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共混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尼龙,形状,氢键,效应,记忆。
聚合物共混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纪凡策,刘向东,盛德鲲,杨宇明[1](2019)在《反应共混制备光触发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羧基和环氧基的高反应活性,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与乙烯共聚物(PE-GMA),甲基丙烯酸与乙烯共聚物(EAA)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交联聚烯烃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研究了其热力学性能及其形状记忆效应。结果表明,材料具备很宽的熔融温度范围(40~110℃)和很宽的晶体尺寸分布。利用材料晶体温度记忆的特性,成功地实现了材料的双重形状记忆效应,多重形状记忆效应和双向形状记忆效应。利用石墨烯材料的光热效应,研究了材料的光触发形状记忆效应。我们提出设计材料本体"温度梯度"的策略,实现了材料在无外力条件下的双向形状记忆效应。(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龙[2](2016)在《含有高度取向带状结构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共混是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重要方法。共混物的相形态是影响聚合物材料性能的最关键因素。相比于球状和纤维状结构的共混物,含有带状结构的聚合物共混材料可将潜在应用从机械增强扩展到气体阻隔、光学、形状记忆、导电材料等方面,对于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共混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通过聚合物共混的方法有效控制带状结构分散相的形成亟待解决。论文采用带挤出方法成功制得了含有高度取向带状结构的聚合物共混物,系统研究了带状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在静态热处理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考察了拉伸比、压缩比、粘度比及其相容剂等因素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共混物的光学特性和发泡领域的应用。论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带挤出过程中,具有高度取向带状结构的形成主要源于滚轮的拉伸和挤压的共同作用。拉伸作用先使共混物内球状分散相发生形变和聚并,逐渐演变成椭球状、短棒状和纤维状;挤压作用再使纤维发生垂直于拉伸方向的形变,形成扁平的带状结构。随着拉伸比和压缩比的增加,分散相形变程度增大,带状结构变薄变窄,所得的带状聚合物共混物拉伸强度增强。并且,分散相与母体的粘度比小于1时,有利于带状结构的形成。引入接枝共聚物作为相容剂,在相界面处其接枝共聚物的主链倾向和基体一起流动,支链倾向停在分散相中,发挥“纽带”作用增加分散相的形变,促进带状结构的生成。但过高的相容剂用量,会抑制分散相的聚并,阻碍带状结构的形成。2、当分散相PP含量较低(10%和20%)时,静态热处理下带状共混物的形态演变是带挤出的逆过程,分散相PP从带状变成纤维状、短棒状,最后断裂成球状,且球状分散相的粒径与带挤出前的相近。当PP含量增加到35%时,原来是海岛结构的共混物静态热处理后变成了共连续结构,且共连续度在90%左右,拓宽了共连续范围。引入相容剂后,在带挤出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形变,静态热处理时相形态在更短的时间内就发生演变。并且,低浓度的相容剂在界面分布不均,导致破裂产生的分散相粒径与带挤出前的不一致,呈双粒径分布。3、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制备了带状结构共混物的发泡材料。在发泡温度下(100~1200℃),分散相始终处于固态,可以作为异相成核剂,增加成核密度,同时可以提高熔体强度,从而减小泡孔尺寸,提高泡孔密度。并且,带状分散相可以单向限制泡孔增长,得到取向分布的泡孔结构。其力学性能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压缩方向平行分散相取向时,分散相可作为支架支撑泡沫,其压缩强度是压缩方向垂直于分散相取向时的4倍以上。将炭黑只选择性地分散在分散相中,对发泡过程和泡孔形貌基本没有影响,但可以通过增强支架进一步提高泡沫的压缩性能。与球状分散相比,带状结构还能将泡沫的弯曲断裂强度提高9倍。4、通过调节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的组分比、喂料速度、拉伸比等参数,成功将带状PP的厚度减小到100 nm以下,实现了结构色效应。经过多层干涉,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彩色条纹和斑点。通过反射曲线可知,入射角在45°时,在紫外波段(250 nm)和可见光波段(650 nm和450-500 nm)均出现反射峰。此外,该带状共混膜还具有偏振效应和猫眼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14)
林国明,马娜,孙兆松,隋国鑫[3](2013)在《超弹性TiNi丝/形状记忆共混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PA6/LLDPE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记忆材料形状回复率与回复力,在聚合物基体中连续排布超弹性TiNi丝制备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形状固定率,回复率,回复力通过控温叁点弯曲试验设备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形状固定率与回复率均接近100%,与基体相比复合材料形状回复力则提高了200%。(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3年S1期)
高明月[4](2013)在《共混改性聚甲醛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是一种结晶度较高,熔点较高,分子结构规整的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树脂,是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的五大工程塑料之一,有“金属塑料”之称。因此,POM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工业机械、精密仪器和建材等领域。虽然POM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但其存在着缺口敏感性大、冲击强度低、热稳定性差、摩擦系数高等缺陷,极大地限制POM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目前,POM的改性研究主要是以加入单一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聚氧化乙烯(PEO)、聚乙烯(PE)等增韧剂为主要方向,此方法虽然改善了POM的缺口冲击强度的缺点,但试样本身的拉伸强度、刚性和摩擦磨损性能均下降。本实验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以POM树脂为基体,加入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叁元尼龙(COPA)和碳纤维(CF)等改性助剂,对试样的力学性能测试。TPU、COPA本身为韧性材料,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POM的缺口冲击强度,CF为增强材料,其加入到POM基体中使得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本实验采用POM/COPA、POM/TPU、POM/CF、POM/CF/TPU和POM/COPA/TPU五组不同配方下的平行试验进行力学测试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SEM)、红外光谱分析(FT-IR)、偏光显微镜(PLM)等测试研究样品的微观形貌、相容性、分散性、结构特征及结晶行为等。结果表明:POM为放射性大球晶结构,TPU、COPA的加入,使得共混物的球晶尺寸减小;TPU、COPA的加入虽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但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POM/CF/TPU叁元共混物中,当CF含量为15%,TPU含量为15%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最好,其共混物冲击强度下降幅度较小,拉伸强度比纯POM提高了35.45kJ/m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3-05-10)
郭建国,孙岩峰,张玉苍,何连芳[5](2010)在《聚合物/木质素共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木质素与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共混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0年09期)
郝艳芝,何春霞[6](2010)在《3种非极性聚合物材料共混改性PA6》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不同配比HDPE/PA6、UHMWPE/PA6和PTFE/PA6共混复合材料。对它们的吸水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用显微镜对拉伸断面进行微观观察。结果表明:随共混材料含量增加,3种PA6基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比纯PA6明显减少,其中HDPE/PA6复合材料阻水性最好,其吸水率是纯PA6的25%;3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冲击强度得到提高,HDPE质量含量为20%时HDPE/PA6的伸长率出现最大值,比纯PA6高出48%。增容剂对3种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有一定的改善效果,HDPE/PA6改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0年04期)
李中皇,辛梅华,李明春[7](2008)在《聚合物共混材料中氢键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合物共混材料中氢键的研究现状,着重对影响聚合物共混材料氢键强弱的因素、氢键的研究方法、氢键对聚合物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氢键作用制备相容性聚合物共混材料的方法进行总结。指出进一步研究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的氢键相互作用,可为制备可控性聚合物共混相容材料、实现功能化材料的构筑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8年08期)
单婧[8](2008)在《聚硅氧烷液晶的合成及其聚合物共混材料的结构与血液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研究开发已成为推动现代医学进步重要手段,而与人体血液环境相接触的血液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始终是其中研究重点。以往研究表明,根据“仿生设计”思路,将小分子液晶引入聚合物基材制成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可表现出优异的抗凝血性能。本文将小分子液晶CTGC偶联至聚含氢硅氧烷PMHS上得到高分子液晶PMHS-CTGC,通过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对PMHS-CTGC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一定反应条件下,PMHS活泼的Si-H键断裂发生偶联反应,反应的取代度为0.636。产物液晶可以观察到胆甾型液晶的彩色条纹织构,具有明显的热致液晶行为,且在人体体温下呈液晶相。将两种聚合物与液晶化合物共混,采用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系列聚合物/液晶复合膜,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各种不同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特征,研究了不同复合膜的相分离程度、液晶畴形状、液晶畴分布等表面形态及其与液晶种类、液晶含量的相关关系和理论机制。结果表明,液晶在基质材料中均成圆盘织构,PMHS-CTGC形成的圆盘织构分布更为均匀;PMHS-CTGC液晶分子以条带状存在于复合膜中,并随着液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交织成网状结构;而PU/液晶复合膜能形成较好的相分离结构。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液晶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亲水性,其中PMHS-CTGC有着更大的提升作用。通过考马斯亮蓝法对各种聚合物/液晶复合膜表面白蛋白的吸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结构修饰的液晶复合膜对BSA的吸附能力均有增强,其中以PU/PMHS-CTGC系列复合膜的BSA吸附量最高。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膜表面蛋白吸附量因液晶的流动性增大而迅速增加。采用溶血率测试、红细胞形态表征、动态凝血和血小板粘附试验对各复合膜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液晶含量不同的复合膜溶血率均小于5%,符合生物材料要求,且聚合物/液晶复合膜能更好地维持粘附在其表面的红细胞的形态。复合膜中共混液晶为PMHS-CTGC对膜材的抗凝血性有着更明显的改善。所有聚合物/液晶复合膜表面所附血小板的状况都优于纯基材,其中PU/PMHS-CTGC血小板粘附的数量少,且基本无变形。综上所述,与传统的聚合物/CTGC复合膜相比,新型聚合物/PMHS-CTGC复合膜更大程度地提高了聚合物膜材的抗凝血性能,且改善了以往复合膜中小分子液晶流失的缺陷。(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01)
黄汉雄,刘旭辉,赵杨,周润恒,蒋果[9](2007)在《流体辅助聚合物共混物和复合材料加工的形态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辅助注塑设备主要由注塑机、高压水产生装置、注水喷嘴、模具和模具温度控制装置等组成。采用 PP/PA6共混物和玻璃纤维增强 PP,改变注水压力、注水延迟时间和熔体温度这叁个工艺参数,成型外径为18 mm、总长为387.5 mm 的弯管,沿流动方向不同位置(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7-10-01)
包丽颖,吴锋,徐斌,苏岳锋[10](2007)在《聚合物共混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酚醛树脂为前驱体,以聚乙二醇为致孔剂,采用聚合物共混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中孔炭电极材料.采用N2吸附法测试了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数.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评价了其在1 mol.L-1Et4NBF4/PC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双电层电容性能.结果表明,酚醛树脂和聚乙二醇等比例共混炭化制备的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为618 m2.g-1,中孔率为59.7%,比电容为32 F.g-1,大电流性能和循环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9期)
聚合物共混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合物共混是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重要方法。共混物的相形态是影响聚合物材料性能的最关键因素。相比于球状和纤维状结构的共混物,含有带状结构的聚合物共混材料可将潜在应用从机械增强扩展到气体阻隔、光学、形状记忆、导电材料等方面,对于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共混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通过聚合物共混的方法有效控制带状结构分散相的形成亟待解决。论文采用带挤出方法成功制得了含有高度取向带状结构的聚合物共混物,系统研究了带状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在静态热处理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考察了拉伸比、压缩比、粘度比及其相容剂等因素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共混物的光学特性和发泡领域的应用。论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带挤出过程中,具有高度取向带状结构的形成主要源于滚轮的拉伸和挤压的共同作用。拉伸作用先使共混物内球状分散相发生形变和聚并,逐渐演变成椭球状、短棒状和纤维状;挤压作用再使纤维发生垂直于拉伸方向的形变,形成扁平的带状结构。随着拉伸比和压缩比的增加,分散相形变程度增大,带状结构变薄变窄,所得的带状聚合物共混物拉伸强度增强。并且,分散相与母体的粘度比小于1时,有利于带状结构的形成。引入接枝共聚物作为相容剂,在相界面处其接枝共聚物的主链倾向和基体一起流动,支链倾向停在分散相中,发挥“纽带”作用增加分散相的形变,促进带状结构的生成。但过高的相容剂用量,会抑制分散相的聚并,阻碍带状结构的形成。2、当分散相PP含量较低(10%和20%)时,静态热处理下带状共混物的形态演变是带挤出的逆过程,分散相PP从带状变成纤维状、短棒状,最后断裂成球状,且球状分散相的粒径与带挤出前的相近。当PP含量增加到35%时,原来是海岛结构的共混物静态热处理后变成了共连续结构,且共连续度在90%左右,拓宽了共连续范围。引入相容剂后,在带挤出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形变,静态热处理时相形态在更短的时间内就发生演变。并且,低浓度的相容剂在界面分布不均,导致破裂产生的分散相粒径与带挤出前的不一致,呈双粒径分布。3、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制备了带状结构共混物的发泡材料。在发泡温度下(100~1200℃),分散相始终处于固态,可以作为异相成核剂,增加成核密度,同时可以提高熔体强度,从而减小泡孔尺寸,提高泡孔密度。并且,带状分散相可以单向限制泡孔增长,得到取向分布的泡孔结构。其力学性能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压缩方向平行分散相取向时,分散相可作为支架支撑泡沫,其压缩强度是压缩方向垂直于分散相取向时的4倍以上。将炭黑只选择性地分散在分散相中,对发泡过程和泡孔形貌基本没有影响,但可以通过增强支架进一步提高泡沫的压缩性能。与球状分散相比,带状结构还能将泡沫的弯曲断裂强度提高9倍。4、通过调节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的组分比、喂料速度、拉伸比等参数,成功将带状PP的厚度减小到100 nm以下,实现了结构色效应。经过多层干涉,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彩色条纹和斑点。通过反射曲线可知,入射角在45°时,在紫外波段(250 nm)和可见光波段(650 nm和450-500 nm)均出现反射峰。此外,该带状共混膜还具有偏振效应和猫眼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共混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纪凡策,刘向东,盛德鲲,杨宇明.反应共混制备光触发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J].应用化学.2019
[2].王龙.含有高度取向带状结构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D].浙江大学.2016
[3].林国明,马娜,孙兆松,隋国鑫.超弹性TiNi丝/形状记忆共混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3
[4].高明月.共混改性聚甲醛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5].郭建国,孙岩峰,张玉苍,何连芳.聚合物/木质素共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塑料科技.2010
[6].郝艳芝,何春霞.3种非极性聚合物材料共混改性PA6[J].塑料.2010
[7].李中皇,辛梅华,李明春.聚合物共混材料中氢键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
[8].单婧.聚硅氧烷液晶的合成及其聚合物共混材料的结构与血液相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8
[9].黄汉雄,刘旭辉,赵杨,周润恒,蒋果.流体辅助聚合物共混物和复合材料加工的形态演变[C].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7
[10].包丽颖,吴锋,徐斌,苏岳锋.聚合物共混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材料[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