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张学茹秦爱军韩聚强冯会玲冯莉
提要|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是我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被视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全书》。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王夫之教育观点知行关系学思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9
作者信息|李晶,女,1976年生,河北中医学院讲师,050200;
张学茹,女,1970年生,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050200;
秦爱军,男,1964年生,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050200;
韩聚强,男,1968年生,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050200;
冯会玲,女,1986年生,河北中医学院助教,050200;
冯莉莉,女,1982年生,河北中医学院讲师,050200。
一、日生日成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
王夫之提出了“习成而性与成”(《尚书引义?太甲上》)的命题。自伊尹提出后,对后代人的影响十分久远,直至近代。其间,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并说“少成若天性,习性成自然”。
王夫之专门对“习与性成”这个论断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他说,“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船山全书: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88:9621)也就是说,习与性成的意义是指出习的形成是和性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又说“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船山全书: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88:9621)这里,虽然他把习完全抛开是不对的,但却指出了习与性成的一个重要意义。日生日成的人性观“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尚书引义》卷三)他用日生日成的比喻说明人的性能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定终身的,而是在从生到老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增益变化的。在他看来,习惯的养成与性格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人性的完善、性格的形成都依赖于习惯的养成。因此,王夫之非常重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关于道德修养和习惯养成,王夫之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他认为,立志是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重中之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取决于其志向是否远大而坚定。
王夫之这唯物主义的人性观,处在十七至十八世纪交替的那个时代,应当说是人们认识史上的一个辉煌,这一唯物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建立,不仅对两千年来关于人性问题的论争有了一个正确的回答,而且打破了奴才教育的枷锁,奠定了人才教育的丕基:人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继善成性的过程,要自强不息;继善成性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要精心于教,警心于政。这样,它既赋予了教育以真实的社会意义,又向社会提出了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性:人的自然质性。量:容纳的限度。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主张教师对学生必须实施因材施教。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和才能都是有所差异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是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必须考虑到学生对象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各如其量”的进行施教,切忌形式主义的一个模样儿对待,才不致犯错误。“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以人言之,始则视其质,继则问其志又进而观其所勉与其所至而分量殊焉。……斯造就人才之深心,不得不出于此,而岂一概之施,成乎蹂等之失也哉”。(《四书训义》卷十)王夫之这个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精神。因此,王夫之在教学法理论上提出外一个“教之多术”的新鲜见解,这是对中国古代“因教施教”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必须根据学生“刚柔敏钝之异”的个性特点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而且学生各有所长,也各有其偏,教师要善于导人之长,补人之短。
三、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家长如何对儿童进行适度的教育,王夫之认为,“父刚母柔,教养道合,故得上九克家之子”。(《周易内传》卷一)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父应刚严母应宽柔,这样才能教养出“克家之子”,即能昌大家族传统的年轻一代。王夫之尤其强调“父刚”在儿童教育上的特殊意义。他说:“初上之刚严,父也,原本其功,父道之严为本。故家人之德成于初上”。就是说,父亲对儿女的教育应以刚严为根本的指导原则。王夫之所说的“母柔”,井非溺爱之意。在母柔中仍含有刚严的因素。他认为,儿女衣食住行等习惯的培养,母亲实际上负有最大部分的责任。如果母亲由于溺爱偏私,让儿女放纵懒惰,则父亲将无法督教其儿女。因此,母教不可不严。王夫之认为,作为教师应帮助纠正幼儿在家庭中巳经养成的坏习惯。由于母亲的溺爱,儿童常常养成纵欲贪利、喜怒无常等不良习惯。教师必须首先帮助幼儿纠正和改除这些坏习惯。这说明教育时,需要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既要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也要批评学生的缺点、错误,并要给予适当的惩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出色的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赏识教育是认可的,但对惩戒教育有误解,执行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甜蜜的惩罚既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又维护他们的自尊,让道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四、采用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天聪:自然的聪敏。天明:自然的智慧。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局限于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则会失去天生的聪明。这几句是说,人不仅要看,要听,要扩大自己的见闻,还要善于学习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如果囿于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则个人的聪明才智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所说明的道理,今天仍可借鉴。
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学习知识容易但不容易学得好,做容易但认真去做就难,羞愧容易而知理就难。任何事情只要能认清形势与利弊肯定就能做好,但能认清却是最难的。
学习有很多动机,而真正爱好不容易,做一件事有很多动机,而能尽全力不容易,感到技不如人,自然会羞愧,而后能赶超不容易。“好学力行”出自《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此说揭示了“好学”、“力行”与“知耻”三者之辩证关系。“好学力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他认为“学”乃求得知识之基本途径,要求得真知,务必好学、乐学,即能够自觉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他还认为,“好学”不仅限于求得知识,还必须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即注重学行合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亦努力践行学、思、习、行之有机结合。之后,孟子继承了孔子“学”与“行”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并将其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俟解》。)他认为“学以求知之,求知者因将以力行之也。能力行焉,而后见闻讲习之非虚,乃学之实也”,意即只有“力行”才能“知之真”、“学之实”。此乃实践出真知之道理。王夫之还强调“教必著行”,认为实践乃匡正时弊之重要措施。“庶物之理,非学不知,非博不辨,学愈博则思愈远。”(《四书训义》)“学’与“思”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学的越多则思考的范围越广越长远,视野开阔。反映了对于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学习和博闻作为思维长远和广度的前提,加深了学习的意义。
好学力行要求学生首先须“好学”: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掌握扎实之专业知识和广博之科学文化知识;既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亦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其次须“力行”:要求真务实,身体力行,勤奋敬业,努力做到学行合一,知行合一,将所学之专业知识、文化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之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品行优良、基础扎实、善于思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学力行”要求广大教师须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好学力行”既为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之完美体现,亦与当代理论联系实际之优良学风相契合。
参考文献:
[1]张丛林,张向奎.王夫之进步教育观论略[J].安徽史学,2003-06
[2]刘翠红.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N].德州学院学报,2008-2第24卷第1期
[3]王夫之.尚书?太甲上[M].船山全书(第十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
[4]王素娟.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N].中国教师站,2008-12-13
[5]王夫之.忆得[M].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6]王夫之.姜斋公行述[M].船山全书(第十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科项目课题,课题编号:SZ136010。
(责任编辑:贺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