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卞隐居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蒙,青卞隐居图,艺术心理
青卞隐居图论文文献综述
章宁书[1](2019)在《王蒙《青卞隐居图》画风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蒙是元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而《青卞隐居图》是王蒙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能表现出王蒙郁然深秀、繁密厚重的风格。《青卞隐居图》能够引起独特视觉感官刺激和带来强烈心灵共鸣的艺术面貌,除了源于王蒙在此画中所作的独特的构图与笔法之外,画中透露出的动荡与压抑,更与王蒙生平的经历与心理的矛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6期)
朱晓岽[2](2019)在《《青卞隐居图》人物情节活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蒙于1366年完成的作品《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不仅一直为历代画家所称道,亦为众多收藏鉴赏者所珍视,现有不少研究者就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层面深入研究,谋求其对山水画史变革的重要意义,也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在文献中寻找一些只言片语,并以此作为重构作品背后的隐藏的人物、事件和情节的支撑。本文意在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品所描绘之人物情节为重点,按照作者的心境变化的引线,进一步诠释作品在内在意涵方面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1期)
程慧[3](2019)在《纵横离奇,莫辨端倪》一文中研究指出“元四家”的王蒙是元代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的《青卞隐居图》得到了后世众多名家的赞赏。王蒙山水画不仅表现出浓厚的艺术修养和淡雅质朴的情怀,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敢于探索,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最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王蒙的山水画艺术特色进行研究,通过对王蒙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师承关系的分析,深度剖析王蒙山水画艺术形成的渊源;以《青卞隐居图》的图式及其绘画语言的的探究,从构图形式、笔墨运用、精神意趣叁个方面归纳总结王蒙山水画的绘画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写生和创作中。通过对王蒙的山水画图式的研究和艺术审美的关照,笔者对元代文人的绘画观念与艺术审美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从图式构成到意境表现,从笔墨语言到绘画风格,从表现自然到个人情感表达,都传递出中国山水画的人文关照及山水画的人格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海云香[4](2019)在《简析王蒙山水画的笔墨形式美感——以《青卞隐居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政权汉族知识分子仕途坎坷。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官场失意后即隐居杭州黄鹤山,以书画自娱。他将董源的披麻皴少变笔意创造出全新的牛毛皴和解索皴,《青卞隐居图》是他应用此类技法的成功作品。画家在此画中,以独特的笔墨形式美感表现出卞山郁然深秀、气势苍茫的浑厚意境。分析研究此类作品对我们继承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2期)
张瑞娜[5](2018)在《山水画中点景人物与主题的互融互生——以王蒙《青卞隐居图》和《秋山草堂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宋入元,基于儒家传统的士大夫社会地位下降,元朝士人转而追求内在精神的超逸与解脱,追求个人内心的独立与自由;在绘画方面的表现,则是文人画在元代更进一步发展与成熟。王蒙作为元时期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数量丰富,风格多变,本文仅从王蒙晚期风格迥异的两幅作品《青卞隐居图》和《秋山草堂图》切入,通过对两幅画的点景人物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阐明山水画点景人物与画面意境、主题、构思、画家心境等方面的互融互生关系,以期通过研习前人作品,汲取其精华而融入新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8年11期)
卢辅圣[6](2018)在《王蒙《青卞隐居图》》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蒙(一叁○八—一叁八五),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黄鹤山人。吴兴人,赵孟外孙。他生于富贵人家,祖上和外祖家皆是朝廷大官,故蕴育了不同凡响的文艺才华,也养成了较强的功名进取心。元末天下并不太平,农民起义和军阀争锋的风暴时时袭来,王蒙曾一度避居仁和县黄鹤山中,后来跑到苏州的张士诚政权中任理问,可能是类似于检察官的职位。随着朱明王朝建立,他又接受征召,赴北方泰安作知府,投身于与新政权中心人物的交往。一次他携友去丞相胡惟庸家赏画,不久胡被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并连坐叁万人,王蒙也因这次无辜的拜访而受牵(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8年06期)
潘家佳[7](2018)在《《青卞隐居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09期)
熊莹[8](2018)在《从《青卞隐居图》浅谈王蒙牛毛皴》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卞隐居图》在一幅画面内表现出了卞山从山底到山顶的雄伟景观,在中国的山水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说是中国版的《蒙娜丽莎》也不为过。整篇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牛毛皴的来源,第二部分简单讲述了《情变隐居图》,第叁部分探讨了牛毛皴对后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1期)
田宝川,张超,任阿丽[9](2017)在《临《青卞隐居图》之山水画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临摹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分别对作者王蒙当时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以及元四家等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和研究,以及对他们的笔墨技巧,章法结构,有笔到意进行比较。通过画史画论的佐证,古今大家对这幅画的评价以及《青卞隐居图》的价值,认识与学习古代山水画,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为自己的研究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15期)
吴琼[10](2016)在《从《青卞隐居图》看元代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境是绘画的灵魂,“意境”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在中国的古典美学体系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的山水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意境的生成及追求是历史上的山水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努力地方向。在中国山水画作品里,有无意境更是检验一件作品成败的关键。中国历代的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现实世界中的万千景象作为他们创作的主体,并寻求其中的基本规律,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将画家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之美相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青卞隐居图》被认为是王蒙传世的一幅代表其艺术风格和追求的精品力作,其精湛绝伦的绘画技法,缔造了中国画笔墨形式美的典范。在王蒙那里,唐宋以来的书法和绘画创作活动转变为表达思想,宣泄情感,寄托胸臆的手段,开创了中国绘画写意和精神性表达的新境界,从此和元四家共同把水墨文人画推向了新的艺术境界和高度,元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和成熟期。本文从《青卞隐居图》入手,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其他元代山水画家的艺术风格,分析元代山水画的意蕴情致。(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青卞隐居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蒙于1366年完成的作品《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不仅一直为历代画家所称道,亦为众多收藏鉴赏者所珍视,现有不少研究者就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层面深入研究,谋求其对山水画史变革的重要意义,也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在文献中寻找一些只言片语,并以此作为重构作品背后的隐藏的人物、事件和情节的支撑。本文意在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品所描绘之人物情节为重点,按照作者的心境变化的引线,进一步诠释作品在内在意涵方面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卞隐居图论文参考文献
[1].章宁书.王蒙《青卞隐居图》画风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
[2].朱晓岽.《青卞隐居图》人物情节活动探究[J].明日风尚.2019
[3].程慧.纵横离奇,莫辨端倪[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海云香.简析王蒙山水画的笔墨形式美感——以《青卞隐居图》为例[J].大众文艺.2019
[5].张瑞娜.山水画中点景人物与主题的互融互生——以王蒙《青卞隐居图》和《秋山草堂图》为例[J].艺海.2018
[6].卢辅圣.王蒙《青卞隐居图》[J].书法.2018
[7].潘家佳.《青卞隐居图》[J].明日风尚.2018
[8].熊莹.从《青卞隐居图》浅谈王蒙牛毛皴[J].青年文学家.2018
[9].田宝川,张超,任阿丽.临《青卞隐居图》之山水画感悟[J].艺术品鉴.2017
[10].吴琼.从《青卞隐居图》看元代山水画的意境表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