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凸轮配气机构论文_杨娟,杨远渊,史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凸轮配气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凸轮,机构,动力学,柔性,发动机,闭环,内燃机。

无凸轮配气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杨远渊,史素敏[1](2016)在《基于Pro/E和ADAMS的凸轮配气机构的参数化程序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Pro/E的Pro/Program程序设计模块与ADAMS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块成功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快速的建立配气机构在不同设计参数下的模型,而且为样机的研制提供了大量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考数据,有效缩短了空间结构复杂的配气机构的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6年14期)

雷旌,胡瑞芳,黄阳,郑慧萌[2](2012)在《基于Pro/Engineer和MATLAB凸轮配气机构的运动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工况条件的分析,在MATLAB中利用凸轮理论曲线函数编辑程序,生成二维坐标下的凸轮坐标点,并在Pro/Engineer中建立配气机构模型并对其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得到内燃机气门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进行凸轮的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12年05期)

胡乃硕[3](2012)在《电液控制无凸轮配气机构的仿真设计与控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均质混合气压燃技术即HCCI作为一种新型的燃烧模式,不仅综合了汽油机和柴油机燃烧的优点,克服了传统发动机非均匀扩散燃烧导致效率低的缺点,使混合气在气缸中得以均匀分布,而且还降低了燃料的消耗,提高了发动机效率,降低排放,尤其是NO_X的排放可以减少90%-98%。电液控制无凸轮配气技术是通过控制内部废气再循环(EGR)来实现发动机HCCI燃烧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改造的ZS1105单缸发动机作为实验平台,通过设计的电液控制配气机构替换原机凸轮轴机构来实现HCCI燃烧。实验证明该机构实现了气门运动的柔性控制,同时还可以实现火花点燃SI与均质压燃HCCI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文中首先是概述了可变配气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着结合实验模型对电液控制无凸轮配气机构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影响气门运动的参数。使用AMESim建立该配气机构的液压仿真模型,给出模型参数,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然后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了合适的液压系统组件。其次利用Matlab—GUI模块搭建了模型的仿真平台,在该仿真平台上列举了影响气门运动的参数。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实现控制配气机构仿真模型的目的,并对影响气门运动较大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这些参数包括上柱塞直径、下柱塞大径、节流阀阻尼孔的孔径和油口位置。通过AMESim的设计探索(Design Exploration)功能可以得到不同参数对气门运动的影响,这对以后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针对气门开启和落座速度过大的现象,提出了气门运动速度闭环PID控制。在原有开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闭环控制回路,通过控制节流阀中阻尼孔直径来实现对气门运动速度的闭环控制。使用AMESim的优化设计功能确定了合理的PID参数,并将优化后的PID参数应用到仿真模型中。仿真结果表明使用优化后的PID参数可以使气门完全开启时速度为0.097m/s、落座时速度为0.096m/s,均低于0.1m/s,满足了发动机的工作要求。此外通过使用AMESim的优化设计功能可以实现PID参数的合理选择,这对以后的PID控制中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更快捷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张力,黄新华,吴国辉,黄永生,王先国[4](2011)在《摩托车CG发动机双凸轮配气机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托车CG发动机采用单一凸轮控制进排气过程,已不能满足市场对性能与排放的要求。本研究基于原凸轮轴下置式配气机构,修改下摇臂与凸轮轴向接触宽度,把原单凸轮分开为进排气双凸轮。采用气门分段加速度函数法重新设计进排气凸轮和气门配气相位,对新设计凸轮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分析,保证新设计双凸轮配气机构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实验研究了采用双凸轮配气机构的发动机对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的影响。新设计双凸轮配气机构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产业化。(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4期)

贺建国,楼狄明[5](2011)在《发动机无凸轮配气机构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阐述了电磁、电液驱动无凸轮可变配气机构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相应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改善发动机性能方面的优势,另外还介绍了旋转阀配气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其相对于传统配气机构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期刊2011年01期)

赵振峰,张付军,李国岫[6](2010)在《柔性调节无凸轮配气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液压驱动柔性调节的无凸轮配气机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气门运动特性,试制了原理样机,通过对原理样机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该配气机构的气门运动特性,提出了气门"软着落"方案,有效降低了气门落座冲击。该柔性调节配气机构可以实现气门提前角、气门开启持续时间(时面值)、气门迟闭角等参数的连续可变。将该柔性调节配气机构成功应用于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的排气门,试验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0年06期)

刘嘉,黄英,张付军,赵振峰[7](2010)在《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无凸轮电液驱动配气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所开发的单缸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通过对传统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改造,开发了无凸轮电液驱动配气机构。介绍了系统中液压驱动机构,执行器机构和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表明,该配气机构具有较原机更大的时面值,能够实现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有效换气,气门关闭的双脉冲控制方法可以减小气门落座冲击,同时也指出了执行器滞后可能引起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0年04期)

张冲,卢贵忠,赵亮,戚蒿,蒲树先[8](2009)在《发动机无凸轮配气机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配气机构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内外无凸轮配气机构在发动机上的进展及应用情况,并对其典型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该机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冯耀南,张翼,刘小勇[9](2008)在《柴油机下置式凸轮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下置式凸轮配气机构建立多质量动力学分析模型,以MATLAB软件为平台编制了下置式凸轮轴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程序,对6V150柴油机配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为配气机构进一步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柴油机设计与制造》期刊2008年04期)

赵振峰,黄英,张付军,杨守平[10](2008)在《一种新型电液驱动无凸轮配气机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传统下置凸轮轴驱动式配气机构的驱动系统进行改造,以适应无旋转机构的特种发动机配气机构及对配气机构有柔性调节要求的传统发动机配气机构的驱动需求,实现了电子控制液压驱动的无凸轮柔性调节配气。与原凸轮轴驱动的配气机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气机构在气门开启速度、气门时面值等方面明显优于原机;同时实现气门正时、气门升程、气门开启持续时间等参数的柔性调节。(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08年06期)

无凸轮配气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工况条件的分析,在MATLAB中利用凸轮理论曲线函数编辑程序,生成二维坐标下的凸轮坐标点,并在Pro/Engineer中建立配气机构模型并对其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得到内燃机气门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进行凸轮的优化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凸轮配气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娟,杨远渊,史素敏.基于Pro/E和ADAMS的凸轮配气机构的参数化程序设计与仿真[J].电子世界.2016

[2].雷旌,胡瑞芳,黄阳,郑慧萌.基于Pro/Engineer和MATLAB凸轮配气机构的运动仿真[J].现代机械.2012

[3].胡乃硕.电液控制无凸轮配气机构的仿真设计与控制优化[D].吉林大学.2012

[4].张力,黄新华,吴国辉,黄永生,王先国.摩托车CG发动机双凸轮配气机构设计与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

[5].贺建国,楼狄明.发动机无凸轮配气机构技术的研究进展[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1

[6].赵振峰,张付军,李国岫.柔性调节无凸轮配气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0

[7].刘嘉,黄英,张付军,赵振峰.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无凸轮电液驱动配气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0

[8].张冲,卢贵忠,赵亮,戚蒿,蒲树先.发动机无凸轮配气机构浅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

[9].冯耀南,张翼,刘小勇.柴油机下置式凸轮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8

[10].赵振峰,黄英,张付军,杨守平.一种新型电液驱动无凸轮配气机构特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8

论文知识图

气门加速度曲线  无凸轮配气机构无凸轮配气机构气门速度曲线无凸轮配气机构液压原理无凸轮配气机构的AMESim液压模...无凸轮气门升程曲线比较无凸轮配气无凸轮配气机构气门加速度曲线

标签:;  ;  ;  ;  ;  ;  ;  

无凸轮配气机构论文_杨娟,杨远渊,史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