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壮[1]2004年在《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医院建筑是与人类生命密切相关的场所,是集专业技术与复杂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类型。门诊部是医院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中最为复杂的部门。我国医院建筑在新世纪必然具有更多的要求与新的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院也正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因此,医院建设需要通过改善自身环境从而适应市场竞争。在医学进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阶段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院建筑设计必然面对很多新的要求。在门诊部建设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建筑设计的分析研究,对当前医院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实态调研与理论相结合,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提出对策的思路进行,力图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论文通过对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建筑设计现状的分析,对其历史与现状特征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当前门诊部主要建设形式的优缺点。并且根据医学内外相关因素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原因。SARS疫情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其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影响,在门诊部的建设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分析,论文从若干角度提出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建筑设计对策,对建设趋势、空间组合与环境设计提出建议。并在文章最后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一定展望。
林桂鹏[2]2016年在《广州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门诊部作为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医院接触病人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部门。在合理组织复杂功能和降低能耗的前提下,给患者、陪护人员及医护工作者提供舒适、高效的医疗环境是当今医院门诊部建筑设计的重点。广州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受到城市用地紧张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广州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典型案例的详细研究和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优化设计的方向。最后,针对门诊部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共六个章节,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份(第1章)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对象,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并确定出研究的框架。第二部分(第2章)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总结广州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的现状特点。确立使用现状的分析要素,并分析各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后文具体案例研究中的问卷设计提供基础。第叁部分(第3章和第4章)详细分析了叁家典型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的使用现状,阐述了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等内容,总结并分析它们存在的问题,为后文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支撑。最后,研究分析医院门诊部使用者的行为和需求,为后文门诊部优化设计提供导向。第四部分(第5章和第6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以门诊部现状问题和使用者的需求倾向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的优秀案例,探索在新需求、新趋势下广州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优化设计策略,为今后门诊部的改扩建或新建提供参考。
单海军[3]2014年在《“一站式”门诊就诊服务模式下综合医院门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院建筑区别于其它建筑类型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其集结了专业技术和复杂的医疗功能。门诊空间是现代医院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常工作时段患者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医院门诊空间的建筑设计对医院整体的建筑空间起着关键作用,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关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的范围进行一个阐述和界定,第二章研究探讨了综合医院“一站式”门诊就诊服务模式的生成与建构。介绍了医院门诊就诊服务模式的一个发展概述,分析了“一站式”门诊就诊服务模式发展与形成了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综合医院“一站式”门诊就诊服务模式的两个内容:门诊“一站式”服务和门诊“一站式”诊疗,为文章论文的研究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提供更了依据。文章的第叁、四、五章作为主体章节,从第叁章通过调研对象的准备与确定,有步奏进行调研,对调研对象中门诊就诊服务模式和门诊空间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首先经导师获取医院的相关工程图纸,然后通过现场调研、图像采集、现场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本文第四章在前文理论研结合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门诊空间的功能和空间的专属化布局、流线便捷化组织和环境人性化营造等方面研究“一站式”门诊就诊服务模式下门诊空间设计。文章第五章通过笔者研究生期间的工程实践来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文章第六章为本研究的结论章和展望的章节。论文基于“一站式”门诊就诊服务模式的视角给出综合医院门诊空间设计的策略建议,其理论研究尚不够成熟,希望能为我国医院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弥补此方面的理论空缺;能对控制医患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医院管理、创造人性化空间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我国医院建筑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梁天池[4]2017年在《现代医院门诊部建成环境主观评价及空间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叁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95%[1]。医疗卫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改革。中国属于人口大国,“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来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并不断扩大基层医疗建设,改善医疗体系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争取我国医疗体系能覆盖到更多的人口。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卫生保健意识有所加强,人民就医更为自主化。医院职能也不断深化,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向治疗疾病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观念的转变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医院就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医疗体系建设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的民生工程,当今建筑设计师有义务对现行医疗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来帮助国家不断改善我国的基础医疗设施建设,不让政府花冤枉钱,不断提高医院设计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本文通过对现代医院门诊部建成环境主观评价及优化空间设计进行研究,了解现代医院门诊部建筑环境设计情况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从而为今后的医院门诊部建设提供参考资料,并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就医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论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指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是本论包括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其中第二章是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第叁章、第四章为医院门诊部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内容,第叁章是以结构问卷为调研基础进行的建筑环境满意度综合评价,第四章是以观察、访谈为调研基础进行的空间使用方式评价;第五章是通过调研结果与参考相关文献得出的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研究。文章第叁部分是第六章,阐述了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医院门诊部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梁颖[5]2007年在《综合医院门诊入口空间设计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综合医院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否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并在城市系统中保持高效运转,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医院门诊入口空间则是连接现代化综合医院和城市空间的中介领域,深入探究其特性对于加强二者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门诊部作为医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入口空间设计的分析研究,对当前医院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实态调研与理论相结合,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提出对策的思路进行,力图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论文通过对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入口空间现状的分析,对其历史与现状特征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当前门诊部入口空间的优缺点,发现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探讨医院建筑门诊部入口空间设计的模式语言,从而使建筑师在从事医院建筑门诊部的设计工作时能够有所参考,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探索。
刘逸杰[6]2018年在《太原市医院门诊楼环境营造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医院建筑是建筑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功能复杂,专业技术含量高。门诊楼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接触医院的第一站。在第一印象效应的作用下,门诊环境给患者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患者对整个医院的评价和信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门诊健康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医院建筑杂乱无章,使得资源不合理配置比较严重。因此医院建筑在使用过程以及建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凸现了出来。导致更多的医院考虑使用该后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通过不断的总结实践得出相关的设计经验、原则等用以丰富门诊环境设计指导纲要以提升医院品质和质量,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信誉度。建立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上,确保医院产品质量在整体上有所提高,因此开展综合医院建筑后评价体系研究是一种必然选择。通过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调查研究-通过评价细则-提出优化方案的思路,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提出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等方式,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并介绍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图。第2章综合医院门诊楼相关概念和理论:对于医院的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门诊部,使用后评价等的概念进行诠释,同时引入系统论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分析。第3章太原市综合医院门诊楼调查研究:通过对太原市4所综合医院门诊楼进行实地分析与调研,通过收集使用后评价数据,得出使用后评价的的适用性。第4章综合医院门诊环境使用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山西省太原市综合医院的了解和对现在存在问题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各项指标权重,最终得出科学性的使用后评价数据。第5章医院门诊楼使用后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评价指标的具体应用。第6章结论和展望:总结对医院门诊楼建筑环境做的研究工作,通过实例医院门诊环境进行评价的应用,可以对设计和建设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总结。
马静[7]2009年在《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可持续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医院建筑是与人类生命密切相关的场所,集各种专业技术、复杂功能于一体,并需要处理建筑内部各类不同的物流、人流之间的关系。门诊部是医院建筑中使用人员最为集中、频率也最高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相关影响因素不断共同发展,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建筑可持续投以更多的关注。综合医院门诊部正是特殊的能耗高、使用时间长、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因而对于医院建筑门诊部建筑空间的可持续设计研究意义重大。医院门诊部因其特殊的建筑类型以及与医疗模式、技术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在平面布局、功能流线组织、空间形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综合医院建筑随着医疗模式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革逐渐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趋势。本论文主要从应对未来发展及突发事件的适应性设计、适应生态环境的节能设计,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叁方面,探讨医院建筑门诊部建筑空间的可持续设计策略。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对比分析,以及国内外众多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的实例调研分析,明确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可持续设计的影响因素,将建筑设计的时间扩大到建筑的整个运行生命周期。论文分别针对门诊布局模式、功能流线组织形式、诊室适应性设计、候诊空间,以及门诊大厅这些医院门诊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针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可持续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例的评测和辅助模拟改造分析对文中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加以验证,从而希望能够真正有效地对今后的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哈登理[8]2016年在《基于人性化的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背景下,我国整体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医院建筑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量性建筑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对于迈进新世纪的中国,医院建筑如何在基于人性化的基础上更好的达到“得之于人、用之于人、服务于人”这一宗旨,医院的特点、功能、医学模式无不受其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虽然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出现不景气的现象,但是在建筑设计的人性化方面方兴未艾,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虽然从建筑形象上的集中逐渐转移到建筑空间的使用上,但对于建筑公共空间的细节处理、外部空间环境、使用者的特殊心理需求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此,如何更好的使医院建筑空间设计满足人性化的要求是本文将重点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医院建筑空间中存在的非人性化的问题提出人性化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策略:门诊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候诊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住院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以及医院建筑外部空间当中患者行走路线、驻足停留区域的人性化设计方法以及植物种植、休憩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动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第二章通过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性的研究,分析患者在医院建筑空间内的心理需求,得出患者所需建筑空间的特性;第叁章通过对医院建筑空间的基本概况,分析医院建筑空间中的门诊空间、候诊空间、组织流线(本文研究的是人群的组织流线,对无障碍设计不做探讨)、住院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服务范围和特点;第四章提出医院建筑空间人性化的设计方法;第五章建筑空间设计方案实例;第六章总结全文,提出今后对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目的是对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中存在的非人性化问题进行探讨,以医院建筑空间的主体—患者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进而总结医院建筑空间人性化的设计策略,为人性化的医院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侯昌印[9]2012年在《当代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科学研究走向综合性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发展趋势。当代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策略研究,是整个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该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是与医院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人们更关注健康,关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由于医疗卫生事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并且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开始不断通过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有效的调整与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现阶段我国医院建筑的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暴露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不合理、服务不到位等不足。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服务需求的提升,显现了医疗功能的缺失,使医院建筑功能始终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人口数量与就医次数的增加,造成医院的“人满为患”的现实状况,表明其规模与需求差距甚远;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致使医院建筑空间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差距。本文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城市到建筑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完善的医院协同发展理论及设计对策,不仅要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的再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注重医院建筑本体发展与环境、相关技术的共生与整合,注重医院建筑发展的弹性、灵活性和生长性,解决医院建筑定位与更新的滞后性和设计、施工、管理运行上的盲目性问题。探讨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的策略并提供科学而客观的研究成果,针对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的规划与建筑领域的相关技术问题,提出可行的技术对策。本文通过系统论、协同学等理论的综合应用,形成本论文的内在逻辑和系统的研究基础。在分析医院建筑复杂系统属性的基础上,解析了医院建筑系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透视了系统的协同化关键。深入剖析了影响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的动因,明确了医院建筑在协同发展道路上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总体规划的协同发展、建筑本体的协同发展、专业技术的协同发展和整体环境的协同发展进行探究,架构了医院建筑系统发展的协同框架,确立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本文深刻探讨了医院建筑整体进化、功能优化、技术整合和环境共生的策略。基于协同进化理念,通过对医院建筑系统科学的评估,确定近期与远期发展定位,提出对适应城市发展策略的介入,对环境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考虑,阐明医院建筑发展的系统评估、策划定位和规划调整的总体进化策略;基于协同优化理念,针对现代医院建筑功能分别在布局、设置与应变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革,通过优化手段,建构适合功能需求变化的合理形式,从根本上满足医院建筑的使用本原,为医院建筑的协同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基于协同整合理念,发掘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契合的功能空间处理手法,并采用相应的空间布局模式为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信息技术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为医院建筑能够长期、持续、稳定的发挥高效性的医疗环境创造前提;基于协同共生理念,推动医院建筑发展中环境品质的提升和整体环境的保护,本体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是由内至外的环境延伸,是实现绿色医院的基础。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医院建筑协同发展中对环境的尊重和延续。当代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策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期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医院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推动和完善的作用,对医院建筑的协同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王学敏[10]2009年在《基于行为心理的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住人的机器,而是与人的感受和人的心理密切联系的环境。现代医院的功能结构和组成要素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也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更多的关注到人的心理需求,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还要通过病人的心理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这就要求现代化的医院,在规划设计时多一些人性化的考虑。在医院建筑中门诊部集门诊、急诊于一体,是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担当着医院对外窗口的角色,对医院整体的功能和形象起着关键作用,是医院形象的重要展示。为了追求良好的医院形象,对门诊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虽然是基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论述使用者的需求和门诊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共融性研究,但同时对其它种类的空间环境设计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有共通性的。Stuart D Green和G W Moss(1988)提出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设计的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不仅有助于在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提高新建筑建设过程中的效率,同时修正已建成建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基于行为心理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对可持续设计理论与建筑计划结合起来的研究探求。因此,它会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反馈的循环,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进步。论文从整体上分为五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且就研究目的、范围及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为门诊部空间环境不和谐因素的分析。作者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门诊部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空间组织混乱、空间设计不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医疗流程,空间的私密性、领域性不足,对人的知觉环境营造欠缺等,是我国目前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以及环境设计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第叁章为门诊部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分析。医院建筑环境的一体性,使得它的各个部分都贯穿着空间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使用者在医院中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有序的空间和时间的移动,即按就医的功能层次有序的排列,有很强的序列性。如果这种序列性过程因为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出现了重迭的行为,如往返、重复、交叉,就会造成连贯的功能被间断,引起人流的混乱,环境的无序,病人在其中容易产生心境恶化,不利于治疗。对医院门诊部建筑的使用人群的划分和各部分人群的行为心理研究,是从行为心理角度出发的“行为—场所”的探讨模式,是进一步探讨划分空间状况及空间使用性能的有效手段。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为基于行为心理的门诊部空间设计研究和基于行为心理的门诊部环境设计研究。在前叁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对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门诊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各部分要素相融合的分层递进方式展开论述,探讨了医院门诊部空间环境设计发展方向的构想、深化及评价标准。最后结语部分分析指出我国医院门诊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以求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医院建筑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设计师把建筑设计与使用者心理因素相结合,具备相关的POE理论知识并应用到设计中来,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建筑设计研究[D]. 程壮. 清华大学. 2004
[2]. 广州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优化设计研究[D]. 林桂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 “一站式”门诊就诊服务模式下综合医院门诊空间设计研究[D]. 单海军. 华侨大学. 2014
[4]. 现代医院门诊部建成环境主观评价及空间优化研究[D]. 梁天池. 太原理工大学. 2017
[5]. 综合医院门诊入口空间设计探析[D]. 梁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6]. 太原市医院门诊楼环境营造及评价研究[D]. 刘逸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7]. 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可持续设计研究[D]. 马静. 北京工业大学. 2009
[8]. 基于人性化的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哈登理. 河北工程大学. 2016
[9]. 当代医院建筑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 侯昌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10]. 基于行为心理的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 王学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09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设计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医院设计论文; 建筑功能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医疗卫生论文; 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