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学场论文-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

水化学场论文-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化学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层气井,产出水,水化学场,动态演化

水化学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1](2019)在《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煤层气井产出水的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对沁水盆地南部多口煤层气井产出水进行连续长期的水化学场检测,通过对比3号和15号煤层产出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离子之间、同位素的相关关系,发现3号和15号煤层产出水阳离子主要为Na++K+,阴离子以HCO-3和Cl-为主,水化学类型均多为HCO3·Cl—Na型。p H范围为7.5~8.6。溶解性总固体最小为1 149.6 mg/L,最大达到3 617.4 mg/L。3号煤层产出水δD平均为-80.7‰,δ~(18)O平均为-10.4‰,15号煤层气井产出水中δD值平均为-83.6‰,而δ~(18)O值平均为-11.2‰。由δD和δ~(18)O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两个煤层均受大气降水补给。且随着埋深的变浅,δD和δ~(18)O值显示出递增的趋势。由煤层水和临近含水层水的离子成分以及δD与δ~(18)O值对比,可以推测煤层的补给水源。通过产气量与产水量分析,得出溶解性总固体与产气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对于产能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杨询昌,康凤新,王学鹏,付庆杰,刘志涛[2](2019)在《砂岩孔隙热储地温场水化学场特征及地热水富集机理——鲁北馆陶组热储典型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鲁北平原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温度、矿化度、特殊化学成分、富水性的地热资源。其中馆陶组热储是区内资源最丰富、开采利用程度最高、规模最大,为最具经济开采价值的热储。正确认识其地温场、水化学场特征及地热水富集机理,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对馆陶组热储盖层地温梯度、热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结合地质构造条件,揭示了地温场温度受断裂构造影响,高温区主要分布在武城-高唐-陵县、宁津-庆云、沾化-孤岛、高青-博兴等凸起区与断裂交汇部位。区内馆陶组地热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其次为Cl·SO_4-Na及SO_4·Cl-Na型,矿化度4.07~18.52g/L,pH值7.14~8.1,地热水中含有大量人体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内馆陶组地热水成因为大气降水,蒙脱石向绿泥石转变是地热水中贫钾、贫镁原因,馆陶组热储地热水总体流向为西南流向东北,在各县市城区地热水由四周向城区漏斗中心运移。本文根据地热钻探揭露馆陶组底砾岩深度、厚度及地热井水位、单井涌水量等大量数据的分析,揭示了鲁北平原馆陶组地热水古沉积相环境,并划分出两个大的古河道带:即临清—武城—德州—陵县一线古河道带和沾化—河口—仙河一线古河道带。前者后期受南部高唐凸起和东部埕子口-宁津潜断隆控制,在德州—陵县一带形成了范围较大、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的冲洪积扇区;后者主要受西北部刁口潜凸起、义和庄潜凸起与南部无棣潜凸起控制,在河口—孤岛—仙河一带形成了较大范围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的冲洪积扇区。在下游受陈庄凸起、青坨凸起影响,将古河道带分叉为两部分,南部古河道带分布在利津—东营一带。地热水富水规律与古河道带一致,富水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古河道带区域,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85m~3/h,且距古河道带越近,含水层砂砾岩埋藏越深,颗粒越粗,富水条件越好;反之,富水条件越差。在古河道带冲洪积扇部位富水条件最好。(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高家平,张金陵,丁亚恒,朱术云[3](2018)在《基于放水试验过程中的水化学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城郊煤矿深部二水平南翼某边界大断层(F20)对预开采工作面的充水影响,以典型工作面为背景进行了3个阶段4个落程的太灰含水层放水试验。通过对放水试验过程中水质分析结果,发现仅在两周时间内太灰含水层的水化学成分已发生较大变化,钙离子(Ca2+)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K++Na+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总溶解性固体(TDS)与主要阴阳离子变化基本同步,部分典型离子含量的变化随着距离大断层边界的远近而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认为该工作面由于受F20断层影响,太灰水已受到奥灰水一定程度的补给,水化学特征逐渐向奥灰水偏移,需进一步分析该断层防水煤柱宽度或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同时也证明了地下水的水化学分析在水源识别方面具有简易方便,分辨率高和适用性强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9期)

李剑,车延前,熊先钺,王伟,李涛[4](2018)在《韩城煤层气田11号煤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韩城煤层气田11号煤层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该煤层水主要包括淡水淋滤作用为主的矿化度小于1000mg/L的NaHCO_3型水,混合作用为主的矿化度为1000~3000mg/L的NaHCO_3型水,溶滤作用为主的矿化度为3000~10000mg/L的Na2SO4型水和浓缩作用为主的矿化度大于10000mg/L的CaCl_2型水,并结合构造特征将水化学场划分为HCO_3—Na带、HCO_3—Cl—Na带、SO4—Cl—Ca—Na带和Cl—Na带。对11号煤层水化学场与煤层含气量及煤层气井产能关系进行研究,发现Cl—Na带有利于煤层气富集,煤层气井产能效果好;HCO_3—Na带不利于煤层气富集,煤层气井产能效果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8年03期)

赵纪堂,赵卫东,童希波,周春寅,杨文韬[5](2018)在《基于叁维空间插值的真叁维地下水水化学场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淮南市顾北矿及其周边煤矿的地下水水质资料为基础,采用改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叁维空间插值方法构建顾北矿新生界下部含水层的真叁维地下水水化学场,并利用Tecplot可视化软件实现其叁维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描述地下水水化学场的叁维空间分布规律并成功实现其叁维可视化,特别对于水质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好的含水层,描述准确性较高,对具有统一地下水位的地下水含水层具有较好普适性,可为矿井地下水水质真叁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和矿井水害防治等提供重要辅助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汉民,周东,袁海波,吴恒[6](2014)在《填海区水化学场变异对细粒土细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和平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赋存环境变化下地下水溶液中的化学组分与土颗粒之间胶结物以及土颗粒中矿物成分的水土相互作用反应;以及细颗粒土的双电层理论和土颗粒之间胶结作用力学机制分析了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海相沉积的细颗粒土是一种结构性土,结构性细颗粒土的细观结构是决定土体结构强度和工程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填海环境下海相沉积的细颗粒土的赋存环境将会发生改变,地下水化学场将发生变异,地下水的pH值和化学组分的成分和浓度将发生改变。赋存环境变化下,在水土相互作用反应形成新的平衡过程中土体的细观结构将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体的结构强度和工程特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4年S1期)

丁旭林[7](2013)在《基于地层水化学场理论的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一直是低孔、低渗泥质砂岩油藏测井解释的难点之一。引入地球化学场理论,从导致大庆西部古龙油田地层水矿化度差异的成因出发,将目的层在纵向上分为两段,分别建立与深度相关的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模型。对比计算值与地层水电阻率真值的绝对误差平均为0.05Ω·m,相对误差为9.8%,符合率较高。该方法对确定低孔、低渗储集层的地层水电阻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3年04期)

周春寅[8](2013)在《基于地下水叁维水化学场的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作为我国重要能源之一,其产量近年来节节攀升,然而,由此带来的矿井水害事故也在增多。因此,准确、快速地判别突水水源对煤矿水害防治、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带有地理位置属性的水样信息,通过叁维空间插值技术实现顾北煤矿地下水水化学场的叁维可视化,并进行地下水水化学场的特征分析;研究了基于水化学信息的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现状,重点分析了贝叶斯分类器在煤矿突水水源判别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进一步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叁维水化学场水质信息的突水水源判别系统”。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及成果如下:(1)实现了顾北煤矿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场的真叁维可视化,揭示了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和水动力学特征:新生界下含水的Ca2+离子和Mg2+离子浓度比煤系砂岩水高,而煤系砂岩水中的HCO3-离子浓度偏高;下含水为Cl-Na+K型水质,煤系水大部分水样为Cl·HCO3-Na+K型水,该含水层东南部有少量HCO3-Na+K型水;下含水对煤系砂岩有一定的补给作用;煤系砂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连续性没有新生界下含水明显,下含水适合用插值方法来计算未知点水质。(2)介绍了以往基于水化学信息的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判别顾北煤矿突水水源总体精度较高,但是Kappa系数较低,说明该方法判别的总体效果一般。(3)针对矿井突水水源判别中存在的不平衡分类问题,利用真叁维地下水水化学场中的水质信息,为训练样本稀少的稀有类增加虚拟样本。经过对实际水样点进行插值计算的结果和实际值的误差分析,证明了这种方法对下含水未知水样点水质的估计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用该方法计算出的虚拟水样可以作为训练样本参与分类器的训练。实验证明了改进的方法与原有的方法相比,判别的总体精度提高了5.26个百分点,Kappa系数提高了19.92个百分点。因此,改进的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贝叶斯分类器的判别效果。(4)基于本研究的成果,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水化学场水质信息的突水水源判别系统”。本文的创新之处:(1)引入叁维空间插值方法,构建真叁维地下水水化学场模型,并对其进行可视化;(2)针对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突水水源判别中存在的不平衡分类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叁维水化学场水质信息对各类样本数量进行平衡化的改进方法;(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地下水水化学场水质信息的突水水源判别系统。(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陈中红,王书南,王黎,查明[9](2012)在《山东东营凹陷新近系地层水化学场特征及油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中国东部新生代浅部地层水化学场响应及油气意义,在东营凹陷新近系试油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东营凹陷新近系的水化学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古近系沙河街组叁段与四段封闭性滞留型水化学场特征明显不同,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总体以低矿化度的NaHCO3型地层水为主体(矿化度小于5g/L);其水化学剖面宏观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水文环境:强开放性水文流畅带(0~0.7km)、弱开放性水文阻滞过渡带(0.7~1.1km)和相对封闭性水文迟缓带(>1.1km);在不同的水化学作用带,水岩作用和地层水矿化度、离子和离子参数具有不同的响应;东营凹陷新近系Ca相对海水富集(Caexcess)和Na相对海水亏损(Nadeficient)的定量关系Caexcess≤0.2367Nadeficient-0.6261,显示出明显的钠亏损特征,钙富集量也远低于世界盆地流体线(BasinFluidLine,BFL;Davisson,1996)所代表的富集量,与同凹陷古近系沙叁、沙四段封闭性水文地质系统中钠相对富集特征也明显不同,反映了地层水蒸发浓缩作用弱及与地表水交替活动强烈的水文地质作用特征;地层水化学场的分布影响了原油密度和天然气的分布规律,使得东营凹陷新近系原油密度与天然气相对密度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与地层水分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10](2012)在《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典型水文钻孔和露头剖面沉积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样品测试及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形成时,北部环河组、洛河组均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南部环河组湖泊相为主、洛河组沙漠沙丘相广泛分布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这对含水岩石中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石膏等重要矿物组成和易溶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形成明显控制,也控制了含水层和隔水层空间分布,并显着影响了深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区域分布变化。在沉积-成岩环境条件下,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变化的主要水-岩作用包括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溶滤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受含水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地下水循环及水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环河组、洛河组地下水总体表现为盆地北区TDS低、淡水发育、以HCO3型为主,南区TDS高、微咸水和咸水发育、以HCO3.SO4型为主的分布规律,地下水水化学和水质分布在北区分布变化小、在南区上下含水层分布变化复杂。(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2年03期)

水化学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鲁北平原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温度、矿化度、特殊化学成分、富水性的地热资源。其中馆陶组热储是区内资源最丰富、开采利用程度最高、规模最大,为最具经济开采价值的热储。正确认识其地温场、水化学场特征及地热水富集机理,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对馆陶组热储盖层地温梯度、热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结合地质构造条件,揭示了地温场温度受断裂构造影响,高温区主要分布在武城-高唐-陵县、宁津-庆云、沾化-孤岛、高青-博兴等凸起区与断裂交汇部位。区内馆陶组地热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其次为Cl·SO_4-Na及SO_4·Cl-Na型,矿化度4.07~18.52g/L,pH值7.14~8.1,地热水中含有大量人体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内馆陶组地热水成因为大气降水,蒙脱石向绿泥石转变是地热水中贫钾、贫镁原因,馆陶组热储地热水总体流向为西南流向东北,在各县市城区地热水由四周向城区漏斗中心运移。本文根据地热钻探揭露馆陶组底砾岩深度、厚度及地热井水位、单井涌水量等大量数据的分析,揭示了鲁北平原馆陶组地热水古沉积相环境,并划分出两个大的古河道带:即临清—武城—德州—陵县一线古河道带和沾化—河口—仙河一线古河道带。前者后期受南部高唐凸起和东部埕子口-宁津潜断隆控制,在德州—陵县一带形成了范围较大、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的冲洪积扇区;后者主要受西北部刁口潜凸起、义和庄潜凸起与南部无棣潜凸起控制,在河口—孤岛—仙河一带形成了较大范围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的冲洪积扇区。在下游受陈庄凸起、青坨凸起影响,将古河道带分叉为两部分,南部古河道带分布在利津—东营一带。地热水富水规律与古河道带一致,富水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古河道带区域,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85m~3/h,且距古河道带越近,含水层砂砾岩埋藏越深,颗粒越粗,富水条件越好;反之,富水条件越差。在古河道带冲洪积扇部位富水条件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化学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2].杨询昌,康凤新,王学鹏,付庆杰,刘志涛.砂岩孔隙热储地温场水化学场特征及地热水富集机理——鲁北馆陶组热储典型案例[J].地质学报.2019

[3].高家平,张金陵,丁亚恒,朱术云.基于放水试验过程中的水化学场变化特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8

[4].李剑,车延前,熊先钺,王伟,李涛.韩城煤层气田11号煤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8

[5].赵纪堂,赵卫东,童希波,周春寅,杨文韬.基于叁维空间插值的真叁维地下水水化学场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刘汉民,周东,袁海波,吴恒.填海区水化学场变异对细粒土细观结构的影响[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4

[7].丁旭林.基于地层水化学场理论的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

[8].周春寅.基于地下水叁维水化学场的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9].陈中红,王书南,王黎,查明.山东东营凹陷新近系地层水化学场特征及油气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2

[10].谢渊,邓国仕,刘建清,董维红,鲁洪江.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主要含水岩组沉积岩相古地理对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的影响[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

标签:;  ;  ;  ;  

水化学场论文-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