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周秦汉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方言,言词,秦汉,尔雅,汉语,方略,灾害。
周秦汉晋论文文献综述
[1](2007)在《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导教师:李玲璞教授论文作者:华学诚毕业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时间:2001年7月论文是汉语方言学史的断代研究,全文包括《绪论》在内共十章,约35万字。第一章绪论部分讨论古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认为,分化和同化是汉语方言最初形成的两(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钱宗武,邱月[2](2004)在《评《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一文中研究指出1 引言依照传统的学术观念,汉语方言研究史长期以来是作为训诂学史的一个分支形态而存在的。虽然,汉语方言的采集、整理和研究是历史久远的事了,自汉至清,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有清一代汉语方言研究的成果更是蔚为大观。但是,直至20世纪80年代,经过前贤时修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汉语方言研究史方始渐成一门专门的学术史。但是,由于历史方言材料的搜求和勘实等,既工程极为浩大,又需要坚强的学术毅力和丰厚的学养,因而对于历史方言的研究自然问津者甚少,状况颇为冷落。究其原因,(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汪少华[3](2003)在《从《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看汉语史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宏观与微观分析并重,对材料究尽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语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03年04期)
鲁国尧[4](2003)在《穷尽式的研究法应当大加提倡——序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老了,远事记忆好,近事记忆差,这是医学杂志上的话,也的确如此。1955年秋天,我当时是大一学生,周祖谟先生教我们现代汉语语音课,在一次课上,他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引用了两句名言:“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周先生讲话时的神情和那浏亮的声音如今依然在我的耳目之前。因为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卜风贤[5](2001)在《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灾害的历史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始终。在古代社会,中国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在现代灾害学昌兴的新的历史形势下,农业灾害史的研究需要汲取灾害学的理论成果,重新审视古代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农业减灾的措施和成效。为此,本文研究了周秦汉晋时期的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全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章,农业灾害史研究导言。阐述农业灾害史研究的目的意义,回顾农业灾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本文认为,农业灾害史的研究虽备受各方关注,且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因限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许多领域有待开发拓展。本文以现代灾害学理论为指导,从历史农业灾情、历史农业灾害的成因、历史农业灾害发生演变规律、历代抗灾救荒措施、古代荒政制度、救荒书与救荒思想等方面论述了灾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总结了灾害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针对历史农业灾害史料处理中存在的法则零乱问题,本文提出了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办法,根据现代灾害学中的灾度理论,确立了1度灾害的基准线,在此基础上,依据历史灾害资料的有关信息,以灾区大小、灾情状况和灾期长短等要素逐一确定历史农业灾害的灾度等级。本文所涉及的灾害历史以其发展变化特征而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周秦两汉时期和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周秦两汉是中国历史上传统农业产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灾害在发生规模、要素构成、灾情状况、减灾方略、减灾思想等方面都处于革故鼎新阶段。叁国两晋南北时期虽历时短暂,但农业灾害的发生却经历了由北而南的重大转变。第二章,周秦两汉时期的农业灾害。论述了农业灾害的发生演变和农业减灾等问题,以详实可靠的资料分析说明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特征和所取得的减灾成就。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农业灾害系统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农业灾害基本都有发生,且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破坏。在时空分布方面,农业灾害多集中于夏秋时节发生,山西山东地区是当时灾情最为严重的两个地区,农业灾年也呈现不平衡分布趋势。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技术措施在农业减灾领域得到应用且取得一定的减灾成效。沟洫系统、农田灌溉工程、治黄工程等水利工程在减轻水旱灾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作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干旱、病虫害、草害的危害;一些物理化<WP=4>学和生物方法也被应用于农业生物灾害的减灾实践中。为了减灾防灾,古代国家也大力建设荒政制度。《周礼》中的荒政十二内容丰富,奠定了中国古代荒政制度的基础。仓储建设、灾民赈济安抚、灾后的农荒垦殖和稽核检恤救灾弊端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荒政制度的基本体系。国家行为的积谷备荒起源很早,两周时期国家仓储粮食是灾荒赈济的物资基础。两汉时期农荒赈济的粮食仓储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西汉耿寿昌创建的常平仓是其发展的标志。农荒赈济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赈民以谷依然是最主要的赈灾措施。此外,移民移粟、蠲免钱粮等措施均有施行。产生于本时期的重农政策也发挥了积极的减灾作用,政府在灾荒年份一再鼓励灾民耕垦荒地,促进了灾区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继续进行。为规范减灾行为,国家还经常委派官员检查灾荒赈救工作,对救灾不力或营私舞弊的官吏严加惩处。本时期还是传统农业灾害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在农业灾害的基本概念、发生规律、灾害分类、灾种关联性等方面均有创新性认识成果。在农业灾害的防治抗救方面,积极防灾抗灾依然为主流思想。第叁章,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灾害。论述分析了农业灾害复杂多样的发生态势,总结了农业减灾的历史成就。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的发生规模和危害情况发生了重大转变。农业灾害在年内的分布差距逐渐缩小,山西、山东和江南地区成为叁大农业重灾区,农业灾害在年际间不平衡分布且频繁发生。农业减灾技术的进步体现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北方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取得良好的减灾效果。而作为有效减灾方式的水利工程建设则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缓慢且不平衡,江南地区水利建设初见成效。物理化学生物减灾技术有继承发展,也有创造进步。荒政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国无宁日的社会政治状况冲击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仓储制度时兴时废,尤为重要的是专门用于救灾的义仓制度于南北朝时期诞生。农荒救济制度全面发展,灾荒发生后,中央政府多次遣使勘灾施赈,以此为依据进行灾赈。赈谷、赈物、赈药、赈粥成为最常用的救灾手段。曹魏和南朝宋加强了移民移粟工作,救助大批灾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国家对灾民赈给耕牛粮种,劝课耕垦,发展生产。为解决灾害赈济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国家强化了监督机构的职权,把御史台从少府中分离出来,归皇帝直接掌管,将各类各级官员全部置于监察范围之内。农业减灾思想在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对前代灾害思想的继承。在灾害性质和成因、灾害发展演变规律、农业防灾抗灾等总体认识上均未超出周秦两汉水平,仅在仓储思想、农业技术减灾思想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1-04-01)
周秦汉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 引言依照传统的学术观念,汉语方言研究史长期以来是作为训诂学史的一个分支形态而存在的。虽然,汉语方言的采集、整理和研究是历史久远的事了,自汉至清,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有清一代汉语方言研究的成果更是蔚为大观。但是,直至20世纪80年代,经过前贤时修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汉语方言研究史方始渐成一门专门的学术史。但是,由于历史方言材料的搜求和勘实等,既工程极为浩大,又需要坚强的学术毅力和丰厚的学养,因而对于历史方言的研究自然问津者甚少,状况颇为冷落。究其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周秦汉晋论文参考文献
[1]..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J].古汉语研究.2007
[2].钱宗武,邱月.评《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J].语言科学.2004
[3].汪少华.从《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看汉语史研究方法[J].语言研究.2003
[4].鲁国尧.穷尽式的研究法应当大加提倡——序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