土壤后,在提高团聚体有机碳的同时,保护团聚体有机碳不被矿化。在天然林中,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共同输入比地上凋落物输入显着提高<0.053 mm团聚体新增有机碳量,有利于此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持续累积。在杉木人工林中,地上凋落物输入有利于提高2~5 mm团聚体新增有机碳,同时地上凋落物输入比地下凋落物和地上地下凋落物共同输入显着保护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不被矿化;而地下凋落物输入有利于提高1~2 mm团聚体有机碳。在马尾松林中,地上凋落物输入显着提高>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同时地上凋落物输入比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同时输入显着保护1~2mm、0.5~1mm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不被矿化。(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森林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森林稳定性是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特征,决定了森林的生态功能。提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和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两个定量指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森林的稳定性进行衡量。林分形成后能够存在的期望年数称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林木进界后能够存活的期望年数称为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利用2008年和2016年江山市乔木林固定样地数据,对该市林分存续期和林木存续期的数学期望分森林类别进行了研究,由此来评价江山市森林在当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下的林分和林木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林分采伐枯损率>50%视为中断的情况下,公益林的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为41.46a,商品林的为14.16a;在林分采伐枯损率>50%,但仍满足乔木林标准视为不中断的情况下,公益林的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为95.64a,商品林的为34.89a。2)公益林的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为20.58a,商品林的为11.67a。无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还是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公益林的均显着大于商品林的,即公益林的稳定性大于商品林,符合实际情况,也符合经营预期,说明用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和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评价森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治理模式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应宝根,廖文海,姚任图,葛宏立.基于数学期望的森林稳定性评价——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9

[3].冯丽妃.种间异步性维持温带森林生物量稳定性[N].中国科学报.2019

[4].罗攀.广西广运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影响模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5].吴文跃,张金良,巩延苹,路洪春.华东森林资源监测区林地稳定性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

[6].梁燕,葛忠强,马安宝,杜振宇,王清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2018

[7].张绘芳,地力夏提·包尔汉,朱雅丽,张景路,雷亚君.阿尔泰山森林景观格局的稳定性[J].水土保持通报.2018

[8].周超凡,王博恒,王蔚炜,赵鹏祥,李卫忠.基于空间结构指数的黄龙山林区不同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

[9].钟海智.望云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18

[10].魏强.亚热带典型森林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稳定性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8

标签:;  ;  ;  

森林稳定性论文-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