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散,层析,均衡器,克尔,偏差,北斗,函数。
群延迟论文文献综述
贺璐璐[1](2019)在《IIR数字滤波器的群延迟优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数字信号处理中的重要内容,数字滤波器广受关注,在通讯、图像处理、音频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常见的数字滤波器主要分为有限长脉冲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滤波器和无限长脉冲响应(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IIR)滤波器。相比于FIR数字滤波器,IIR滤波器具有更低的群延迟,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更好的频率选择性。但是,由于IIR数字滤波器的相位呈非线性,非线性相位导致非恒定群延迟。不同频率的信号成分通过IIR滤波器会产生不同的延迟,进而出现失真,因此,群延迟优化已成为I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重点针对级联型IIR数字滤波器的群延迟问题,提出了一种群延迟优化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结构技术方面,为了减小由非恒定群延迟所引起的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失真,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级联型IIR数字滤波器的群延迟补偿优化方法。通过在级联型IIR数字滤波器每一级的输出连接全通均衡器,减小群延迟在通带范围内的变化。借助零极点分析,评估所插入的全通均衡器以及整个滤波器系统的稳定性。2.在硬件描述及功能验证方面,本文采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对本文提出的级联型IIR数字滤波器进行设计,在Modelsim仿真平台上对其进行了模块仿真和系统仿真,并利用Matlab对滤波器的输入输出进行了频谱分析。此外,使用EDA工具DC(Design Compiler)对本文IIR滤波器进行逻辑综合,采用FPGA对并行和串行数据传输方式下的IIR滤波器进行了功能验证。3.在芯片设计实现方面,基于本文提出的群延迟优化方法,设计实现了一种10位IIR数字滤波器。基于0.18μm CMOS数字标准单元库,用Synopsys公司的ICC(IC Compiler)完成自动布局布线与时钟树综合等数字电路设计流程,并进行了流片。最后本文给出了芯片封装和测试方案,并完成了芯片测试。对于本文提出的群延迟优化方法,当采用一阶和二阶均衡器进行电路优化时,在0~100Hz的通带范围内,分别将群延迟的变化量减小了28.19%和49.93%。通过与当前已有成果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群延迟优化方法运算量小且易于实现。本文所设计的IIR数字滤波器采用0.18μm CMOS工艺实现,流片测试结果表明:滤波器的最高工作频率为18MHz,面积和功耗分别为0.102mm~2和0.8490mW,具有较小的芯片面积和较低的电路功耗,更易于实际芯片实现,证明了所提出的群延迟优化技术符合心电采集系统低功耗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安邮电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益青,高伟聪,魏欣,王秀广[2](2018)在《考虑群延迟和暂态时延的短窗低通滤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采用基于采样值和正弦信号模型的快速保护算法,并防止重采样环节的频率混迭,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保护需要数字低通滤波器配合。提出一种基于Tukey窗函数,并且同时考虑滤波器幅频特性和群延迟、暂态时延的低通滤波器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窗函数时域宽度T_c和截止频率f_c,再根据采样频率f_s和固定不变的f_c,确定滤波器的长度N≤2 f_s/f_c,最后根据N和f_c得到完整的滤波器系数。通过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和静态实验,研究了所设计滤波器的幅频特性、群延迟和暂态时延。对采用所设计滤波器的母线保护进行RTDS实验,通过对比表明,按所提方法设计的滤波器在群延迟和暂态时延性能上明显优于传统窗函数法设计的滤波器,降低了滤波器环节对保护速动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8年11期)
周生奎,陈应兵,白云鹏[3](2018)在《基于DDR3的群延迟模拟技术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通信、卫星等领域无线信道仿真器中秒级范围的群延迟模拟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DDR3的高速海量FIFO设计实现方法。该方法采用"乒乓"操作利用Xilinx公司的XC7K325T芯片对内存颗粒MT41J256M16HA进行读写控制,读写操作交替进行,最终实现一入四出的高速海量FIFO设计,并通过ChipScope对该方法的数据流进行观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最大2s范围群延迟实时模拟,群延迟数目达到4条。该方法设计实现简单,资源消耗低,为无线信道模拟器的研制提供技术基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李显杰[4](2018)在《北斗群延迟变化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自2012年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连续稳定运行,在亚太地区的服务性能已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系统服务性能也逐步实现了稳中有升,同时,围绕着北斗在位置、导航和授时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高精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高精度的卫星信号测距信息是实现高性能定位的前提之一。影响导航卫星信号测距精度的因素除了包括GNSS信号中常见几类误差源,如卫星钟差、电离层、对流层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GPS系统码观测值中存在的与卫星、接收机、信号频率以及信号入射方向等相关的一类尚未模型化的误差,也即群延迟变化(Group Delay Variations,GDV)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上述研究可以削弱GPS码观测值中的趋势项变化,提高单频PPP高程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在GNSS电离层TEC和硬件延迟DCB的估计中不可忽略。然而,针对北斗码观测值中是否存在类似GDV影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北斗星内多路径误差展开,并未系统的对北斗GDV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研究北斗GDV相关特性并建立相关修正模型对提高BDS系统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针对北斗系统中存在的GDV,本文重点研究和分析了影响北斗GDV的主要因素,建立并验证了北斗GDV模型。具体研究工作及贡献如下:系统地介绍了提取北斗GDV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用地面站实测数据验证了北斗系统中GDV的存在,并从卫星端和接收机端详细分析了影响GDV的主要因素:在卫星端,不同卫星、不同频率GDV随卫星信号天底角的变化而变化;在接收机端,GDV受卫星信号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影响,不同接收机类型和天线类型间存在差异,此外,发现部分测站GDV与环境温度相关。针对卫星端与接收机端GDV无法分离单独建模的问题,提出了“两步法”的建模思路。基于地面测站观测数据,对不同接收机和天线类型分类组合,使用球谐函数建立了四组北斗单星GDV模型,其中,对部分接收机端GDV与温度强相关的现象,单独设计与温度相关的叁阶多项式模型用于GDV建模。验证和比较了 GDV模型修正前后的效果,使用多组测站计算MP序列、M-W序列以及基于双频伪距解算的TEC序列,比较GDV模型修正前后效果,并和Wanninger提出的北斗星内多路径误差改正模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北斗GDV模型可以消除上述序列中的系统性偏差,解决了北斗星内多路径误差改正模型在部分站-星对修正后依然存在趋势项的问题;利用一周观测数据,将北斗GDV模型应用于精密单点定位,结果显示,在95%置信水平下,单频PPP水平方向定位精度提高约7.3%,高程方向定位精度提高约25.3%,相比已有北斗星内多路径模型,水平方向定位精度相当,高程方向定位精度提高约12.6%;双频PPP水平方向和高程方向定位精度收敛到2个分米以内的时间分别缩短约28.7%和37.7%,而相比已有北斗星内多路径模型,水平方向收敛速度相当,高程方向收敛速度提高约18.6%。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北斗GDV模型修正后,单频PPP定位精度和双频PPP收敛速度得到了提升。(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焦亚峰[5](2018)在《光力谐振器中高阶边带效应及群延迟的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超高品质因子和微小模式体积的光学微腔,如法布里-珀罗腔、回音壁模式微腔、光子晶体等,能够使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对于光学微腔广泛的实际应用十分重要。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包括微型激光器、单光子路由、精密探测以及光力学器件。在最新的进展中,和我们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便是光力诱导透明现象。作为最初在原子气体中发现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在固态器件中的类比,一般的光力诱导透明的物理机制是两个单光子通道间的相消性干涉(即被腔场或力学模式所吸收)。除此之外,由于光力相互作用的内在非线性本质,还会产生高阶光力诱导透明现象,比如光子-声子极化对或高阶边带产生的现象。光力诱导透明现象不仅为量子信息存储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且还为探索及利用一些新的有趣现象,比如非互易的光力诱导透明、相位调控的光力诱导透明、双色诱导透明以及存在Bogoliubov声子的光力诱导透明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与光力诱导透明不同,高阶光力诱导透明边带一般要远弱于探测光,十分难于探测或利用。因此,边带的增强对于其潜在的应用,比如电荷数和弱力的精确探测、单粒子测量、磁力仪以及高阶压缩频梳等,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在光学微腔中,材料中的非线性效应,如光学参量放大、克尔效应及光学混沌现象等,可以被在其中循环的光场所增强,因而近来它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具体来说,基于被增强的光学克尔效应,许许多多重要的应用得以实现,包括如手性对称破缺、自调节谐振器、全光转换、光孤子、光频梳以及非线性光力调控等。在最近一个使用高品质因子二氧化硅微球的实验中,由于非线性的光学克尔效应,因此观测到了非对称的Fano型光力诱导透明光谱,并且通过调节泵浦光的功率及频率,可以进一步调节透射光谱。另一方面,最近在耦合光学微谐振器中观察到了时间-空间(PT)对称相变,这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例如低功率光学二极管,单模激光以及其他非常规的光学效应。这些进展也为新型的PT辅助杂化光力器件带来了希望,一些独特的效应也在这类器件中被揭示,如PT对称声子激光、PT破缺混沌以及有增益的光力诱导透明等。在本文中,以克尔腔中的光力诱导透明实验为基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了高阶光力诱导透明及其群延迟。我们发现,与线性谐振器中的情况相比,在存在克尔效应的腔中,二阶边带的振幅得到了巨大的增强。并且,我们发现由于克尔效应引起的频率漂移可以通过调节泵浦光频率以得到补偿或放大,因此通过调节外部光场,二阶边带的振幅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二阶边带的群延迟时间依赖于克尔非线性。在高泵浦功率下,二阶边带由快光转换为慢光,这对于二阶边带的存储及其在快慢光间的转换有潜在的价值。正如本文所展示的,在克尔腔中增强的非线性光力诱导透明现象,为研究其它的光力现象,如力学冷却、力学压缩、光子-声子纠缠以及光子阻塞等,提供新的有潜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杨艳,徐平平[6](2016)在《具有低群延迟的无限冲激长响应数字滤波器优化设计迭代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有近似线性相位的无限冲激长响应数字滤波器通带边缘附近具有较大群延迟误差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具有低群延迟约束优化迭代算法。该算法在群延迟约束条件下,通过给定初始值,经过多次迭代优化,得到一个最小化的群延迟。设计要求均满足系统稳定性和最大通带波纹和最小阻带衰减,结合二阶节滤波器结构,为防止过渡带过冲,将过渡带带宽增益控制在1的范围内。最后仿真实验以10阶和18阶的低通无限冲激长滤波器为例,在最大通带波纹为0.266 d B和0.232 d B,最小阻带衰减为36.132 d B和49.97 d B的参数下,用该文算法得到的群延迟与文献中方法相比较,分别降低了32.2%和26%,而过渡带增益了相对降低了10.5%和17.6%。(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彬,刘经南,隋心[7](2015)在《BDS与GPS群延迟的异同分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BDS群延迟与GPS群延迟在定义以及导航定位应用中的差异问题,该文提出了在当前各接收机生产厂家输出的BDS广播星历RINEX 2.1x格式不统一情况下,BDS广播星历群延迟信息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在进行导航定位解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观测方程出发,详细阐述BDS-TGD与GPS-TGD的异同,针对当前的BDS广播星历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接收机生产厂家对BDS广播星历群延迟信息的处理方式,并给出各种情况下该信息的正确使用方法。利用实测的BDS观测数据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定位效果。该文对于BDS群延迟定义的认识及其在导航定位应用中正确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娄艳阳,郑贤良,刘云,金鑫,李辉[8](2015)在《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群延迟色散的测量和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的群延迟色散进行校正,提高双光子激发效率的目的,采用自相关仪测量的方法在自行搭建的双光子系统光路的四个位置测量飞秒激光的脉冲展宽情况,测量样品位置5个波长下最优的群延迟色散补偿值,由此拟合得到自搭建双光子系统的全波段群延迟色散补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应用此群延迟色散补偿曲线后样品位置的脉冲宽度平均减小95 fs,在两个典型激发波长(750 nm和900 nm)生物样品的荧光强度分别提高了42.7%和76.8%。结论为双光子激发效率与飞秒激光的脉冲宽度成线性反比关系。(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姚瑶,夏斌[9](2014)在《相频特征群延迟算法在数据库级差访问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据库访问精度优化问题的研究中,由于数据库关联规则属性的差异性,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级差访问。针对在数据库进行级差访问过程中各级关联规则矢量的相频特征呈现零极点散布,而导致访问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数据库各级关联规则矢量相频特征群延迟算法,控制数据库级差访问进程,提高数据库访问效率。构建数据库各级关联规则矢量模型,挖掘关联规则矢量模型的相频特征。把随机散布的相频特征看作一个多孔径线性阵列,以级差访问方向作为波束形成扫描方向,设计出相频特征群延迟算法。以群延迟后的栅瓣宽度为级差访问调整权系数,指导数据库级差访问。仿真测试表明,改进算法能有效挖掘数据库级差相频特征,级差访问深度能得到相频特征群延迟后的栅瓣宽度精确控制,旁瓣干扰能有效衰减,数据库访问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4年12期)
洪威,丁志华,颜扬治[10](2013)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中无群延迟的空间载频消镜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无群速度延迟的空间载频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系统消镜像方法。用一块光栅取代传统谱域OCT系统中参考臂内的平面反射镜,在相邻的A-scan之间通过相位调制引入了移项量,同时没有引入任何附加光程差。对得到的干涉光谱信号进行横向傅里叶变换,然后进行滤波,对滤波所得信号进行逆傅里叶变换,最后对得到的信号进行轴向傅里叶变换,就能获得样品消镜像后的OCT图像。介绍了谱域OCT中无群速度延迟的空间载频消镜像方法的实验原理与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平面镜样品在不同调制频率下的成像效果,并给出了平面镜和手指样品消镜像后的OCT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3年08期)
群延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采用基于采样值和正弦信号模型的快速保护算法,并防止重采样环节的频率混迭,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保护需要数字低通滤波器配合。提出一种基于Tukey窗函数,并且同时考虑滤波器幅频特性和群延迟、暂态时延的低通滤波器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窗函数时域宽度T_c和截止频率f_c,再根据采样频率f_s和固定不变的f_c,确定滤波器的长度N≤2 f_s/f_c,最后根据N和f_c得到完整的滤波器系数。通过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和静态实验,研究了所设计滤波器的幅频特性、群延迟和暂态时延。对采用所设计滤波器的母线保护进行RTDS实验,通过对比表明,按所提方法设计的滤波器在群延迟和暂态时延性能上明显优于传统窗函数法设计的滤波器,降低了滤波器环节对保护速动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延迟论文参考文献
[1].贺璐璐.IIR数字滤波器的群延迟优化技术研究[D].西安邮电大学.2019
[2].刘益青,高伟聪,魏欣,王秀广.考虑群延迟和暂态时延的短窗低通滤波器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8
[3].周生奎,陈应兵,白云鹏.基于DDR3的群延迟模拟技术研究与实现[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8
[4].李显杰.北斗群延迟变化建模[D].武汉大学.2018
[5].焦亚峰.光力谐振器中高阶边带效应及群延迟的增强[D].河南师范大学.2018
[6].杨艳,徐平平.具有低群延迟的无限冲激长响应数字滤波器优化设计迭代算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
[7].王彬,刘经南,隋心.BDS与GPS群延迟的异同分析与应用[J].测绘科学.2015
[8].娄艳阳,郑贤良,刘云,金鑫,李辉.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群延迟色散的测量和补偿[J].激光生物学报.2015
[9].姚瑶,夏斌.相频特征群延迟算法在数据库级差访问中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4
[10].洪威,丁志华,颜扬治.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中无群延迟的空间载频消镜像方法[J].中国激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