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声波速度,裂缝,气水两相,饱和度
微观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段茜,刘向君[1](2018)在《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孔隙流体微观分布模式及其声学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声波速度与流体饱和度的关系已开展了大量实验工作,声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与孔隙流体在孔隙尺度范围分布的不均匀性有关,从理论上采用等效流体模型来定量表征通常存在着较大偏差。从弹性波动理论出发,以纵波震源作为激发震源项,采用时间域二阶和空间域八阶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的声波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不同孔隙流体分布模式下和不同饱和度情况下岩样的声波速度,分析了岩样在不同孔隙流体分布模式下声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并对物理实验得出的声波速度随饱和度变化的规律从孔隙流体微观分布角度给出了合理解释。数值计算方法简单且精度高,对地震数据解释以及烃类开采过程中监测孔隙流体结构和组分变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Applied Geophysics》期刊2018年02期)
张泽,黎智枫,肖扬[2](2018)在《上海市创新活动的微观分布空间特征:基于专利申请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2040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而现有的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下创新活动的特征要素,传统方法无法描述城市内部的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因此,本研究基于2013年上海市专利申请数据,运用专利落点绘图技术方法(Patent Mapping Technique),试图深入探究上海城市创新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格局。研究发现,上海中心城内部的主要创新聚落与"一主四副"的空间结构存在契合;主要创新聚落的主体构成有叁种代表性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的空间协同性仍有待加强。(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崔哲[3](2017)在《离子液体分离气体的PMF计算及微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离子液体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极其广泛的可调性,已经成为一类新型的绿色分离溶剂。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可以桥联分子设计和实际应用体系。自由能计算是化工热力学的关键指标,用以研究气体吸收和解吸尤为重要。本工作中,通过研究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径向分布函数,获得了气体分子CO_2/CH_4周围[Emim][Tf_2N],[Emim][BF4],[Bmim][Tf_2N],[Bmim][BF4]等体系的微观结构。通过加权柱状图和伞形采样,分别计算了四种体系中CO_2和CH_4分子对的平均力势能。通过分析平均力势能曲线的差异,[Emim][Tf_2N]中CO_2的势阱在四类离子液体中是最深的。在分子水平下获得的平均力势能曲线指标与实验中的溶解度一致。平均力势能这一指标在选择合适的阴阳离子用来设计开发气体分离的离子液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田田[4](2017)在《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都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具有产量低、含水高、采收率低等特点,如何高效开发剩余油是当前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开展孔隙尺度下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是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关键基础问题,将为剩余油挖潜、开发方案制定等提供理论指导。随着微CT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广泛用于岩石物性分析和微观渗流领域。它能够快速、无损地获取高分辨率流体分布图像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将借助Micro XCT-400型扫描仪开展多相流体分布成像实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孔隙尺度剩余油的分布和流动特征,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出一种新型的CT岩心夹持器,该仪器作为一种模块式外接部件可以连接至成像设备与驱替实验装置中,完成多相流体分布成像实验,获取高分辨率图像;(2)采用非局部均匀滤波方法,同时结合分水岭分割算法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直观展示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状态,抽提孔隙单元构建网络模型;(3)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主要包括:1)结合图像信息,归纳总结不同驱替状态下流体的赋存类型,采用标记求和算法对赋存量进行定量表征;2)基于孔隙网络模型方法和自动多项式拟合算法分析岩石微观参数和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影响;3)抽提单一油相,构建网络模型,研究原油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4)结合不等径毛细管模型建立水驱剩余油微观渗流模型,开展孔隙半径、油滴尺寸以及原油粘度等因素对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本文在多相流体微观分布图像的基础上,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运移机理进行了研究,对指导剩余油高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郭文敏,李治平,贾国澜,寇根[5](2014)在《残余油微观分布定量化解释及孔隙微观结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孔隙下残余油饱和度的分布状况,以及残余油对于孔隙微观结构的影响,利用压汞法进汞毛管力曲线计算岩心原始孔隙半径;结合退汞毛管力曲线建立了不同孔隙半径所对应的残余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研究空白岩心及退汞饱和度下的分形维数变化。结果表明:孔隙半径处于1.1~5μm范围相对大孔隙的分形维数高于半径处于0.03~1.1μm范围内小孔隙的分形维数,大孔隙不规则性强于小孔隙;同时在残余油饱和度下,岩心微观孔隙分形维数基本保持恒定,为2.065左右;且进汞时小孔隙维数D-in2、退汞时维数D分别与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饱和度具有明显线性关系。可见,通过开展对孔隙当中微观残余油分布的研究,对今后从降低残余油饱和度角度进行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31期)
胡高伟,李承峰,业渝光,刘昌岭,张剑[6](2014)在《沉积物孔隙空间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分布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分辨率工业型X射线层析扫描仪上(X-CT,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研制了适用于沉积物中水合物微观赋存状态研究的CT原位探测装置,可通过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过程,直接观测水合物在沉积孔隙中的微观分布特征.对粒径为0.425~0.85mm沉积物中水合物形成过程进行了CT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孔隙中水合物呈混合分布模式,但在水合物不同形成阶段,以某种分布模式为主导:在水合物形成初期,仅有极少量水合物悬浮在流体中,水合物主要以接触或胶结模式为主;在水合物形成中期(如饱和度为24.6%、35.0%时),水合物倾向于在孔隙流体中以悬浮状形态生成;在水合物形成后期(如饱和度为51.4%之后),悬浮状的水合物慢慢生长聚拢在一起,水合物又重新胶结沉积物颗粒.(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杨桃[7](2014)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油水在孔隙空间中的微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拉尔盆地贝301砂砾岩油层注水效果差、产能低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能够从微观角度反映油水分布,将宏观驱油效果与微观孔隙结构结合起来,运用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谱转换成喉道半径分布方法及各喉道区间饱和度计算方法,定量描述了排驱和吸入过程束缚水、残余油和采出油在不同孔隙中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储层微观孔隙空间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油田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4年03期)
李承峰,胡高伟,业渝光,刘昌岭,程军[8](2013)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沉积物中水合物微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空隙中填充过程和赋存状况的测试系统。针对数据图像中水和水合物灰度相近不易区分的难题,采用提高密度差和添加标定物的方法对其进行改善。通过重建的二维和叁维影像,可清晰地观察到自由气、沉积物、水和水合物的微观分布状态。在自行研制的可控温高压反应装置内合成CH4水合物,并对其生长过程进行了跟踪扫描。反应过程前后图像数据的对比表明,水合物最初主要在沉积物颗粒表面与气液界面处生长,随后逐渐占据大部分液相空间,最终连同所有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实验结果证明,高精度X-CT应用于含水合物的沉积物样品内部结构测试以及水合物在沉积物空隙中的动力学机理研究是可行且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3年03期)
张创,孙卫,杨建鹏,解伟,杨姣[9](2011)在《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微观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油水接触面形态和油水过渡带厚度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苏北盆地花17断块为例,结合油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了构造-岩性油藏中油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际油藏中油水接触面是一个呈波状起伏的面,其在自由水面以上的高度随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毛管压力增大而抬高;油水过渡带厚度仅与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毛管压力有关,二者相差越大,过渡带厚度越大;构造-岩性油藏产纯油带、油水过渡带的分布并非平行于构造等高线,油水分布除受构造位置控制外,还受由沉积作用所引起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差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1年03期)
刘红现,许长福,胡志明[10](2011)在《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砾岩油藏已投入开发50多年,现处于中高含水期,采收率低。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储层目前含油饱和度,建立孔隙半径与横向弛豫时间的转换关系,定量分析剩余油在微观孔隙中的分布规律,进而确定相应提高采收率措施。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小孔隙之中,其中可动用油藏储量占目前剩余油储量38%。实验结果对制订油藏剩余油挖潜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1年01期)
微观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海2040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而现有的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下创新活动的特征要素,传统方法无法描述城市内部的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因此,本研究基于2013年上海市专利申请数据,运用专利落点绘图技术方法(Patent Mapping Technique),试图深入探究上海城市创新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格局。研究发现,上海中心城内部的主要创新聚落与"一主四副"的空间结构存在契合;主要创新聚落的主体构成有叁种代表性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的空间协同性仍有待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段茜,刘向君.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孔隙流体微观分布模式及其声学响应特性[J].AppliedGeophysics.2018
[2].张泽,黎智枫,肖扬.上海市创新活动的微观分布空间特征:基于专利申请数据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
[3].崔哲.离子液体分离气体的PMF计算及微观分布[D].渤海大学.2017
[4].张田田.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5].郭文敏,李治平,贾国澜,寇根.残余油微观分布定量化解释及孔隙微观结构变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6].胡高伟,李承峰,业渝光,刘昌岭,张剑.沉积物孔隙空间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分布观测[J].地球物理学报.2014
[7].杨桃.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油水在孔隙空间中的微观分布[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
[8].李承峰,胡高伟,业渝光,刘昌岭,程军.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沉积物中水合物微观分布[J].光电子.激光.2013
[9].张创,孙卫,杨建鹏,解伟,杨姣.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微观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探讨[J].地质与勘探.2011
[10].刘红现,许长福,胡志明.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J].特种油气藏.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