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1]2004年在《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文中研究指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主要是指,以利奥塔、福柯、博德里拉、杰姆逊等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研究相对于早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来说,在内容和价值评价上都体现了一种整体的转向,赋予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以合法性,并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识到了由景观、影像所决定的先进的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媒体社会所经历的变化,他们充分发展了一种突破传统界限的、更加广义的艺术理论,通过引入大众文化打破了高雅和低级艺术的对立,进一步拓展了大众文化的合法性空间,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背景。也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相对于早期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而言,在整体上体现了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与价值评价的转向。 因此,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西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全面把握大众文化的深层本质和特征,分析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和负面影响,以求对大众文化有一个全面认识,引导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21世纪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合理化借鉴。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导论是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总体性研究。在导论,我们将结合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从总体上对大众文化的内涵及生成背景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对大众文化实践的基本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大众文化理论等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语义分析;探讨了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形态的殊异;阐述了
何美子[2]2006年在《凯尔纳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问题日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性意义,文化批判更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课题,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站在文化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在避免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某些极端结论的前提下,对当前时代表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与现象给予了强有力的回映,其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时代界说、对多元差异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的追求等都赋予其文化批判理论以客观、辩证的学术向度,从而开创了当前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梳理。凯尔纳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整合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思想,提出了建构“批判的文化研究”思路。文章介绍了凯尔纳对当前时代的文化定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现代理论及后现代理论进行了质疑与批判;通过对文化研究思路的整体构建,提炼出作为其主体思想的媒体文化研究思想;指出了凯尔纳文化批判理论的特色和局限性;阐释了凯尔纳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介绍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使我们对处于世纪之交的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社会文化形成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我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乔蕤琳[3]2014年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女性主义问题在近两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以研究女性问题,寻求女性解放为核心目标的女性主义理论,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历史的演变实现了从产生到壮大的历史性发展,成为了使广大女性个性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的重要理论阵地。在女性主义看来,女性是人类个体璀璨的历史,具有独立的、理想的光辉,她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历史性作用,同时,她们也是一支易被世人低估的力量。女性主义的出现极大程度上瓦解了男权社会与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使女性提高主体意识,实现个体解放成为可能。然而,就女性主义理论本身来说,其理论局限困境,使人们开始对女性主义重新定位、思考。本文集中分析了现代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难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了女性的发展问题,最终采取了吸收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和文化哲学理论,将女性的个体解放与整个人类的解放联结在一起,充分尊重女性生理与心理的独特气质,探讨重塑女性文化对解决女性主义发展的意义,从而得出重塑女性主义理论、建构新型女性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女性文化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发展宗旨不可与男性文化割裂,而是要求寻找出自身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方式,这也验证了女性文化的主旨是为实现“人”的类本质彻底解放与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而并非将男性视为压迫女性的“敌人”。新型女性文化旨在通过实现“人”的自由、决策、学识、选择等目标的最大化,从而试图建立基于男女两性差异平等基础上的、两性相互依存的全新女性文化。实际上,自女性主义理论产生之时,一种文化自觉便在女性主义理论中应运而生了。可以说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类文化自觉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某种意义而言,建构新型女性及新型女性文化也是从另一方面探讨人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意向的问题。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建构思想,为新型女性及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她们的文化意向与价值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未来女性主义及女性文化的走向,使女性主义向更为成熟的理论模式转变。
闵建平[4]2014年在《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政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美国当代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媒介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文化思想作为考察对象。文章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媒介文化殖民的现实语境出发,以发展媒介文化政治,反抗媒介文化殖民,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为主线,对凯尔纳的媒介文化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建构出凯尔纳的媒介文化政治学理论。论文的主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一、二、叁章,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发展媒介文化政治,以及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媒介文化政治。第二部分包括四、五、六、七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媒介文化政治。第一部分第一章首先勾勒出凯尔纳媒介文化政治学的问题意识,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文化殖民。文章从媒介技术对文化的拓殖、媒介奇观对视觉的拓殖两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媒介文化殖民的现实影响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指出,要破除媒介文化殖民,就必须发展媒介文化政治,媒介文化政治的实质就是一种“看”的解放。第二章通过梳理凯尔纳对后现代文化政治的批判,揭示出后现代文化政治的局限性,进而指出,要发展媒介文化政治,就必须在后现代文化政治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道路。第叁章概括并阐释了凯尔纳媒介文化政治的多元特性。文章首先指出,在凯尔纳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处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过渡时期。这就意味着,现代理论与政治、后现代理论与政治对于当代社会都不具有充足的阐释效力,合理的方案是吸收两大传统中的优秀思想进行创造性结合,重建一种多元的批判性社会理论与文化政治。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凯尔纳所要发展的媒介文化政治,是一种多元文化政治,简言之,是现代政治与后现代政治的结合,细言之,是阶级政治与多种主体立场政治的结合,是理性政治与欲望政治的结合,是总体政治与局部政治的结合,是实体政治和符号政治的结合。那么,具体如何发展这种多元媒介文化政治呢?凯尔纳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道路,但他曾反复强调,不能离开社会理论去从事文化研究,反过来,文化研究可以促进社会理论和政治学的发展。据此本文认为,凯尔纳发展媒介文化批判理论,并对美国媒介文化展开批评实践,就是发展多元媒介文化政治、反抗媒介文化殖民的现实途径。所以,论文第二部分围绕如何发展媒介文化政治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凯尔纳媒介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特征及其批评实践。第四章论述了凯尔纳媒介文化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与理论特点,着重分析了他对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的继承与超越。第五、六、七章分别从媒介文化生产、媒介文化文本、媒介文化接受叁个角度出发,具体论述了凯尔纳媒介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点与批评实践。第五章论述了凯尔纳对文化研究后现代转向之后背离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着重阐释了他对文化政治经济学这种文化研究方法的理解,并分析了他运用这一方法对美国媒介文化工业所进行的具体批判;第六章论述了凯尔纳对意识形态范畴进行的多维拓展,介绍了语境化与症候式两种批判媒介文化文本意识形态的方法,并结合“兰博”电影对他的批评实践展开了分析;第七章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积极介入赛博空间、发展媒介政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凯尔纳为发展媒介政治给出的具体途径,即发展批判性的媒介素养、提高受众的媒介解读能力,最后介绍了批判性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框架。论文的结语部分,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政治学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对于我们的启示意义作了简要的分析。
王厚香[5]2011年在《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白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消费成为后现代的表征与主导文化,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研究逐渐从学术边缘进入了学术中心,出现了诸多零散的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步入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期,后现代社会初见端倪,消费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后现代特征。因此,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的系统研究对于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消费文化理论的构建与消费实践有指导作用。本文将诸多后现代思想家关于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理论加以梳理整合,命名为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流派,对其理论观点作了宏观总结,对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做了微观叙述,将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全景式展现出来,最后对其作了简要评析。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对后现代消费文化以及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作了描述;第叁部分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理论渊源作了追溯,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思想,诸多社会文化学家的消费思想以及符号学理论等;第四部分总结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主要特征和主要思想;第五部分从微观层面对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等人的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做了细描。最后一部分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作了简要评析。
李鹏超[6]2016年在《旅游真实性研究的后现代转向》文中认为自真实性问题被引入旅游研究,旅游真实性问题就成为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半个世纪以来,旅游真实性研究一直“纷争不断”。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对象、理论立场、理论来源以及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从旅游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旅游经历了前现代旅行、现代旅游,到后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前现代旅行时期,人们敢于冒险,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了旅行者;现代旅游时期,人们在组织化旅游形式的保护下观光,形成了大众旅游者;人们对现代旅游进行反思,形成了追求玩乐、消费、媒介化、生态和“另类”的后现代旅游者。据此,本文认为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后现代转向。旅游真实性理论经历了客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超真实、存在真实性和互动真实性的研究过程。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关注客体真实性,到消解客体真实性,再到关注主体及主体间的真实性;二是从关注单向的真实性到关注双向的互动真实性。从鲍曼论述的知识分子角色从现代性的“立法者”到后现代性的“阐释者”的变化来看,旅游真实性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了“立法者”到“阐释者”的转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理论后现代转向的表现,本文认为旅游真实性的理论立场发生了后现代转向。本文一方面对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理论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客观真实性来源于批判理论,建构真实性来源于社会建构论,超真实来源于拟像理论,存在真实性来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和共同体概念,互动真实性来源于实地调查,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真实性理论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把旅游研究年鉴期刊作为一个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出旅游真实性理论研究的多元并存状态。多元话语分析是后现代的突出特征,由此,本文认为旅游真实性研究状况呈现了后现代的特征。
萧俊明[7]2003年在《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文中研究指明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理论和历史这叁个领域与宽泛而言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某些认同和对应 ,但同时也存有相当的差异。就文化研究本身而言 ,它并非致力于后现代的理论建设 ,而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后现代理论进行挪用和延伸 ,试图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视角来修改文化研究的议程 ,使之纳入后现代转向的轨道
文军[8]2011年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广告的困境与出路》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消费水平从古到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结构从最初以生存性物质消费为主逐渐转变成以发展和享受消费为主。相应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前现代节俭和禁欲式的生活习惯被现代炫耀性和享乐性消费观念所取代,而如今追求审美化、风格化和注重精神消费的后现代消费观念又逐渐在取代现代消费观念进入人们的生活。广告作为一种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商品生产、交换而出现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产生伊始就和消费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广告活动的目的从来就是促进消费,而消费文化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不断演进也必然伴随着广告理念的不断革新。总体说来前现代和现代广告活动实现了从商品信息传递工具向符号象征意义构建与传播工具的转变,进入后现代消费文化时期以后,现代广告却迟迟没有完成其后现代转向,反而陷入重重困境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逐利本质的驱使下现代广告刺激人们消费欲望,陷入伦理困境;二是使用说服的模式而不是沟通的模式,现代广告陷入模式困境;叁是,消费者与生产商对广告效果的质疑使现代广告陷入效果困境,现代广告编织的白日梦逐渐苏醒;四是,从媒体来讲,个性化与风格化的媒介消费使依靠大众媒介产生作用的现代广告陷入媒介困境。困境下对出路的思索,广告要实现其后现代转向必然要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要以服务生产商向服务消费者转变;从满足欲望向构建真实个性生活方式转变;从说服向沟通模式转向;从广告向窄告转变。
宋伟[9]2006年在《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基本理论题域,以当代文化范式转换为整体背景,探寻“后现代转向”与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以及马克思终结形而上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后现代思想谱系的内在理论意蕴进行勘测图绘。现代性危机是后现代性理论话语产生的历史根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构成了后现代哲学的理论旨趣。后现代转向是西方哲学变革的重要组成,是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终结的当代表征和极端形式。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后现代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后形而上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它所主张的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反在场形而上学、反历史主义等极富颠覆性的理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反传统形而上学的“后形而上学”哲学思潮。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庆霞[10]2008年在《《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评介》文中认为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以信息传播技术为媒介,具有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的特点。这种文化,通过媒介、图像等形式参与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人所共享的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无处不在的背景。因此,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分析和批判也就越来越具有
参考文献:
[1].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 姜华. 黑龙江大学. 2004
[2]. 凯尔纳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何美子.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3].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D]. 乔蕤琳. 黑龙江大学. 2014
[4].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政治学研究[D]. 闵建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 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 王厚香. 兰州大学. 2011
[6]. 旅游真实性研究的后现代转向[D]. 李鹏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7]. 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J]. 萧俊明. 国外社会科学. 2003
[8]. 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广告的困境与出路[D]. 文军. 兰州大学. 2011
[9]. 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D]. 宋伟. 吉林大学. 2006
[10].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评介[N].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庆霞. 光明日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