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加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条件关联分析,生活方式,个体化医疗
非加性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丁艺,朱军[1](2017)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条件分析揭示非加性效应和族系互作对冠心病的重要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个复杂的遗传疾病,其发病率也受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吸烟和人体活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检测到多个风险基因与冠心病相关联。然而报道的遗传变异仅占表现型变异的一小部分。生活方式对冠心病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本研究通过引入非加性效应的遗传分析,揭示非加性遗传的重要性,并用条件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方式对种族人群遗传变异的影响。使用多族群研究动脉粥样硬化(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MESA)的数据,应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变异与冠心病的关联。采用包括加性、显性、上位性及族群互作的遗传模型,研究了冠心病的复杂遗传体系。采用6种不同行为(步行,阅读、运输、运动、电视、吸烟)作为条件分析的协变量,探索了人类行为对冠心病的遗传影响。为实现个性化治疗的精准诊断,预测了人类不同行为对基因位点的特异遗传效应。总共检测到61个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SNPs,QTSs)和23对上位性位点,与表现型变异存在显着的相关性。采用不同模型估算的遗传率达64.58%~74.94%。我们观察到加性效应贡献只占总遗传率的一小部分(3.45%~5.72%)。相比之下,非加性效应占总遗传率的主要部分。基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条件分析揭示,不同生活方式对冠心病遗传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4个族群基于7个不同模型的遗传分析揭示,不同种群的冠心病具有显着的遗传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梁德飞[2](2013)在《高寒草甸混合凋落物分解及氮、磷释放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是连接着群落地上与地下之间的环节,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过程。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影响着土壤营养循环以及土壤质量,进一步影响到地上部分的群落结构等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是多物种的共存体,所以混合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才能真实反应生态系统功能,混合凋落物的物种间加性以及非加性效应是除了环境因子和物种自身特征之外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试验选择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中的5个主要组分种: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和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的叶片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丰富的水平,31个物种组合的实验处理来研究主要组分种混合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中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1)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率所选的5个主要组分种,其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披针叶黄华>黄帚橐吾>小花草玉梅>垂穗披碱草>线叶嵩草。不同物种丰富度水平下混合凋落物分解的质量损失率之间没有差异,物种组成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显着。分解过程中存在加性效应以及显着的非加性效应,且非加性效应依赖于混合凋落物的物种组成而不是物种丰富度。线叶嵩草能产生拮抗的非加性效应,它的存在能减缓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披针叶黄华能加快混合凋落物的分解,带来协同的非加性效应。垂穗披碱草、小花草玉梅和黄帚橐吾对混合凋落物分解影响不明显,它们的存在产生加性效应。(2)N、P动态凋落物N在分解表现为先富集后释放;凋落物P在整个分解过程中表现为净释放。混合凋落物的物种丰富度对N、P动态没有影响,而物种组成影响显着。混合凋落物的物种组成对其N动态产生了显着的非加性效应。线叶嵩草和黄帚橐吾的存在能产生非加性效应,表现为能减缓对与之混合的凋落物N的释放。披针叶黄华和垂穗披碱草的存在对N的释放产生加性效应,但是披针叶黄华在分解6个月时减缓了与之混合的凋落物N的释放,在分解12个月后能促进混合凋落物N的释放;物种组成显着影响着P动态的非加性效应。线叶嵩草能减缓混合凋落物P的释放,垂穗披碱草和小花草玉梅能加快混合凋落物P的释放,披针叶黄华和黄帚橐吾对混合凋落物P的释放影响不显着,产生加性效应。混合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N、P释放动态中物种间存在显着的非加性效应,说明在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中,物种间相互作用不容忽视。物种组成的变化显着影响到生态系统功能。(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吴仲贤[3](1985)在《舍饲家畜生产体制下基因的非加性效应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舍饲条件下家畜育种所提出的问题中,两个最为突出的是:(1)基因加性效应的利用;(2)非加性效应的利用。两者都需要注意,但是后者更为迫切。因为前者可以用一般条件下所采用的方法加以重复便得到解决,例如,重新估测所牵涉的遗传参数;但是后者依旧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因为即使在通常条件下,一些非加性效应如显性、上位和超显性的系统利用还没有足够地进行探讨。幸运的是,在一般配合力与特殊(本文来源于《中国良种黄牛》期刊1985年02期)
非加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凋落物分解是连接着群落地上与地下之间的环节,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过程。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影响着土壤营养循环以及土壤质量,进一步影响到地上部分的群落结构等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是多物种的共存体,所以混合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才能真实反应生态系统功能,混合凋落物的物种间加性以及非加性效应是除了环境因子和物种自身特征之外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试验选择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中的5个主要组分种: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和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的叶片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丰富的水平,31个物种组合的实验处理来研究主要组分种混合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中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1)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率所选的5个主要组分种,其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披针叶黄华>黄帚橐吾>小花草玉梅>垂穗披碱草>线叶嵩草。不同物种丰富度水平下混合凋落物分解的质量损失率之间没有差异,物种组成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显着。分解过程中存在加性效应以及显着的非加性效应,且非加性效应依赖于混合凋落物的物种组成而不是物种丰富度。线叶嵩草能产生拮抗的非加性效应,它的存在能减缓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披针叶黄华能加快混合凋落物的分解,带来协同的非加性效应。垂穗披碱草、小花草玉梅和黄帚橐吾对混合凋落物分解影响不明显,它们的存在产生加性效应。(2)N、P动态凋落物N在分解表现为先富集后释放;凋落物P在整个分解过程中表现为净释放。混合凋落物的物种丰富度对N、P动态没有影响,而物种组成影响显着。混合凋落物的物种组成对其N动态产生了显着的非加性效应。线叶嵩草和黄帚橐吾的存在能产生非加性效应,表现为能减缓对与之混合的凋落物N的释放。披针叶黄华和垂穗披碱草的存在对N的释放产生加性效应,但是披针叶黄华在分解6个月时减缓了与之混合的凋落物N的释放,在分解12个月后能促进混合凋落物N的释放;物种组成显着影响着P动态的非加性效应。线叶嵩草能减缓混合凋落物P的释放,垂穗披碱草和小花草玉梅能加快混合凋落物P的释放,披针叶黄华和黄帚橐吾对混合凋落物P的释放影响不显着,产生加性效应。混合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N、P释放动态中物种间存在显着的非加性效应,说明在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中,物种间相互作用不容忽视。物种组成的变化显着影响到生态系统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加性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丁艺,朱军.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条件分析揭示非加性效应和族系互作对冠心病的重要性(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
[2].梁德飞.高寒草甸混合凋落物分解及氮、磷释放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3
[3].吴仲贤.舍饲家畜生产体制下基因的非加性效应的利用[J].中国良种黄牛.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