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媛[1]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其动因和手段、研究其防范和治理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从会计学、公司治理结构、政策因素等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结合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借助于相关案例,剖析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及各种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必然对上市公司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新旧准则的对比,从抑制关联方操纵、压缩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新准则对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虽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很难做到根除,但依然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有效措施而将其危害性限制在最小范围。为此,从加快监管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加大外部审计力度诸方面对治理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参考,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刁莉[2]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盈余管理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逐渐凸现,成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新课题。盈余管理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滥用,它的负面作用也越发突出,成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2007年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盈余操纵的空间,但要想根除盈余管理,我们还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本文正基于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研究。本文在介绍盈余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必然性,中外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比较、盈余管理的手段,并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介绍盈余管理的研究意义,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以往的研究成果,然后介绍盈余管理的含义、特征、与利润操纵的区别及存在的原因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比较。第二部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简单说明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评价,最后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应该如何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第叁部分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最终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如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缩小盈余管理空间;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证券市场建设。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行为,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它也有两面性,过度的盈余管理也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损害,因此,如何防范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过度盈余管理已成为当前国家监管的重点。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1.对盈余管理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纠正理论界对盈余管理认识的偏差;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既可以增加信息含量也可以降低信息含量,只是我们更关注它降低信息可靠性的一面。2.在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揭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3.结合我国2007年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也不断更新出台。受笔者水平及资源限制,尽管笔者尽量收集相关问题的最新资料,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最新发展的关注在文中依然显得不够,本文仍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马壮[3]2017年在《媒体报道约束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盈余管理作为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较为关心的话题。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制企业盈余管理仅依靠内部的制度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内外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外部治理机制中的媒体报道如何发挥约束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媒体报道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机理,构建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探寻媒体报道约束公司盈余管理的实现路径。本研究为媒体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在约束企业盈余管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公司治理问题的社会化要求公司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监督与控制,还要接受社会监督,媒体传播的新闻舆论是公司治理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及提供会计信息真实性,中国《会计法》构筑了社会监督、国家监督、内部监督"叁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媒体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能通过影响会计监督主体,促进其监督职能的加强,约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通过构建媒体报道影响会计监督主体约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中介、调节效应模型,以源于5132个不同媒体的4002327条各类新闻数据和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监督是媒体报道约束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路径。本文主要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界定了主要概念,描绘了本文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梳理了盈余管理和媒体报道公司治理作用的相关理论;第叁章构建了媒体约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约束盈余管理行为的会计监督路径;第四章主要是考察了媒体报道通过社会监督路径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类别媒体报道对审计师的影响;第五章引入行政监管机构介入,考察了媒体报道通过国家监督路径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媒体报道对内部监督路径的影响,证明媒体报道可以通过促进独立董事履职约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第七章提炼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并对 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媒体报道可以促进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外部审计有效履职,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媒体报道能够有效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媒体负面报道的"镁光灯"效应增加了审计风险,为降低诉讼风险和声誉损失,审计师通过增加审计投入,提高审计质量,发挥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证实了媒体报道能通过影响审计路径发挥治理作用。因此应加强媒体建设,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提高媒体报道对外部审计监管的促进作用,完善公司治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2)媒体报道可以促进行作为国家监督主体的行政监管部门有效尽职,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媒体报道能够通过引发行政监管,约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媒体报道引发行政监管程度存在差异,权威媒体的负面报道和财务违规报道可以显着提高监管处罚介入概率,增加监管处罚力度。媒体对公司的负面报道能够引发监管部门注意,弥补行政监管信息不对称等内在缺陷,发挥公司治理作用,促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回调。因此,加强媒体的监督,发挥媒体先导作用,使行政监管可以有效地发现并介入"问题公司"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威慑作用。(3)媒体报道可以促进作为内部监督主体的独立董事有效履职,提高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研究发现媒体报道通过激发声誉机制,能够对追求"专家声誉"的独立董事产生激励,促使独立董事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抑制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不断完善以媒体为代表的外部监督机制,有利于加强声誉机制对独立董事的有效约束,将独立董事由"花瓶董事"变身为"啄木鸟",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媒体发挥的外部治理作用对于当前中国不够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及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本文将会计监督主体纳入媒体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路径中。从所有权与决策权相分离,以及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的理论出发,梳理媒体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会计监督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了媒体报道能够通过信息传播和声誉机制影响会计监督主体,发挥约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本文对媒体治理作用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媒体自身,而将其与会计监督结合起来,研究在我国现实背景下,媒体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肯定了媒体在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保障资本市场正常运作和良性治理方面的作用。
朱颖雪[4]2017年在《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司制度不断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公司的经营发展以及市场的规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中各个权利主体之间的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企业管理当局越来越多地利用公司治理结构来进行盈余管理。从一方面来说,公司治理结构经过合理运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一定的机会。所以本文认为通过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完善相关因素的制度建设来有效地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叙述,研究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以修正的琼斯模型为基础,加入了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等变量计算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构建了关于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计量模型,并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样本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然后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监事会规模与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实现两权分离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的关系。最后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管激励、上市公司的制度管理和监管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黄菊[5]2007年在《中小企业IPO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IPO)的过程中,盈余管理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IPO公司,在上市过程中都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上市及最大化筹资额的目的。在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虽说能在短期内帮助管理者达到他们的目的,但是从长期来看,盈余管理势必会对IPO公司上市后的长期经营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A股IPO中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做了一个更小的细分,把目光仅聚集到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上。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板的特征,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试图提出一些防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盈余管理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接着,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动因,并研究了上市公司可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然后针对中小企业IPO过程中盈余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显示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上有很大的困难,获取上市资格,在资本市场最大化融资,是其解决发展所需资金的捷径,从而在理论上得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的结论。为了使研究更加严谨,文章还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考察了50家样本公司IPO前后年度的收益表现,并采用扩展的琼斯模型Jones-CFO模型进行检验,证明样本公司在IPO中确实存在盈余管理,但是样本公司利用应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的假设并未被证实,这与中小板上市公司近年来业绩有实质性提高有关。最后,本文在分析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危害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希望有助于避免或控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防范盈余管理导致的市场风险,使中小企业板市场可以健康成长,顺利过渡到创业板。
李祥[6]2008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中认为ST和退市制度是我国证监会为了维护证券市场平稳发展所制定的一项准则,旨在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制定相对应的标准,来限制财务状况恶化或者违反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相关准则和制度还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各上市公司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方式调节企业利润水平以规避退市制度给企业带来的不利状况。本文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对我国市场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定义目前在国内外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所讨论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界定,阐述了我国证券市场中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制度背景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及盈余管理行为会对市场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的假设下,建立了参与人为证监会和上市公司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在完全信息下静态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求解以及动态博弈模型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通过结果分析,本文验证了证监会首先采取行动,加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检查和惩处力度是降低市场中盈余管理行为的最优策略。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国证券市场02-06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按照上市公司叁年间盈利水平的正负变化为标准,进行数据筛选,将上市公司中扭亏为盈的公司分为一组,其他公司分在另一组,分别代入到琼斯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扭亏为盈的公司确实存在更高的盈余管理倾向。接着,继续建立模型,以上市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为因变量,以收入、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损益、折旧和摊销等要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发现营业收入、营业费用和营业外损益叁项因素最有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最后,并对两组样本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两组样本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由此推断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对市场资源配置造成影响,因而监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制止这种行为。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提供帮助。
张力元[7]2017年在《不同生命周期公司盈余管理的多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叁十年来,盈余管理逐渐成为公司财务管理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构建表面真实的交易或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盈余施加影响,进行盈余管理,人为的扭曲会计盈余所包含信息的真正含义,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对于公司的投资者与债权人来说,由于这种扭曲的会计信息的误导,会致使大量社会资金流入这种效率较低的公司;对于公司管理者与股东来说,由于这种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公司高层决策低效甚至失误,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发展无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同样,公司内部的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最终损害了股东和投资人的利益。因此,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给社会经济带来诸多问题。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盈余管理所运用的手段,对于不同的公司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样,对于同一公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生命周期,对其盈余管理的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鉴于此,本文正是从公司的不同的生命周期入手,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识别能力,促进债权与股权投资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能给监管部门对于规范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论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将其不同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在运用"应计利润总额模型"和"均值回复应计利润模型"辅助分析后,在对A公司、B公司和C公司进行多案例分析基础之上,得出结论:(1)经过应计利润总额模型和均值回复应计利润模型的验证,研究发现在持续经营的公司,在不同生命周期里,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2)处于初创期的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体现管理能力动机和筹资动机,主要利用收入的提前确认进行盈余管理。(3)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保持利润稳定和保持利润持续增长动机,主要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4)处于衰退期的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避免被监管当局的特别处理与摘牌,主要利用费用操控和补贴收入进行盈余管理。(5)针对不同生命周期,总结提炼出普遍适用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刘临玲[8]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保护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在十多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丑闻不断,其中,盈余管理是信息披露中最主要的问题,绝大多数公司都会根据操纵盈余来控制所披露的盈余信息。这种盈余信息的操控会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其利益更是严重受损。目前,我国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对投资者的权利保护也比较明确,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的投资者法律保护,还存在很多不足,再加上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水平也有差异。因此,本文试图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来考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本文主要采用规范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中小投资者保护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的实证假设,然后根据这些假设进行实证设计以及实证检验,并分析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构造了我国31个地区的投资者保护变量,以检验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保护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衡量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的叁个变量,均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少,法制化水平越高,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越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少。最后本文结合对上述结论的分析,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的政策建议,以期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更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周芹[9]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当今全球证券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在国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已开展了二十多年,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在实践上,可以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行为有着理性的认识,能够辨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以便更深刻的理解其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内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效的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净化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使我国证券市场健康、规范、有序的运行;在理论上,可以丰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还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控制、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探讨了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规范研究对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动机与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做出理论上的分析;其次,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实证分析,实证检验证明确实存在中国上市公司偏好的盈余管理方式,且偏好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再次,将更偏好同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上市公司进行归类,分别分析每类上市公司所具有的共同点及每种方式被上市公司所偏好的原因,结论为:上一年资产状况比较差或经营状况比较差的上市公司和本年度主营业务经营状况比上年差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也倾向于选择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最后提出有效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建议或措施。
刘杨晖[10]2016年在《管理层权力、高质量审计和盈余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伴随着"八项规定"的深入实施,反腐无疑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的反腐浪潮呈现高强势态,其在范围、规模、深度以及制度探索等方面都前所未有。据有关媒体统计,2014年上半年,共有44名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被查,平均一星期就有两名管理人员落马。另一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1月为止,全国共查处1650件贪腐案件,有1406人遭到党纪、政纪处分,而在这其中高管腐败成为重灾区。观察者和学者认为,管理层权力结构不科学、权力架构不合理、职责不分明以及法定责任不到位而导致缺乏对权力有效制衡是滋生高管腐败的重要原因。这也正如19世纪历史学家、政治家Acton在与主教Bishop Mandell Creighton讨论教皇制度时所说的那样:"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为此,国家曾多次下达相关法规来约束官员和管理层行为,防止其权力肆意扩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16日答记者问时强调,简政放权必须一以贯之,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由此可见,权力腐败是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权力腐败不仅包括公权力腐败,也包括私权力腐败,虽然两者都是指为获取私利而滥用权力的行为,但前者的主体为公务员、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后者包括私有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公司员工。而本文研究的管理层权力腐败的主体既包括公权力腐败中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总经理),也包括私权力腐败中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CEO或者总裁)。管理层特征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谓之深远,而作为管理层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管理层权力理应与盈余质量密切相关。那么,管理层拥有的权力怎样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信息披露,最终影响企业的盈余质量?其作用机理又是怎样的?为了探求这些未解之谜,学术界对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研究的内容也逐渐完善。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仍然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即,现有研究几乎都只考虑管理层权力和盈余质量某一方面的关系,例如,管理层权力与盈余操纵,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稳健性,鲜有发现管理层权力对盈余持续性和盈余价值相关性影响的研究,更难发现同时考察管理层权力与盈余质量多个维度的关系之整合研究。虽然盈余持续性和盈余价值相关性都属于盈余质量的范畴,但是其角度、特征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并不同于其他盈余质量。进一步地,现有研究较少地结合管理层的性别和特殊经历或者外部监督机制来研究该问题,事实上,不一样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同性别或者有着不同经历的管理层,这两者的关系(管理层权力与盈余质量)理应存在差异。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我国管理层权力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监管者、投资者以及企业自身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性建议。基于理论与现实的需要,本文拟结合中国独特的资本市场环境及制度背景,对管理层权力、高质量审计和盈余质量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分析。首先,对管理层权力和盈余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了解所涉及文献的最新研究动态,并与本文的研究相对比,进而挖掘该主题研究的价值。其次,对管理层权力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两者关系展开详细的理论分析。再次,选取2005年至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这里指CEO)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管理层权力与不同维度的盈余质量(盈余管理、盈余持续性、盈余价值相关性和盈余稳健性)予以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监管者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关于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异常管理层权力(正常CPS与实际CPS的差值)作为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指标(CPS指CEO的薪酬除以排名前五的公司高管薪酬之和),建立回归方程,检验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异常管理层权力越大,盈余管理行为越明显;高质量审计(用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来衡量)具有外部监督作用,在高质量审计的作用下,异常管理层权力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下降。(2)进一步地,一方面,女性管理层权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不明显;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层经历过大饥荒,其权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明显。此外,正常的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并无显着正相关关系。(3)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差分方程缓解内生性问题、替换不同的度量指标、替换不同的回归模型、考虑异方差问题以及不同方式净化样本,基本与主测试结果一致。第二,关于管理层权力与盈余持续性关系的研究。以异常管理层权力(正常CPS与实际CPS的差值)作为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指标(CPS指CEO的薪酬除以排名前五的公司高管薪酬之和),建立回归方程,检验管理层权力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研究发现:(1)异常管理层权力越大,持续性越弱;高质量审计(用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来衡量)具有外部监督作用,在高质量审计的作用下,异常管理层权力对盈余持续性的负向影响下降。(2)进一步地,一方面,女性管理层权力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不明显;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层经历过大饥荒,其权力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也同样不明显。此外,正常的管理层权力对盈余持续性并无显着阻碍作用。(3)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差分方程缓解内生性问题、替换不同的度量指标、替换不同的回归模型、考虑异方差问题以及不同方式净化样本,基本与主测试结果一致。第叁,关于管理层权力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异常管理层权力(正常CPS与实际CPS的差值)作为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指标(CPS指CEO的薪酬除以排名前五的公司高管薪酬之和),建立回归方程,检验管理层权力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关系。研究发现:(1)盈余价值相关性随着管理层权力的增大而减弱;高质量审计(用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来衡量)具有外部监督作用,在高质量审计的作用下,异常管理层权力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负向影响下降。(2)进一步地,一方面,女性管理层权力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不明显;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层经历过大饥荒,其权力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也同样不明显。此外,正常的管理层权力对盈余价值相关性并无阻碍作用。(3)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差分方程缓解内生性问题、替换不同的度量指标、替换不同的回归模型、考虑异方差问题以及不同方式净化样本,基本与主测试结果一致。第四,关于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以异常管理层权力(正常CPS与实际CPS的差值)作为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指标(CPS指CEO的薪酬除以排名前五的公司高管薪酬之和),建立回归方程,检验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异常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稳健性呈显着负相关;高质量审计(用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来衡量)具有外部监督作用,在高质量审计的作用下,异常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稳健性的负向关系减弱。(2)进一步地,一方面,女性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不显着;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层经历过大饥荒,其权力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也同样不明显。此外,正常的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稳健性并无阻碍作用。(3)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差分方程缓解内生性问题、替换不同的度量指标、替换不同的回归模型、考虑异方差问题以及不同方式净化样本,基本与主测试结果一致。概而言之,本文结合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环境及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了管理层权力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高质量审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回归方程实证检验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盈余持续性、盈余价值相关性和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入高质量审计、管理层性别和特殊经历,以期法规制定者、监管者和投资者更清晰地认识、理解和解读管理层特征及其行为所产生的信息含量。具体言之,本文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管理层权力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权力腐败因其造成的巨大危害使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中衍生出的企业管理层权力问题自然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议题。其中,企业管理层权力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不失为一个焦点中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几乎都只考虑管理层权力和盈余质量某一方面的关系。例如,管理层权力和盈余操纵,管理层权力和盈余稳健性。鲜有发现其对盈余持续性和盈余价值相关性影响的研究,更难发现同时考察管理层权力与盈余质量多个维度的关系之整合研究。虽然盈余持续性和盈余价值相关性都属于盈余质量的范畴,但是其角度、特征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并不同于其他盈余质量。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管理层权力影响盈余质量的新路径,拓展了相关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提供了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高质量审计在管理层权力与盈余质量二者之间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挖掘出一个较易获取的抑制管理层权力危害的外部监督机制,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和投资者决策提供了边际贡献,并丰富了该领域的文献研究。第二,将管理层权力与管理层个体之特殊经历相结合。早年的生活经历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层也不例外,他们所拥有的特殊的个人经历很可能影响其价值观与信念,进而影响公司决策。已有文献分别从管理层的参军经历、管理层战争经历、管理层财务工作经历、管理层经济冲击经历和大萧条经历研究管理层经历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荒恰恰是有相当部分现有企业管理层所拥有的特殊经历,遗憾的是,企业管理层大饥荒之特殊经历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文献却相对匮乏,而考虑管理层特殊经历与其权力相结合的文献更是付之阙如。事实上,经历过较严重饥荒的人群,或许比之常人更加珍惜粮食和财富并更具储蓄和风险意识。延伸到企业决策中,具有大饥荒经历的管理层很可能会对潜在的突如其来的未知风险更具有预防心理,更倾向于做出相对保守的行为。本文研究了具有特殊经历的管理层,检验了拥有早期饥荒经历的管理层之权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之差别,为现有的管理层特征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出现的不一致结论提供了新的解释:有着相同特征的管理层所表现出的行为差异有可能是源于不同的重要生活经历。第叁,考虑管理层权力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女性管理层问题近廿余年来是学者和实务者关注的热点。在实务界,全球有众多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女性董事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例如:挪威在2003年提出法案要求到2008年达到40%,法国在2010年提出的法案中要求3年内达到20%,6年内达到40%,西班牙在2007年颁布法律要求到2015年达到40%。还有一些国家类似的法规还在商议中,例如:比利时、德国和新西兰等国家。而这种情况在我国亦复如是,据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在2012年3月8日的一份调查报告《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内地公司的女性管理层比例达到2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而在学术界,女性管理层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已有文献分别从信息披露、融资、公司治理、风险承担、投资和公司业绩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女性管理层之权力,尤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女性管理层之权力的研究还较为罕见,本文区分不同性别之管理层权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揭示了女性管理层权力影响盈余质量的内在机理,发掘了女性管理层之权力的信息含量,为管理层权力和盈余质量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不仅丰富了管理层权力研究的相关文献,更是为女性管理层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边际贡献。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 彭新媛.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刁莉.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 媒体报道约束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路径研究[D]. 马壮.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4].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 朱颖雪. 河北工程大学. 2017
[5]. 中小企业IPO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 黄菊. 江苏大学. 2007
[6].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 李祥.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7]. 不同生命周期公司盈余管理的多案例研究[D]. 张力元. 南京理工大学. 2017
[8]. 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保护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 刘临玲. 湖南大学. 2007
[9].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D]. 周芹.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10]. 管理层权力、高质量审计和盈余质量[D]. 刘杨晖.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盈余质量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