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水缠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力水缠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李洪[1]2004年在《力水缠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力缠结工艺技术是一种将纺织短纤维开松、梳理铺成纤维网后,利用高压微细水柱对纤维网进行喷射(直径为0.08mm~0.12mm、压力为50Bar~600Bar),通过高压水柱对纤维网垂直穿刺和反弹穿刺使其相互缠结,形成具有一定致密度和强力的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技术。该生产技术由成网系统、水力缠结系统和水处理系统叁部分组成。水力缠结工艺技术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该技术是在21世纪末期。从该技术诞生到现在,水力缠结工艺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水力缠结工艺技术在国内外快速发展,产量增长率接近16%,国内外的生产厂家和研究学者一直致力于该技术的研究。但是,水力缠结工艺技术毕竟发展历程短,技术、市场、产品性能也相对并未成熟,一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设备的世界顶尖厂家还在不断根据使用厂家的要求改进生产设备,使用厂家还在不断地根据实际需求在致力于生产原料和设备的国产化,生产厂家还在不断根据要求改造和改进设备,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产能和创造效益。作为一名非织造行业的从业者,亲眼经历了水力缠结工艺技术进步演变的各个过程(尤其是中国的水力缠结工艺技术演变),也曾考察调研了多家设备生产厂家和原料纤维生产厂家,并与他们共同探讨设备改造及国产化问题;作为一名非织造行业的产品研究开发人员和科研管理工作者,亲自承担了多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生产原料、设备国产化的研究项目。水力缠结工艺技术研究的内容是广泛的,是比较系统且复杂的。 水力缠结非织造布作为一种材料具有柔软、透气、卫生、吸湿性好、悬垂性好、屏蔽性好等优良特点,在国内外一直都是医疗卫生用品的首选制作材料。目前国内外都在致力于设备的改进和原材料的开发,国内表现得尤其活跃,也有一些厂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欣龙无纺作为中国水力缠结非织造布的龙头企业,各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一直位于行业前沿,作为一种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技术,研究水力缠结工艺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研究了水力缠结所用原材料及其性能指标、成网系统及其工艺备件的配置、研究了水力缠结托网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研究了水针板的性能及要求、研究了水力缠结工艺技术的水处理系统,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技术创新意见及对创新的结果进行了验证,这些创新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

徐文娟[2]2013年在《PTFE/bronz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PTFE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造纸等领域,但其抵抗变形能力较差。已有研究表明PTFE/bronze可以有效提高其摩擦性能、导热性能以及拉压强度,因此对PTFE/bronze的蠕变和棘轮行为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冷压烧结工艺制备了青铜粉颗粒填充的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通过单轴拉伸试验确定了最佳压制压力。对PTFE/bronze和纯PTFE进行了拉伸、蠕变和棘轮试验,研究了平均应力、应力幅值、时间相关性、加载历史和预拉伸对棘轮行为的影响;以及时间、应力水平对蠕变的影响。经过比较发现青铜粉的添加有效改善了纯PTFE易蠕变,抵抗循环变形能力差的缺点,而且PTFE/bronze在高温下仍然保持相当低的棘轮应变。实验结果表明:应力水平越高,时间越长,蠕变越大,经过一段时间回复PTFE/bronze仍然存在较大的永久变形;应力水平和温度越高,复合材料棘轮应变累积的速度越快;峰值应力保持时间越长,棘轮应变增长速率越高;蠕变可以使棘轮应变呈跳跃式增长;预拉伸使材料强化,有效改善了PTFE/bronze抵抗棘轮变形的能力,拉伸后的回复会减弱这种强化作用。采用SEM对PTFE/bronze复合材料变形前和失效时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从微观角度对PTFE/bronze变形和失效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运用Schapery模型和Xia-Ellyin模型对PTFE/bronze的蠕变和回复行为进行预测。Schapery模型对蠕变回复预测较好,但不能很好反映材料的粘性。Xia-Ellyin模型对回复曲线和卸载曲线的预测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故对其进行修正。运用修正后Xia-Ellyin模型对加卸载应力应变关系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能够反映PTFE/bronze在拐点处的应变滞后性。

吴跃焕[3]2003年在《木器涂料用高固含量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水性涂料代表的丙烯酸酯类乳胶涂料已在建筑内、外墙涂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高档木器涂料中不见其踪影,究其原因是不能满足高档木器涂料的低温成膜、高硬度、高光泽、透明度好、手感好、耐水性优异的要求。为了形成可与有机溶剂型涂膜的致密度和光滑度相媲美的、可满足高档木器漆要求的胶膜,对丙烯酸酯类乳液进行超微粒子化,也就是制备乳化剂含量低、固含量高的苯丙聚合物微乳液势在必行。针对目前普通乳液聚合所得乳液的乳胶粒粒径大(200~500nm),而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的聚合物微乳液,乳化剂含量高、固含量低的现状(文献中聚合物/乳化剂最高比为8∶1),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首先,用普通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乳化剂用量1~2%、单体含量50%,粒径35.6nm、多分散性0.133,重均分子量1.2×10~6、分布窄6.2,成膜性能好、光泽87,机械性能优异的纯丙微乳液。系统的研究了聚合工艺,乳化体系,引发剂种类、用量及其添加顺序,电解质用量,温度,搅拌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对乳液的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该工艺稳定、容易放大、普适性强,为聚合物微乳液的合成开拓了一条新思路。 然后,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乳化剂用量2.5%、单体含量40%,粒径34.3nm、多分散性0.176,重均分子量1.22×10~6、分布12.153,光泽80、机械性能好的的纯丙微乳液。考察了聚合工艺,乳化剂种类用量,电解质用量,温度,搅拌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成功地将微乳液聚合体系中聚合物/乳化剂的配比提高到15:1,并对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聚合在相当于Winsor I型体系中进行,上层单体只起储存库的作用,它在缓慢搅拌的帮助下扩散进入O/W微乳相中,只要微乳液面上补加的单体不扰动微乳液,就不会产生粗粒子,因此要求缓慢搅拌,并严格控制滴加速度。此法较之于普通乳液聚合法,工艺要求要苛刻许多。 在对前面两种聚合方法对比的基础上,最后选择用普通乳液聚合法来合成苯丙微乳液。合成出乳化剂用量1.5%、单体含量50%,粒径30.5nm、多分散性0.176,重均分子量8.086×10~5、分布8.255,光泽87、机械性能好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微乳液。探讨了苯乙烯用量、加入方式对乳液粒径及其性能的影响。苯乙烯在核/壳中的分配对乳液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对苯丙微乳液进行GPC测定发现:引发剂浓度加大,分子量减小;但加大到一定程度,分子量减小幅度下降;随着丙烯酸加入顺序的后移,分子量增大。 考察了乳胶粒大小、水分挥发、成膜温度对微乳液成膜过程的影响。乳液的

刘荣进[4]2013年在《有机—无机复合混凝土内养护材料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因水胶比低、胶材用量大、过量使用超细矿物掺合料等,而普遍存在早期开裂问题。通过预先内置的吸水性材料适时释水,提高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降低其自收缩的内养护(Internal curing)已成为解决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有效方法。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2039),设计、合成了新型聚合物内养护材料,围绕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开展了研究与工程应用,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针对离子型聚合物碱性环境下吸水倍率低且失水导致工作性能和强度劣化,以及非离子型聚合物吸水倍率低导致混凝土后期内养护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高吸水-稳定储水-可控释水”内养护材料的设计方法。以木薯淀粉、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吸水倍率达210~287、保水率80%以上、负压释水率75%以上的阴-非离子型聚合物内养护材料(AN-ICA)。运用FT-IR、SEM和13C NMR等表征了其组成、形貌和结构特征,系统研究了其吸水-储水性能等与组成、网络结构之间关系。研究表明,AN-ICA淀粉主链上同时成功接枝了单体AM和AMPS,并形成了连续、多孔、叁维条带状网络结构。该结构具有足够吸水空间并具有良好弹性和伸展能力,在水中溶胀而不溶解,从而提高了AN-ICA吸液能力;亲水性基团-SO3H、-CONH2提供了聚合物吸液动力,并降低了混凝土中孔溶液同离子效应使聚合物网络收缩释水,提高了其在碱性溶液中储水稳定性。提出了在AN-ICA网络结构中复合刚性无机Si-O网络,限制柔性阴-非离子型聚合物网络结构在碱性环境下的收缩行为,进一步提高内养护材料的储水稳定性-释水可控性的技术思路。制备的有机-无机复合内养护材料(OIM-ICA)吸水倍率达188~270、保水率85%以上、释水率80%以上。SEM-EDS分析表明OIM-ICA具有复合交联网络结构。系统研究了合成工艺对吸水-储水-释水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原料配比及工艺参数:水玻璃8%~12%、交联剂0.12%~0.18%、单体滴加时间1.5~2.5h、反应温度60~70℃。系统研究了OIM-ICA掺量、细度、水胶比等因素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影响,结果表明,随掺量增加、粒径减小及水胶比降低,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降幅减小,早期自收缩显着降低。OIM-ICA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07%时,掺15%粉煤灰、水灰比0.35的C50混凝土7d自收缩可降低120με以上;OIM-ICA内养护作用减小了对自收缩贡献最大的9~50nm毛细孔数量。基于毛细张力理论,引入内养护水化因子和内养护体积弹性模量因子,建立了OIM-ICA掺量、细度、水胶比与混凝土自收缩关系模型。研究了OIM-ICA对胶凝浆体水化及混凝土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的影响规律。随OIM-ICA掺量增加,胶凝浆体水化速率和放热量降低,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降低,后期与未掺OIM-ICA强度相近,后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冻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均提高。其影响机理为:早期胶凝浆体水化受OIM-ICA抑制并占据较大空间,提高了孔隙率,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降低;后期OIM-ICA释水内养护作用使胶凝浆体水化程度提高,9~50nm毛细孔数量降低,水化产物在OIM-ICA周围形成了能够分散压应力的致密“拱壳结构”,从而提高了混凝土后期强度和抗冻性,并有效阻止了Cl-、SO42-、CO32-等有害离子在毛细孔中的迁移,提高了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和抗碳化性。根据本文提出的内养护材料设计方法和合成工艺,设计了年产2万吨工业化生产线,批量生产了内养护材料,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掺入OIM-ICA提高了混凝土抗裂性能,有效解决了工程裂缝问题。

崔万军[5]2006年在《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聚合物溶液驱替水驱滞留油过程中,相界面域流体的流动型态演变的问题,本文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的基础上,运用高分子热力学、相界面热力学及现代热力学理论研究聚合物溶液与油水界面间的能量转换,研究聚合物溶液对油水界面的拉拽作用,分析可视实验中油丝的生成、断裂、聚并现象,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玻璃刻蚀薄片可视驱油实验及油水界面变形运移可视实验表明:滞留油的局部突起、增长、拉伸成油丝,油丝断裂、迅速回缩成小油滴,及不同小油滴的逐渐聚并,这是一个非平衡态不可逆过程。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界面形态的变化都是相界面能量转换的结果。聚合物高分子溶液具有网链结构,运动中显示出的黏弹效应直接关系相界面能量转换。在一定条件下,加大聚合物溶液的流速、增加聚合物溶液的浓度、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或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均可使油水界面变形程度加大。聚合物岩心驱油过程是一个热力学开放物系,聚合物激活、迁移岩心水驱滞留油过程是一个油相由静止变为运动的非平衡过程。聚合物分子网链结构在通过岩心时发生形变,引起聚合物溶液自由能的变化。环境对岩心物系所做的功转化成聚合物溶液的内摩擦热及自由能变。分子量大、浓度高的聚合物溶液岩心压降高于分子量小、浓度低的聚合物溶液岩心压降。聚合物溶液流量的增加和岩心渗透率的降低均能加大聚合物分子网链的形变程度,增大溶液自由能变,增大聚合物溶液岩心压降。聚合物溶液在非平衡定态岩心稳流过程中遵循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物系自由能转变是聚合物溶液压能、动能、位能、流体相间的亲和势能及摩擦热的总和,并受油藏孔隙大小、分布特征的影响。在聚合物浓溶液中,聚合物高分子链彼此贯穿相互缠结形成分子网链结构,聚合物溶液自由能变与单位体积高分子交联网链数成正比,发生同样形变程度的聚合物溶液,其交联网链数密度越大,溶液的自由能变也越大。聚合物分子链构象变化能引起流体熵值的变化,依据热力学理论分析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物系的熵产生,可以判定出物系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的方向。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可用自由能变和熵变判断聚合物驱油的程度,物系自由能平衡理论深化了聚合物溶液在油水相界面区域的流变学理论,认识岩心物系熵变是提高聚合物微观驱油效率关键所在。聚合物溶液流动时,环境做的功能使聚合物分子网链结构发生拉伸、剪切等形变,使聚合物分子熵值减少,环境做的功一部分转化成了溶液自由能,而另一部分则消失在黏性耗散之中。聚合物溶液的自由能变联系着聚合物分子网链结构变形的回复推动力,即热力学力。聚合物溶液的拉伸应力是流体自由能对拉伸长度的导数,聚合物溶液的剪切应力

周秋月[6]2016年在《60Si2CrVAT弹簧钢热变形及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60Si2CrVAT弹簧钢为研究对象,采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60Si2CrVAT弹簧钢进行热压缩变形,研究了变形温度(分别为900、950、1050、1150℃)和应变速率(0.1、1、5、10s-1)对该钢的热变形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该弹簧钢的流变应力随变形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变形速率为0.1s-1、不同变形温度和变形速率1s-1、变形温度为950℃、1050℃、1150℃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动态再结晶特征。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Arrhenius双曲正弦型方程,建立了60Si2CrVAT弹簧钢的本构方程。根据峰值应力值计算材料的热变形激活能为Q=338KJ/mol,利用求峰值应力下回归的方法求出不同真应变下各种常数Q、A、n、α等与真应变的函数关系式,从而构建出了包含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在内的双曲正弦方程形式的60Si2CrVAT弹簧钢本构方程。根据动态再结晶理论,建立该弹簧钢在热压缩过程的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模型以及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对60Si2CrVAT弹簧钢的实验数据和微观组织分析,研究发现,当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一定时,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随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变形温度越高,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越大。变形温度越大,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越大。将建立的本构方程、查阅的材料参数以及建立的动态再结晶模型嵌入到软件DEFO RM-3D中,对60Si2CrVAT弹簧钢进行数值模拟,试件在热压缩过程中,应力、应变在试件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并随着压缩时的应变量、应变速率、变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动态再结晶首先发生在试件心部,随着变形的增大,动态再结晶的体积分数也随着增加,且出现完全动态再结晶区域。当在一定的工程应变和应变速率下,提高变形温度可以促进动态再结晶发生。动态再结晶晶粒随着工程应变的增加而变小,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和变形温度的降低而有所变小,但均匀性较差。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和晶粒尺寸和实验所得值相近,说明所建立的模型较准确。

敬波[7]2007年在《聚酰胺6和聚碳酸酯及其与K树脂共混体系拉伸力学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简要回顾聚合物的应力应变特性、屈服行为、脆韧转变现象以及断裂行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温度活化的分子活动性、应力活化的分子活动性、热历史的影响以及聚合物、聚合物共混物体系的力学行为的形态结构依赖性等方面综述了聚合物的力学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本论文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考察了聚酰胺6(PA6)/K树脂(K)及聚碳酸酯(PC)/K共混物在不同组成、不同的测试条件下的拉伸应力应变行为。PA6/K共混物的拉伸应力应变行为随共混组成的变化很复杂;而PC/K共混物均表现出典型的非晶聚合物应力应变特性。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PA6/K共混物的应力应变行为均表现出良好的相似性,但随着拉伸温度的提高,PA6/K共混物应力应变曲线形状有所变化;而PC/K共混物的应力应变行为在测试温度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相似性。在很宽的应变速率范围内,随着应变速率增大,PA6/K和PC/K共混物应力应变行为的基本特征基本不变,但应力应变曲线整体上有所提升,表现为屈服应力提高。根据实验结果,应用Eyring方程研究了应变速率对共混物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K树脂相的引入使PA6或PC基质比较容易达到屈服所需要的活化体积,反映了变形机理的改变。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K树脂共聚物(K-g-MAH)的加入,使得共混物应力集中因子变小,表明相容剂K-g-MAH对PA6/K和PC/K共混体系均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以实验结果为依据,通过计算探讨了共混物拉伸过程的总成颈变形能,认为它反应了共混物组分间相容性,并应用动态力学分析(DMTA)、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进一步证实。其次,观察到二次屈服现象并讨论了其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拉伸形变过程中,含有50wt.%及70wt.%的K树脂的PA6/K共混物试样应力应变曲线上经历第一屈服点后,应力下降,然后成颈,在应变硬化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达到第二个局部极大值点,并经过一个应力平台,发生了第二次屈服,而PA6/K其他组成的共混物则表现出普通的应力应变行为。相同组成的PA6/PS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均未发现相似的现象。据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大角X-射线衍射(WAXD),DMTA等测试结果,初步认为PA6/K共混物的第一次屈服是K树脂基体的屈服所致,而第二次屈服应归因于与PA6缠结的K树脂分子链中的软相(PS-co-PB)的永久塑性变形。提高拉伸温度,PA6/K共混物二次屈服现象弱化。拉伸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200mm/min)后,不再表现出二次屈服现象。吸水率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PA6/K共混物二次屈服行为的出现。第叁,研究了PA6/K和PC/K共混物在高速拉伸条件下的脆韧转变行为。对于PA6/K共混物,随着K树脂含量的增加,PA6/K体系将发生脆韧转变,并且体系的脆韧转变速率也越高,脆韧转变温度越低。共混物脆韧转变随应变速率变化的效应可以用相应的温度变化效应表述。对于PC/K共混物,改变K树脂的含量并未明显导致PC/K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发生。对简支梁缺口冲击样品的细微变形过程分析表明,缺口冲击变形实际上就是一种缺口尖端附近的高速拉伸变形,在这两种方法下发生脆韧转变的机理实质上是一致的。第四,利用单边缺口拉伸实验方法,研究了应变速率对PA6/K和PC/K共混物断裂行为的影响。测试速率对PA6/K和PC/K共混物断裂最大应力影响相似,最大应力均随着K树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测试速率的对数值的增加而增加。测试速率对PA6/K和PC/K共混物断裂初始位移的影响都不大,但测试速率对PA6/K和PC/K共混物断裂扩展位移和断裂能量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同。对PA6/K 80/20与PC/K 80/20共混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变速率影响研究进一步表明,温度显着地影响PA6/K与PC/K共混物的变形过程,低应变速率下聚合物共混物的断裂行为更易受相态结构的影响,高应变速率下聚合物共混物的断裂行为不是低应变速率下行为的简单外推。第五,对带有预制裂纹试样在低应变速率下的拉伸断裂特性的研究发现,此时试样的应力应变行为与常规试样有着显着的区别,弹性形变和屈服过程之后,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成颈和撕裂特征。研究表明,对于PA6/K体系,K树脂能显着地改善PA6材料的抗裂纹扩展能力,K-g-MAH的加入可以进一步使PA6/K共混物的裂纹阻力和塑性变形能量吸收能力均得到了提高。能量拆分的结果表明, PA6/K共混材料断裂行为的差异主要决定于材料屈服阶段的行为。对于PC/K体系,K树脂的加入并不能显着地影响PC断裂的裂纹扩展与塑性变形过程。能量拆分的结果表明,K-g-MAH的加入对PC/K共混物韧性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屈服阶段抗裂纹扩展能力的改善。

张强[8]2014年在《PPS与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重工业的烟气排放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重工业用于烟气过滤的滤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PS和膜裂PTFE由于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酸碱性能,成为目前耐高温过滤材料的研究重点。目前针对水刺加固工艺对于PPS与膜裂PTFE耐高温过滤性能的影响研究比较少,因此本论文着重研究水刺对PPS与膜裂PTFE耐高温过滤性能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PTFE膜、PPS纤维、膜裂PTFE、水溶性PVA纤维、PTFE基布以及水刺对PTFE基布损伤程度进行研究,解决纤维在成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选择适当的水刺工艺参数试制出四种产品(与PTFE基布复合的PPS/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PPS/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与PTFE基布复合的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3)主要通过改变面密度、水刺加固工艺参数等因素来研究滤料的透气性、断裂强力、平均孔径分布等性能,重点研究了与PTFE基布复合的PPS/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和与PTFE基布复合的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的耐高温、耐酸碱以及尺寸稳定性。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水刺机外伸梁的受力分析,假设外伸梁发生1mm到10mm的挠度变化,对外伸梁的最大应力与许用应力进行比较,结果均远远小于外伸梁的许用应力(见附录一)。(2)通过对PTFE膜进行水刺,用扫描电镜观察可知,经过水刺的PTFE膜出现原纤化现象,并且随着水刺道数的增加,PTFE膜的原纤化程度增加,由此可以推断使用水刺加固工艺对含有膜裂PTFE的纤网进行加固,不同的水刺道数和不同的水刺压力均会对膜裂PTFE纤维的原纤化程度产生影响。(3)PPS纤维纵向形态表面平滑,横截面为叁角形,生产加工过程中易产生静电,需要经过抗静电处理;膜裂PTFE纤维纵向形态为扁平状,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状,纤维强度离散性较大,不易梳理且容易产生静电,需要进行抗静电处理;水溶性PVA纤维的最佳溶解温度为100℃。(4)使用水刺加固方式PTFE基布的强力损伤程度随着水刺压力的增加而增加。(5)受试验条件限制,不能成功获取100%膜裂PTFE纤网,加入25%的水溶性PVA方可成网,水刺后将水溶性PVA去除得到PTFE耐高温过滤材料。(6)在一定范围内,滤料的体积密度随着水刺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滤料的透气率、平均孔径随面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水刺压力的增加而下降;滤料的断裂强力随面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与PTFE基布复合的滤料随水刺压力的增加而下降相同条件下不与基布复合的滤料的断裂强力更高。(7)重点研究了与PTFE基布复合的PPS纤维/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和与PTFE基布复合的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的耐高温、耐酸碱以及尺寸稳定性。与PTFE基布复合的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的耐高温、耐酸碱以及尺寸稳定性更好。

谭颖思[9]2011年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及实践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我国扩大开放之机,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影响和冲击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利用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和“文化霸权”战略,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国内外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出现了认同危机,一部分的人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对本国文化感到困惑与迷茫;利益不均导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质疑,从而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也随之下降。面对外忧内患,笔者试着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来认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通过运用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与实践进路。本文运用文本研究、文献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分析论证西方文化霸权进行文化渗透的手段、形式、途径和运作环节,指出中国当前正遭受到来自西方的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以及葛兰西视野中来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霸权。同时,本文也对当前我国实施文化领导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必须通过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才能更好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内部拓展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开创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改进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外部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环境。

童芸[10]2013年在《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可持续”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已经不再专属于政治与经济用语,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学术研究领域,成为众多领域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当然,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可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审视周边众多以“可持续”概念为卖点的设计作品之时,往往发现,所谓的“可持续”,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标签。事实上,长期以来,虽然在设计界,常常表现出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美好愿望,但可持续设计并不是目前通常设计的圭臬,而往往只被当做一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方式。21世纪的景观营建,不再需要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它需要我们放慢发展的速度,更为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虽然这种较为理想的营建模式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我们却不能无所作为。当然,值得庆幸的是,更多的人已经逐渐意识到:营建生态景观、绿色景观以及可持续景观,对于一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社会,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可问题在于,当这些“理想的”景观空间的设计理念与金钱、利润、政绩等诸多因素产生种种矛盾,难以取舍之时,现实中更常见的往往会是选择后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然需要我们将景观营建当成一个社会问题,加以研究。基于此,论文以“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为方向,在分析当前景观发展的不合理现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阻碍可持续景观发展的客观因素。为了让更多人不再“滥用”与“误读”可持续景观的真正内涵,论文在梳理可持续景观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可持续景观的营建原则与营建手法,并结合相关案例加以论证,希望人们更为深刻地去理解可持续景观的本质与内涵。当然,实现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的营建,绝不属于景观设计领域独立的学术问题,将“可持续”景观的发展视为一个社会问题,才是实现“可持续”景观长久发展的途径。对于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景观的营建与发展过程是可持续的,此时的“可持续”基本上是属于专业领域内部的问题;而“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该景观就能以良好的势态发展下去,建成后的“可持续”景观,因为具有社会的属性,其“可持续”的特征则表现出专业领域的外部特征,所以,论文的核心部分在于将可持续景观的营建过程置于文化策略、经济策略、技术策略与管理策略的综合体系中,以论述实现可持续景观持久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力水缠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李洪. 苏州大学. 2004

[2]. PTFE/bronz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 徐文娟. 天津大学. 2013

[3]. 木器涂料用高固含量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 吴跃焕. 华南理工大学. 2003

[4]. 有机—无机复合混凝土内养护材料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 刘荣进.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5]. 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D]. 崔万军. 大庆石油大学. 2006

[6]. 60Si2CrVAT弹簧钢热变形及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D]. 周秋月. 江苏大学. 2016

[7]. 聚酰胺6和聚碳酸酯及其与K树脂共混体系拉伸力学行为的研究[D]. 敬波. 湘潭大学. 2007

[8]. PPS与膜裂PTFE水刺耐高温过滤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强. 东华大学. 2014

[9].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及实践思路[D]. 谭颖思. 广州大学. 2011

[10]. 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D]. 童芸. 天津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力水缠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