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乐市第八中学吴丽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线老师都在用自己的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理解来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我认为无论教学模式怎么变都不能脱离语文的根,那么语文的根到底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有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才是语文课的目的和归宿。
我听过很多课,由于老师对语文理解产生偏差,语文课就被上成了音乐.美术.自然等大杂烩的课.语文课应该是语文的综合,语文的实践.没有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不是语文课了。有专家讲“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这才是语文课.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手段是听、说、读、写。语文课上的不是语文课了,主要有两方面的误区。
一、语文课只重形式,不重目的,多媒体使用效果差
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可是如果教师不考虑该不该用课件,用什么课件,对学生学习是否有益,心中没有数,带很多盲目性,那么多媒体的使用就只是一种形式了。如:我听过,《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老师收集了大量的一年四季的图片,幻灯片放了近二十分钟,看得人眼花缭乱才进入课文学习,以致于没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任何综合性.实践性学习就匆匆下课了,这样怎么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教学质量呢?更有甚者课文《将相和》的课件动画.设计注重的是古代的服饰和道具,忽略了学习的目标.还有把《中国石拱桥》上成了关于桥的建筑课,《苏州园林》上成了园林的介绍课,《爱莲说》上成了关于莲的自然课……只有合理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才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有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朱熹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多媒体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在运用时要冷静,忌盲目,不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都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当大量的信息充斥学生大脑时,就会无形中剥夺学生消化和思考的空间。就少了读书的韵味,少了咀嚼的滋味,少了书写的墨香,自然就少了语文本身的“语文味”。
二、语文课只重表面,不重目标,阅读教学效率低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手段,课堂教学阅读显的尤为重要。曾有人形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如果我们阅读课文总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下进行就不可能发挥阅读的功能,很多公开课阅读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读的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热热闹闹读完了,你问学生在读中要完成什么学习目标,学生往往说不清楚。实际上,阅读课文时该积累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研究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也要明确,该拓展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朗读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更要明确。
《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开宗明义: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说明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阅读实践中究竟要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呢?从显性方面看,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的能力培养。从隐形方面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即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的过程中,均要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为重点。语言文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只有通过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使读者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作用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教学生用心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课堂的阅读真正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达到阅读的目的。
总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根,没有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入理解,一切就不是语文了。其他任何教育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真正理解,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时时想着在“教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