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核心之一是理解“过去人类-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并从过去的模式中提炼出理解当今现状并有效应对未来变化的策略。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及极端气候环境事件,对人类与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面对愈加变化多端的气候环境,人类亟需从过去已有的“人—地”关系中寻求更多的应对方案与解决措施。长江三角洲是研究新石器文化与稻作起源的核心区域。该区域濒临东海,全新世以来区域的地貌演化根本上受控于海平面的变化,并对新石器文化及稻作农业的发育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极易受到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的袭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文明发展方向及进程。因此,该区域的地貌演化及极端气候环境事件对探究区域的“人—地”关系演变有关键作用。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三角洲最著名的新石器遗址之一,保存有丰富的稻作遗存。自发掘以来对河姆渡遗址建立的环境背景及以其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衰落原因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对文化衰落成因一直存在“气候说”、“海侵说”与“水患说”等观点的争论。要厘清该区文化衰落的环境背景,亟需重建遗址区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地貌演化历史并探究极端气候环境事件对河姆渡遗址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一系列沉积钻孔,获得了区域(宁绍平原)沉积体系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选取采集于河姆渡遗址区内的文化钻孔HMD1601与HMD1602进行沉积相、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硅藻与有孔虫等指标分析,并通过AMS14C测年构建科学的年代框架,获得以下认识:1)~7800cal a BP:河姆渡遗址区已受到海水的影响,可能为海湾边滩环境。2)7800~7000cal a BP:该时期处于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河姆渡遗址区完全被海水淹没,推测为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湾环境。此时河姆渡先民的居住范围局限于零星滨海山地及岛屿,文明具有鲜明的“海洋”特征。3)7000 cal a BP是河姆渡遗址区地貌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减缓的海平面上升速率以及丰富的陆源沉积物输入,使遗址区迅速成陆。而广阔的生存空间及肥沃的土壤吸引河姆渡先民从海拔较高的山地及岛屿迁徙至此,河姆渡遗址在此环境背景下建立起来。4)7000~6500 cal a BP:该时期遗址区形成河姆渡第一期文化层,沉积环境的陆相性进一步增加,推测为滨海淡水沼泽环境。优越的环境条件及丰富的资源促进该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蓬勃发展。研究区也是全新世极端气候环境事件频发区。通过沉积相、粒度、硅藻等指标分析,显示7400 cal a BP与6600 cal a BP时期分别在浅海相层底部及文化层顶部形成多层砂层,同时硅藻浓度显著降低,Zr/Rb比值则显示为峰值,粒度数据与相邻层位的粒度数据相比表现为含砂量大幅增加,频率曲线双峰分布且粗砂组分异常增多,判断该沉积层为洪水沉积物。推测河姆渡遗址区在740 cala BP与6600 cal a BP时期极端气候环境事件频发,其中6600 cal a BP时期频发的风暴及其引发的洪水事件可能是造成河姆渡早期文化间断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河姆渡遗址区的建立与发展受自然环境制约,海平面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以及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的影响均是河姆渡文化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曹叶婷
导师: 郑洪波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地貌演化,极端气候环境事件,文化间断,岩芯扫描,硅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考古
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东部极端气候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课题
分类号: K878;P532;P534.63
DOI: 10.27245/d.cnki.gnjsu.2019.000692
总页数: 98
文件大小: 10090K
下载量: 70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姆渡文化》中国画[J]. 美术 2016(12)
- [2].河姆渡文化分期研究[J]. 边疆考古研究 2016(02)
- [3].野猪的自述[J]. 青少年科技博览 2017(03)
- [4].越地行[J]. 朔方 2017(05)
- [5].壶觞沃酹 江南原始瓷酒器与权力的起源[J]. 收藏与投资 2017(05)
- [6].《有一种幸福,叫我在浦江》阅读[J].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 2017(06)
- [7].匠心独运 精雕岁月[J]. 天工 2017(04)
- [8].台州路桥区灵山遗址发掘简报[J]. 温州文物 2016(02)
- [9].弘扬河姆渡文化 彰显新余姚魅力[J]. 宁波通讯 2009(05)
- [10].弘扬河姆渡文化 彰显新余姚魅力[J]. 今日浙江 2009(13)
- [11].渊源河姆渡 魅力新余姚——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掠影[J]. 宁波通讯 2009(08)
- [12].来自远古的微笑——河姆渡文化基因的流传[J]. 文化交流 2020(03)
- [13].九十九件瑰宝,烛照七千年通途——河姆渡文化特展享誉台湾[J]. 文化交流 2011(10)
- [14].弘扬河姆渡文化 彰显幸福城魅力——第三届(中国·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5月盛装启幕[J]. 宁波通讯 2011(09)
- [15].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J]. 祖国 2018(19)
- [16].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J]. 史前研究 2009(00)
- [17].河姆渡文化精神与检徽相映闪耀——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侧记[J]. 人民检察 2010(22)
- [18].一个民族的另一个源头——从河姆渡遗址读江南文化的早春[J]. 文化交流 2020(03)
- [19].“名城名都”视阈下的河姆渡文化发展策略研究[J]. 宁波通讯 2018(01)
- [20].余姚 七千年文明映古今 四十载巨变绘新图[J]. 宁波通讯 2018(22)
- [21].继往开来浙江人[J]. 语文月刊 2018(08)
- [22].继往开来浙江人[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8(09)
- [23].四季花开的协奏曲——记写《河姆渡文化》创作的遐想[J]. 新美术 2011(02)
- [24].江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根基——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与浙江大历史[J]. 文化交流 2020(03)
- [25].薏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6].中职工美专业“以用促学”教学路径探析——《河姆渡文化纹样》教学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08)
- [27].四季花开的协奏曲——记写《河姆渡文化》创作的遐想[J]. 中国画画刊 2016(03)
- [28].河姆渡文化的冠冕及鸟鱼纹饰[J]. 东方考古 2011(00)
- [29].由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发展轨迹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求新求精[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2)
- [30].河姆渡文化中的生命之鱼[J]. 中国水产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