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陈锋正[1]2016年在《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业经济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农业发展方向,为破解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矛盾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矛盾日益严峻。在相关理论研究中,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或农业经济单向度研究的局限性,不能真正探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之间矛盾的根源,提出的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疗法”,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借鉴系统观和协同学思想,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置于更加宏大的系统视野中,统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系统的逻辑关系和耦合原理,关注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目标、内容、特征和机理,以及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应,可以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研判,为深入探究二者耦合机理和协同发展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通过主客观世界的有效联系,将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农户行为等主体行为分析纳入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中,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主体行为对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实践和相关政策设计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1995-2013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和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都表现出随时间发展的增长态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主要是由政府行为引发的响应类指标的拉动所致,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中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的贡献率相近且都表现较为稳定;第二,1995-2013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耦合度都在0.9以上,属于优质耦合关系,二者协同度在0.40488-0.89117之间,并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同发展状况以2008年为界线,2008年之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功效值大于农业经济子系统功效值,2008年之后二者关系倒置;第叁,1995-2013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与农业经济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和耦合系统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协同发展非有效;第四,在主体行为分析中,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可以统一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过程中,其中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认知程度和受控制程度等变量是影响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提高社会大众增强耦合系统协同发展共识、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加大科技与信息建设投入、促进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宋彤[2]2004年在《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拥有邻国最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农业省,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对新疆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生态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新疆(古称西域)就有通过屯垦创造人工绿洲发展经济,同时造成荒漠化的现象。建国后,新疆经济发展与生态退化同时出现的状况时有发生。我国政府做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从全国范围看是相对落后的,同样,没有新疆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本研究对新疆的农业生态经济演进进行初步分析,并就促进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论文以新疆省区为着眼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即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和世界上农业生态经济的演化为逻辑主线,以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规律性等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第二部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第叁部分新疆农业开发历史回顾与反思,第四、五部分新疆农业生态经济资源要素分析,第六部分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的经济能力建设,第七、八、九部分为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和系统的协调演进,最后为结束语。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论文始终围绕促进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这一核心内容,分别通过对新疆生态经济要素分析、新疆历史和现实的农业开发结果、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新疆生态经济系统演进等方面,从纵向和横向、宏观和微观、生态和经济等不同层面出发,力图层层递进地分析新疆农业 2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并通过分析比较,揭示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演进现象,透视出思想认识等的深层倾向。研究得出: 1、确保粮食安全是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安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粮食安全,就没有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安全和发展,就没有新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农业生产和消费机制,实现新疆农业生态安全,新疆农业生态安全的标志是有效规避而非完全避免农业自然风险、制度性风险。 3、着力于制度创新,发挥制度资源优势。包括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创新等,在自然等要素硬约束的条件下,优化制度等软约束的配置。 4、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和分散农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如价格干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政府直接补贴、将环境投入成本纳入全成本核算等等,保护农业、保护生态。5、培育和健全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国民收入指标体系与生态经济农业政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增强全体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努力培养和形成一种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相适应的文明的社会理念。 6、积极培育农业环境保护产业,通过该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和对污染整治等,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使其成为增加劳动就业和国民生产价值的一个渠道。 7、针对新疆绿洲农业具有独特的可控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在大小不等、相对封闭的绿洲范围内,建立生态经济农业的新技术创新体 3系,全面、彻底地实施防止、保护和治理水土等资源污染,促使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相结合,生产专业化、效益化、高品质的绿色食品等。论文按照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新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实际,对生态安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新类型等提出相应建议。

于琳[3]2006年在《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洲是新疆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基地,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各方重视与关注。本文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希望达到总结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究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寻求绿洲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目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识别 从绿洲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构成、关联及其运行对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识别,明确其运行的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绿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不断扩展,绿洲外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在绿洲化的同时,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随着绿洲由天然向人工的转化,系统由天然维系向人工维系发展,经济功能得到强化,生态功能遭到削弱,系统的稳定性相应降低。在绿洲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只注重经济发展,为了发展经济,不断与荒漠抗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绿洲外围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另一方面只重视人工绿洲,而把天然绿洲界定为荒漠生态系统,由此产生了新疆绿洲生态建设只关注人工绿洲的片面行为,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由于绿洲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不匹配、集约经营技术滞后,投入产出效率低、资源环境损耗大,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高。 2、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 绿洲作为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基地,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影响下,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有其特殊的机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绿洲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8.22%的绿洲,集中了全疆95%以上的财富。绿洲依水而存在,也随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水资源的供需分配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差,外部环境、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更使绿洲易于退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绿洲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制度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起支配作用。 3、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均衡、协调的过程。由于绿洲

张翠燕, 孙传国, 王鹏程[4]2016年在《基于耦合模型的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新疆地区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耦合模型,评价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呈波动状态,并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耦合发展度从协调发展、低水平发展、轻度失调发展、低水平协调发展再度更替为协调发展,2000~2002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呈现协调发展,2003~2009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从低水平发展到轻度失调发展更替变化,其中2004年耦合发展度达到最小值,2010~2013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再次过渡为协调发展,耦合发展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逐渐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经济体系促使两者耦合趋于协调,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陈珏[5]2008年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以要素变动的数量扩张(经济增长)到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再到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全要素一致变动的结构系统优化(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农业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我国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既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叁农”问题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也受到人口增长、生产方式、资源利用和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外部性问题,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因素。新疆作为我国生态脆弱农业大区,探寻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运行,并收敛到系统优化,将是西部地区需求增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力求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第一章综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研究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确定了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等总述性内容。第二章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在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的关系及模式。第叁章在分析我国农村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指出了农业污染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之一。第四章介绍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经验。第五章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并评价了我国农业在1995年至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第六章主要是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环保意识,完善环保法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和环保投资力度;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等六个方面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的具体思路。第七章主要以新疆作为个案,分析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下新疆农村生态系统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并对新疆农村生态生态系统建设提出对策,并以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论证。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个非线性、开放、动态的过程,主要由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必不可少的由经济、生态和社会这叁个子系统构成。所以本文在收集了我国1995年到2005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对多层次结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系统进行分析,选择指标建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最终得出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生态和社会及总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加以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国对农业投资效益低下。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在收集了1989年至2005年间的相关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应用TSP软件建立了我国农业投资效益模型来分析我国的农业投资效益情况。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在于外部性的存在,而生态环境保护者又不能因为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从中获得相应补偿。因此,本文分析了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必须在与私人企业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法律制度体系,以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的关系,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发展体系,以及对新疆生态系统建设的探讨,都将对我国农村及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借鉴性。

赵俊[6]2016年在《塔里木河流域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依托农区的资源、社会、经济、技术等优势,积极发展农业其他产业,可以促进农、林、牧、渔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农牧耦合是农业发展中一种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强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的联系,“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从而提高农牧业生产中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牧业的协调发展和农牧增收,效果显着。农区农牧耦合既是一种自然耦合,也是一种人为耦合,农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料资源,而养殖业中的畜禽粪便则是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的有机肥料,二者的结合是促进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5个地州,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流域地广人多、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人口素质整体不高、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快流域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农牧民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塔里木河流域也是新疆重要的农区,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区域,研究流域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可以解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优化配置农牧资源,同时还可以提高农区资源的利用水平,增强社会经济实力,促进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流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农区农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农牧耦合既是自然作用的结果,亦是社会人为作用的结果。目前,这种耦合更多的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特征。种植业和养殖业在自然、社会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驱动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使农业产业链更加稳健,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的现状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流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叁产结构虽然经过不断调整,但一产比重还是略高,流域各种资源分布不均,地州经济存在较大差异、流域农牧业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特征显着。通过对调查问卷汇总数据分析得出,流域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农牧业个体多以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水平还需加强等结论。同时,现状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对流域农区农牧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构建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的协调度和资源利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具有较高的耦合度,但两大系统发展的程度不同,两大系统从最初的严重失调经过不断地调整,发展到目前较为良好协调状态。并且塔里木河流域农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也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结合典型案例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的实现路径及组织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塔里木河流域农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农牧耦合形式,包括传统的农区农牧耦合、基于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农区农牧耦合、基于新技术使用基础上的农区农牧耦合和基于产业链延长为基础的农区农牧耦合,每种路径下农牧耦合的方式又有所不同。组织是农区农牧耦合的实践者,塔里木河流域在发展农区农业经济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模式。这些组织模式将农区农牧耦合的理论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实现,在自身发展中加强了对农业相关产业的联系,共同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发展。

童小芹[7]2011年在《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形式,是大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城市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显着提高,也遭受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如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功能问题及城市生态问题的困扰,因而城市化问题成为乌鲁木齐市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融生产、社会、生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都市农业逐步受到重视。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一是在大量查阅资料,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指导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以此分析都市农业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特点和适应性的不同,为乌鲁木齐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二是提出了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详细分析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及结构特点,确立都市农业发展的阶段;通过分析都市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城市发展特点,建立相应的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体系;叁是立足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了乌鲁木齐近郊、北郊、乌鲁木齐南郊和达坂城四个都市农业经济圈,构建了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圈的框架体系,选择了蔬菜种植、鲜活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及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提出了包括科技、政策、营销服务、产业发展、人才、组织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撑体系及进行都市农业的合理规划、整合农业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科技含量、创新农业投融资渠道等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首次对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二,在研究中不仅立足理论基础,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不仅从学术角度而且从政府角度来考察都市农业的发展。第叁,不仅从一般城市都市农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都市农业发展,更多地考虑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特点,以此确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发展模式、战略规划和优势产业。

王宝义[8]2018年在《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评价分析与对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所释放的“制度红利”,加速了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极大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中国粮食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与此同时石油农业“逆生态化”的累积效应也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隐患等方面,石油农业日益被证实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是与自然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它利用太阳能进行生物有机体生产,具有明显的生态化特征。解决石油农业不可持续发展难题,唯有遵从农业生态化发展本质,依托生态经济规律,促进石油农业模式向生态化发展转型。近年来,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条件不断完善,一方面生态农业等发展取得部分成果,同时测土配方施肥、土壤质量提升等生态化发展计划也开始实施;另一方面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作用也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还高度契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它不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更生的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总体上实现农业全面生态化转型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本研究以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和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现实为基础,以农业生态化发展评价分析为重点,结合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变迁、影响因素等问题的考察,提出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分析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农业生态化是产业生态化在农业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石油农业模式向生态化发展的改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依托资源高效清洁使用和生态循环理念,将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促进农业化学制品的减量使用,生产环节生态要素的增加,追求生态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外延包含生态型农业的发展和石油农业模式生态倾向的改进。具有生态循环性、产业融合性、结构优良性、模式多样性、技术综合性、规模运营性、生态补偿性、产品生态性、发展持续性等特征。考察农业生态化发展现实和政策变迁。第一,结合生态农业等发展状况考察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总体上农业生态化发展呈现出遵循多模式、多路径的发展道路以及行政主导、示范引领为抓手的政府主导特征,同时还面临一些问题。考察典型国家的做法,总结出重视规划引领、法规约束、标准规范,重视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生态补助和重点领域的支持等可供借鉴的经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导向总体可分为污染防治与生态农业、“两型”农业与循环农业、生态文明与绿色农业叁个阶段,政策变迁呈现升级转变趋势。长期来看,政府应依托政策导向演变,着力构建和完善“引导为主、规制为要”的引导性制度体系。梳理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依托对影响因素宽泛视角的理解,从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具备的发展条件视角以及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自身特征带来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环境造成的外部制约,两个层面四个视角梳理出7类主要促进因素和7类主要制约因素。14类因素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体系内各种因素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不同,且还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总体上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体系的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促进力会不断提升,制约力会不断下降,但短期内平衡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关系面临挑战,长期内农业生态化发展还较强受土地、劳动力资源等制约。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并结合多种方法实证研究农业生态效率的基本趋势、效率损失结构、区域差异等问题,同时利用面板Tobit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1996~2015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趋势,自2012年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役畜、农药、劳动力、土地、化肥等对效率损失的影响相对较大。农业生态效率存在一定的省际差异,海南、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西藏、北京等省份农业生态效率相对较高。人均农业增加值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受灾率、农业机械密度等因素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对农业生态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测算农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子系统22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体上,1996~2015年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综合指数呈现波动趋势,其中生态效率指数、经济条件指数、资源条件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环境条件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障碍度较高,生态效率和支撑条件与综合指数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海南、西藏、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农业生态化发展综合水平相对较高。按照发展的差异,31个省份总体可以划分为8种类型,每种类型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应有所差别,各省份应结合自身情况平衡好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农业生态化发展要以规模化的运营模式承载,以现代化的科技体系武装,以系统化的政策法规保障,以市场化的交易方式激励,以高效化的服务体系促进,以生态化的消费观念支撑。结合发展理念和现实情况,围绕推进资源减量使用和循环使用,加强实施一系列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示范工程,加强重点方面的培育和建设,构建和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强全方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同时,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内必须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短期内政府责任重大,要围绕制度体系建设逐渐凸显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李金叶[9]2006年在《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较落后水平,但新疆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如何形成这些特色农产品优势及集聚效应,是本选题的初衷。本选题研究的技术路径是沿着什么是优势、什么是特色产业(产品)及其产业带——新疆建立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的约束条件——如何建立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思路演进。 本选题在研究中着力强调了以下观点:1.如果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在农业发展的市场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下,必将束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与全国相比,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并不是土地,而主要是劳动力素质、资本、技术等,以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建立有利于突破这种束缚。3.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与经济发达区无需拘泥一式,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应回避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劣势,围绕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实现产业连动。4.新疆农民收入低,一些地方至今未解决温饱,其原因不仅仅是农业经营收入低,而更重要的是非农产业收入低,是缺乏发展经济的人才和环境,从更深层次看,是由于农业经营体制和观念的落后,是新疆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太弱。5.强调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建立了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与环境的损失及生态协调、城镇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优势整合之间的逻辑联系。6.提出新疆应实施“突出重点,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尝试构建了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发展框架。7.在新疆优势特色产业(产品)选择中,除了运用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外,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界最新的研究方法——VAR的Granger因果性分析,注重从农民收入变动角度筛选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

王芳[10]2006年在《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节约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构想,重点在西部农村,难点在西部农业的发展。既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又要保证生态安全、环境和谐发展,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依靠大量低效投入无机化肥、农药、水资源,耗竭式地利用农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恶瘤,不适应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逐渐成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形成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兴农业发展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考察研究,发展循环型农业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有目的、有范畴地不断总结研究现实中的问题,作出科学的抽象,形成指导农业经济运行及整个农村经济活动的理论指导思想,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手段。本文试图构建一套较完整、科学、规范的循环型农业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并在该分析框架指导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选择数据包络模型、AHP模型、熵值法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对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谋求西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的新路子。 本论文共有九章,包括四部份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理论篇,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中第一章分析在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出路的基本理论,并指出循环型农业是我国农业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章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试图将资源环境的约束与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阐述其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建立与完善循环型农业的系统理论分析框架,推进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态。 第叁部分为论证篇,包含第叁章至第五章,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详细探寻了西部地区农业与循环型农业的实践。第叁章从总体上,定量化地描述西部地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动力与困境进行论证;第四章从农户系统的角度考察了农户目前生产的持续性程度,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系统仿真原理,对循环型农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流的实证演算,揭示循环型农业系统提高物质能量流产出效益的作用机理;第五章对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作出综合评价、诊断和预测。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陈锋正. 新疆农业大学. 2016

[2]. 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D]. 宋彤. 新疆大学. 2004

[3].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于琳. 西南大学. 2006

[4]. 基于耦合模型的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张翠燕, 孙传国, 王鹏程.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6

[5].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研究[D]. 陈珏. 新疆大学. 2008

[6]. 塔里木河流域农区农牧耦合资源利用研究[D]. 赵俊. 新疆农业大学. 2016

[7]. 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童小芹. 新疆农业大学. 2011

[8].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评价分析与对策选择[D]. 王宝义. 山东农业大学. 2018

[9]. 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D]. 李金叶. 新疆大学. 2006

[10].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王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