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蓉[1]2003年在《高新技术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已进入21世纪的世界正经历着经济时代的转变,随着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21世纪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面对新的世界形式和国际竞争环境,研究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提升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资产存量大,许多具有优势的资源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急需与相适应的高新技术相结合。 本文针对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高新技术的特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以及二者结合对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的重大意义。同时,引用国内外成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例为西部地区改造、发展传统产业提供经验依据。另外,本文通过介绍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途径,提出传统产业中应用高新技术的几种模式,希望西部地区传统产业针对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模式与高新技术嫁接,推动西部地区的传统优势企业的发展。
张同斌[2]2012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历经25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研发和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引导我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具有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特征,代表了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在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从企业、产业、省域、区域、国际等多个视角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一、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差异化影响,给出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变动的微观经验证据2009-2010年,随着消费者对新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绩效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转移到研发活动中,研发的效果也更为显着。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各分位绩效的影响几乎都不显着,但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提升,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总体上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资产负债率一直都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并且,资产负债率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低分位数的影响小于对绩效高分位数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下降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提升。2007-2009年,规模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各分位绩效并没有显着影响,而2010年,规模对高新技术企业低分位绩效的影响显着为正。因此,“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二、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溢出效应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更为准确地测度外资溢出效应对产出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而言,1995-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内资企业没有跨越外资发挥作用的“门槛”,导致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显着。2001-2008年间,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以及行业间的带动效应使得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2001年之前,相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内资企业基础条件比较差,没有能力对外资企业产生影响,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显着。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的不断成长,2001-2008年,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产生了负的溢出效应。逐渐壮大的内资企业以低廉的价格、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等相对优势在国内市场上开展了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就高新技术产业中内资与外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调整机制而言,内资企业在2001年前对市场变化反应并不敏感,2001年之后,调整系数显着增大表明内资企业已转变为能够积极顺应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外资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及调整能力在各个阶段都较强。叁、建立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梯度变迁的广义排序选择模型,找出不同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中部和西部部分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梯度变化较大,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梯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各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是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变动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因而发展水平比较稳定。对高新技术产业不同发展梯度水平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积极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工业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恰好相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梯度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由带动变为挤出,因此,工业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发支出的有效性在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下也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研发支出的有效性也逐渐增加。人力资本支出的风险性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时滞导致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四、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各区域中研发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产出的经济溢出效应,以及两种效应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由于研发经费支出对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影响和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推动,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的高回报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研发积累有效推动了我国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增长。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省份向外围的研发溢出效应对产出增长具有差异化影响。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溢出效应对产出的促进作用要远小于自身研发努力对产出的贡献,长叁角地区各省份研发活动与省份间知识溢出效应贡献近似相等,而珠叁角地区研发要素由外围向中心的集聚效应较强导致知识溢出的贡献为负。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各地区内产出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具有正向促进效应。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对外围相关配套产业的拉动有利于外围省份的产出增长,珠叁角地区的中心广东已经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离心力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活动和生产要素逐渐流向外围省份,带动了该地区外围省份的产出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实物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显着,资本驱动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实物资本与研发资本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对技能型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较高。五、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的效果,模拟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长方面,财政激励政策比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方面,财政激励政策通过增大研发支出促进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增加值相对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鼓励要素流入产生的技术进步,都能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改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但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更为显着。财政激励下高新技术产业对其后向关联的原材料工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等产生了显着的回顾效应,对其前向关联的消费者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生了一定的前瞻效应,对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产出增加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税收优惠作用下,虽然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挥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但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资本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小于相对要素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增加,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对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增长产生了负的影响。六、基于中、日、英、美四个国家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模型测算了最终需求和增加值各变量对高技术产业产出变动的贡献,采用非完全假设抽取法测度了四国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中国技术进步对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程度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其推动产出增长的效应逐步显现。消费对各国高技术产业产出贡献的差异较大,对于英国和美国而言,消费是两国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中、日、英、美四国高技术产业资本形成与产出变动的方向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大量的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驱动型”特征明显。并且,在各国中,净出口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呈现出“一枝独秀”局面。1995-2005年各国高技术产业的盈利能力整体上逐渐增强,但各国高技术产业劳动者报酬差距悬殊,英国和美国高技术产业一直维持着高额的劳动者报酬支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者报酬远低于各发达国家。各国高技术产业与自身的后向关联最为密切,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具有更为紧密的后向关联,且关联效应逐步增强。前向关联方面,中国高技术产业对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消费品工业行业效率具有显着提升作用,并且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前向关联大于消费者服务业,这主要是由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的事实所决定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财税政策效果的研究,对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动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确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差异,不仅有利于准确判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有利于借鉴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范肇臻[3]2011年在《叁线建设与西部工业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叁线建设,是以国防工业建设为重点的又一次西部战略开发,也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国民经济、区域经济、战略安全布局、生产能力布局的调整,并为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中,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加快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步伐,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课题。
洪音[4]2008年在《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大连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以来,中国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短短的20余年,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一支生力军,在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个显着特征。但是,在开发区稳步发展的同时,区内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弱、技术水平低、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在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对开发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开发区竞争力便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较为系统地对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从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作用出发,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开发区的可行性;通过对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产业定位的原则和方法作为切入点,根据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发展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选择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部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实证分析,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开发区产业定位理论的一种补充,也是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的具体化,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了构筑中国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调整的支撑体系,以确保产业定位的正确性和产业调整的顺利进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推动整个地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帮助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妥善解决目前面临的产业定位问题,抓住国际国内的重大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由高速转向高质,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成为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之源。
刘豫川[5]2003年在《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核心,主要通过建立纵横交错的交互式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把电脑互联网络普遍化。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被称为网络经济。面对蓬勃兴起的网络经济浪潮,人们纷纷对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定理和原理进行重新审视,其中,网络经济对以空间差异性为基石的区域经济的影响问题也受到普遍关注。网络经济给区域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变革?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存在和运行可能会出现什么局面?不同类型的区域又该如何面对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更好地谋求自身发展?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经济研究在不能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时期,发展并充分利用网络经济,是我国坚持新的发展观,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的现实途径。 本文在界定网络经济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存在及其运行的新形态和新特征,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不同类型区域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利用网络经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模式、路径和对策建议。 从内容上看,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叁章,是理论分析部分。在对网络经济及其相关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经济的兴起对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区域经济理论带来的若干影响,阐释了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系统及其运行的形态和特征;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章。主要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各种类型区域如何利用网络经济谋求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研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究方法上看,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特征及其运行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本文首先阐释了网络经济科学内涵和发展历程。在概括国内外政府机构、学者以及企业界对网络经济认识的基础上,阐发了网络经济的科学内涵和经济学特征,对“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勾画了发达国家从网络到网络革命再到网络经济的发展历程。论文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应用,为经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提供快捷和便宜的统一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都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之上。它是由提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的产业群和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种种经济活动构成的产业集合体。网络经济,并不狭义地指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的产业,即常说的信息技术产业,它还包括计算机网络与传统产业的普遍结合和广泛渗透所产生的许多新的经济活动和产业部门。 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空间的角度探讨经济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把经济活动置于空间维来考察,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的根本特征。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兴起,无疑将对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总结当前学者关于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存在基础争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客观基础仍然存在的观点,对网络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存在的特征和表现进行了剖析,指出网络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研究面临的新课题。论文概括了不同学派学者关于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存在基础的影响的各种论争,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论文将众多的争论概括为“温和派”和“激进派”两个类别,指出,网络经济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和观念改变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它的兴起,无疑将对以空间差异性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看不到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存在基石的影响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无限夸大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存在基础的冲击,认为互联网络条件下区域经济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论文坚持认为,网络经济的兴起,为区域经济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背景,在此背景下,空间差异性不仅 一2一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仍然客观存在,而且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性与分散性以及空间距离成本属性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网络经济的兴起,没有否定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却为区域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区域经济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要素齐备、结构严密、功能完整的系统。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系统要素及其结构都发生了深刻改变,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对区域经济运行带来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文章论述了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构成要素,包括发展要素和空间要素在流动、组合、功能上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兴起使经济发展要素流动更加活跃,资金、技术和人
冯明放[6]2004年在《新型工业化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现代意义上的传统产业的发展 ,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联。建国后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传统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问题。西部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 ,传统产业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存空间。并非“夕阳”产业 ,因此西部地区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 ,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李拓晨[7]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主要大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由此引发的企业间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发展环境竞争空前激烈。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较传统产业竞争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甚至超出了国际间的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培育和提升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战略性课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数据资料,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差别,在对既有竞争力理论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论文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演进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与评价,确定了不同高开区的发展政策;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化程度、风险投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政策等;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1999-2004六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构建高科技产业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科技贡献率预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把预测的数据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发展的2005年、2006年、2007年数据相对照,验证了模型的科学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不足;论文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利用风险投资对策等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李景欣[8]2011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具有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知识、技术和信息流动迅速等特点,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模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成果相对较少。论文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总结和借鉴国际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首先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界定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类型与测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论文具体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成本效应、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效应和合作互补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在评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总结其发展绩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论文对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在创建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条件、园区发展路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共性和特性。论文以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例研究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为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新加坡肯特岗科技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为例研究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并得出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启示。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功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功能、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体制机制、优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职能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杨建德[9]2001年在《西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地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决定了该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不是高新技术产业 ,而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其优势 ,但传统产业技术落后。西部地区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是利用已有的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李远远, 仰艳平, 蔡翔[10]2010年在《高新技术带动西部传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高新技术带动西部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快高新技术带动西部传统产业发展的进程,促进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新技术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D]. 冯海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同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3]. 叁线建设与西部工业化研究[J]. 范肇臻. 长白学刊. 2011
[4]. 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D]. 洪音. 新疆农业大学. 2008
[5]. 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 刘豫川. 四川大学. 2003
[6]. 新型工业化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J]. 冯明放. 开发研究. 2004
[7].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拓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8].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 李景欣. 武汉大学. 2011
[9]. 西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J]. 杨建德. 财经科学. 2001
[10]. 高新技术带动西部传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李远远, 仰艳平, 蔡翔.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溢出效应论文; 网络经济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高技术服务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